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版杨河清劳动经济学复试题型及答案汇总(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22


(7)投资主体多元性。投资通常由别人来完成。物质资本的投资者通常是资本的所有者,因而投资收益也就自然归所有者所有。人力资本投资则不然,当人力资本的载体—受益人年幼时,其人力资本投资是由父母来完成,而且,学校的设备、教学水平、师资水平、图书馆的藏书量等等则由国家来进行投资。
(8)投资收益的多重性。物质资本的投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收益,这是由理性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人力资本则不同,其投资目的不是惟一的而是多元的。
(9)时效性。一方面表现为人力资本会随人自身时间的有限性而贬值或流逝,如不及时地利用将被浪费。另一方面,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人力资本应随时代的发展进行更新,否则会失效。
(10)社会性。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的身体,人生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因而,人力资本主要受社会的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26、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种劳动的工资率变化1%引起另一种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P89页)
27、劳动力需求弹性:通常是指工资率变化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数。(P85页)另加的
28、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P56页)
2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由哪些因素决定?(P3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由三方面因素决定。首先是劳动生产率,它是产品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即投入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量,用Y/L表示。其次是产品收益率,它是产品收益与产品产量之比,用R/Y表示。第三是劳动投入费用本身,这一费用既要包括为产品生产中被消耗的劳动所支付的费用,又要包括为产品生产中所占用的人力资本C以及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已经被招来但因某种需要和原因而未被使用的劳动力支付的费用,用C/L表示。
30、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P66、67页)
(1)工资率;(2)企业商品的市场价格;(3)企业商品的市场需求;(4)企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成本;(5)技术进步;(6)宏观经济环境。
31、影响劳动力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P46、47、48页)
(1)人口因素: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2)劳动力参与率: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3)宏观经济状况。
32、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有哪些?(P86、87页)
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及其与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定理之中。派生需求概念最早由马歇尔创立,后来,希克斯又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人们又称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1)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2)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种劳动的难易程度;(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价格)弹性;(4)总成本中,劳动成本所占的比重。
33、等效用曲线:等效用曲线是无差异曲线的一种,这里是指由取得相同效用水平的各种不同货币收入和闲暇时间组合的点所连成的曲线。(P51页)
34、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00、101页)
(1)有利于提高人类自身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
(2)能够直接改善和提高物质资本生产的效果,推动经济增长;
(3)可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率;
(4)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5、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有哪些?(P27页)
(1)实现劳动力趋优配置;
(2)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激发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
(4)有利于微观搞活。
36、边际效用:是指增加一单位货币收入(工作时间)或增加一单位闲暇时间所获得的效用。(P50页)
37、工资形式:工资形式就是计量劳动与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与具体办法。(157页)
38、简述确定工资水平的实际因素。(150页)
(1)保证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生活需要的生活工资;
(2)企业和部门的工资支付能力;
(3)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工资水平确定的外在因素。
39、造成我国当前失业问题主要因素有哪些?试论述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178、179、180页)
在我国,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增长快,失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原来靠牺牲效率而处于隐蔽状态的失业,在市场化过程中成为公开的失业。我国失业状况:(1)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失业;(2)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中国有企业的隐蔽失业显性化;(3)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失业;(4)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所带来的失业。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1)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问题要广开门路,①开发“二高一优”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村劳动力投入;②大力发展和完善乡镇、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③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地向城市转移。(2)对城市失业,可将其分为两类,分别采取对策。对隐性失业显性化一类的失业,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象。对企业,我们不可能再强制要求它实行“低工资,广就业”靠牺牲效率来吸纳就业,此路不通;(3)对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在经济因紧缩而呈萧条状态时,可适当运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方法治理,关键问题是处理好失业与通货膨胀间的相互关系。
