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经济学综合之逄锦聚政治经济学(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中的重要形式;再次,银行信用还加速了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的进程。
    第二,信用节省了流通费用。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使大量商品交换可采取非现金结算方式,减少了大量现金支付,加速了货币流通速度;另一方面,由于信用可以缩短商品流通时间,加速资本周转,节省商品流通中的保管费和簿记费。
    第三,信用促进了利润率的平均化。平均利润率是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和资本自由转移形成的。信用可使职能资本家取得大量贷款,使他们能迅速进行资本转移,把资本投向利润率更高的部门,结果自发地促进了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
    第四,银行作为社会的总簿记,成为全国的结算中心,发挥公共簿记的作用。
    2、信用制度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
    第一,信用的发展造成了生产和流通的虚假繁荣。使资本主义生产更加脱
  离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盲目扩大,加深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速了生产过剩
  危机的爆发。
    第二,信用造成了货币信用危机。当信用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并
  导致生产过剩危机时,货币流通与信用关系也会发生混乱。银行贷款难以收
  回,从而发生货币信用危机。
    第三,信用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银行信用和股份公司的发展,加速
  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使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资本家私人占
  有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深化。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一
  切矛盾的总根源。
    三、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
    1、股份公司和股票价格
    (1)股份公司的产生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经营的企业。股份资本的形成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是私人资本和社会化大生产矛盾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允许的范围内的局部调整。
     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获得广泛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和信用制度的发展相联系的。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但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积累来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十分缓慢。于是,客观上要求突破由单个资本的局限性来兴建企业的方式,即通过建立联合经营的大型股份公司并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同时,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广泛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又为股份制合作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股份公司的性质
     股份公司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形成表明了资本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即由社会化的资本代替了单个的私人资本,但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公司,完全是由私人股份融合在一起的,所有制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它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企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指经批准其所发行的股票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由于上市公司较其他公司有一定的优越性,各国都对上市公司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因此,在股份有限公司中,上市公司只是其中的少数。
    (3)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借以证明其拥有股份数额并用于领取股息的凭证。它是股份资本所有权的书面凭证。股票具有不同于债券的特点:①具有不偿还性。②具有风险性。③具有流通性。
    (4)股息:股息是股票持有人定期从股份公司分得的收入。它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5)股票价格: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股票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预期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
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银行利息率
    (6)创业利润:创业利润就是股份公司创办人出卖股票所得的股票价格总额与实际投入股份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
    2、有价证券与虚拟资本
    (1)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是指具有一定面额值、代表资本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
债券是指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具的债务凭证,上面注明面值、利息率和还本限期。债券价格是债息收入的资本化,其价格高低取决于债券利息与银行存款利息率之比。由于债券利息是事先规定且不变的,所以价格的高低主要受银行存款利息率的变劫的影响。
   (2)虚拟资本
    有价证券的出现,使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的存在。一方面,以现实资本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表现在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上,它们虽然本身没有价值,但都能给它们的持有者带来定期的收入,所以对它们的所有者来说,也像资本一样。然而,它们不是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现实作用的真实资本,是一种由于可以获得证券收入而虚拟出来的资本。这种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并能给持有者定期带来一定收入的想象的资本,称为虚拟资本。
    有价证券使同一资本在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形式上取得双重存在,但两者无论是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是不同的。从质的方面看,现实资本无论是处在实物形态还是处在货币形态上,都是职能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资本的职能,并且本身具有价值。虚拟资本却不一样,它本身没有价值,也不在再生产过程中实际发挥作用;它只是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证书。从量的方面看,①虚拟资本总量总是大于现实资本总量。②由有价证券价格涨落引起的虚拟资本量的变化,不反映实际资本量的变化。③虚拟资本增长的速度有日益快于实际资本增长速度的趋势。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地租
[学习目的与要求]
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不仅有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等资本家集团,还有土地所有者。农业雇佣工人、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构成资本主义农业中三个阶级的经济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来源;地租的基本形式;土地价格等。进而全面认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主要基本点如下: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点。
▲级差地租及其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
▲绝对地租及其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土地价格。
[学习内容提要]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1)地租的性质取决于土地所有制。任何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攫取的收入,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不同性质的地租,取决于不同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第一,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下,存在着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雇佣工人三个阶级。而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只存在封建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纯粹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而封建土地所有制还有超经济的强制关系。
第三,资本主义农业经营的基础是雇佣劳动,直接生产者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而封建制度下的直接生产者,是小私有经济的个体农民。
2.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1)资本主义地租的来源和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的来源,只能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只能来自超额利润。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2)资本主义地租的特点
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相比主要的区别是:①存在的基础不同。②占有剩余劳动的量有区别。③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