40、工资差别:是各类人员工资水平的差异。(151页)
41、劳动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某种有报酬或有收入的社会劳动的社会经济行为,简称就业。(173页)
42、简述劳动力流动选择的几个必要条件。(127、128页)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的保障程度;(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43、试论述失业的类型及其原因。(174、175页)
(1)摩擦性失业是指正在寻找职业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变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中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是: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二是信息不完善;三是求职者与拥有职业空缺的用人单位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有一定的时间。
(2)技术性失业是指由于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后所造成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形成的原因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取代一部分劳动力。
(3)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变化或分季节购买的习惯等原因引起临时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二是有一些行业随季节的不同会产生购买的高峰或低谷,从而影响作为派生需求的劳动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
(4)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引起劳动力市场结构和职能长期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原因是:新技术的采用,不断地改变产业结构,新兴的行业大量涌现,传统的行业被淘汰。这就要求劳动力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如果不适应,就会产生结构性失业。
(5)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的经济波动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经济下降而造成对劳动力需求不足,周期性失业带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6)隐性失业又称潜在性失业或在职失业,是指企业雇用工人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或从事那种劳动生产率低于他能达到的标准的工作。
一般情况下,隐性失业经常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计划经济体制中隐性失业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宏观角度看,隐性失业产生的基本原因同公开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是一致的,是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等形式的隐性化。其次,隐性失业之所以不同于公开性失业,是因为这种失业是政府出于自身的需要,是某种制度造成的。也就是说,它是政府干预的结果。最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产品均衡原则,企业只把下达的产值产量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于是极力吸收劳动力,而不考虑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之所以接受政府用行政手段转嫁其冗员的原因。
44、工资水平:根据需要,用某种时间状态,从某个角度所考察的某一领域内雇员工资率的高低。(150页)
45、计划经济体制中隐性失业形成的原因有哪几个方面?(175、176页)答案上述43题(6)
46、试从原因上对工资差别的形成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152、153页)
从形成差别的原因上来分析,工资差别可分为补偿性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
(1)补偿性工资差别
补偿性工资差别是劳动者之间产生工资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所谓“补偿性”是指相同的劳动者,即知识和技能并无质的差别的劳动者,在从事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劳动时,他们的工资会产生差别。差别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补偿”一些人在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方面所处的不利地位,他们比那些没有处于同样的地位的劳动者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所以这种工资差别称为补偿性工资差别。
(2)竞争性工资差别
竞争性工资差异是最重要的一种非补偿性工资差别。
所谓竞争性工资差别是指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存在的收入差异。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假设,有两个劳动者所处的一切外部环境条件和个人机会都完全一致,而这两个人的劳动成果或贡献仍有差别,其中一个人的效率高些,另一个低些,由此导致前者工资高些,后者工资低些。显然,这种差异只能是由劳动者本身的质量差异或者说劳动能力差异引起的,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它表现为不同质的劳动者在劳动技能上的差异。因此,竞争性工资差别也叫做技能性工资差别。
竞争性工资差别理论认为,竞争既是不同质的劳动者产生工资收入差异的原因,也是导致不同质的劳动者之间流动的原因。
(3)垄断性工资差别
垄断性工资差别是非补偿性,同时又是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比较起来,它更接近于竞争性工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把看作竞争性工资差别的特例。导致垄断性工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质劳动者之间的流动受到了自然的或非自然的力量的限制。
一般地说,垄断性工资收入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某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出现短缺,但是,由于受外力限制,使其他劳动者无法转入这个职业,从而使这个职业的劳动者保持了垄断地位,获得了垄断性工资收入。
导致垄断性工资收入形成的这个外部原因,也可叫做制度性原因。制度性原因一般都可以归结到市场发育不全。
另一种是某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出现稀缺,但是,由于这种劳动力质量的自然特征使得对其的补充很难实现,或者很难马上实现。也就是说,其他劳动者很难马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转移到这个职业岗位上来,从而使这个职业的劳动者保持了垄断地位,获得了垄断性工资收入。垄断性工资收入也称作租金性工资收入,租金性工资收入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例子是文体影视界“明星”的收入。
47、隐性失业:隐性失业又称潜在性失业或在职失业,是指企业雇用工人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或从事那种劳动生产率低于他能达到的标准的工作。(175页)
48、心理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心理的消费支出增量同他们的收入增量的比率。(170页)