地租和租金也是有区别的:地租是为了使用土地本身而支付的。租金是指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期限内向地主缴纳的全部货币额。租金并非完全由土地的使用引起,其中除地租外,还包括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各项费用。
二、地租的两种形式
1、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的形成
土地由于肥沃程度,地理位置不同,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投入同量的资本,农产品的产量和收益也不相同。因此,土地存在优、中、差的等级差别。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优中劣的等级差别。土地的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不同,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等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不同,因而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就不同。租种较好的土地,劳动生产率较高,产量较多,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①土地有限性所引起的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从而使耕种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②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使耕种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能够长期稳定地存在。即土地经营权的垄断阻碍了农业内部的竞争。
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2)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具体条件不同而有两种形式: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I,是指雇佣工人在肥沃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
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所谓连续追加投资具有不同生产率的差别,指的是连续追加投资的生产率与决定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的劣等地的生产率相比较而言的差别。只要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就可产生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的联系与区别。两者的联系:①从历史发展上来说,级差地租Ⅱ是以级差地租I为基础和出发点的。②从级差地租Ⅱ在每一时期的运动来看,级差地租I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③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的区别是:①形成的条件不同。②归属的占有者不同。
2、绝对地租
(1)绝对地租的形成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可见,绝对地租不是农产品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是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在农业部门中,由于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任何人要想把资本投资到农业中来,即使是投到最劣等的土地上,都必须向所有者缴纳地租。这就阻碍了其他部门的资本向农业部门自由转移,因而农业部门的超额利润不参加利润平均化的过程。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因此,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一样,来源于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着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2)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变化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是发展变化的,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时,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这种意义上的绝对地租不存在了,但绝对地租还会存在。绝对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只要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存在,绝对地租就存在,否则就等于取消了土地所有权。因此,变化的只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时,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可来自两个方面:①来源于农产品的垄断价格。②来源于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工资的部分扣除。
三、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矿山地租和土地价格
1、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是由某些土地具有独特的性质,使农产品能以垄断价格出售而获得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地租。
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是:某些土地的特殊性质。由于某些土地具有某种特殊性质,能够生产出品质特别优越的产品,因而这些土地生产的产品就会显得特别名贵和稀少,无法满足社会对它的需求,这些产品可以按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来销售,而获得超额利润。
垄断地租产生的原因是:某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的稀少性所引起的经营权的垄断。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特别稀少,当这些土地被某些农业资本家租用后,他们就取得了对这些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从而只有他们能够生产出名贵的产品,卖出垄断价格。
2、建筑地段地租和矿山地租
(1)建筑地段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是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建筑工厂、商店、住宅或其它建筑物等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建筑地段的地租与农业地租一样,具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式。建筑地段地租与农业地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①在建筑业中,土地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在建筑地段地租中,垄断地租占有显著的优势。
(2)矿山地租
矿山地租是采矿资本家为了开采矿藏租用矿山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在采矿业中,矿山是矿藏财富的贮藏所,缴纳矿山地租是为了取得挖掘地下矿藏财富的权利。
矿山地租同样包括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式:①经营矿山要缴纳级差地租。②经营矿山也要缴纳绝对地租,它是矿山所有者凭借矿山所有权的垄断所攫取的地租。③经营某些蕴藏有稀有矿物矿山的资本家,还要缴纳垄断地租。
3、土地价格
(1)土地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即资本化的地租。
土地价格=地租量/存款利息率
土地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土地价格有上涨的趋势。地价上涨的原因有:①地租在不断上涨;②利润率下降趋势引起的利息率呈现下降趋势;③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2)资本主义地租的作用
资本主义地租与土地价格的存在,对于促进节约用地,使土地利用合理和布局优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地租和土地价格的存在和不断上涨,一方面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表现在:①地租的提高,减少了农业资本家的积累和利润以至影响农业投入。②绝对地租的存在,提高了粮食和农产品原料的价格,既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也增加了资本的支出。③级差地租Ⅱ的存在,降低了农业资本家采用新技术和改良土地的兴趣,甚至造成掠夺地力。

第十三章  竞争与垄断
[学习目的与要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通过本章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经济实质,进而全面认识垄断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性。主要基本点如下:
▲垄断的形成和垄断的实质。
▲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金融资本及其形成。
▲金融寡头及其统治。
[学习内容提要]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
1、垄断的形成
(1)生产的高度集中
生产的高度集中,以致形成垄断,这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生产的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这些企业在同类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引起生产集中的原因:①适应科技革命的推动所导致的生产日益社会化的要求。②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③信用制度的发展加速了生产的集中。
此外,经济危机的大爆发也对生产集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生产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垄断就是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凭借所掌握的巨额资本以及独特资源或技术对某一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料来源等的操纵和控制。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走向垄断:
第一、生产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就产生了垄断的可能。一方面,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被少数几个大企业控制时,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生产高度集中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竞争,为垄断提供了可能。
第二、生产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又有垄断的必要。一方面生产集中使大企业的生产能力极度膨胀,为了保证获得稳定的利润,大企业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在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的同时,制订垄断价格;另一方面,各个大企业的实力都很雄厚,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的竞争有可能造成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3)垄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19世纪60~70年代,在英国和德国等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阶段是1873年至19世纪末,这个阶段垄断组织曾广泛发展,但不够稳固。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阶段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完成时期。,
2、垄断的组织形式
(1)垄断的主要组织形式
①卡特尔(Cartel)。这是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划分销售市场而建立的垄断联盟。
②辛迪加(Syndicate)。这是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而建立的垄断联盟。
③托拉斯(Trust)这是由许多生产同类产品或者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合并组成的大型垄断企业。
④康采恩(Konzern)。这是由以实力最雄厚的一两个垄断企业为核心,把许多不同部门的企业联合起来而形成的企业集团。
⑤混合联合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混合联合公司。混合联合公司与康采恩一样,都包括许多企业、横跨许多部门。所不同的是:参加康采恩的各个企业法律上是独立的,而混合联合公司所属的各单位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都是它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在经营管理上要受总公司的指挥和领导。
(2)垄断的实质
垄断的实质是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来保证垄断资本家获得垄断高额利润。
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组织在经济上的实现。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2)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保证其获得垄断高额利润,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其商品时规定的超过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向非垄断企业和小生产者购买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时所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价格是由垄断组织制定的,但是,垄断组织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无限抬高商品的销售价格或无限压低原材料的收购价格,它们也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3)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垄断价格的出现,使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垄断价格既高于生产价格,也高于商品价值。但这并没有也不可能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①垄断价格的规定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从任何一种商品的垄断价格来看,价值仍然是它的基础。②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商品的价值。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和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额还是一致的。
(4)垄断利润的来源
从本质上说,垄断利润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同时,还包括其他劳动者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具体地说,垄断利润来源于:①垄断企业内部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②非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的转移;③通过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附属国和其他落后国家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④通过国家财政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4、垄断与竞争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占据统治地位,标志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但垄断不能消除竞争:①竞争是商品经济的规律,既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竞争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②任何垄断都无法达到纯粹的垄断,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③垄断组织是对市场的控制必然造成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由垄断本身所产生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①竞争的主体和目的不同。②竞争的手段不同。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④竞争的范围不同。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1、银行的集中和垄断
(1)银行业的集中
银行业的集中是以工业生产的集中为基础的。一方面,随着工业生产的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银行业资本扩大,要求出现大银行;另一方面,大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量暂时闲置不用的货币资本,从而使大银行的资本数额大量增加起来。
银行业的集中是通过银行业内部的竞争来实现的。为了争夺客户,各银行之间展开着激烈的竞争。一方面,大银行由于信用程度高、资本实力雄厚、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费用省等原因,经常处于有利地位,以排挤、兼并中小银行;另一方面,大银行还通过参股等方式控制中小银行,从而使大批货币资本和信贷业务日益集中在少数大银行手里。
(2)银行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银行业的集中达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垄断:银行的集中形成了少数大银行,它们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彼此势均力敌,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并保证自己的垄断地位,就联合起来自然而然地形成垄断。
2、银行的新作用和金融资本的形成
(1)银行的新作用
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使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银行就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银行与工商企业是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借贷关系,银行只起着普通的中介入的作用。
当银行业集中并形成垄断后,银行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①银行与工商业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日益固定。②银行直接干预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工商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
(2)金融资本的形成
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融合或混合而成的一种新型资本。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有:①通过资本的互相渗透,即双方通过相互占有对方股票而融合。②通过人事渗透而相互结合。
3、金融寡头的统治
(1)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由于金融寡头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的上层建筑,因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统治者。
(2)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掌握一定数量股票额来支配和控制企业的制度。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支配着比自己资本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资本量。此外,还通过其它多种途径争取高额利润,加强自身统治。
(3)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人事结合”,即金融资本把自己的代理人或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者把离任的政府官员聘到自己的企业担任经理或董事等,实现对国家机关的直接影响和控制。

第十四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学习目的与要求]
    个别资本的运动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本章就从各个个别资本的相互联系上来考察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通过本章学习,应当了解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过程,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重点把握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其运动的规律,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内在矛盾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内实质和根源。主要基本点如下:
  ▲社会总资本运动及其特点。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相关话题/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