49、技能性工资差别:是指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存在的收入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不同质的劳动者在劳动技能上的差异。因此,竞争性工资差别也叫做技能性工资差别。(152页)
50、简述教育水平对迁移收益的影响。(132页)
首先,文化程度的提高增加就业的概率。第一,城市就业一般要求劳动力至少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第二,文化程度高的人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占有优势;第三,根据教育程度起到甄别作用的理论,雇主把受教育程度作为从申请工作的人中选择高能力者的识别标志。
其次,文化程度还可通过影响在城市和农村工作的收入而影响迁移收益。
在同一年龄条件下,受教育程度不同,个人流动的愿望也不同,教育程度是就业迁移的最好测量器。
51、劳动力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性一般是指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劳动力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或不同的工作岗位间的自愿选择和流动。(126页)
52、如何理解“充分就业”?(169页)
凯恩斯所说的“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失业的完全消除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是指特定的某一就业量,即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的某一个点。超过这个点,有效需求再增加时,产量和就业量不再增加。达到这一点时,“非自愿失业”消逝,而“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将依然存在。他说:“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非自愿失业之存在。此种情形,我们称之为充分就业。摩擦与自愿的失业,都与充分就业不悖。”
53、试述企业如何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建设来更好地推行计时工资制。(158、159页)
在企业内部建立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年功序列工资、晋升刺激、退休金刺激等手段克服计时工资制度下雇员缺乏激励的弊端,从而有助于计时工资制度的推行。
(1)年功序列工资。在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大企业里,雇主往往和雇员建立起了一种长期关系,雇主在雇用职员初期可能只支付较低工资,但一旦雇员因工作努力而被长期雇用时,雇员的工资就会随工作年限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即得到所谓的年功序列工资。这样,雇员就会着眼于终身收入流量,而不会因为被雇用初期的计时工资低而缺乏积极性。
(2)晋升刺激。在建立起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企业里,一般只有某些初级水平的工作才存在雇用问题,其他的职位由企业内部雇员来填补。这样,雇员就会因期望晋升而自觉努力工作,从而有助于降低计时工资制度下的监督成本。
(3)退休金刺激。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企业往往还实行一种高额退休金制度,在本企业服务多年并达到退休年龄的雇员,可以领取到一份优厚的退休金。为能得到满意的退休金,雇员在长期的工作年限中往往会自觉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这就从另一方面减少了雇主对采用计时工资制度的担忧。
总之,内部劳动力市场与计时工资制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增强对雇员的激励,更好地发挥计时工资制度的优点。
54、关于劳动力流动的外部成本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40、141页)
(1)对他人财产价值的影响;
(2)对社会公共管理资本的影响;
(3)对社会公共服务成本的影响。
5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工资也是劳动力的价值”?(148、149页)
第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人与物,既然属于公有的生产资料已是商品,当然私有的劳动力也应是商品;
第二,虽然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但自由人联合体和单个劳动者的关系仍然是商品交换的关系。
第三,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商品其价值应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第四,社会主义商品价值量的构成也是C+U+M,如果不承认劳动力有价值,当然也就不承认剩余价值,那么商品价值就缺少了两个部分,那就不成其为商品价值了。
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劳动者的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
56、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如何克服需求不足以达到充分就业?(171页)
凯恩斯开的医治“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的“处方”是:
第一,抛弃传统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放弃节约原则,提倡浪费性消费,甚至利用建金字塔、地震或战争来增加财富;
第三,既然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原因,因此可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补救办法,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
第四,放弃传统的健全财政的原则,鼓吹扩大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第五,采用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办法,代替古典经济学以均衡价格为中心课题的微观分析。他所说的就业、生产、收入、消费都是整个社会的总量。
57、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与福利、社会保险支出的偏好如何?(160页)
对雇员来说,实物支付的效用小于同样价值的现金支付。因为如果劳动者得到现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和偏好去购买消费品,而实物支付使工人失去了挑选消费品的机会。
对雇主来说,只要是同样价值的支付,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均可。这样看来,似乎福利和社会保险是无人愿意采用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主要是因为福利和社会保险有特殊的税收优惠。
58、补偿性工资差别:所谓“补偿性”是指相同的劳动者,即知识和技能并无质的差别的劳动者,在从事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劳动时,他们的工资会产生差别。(152页)
59、效率工资:雇主支付的高于雇员在其他地方可以获得的工资,称为效率工资。(159页)
60、试分析雇主和雇员对两种工资形式的偏好。(158页)
从雇员的角度来说,采用计件工资制度使雇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任何一个人一生中总是有时精神好,效率高,有时候消沉而疲倦;由于生产难免波动,所以采用计件工资制度计取报酬会使收入有波动。由于采用计件工资有风险,所以如果若干年中,计时工资制下的平均工资等于计件工资制下的平均工资,雇员会偏好计时工资。
从雇主的角度来说,在计件工资制度下,低生产率的后果由雇员自己承担,雇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来筛选和监督职工;而在计时工资制度下,生产率波动的风险由雇主承担,不过雇主的担忧小于雇员,因为这部分雇员的生产率低,那部分雇员的生产率可能高,这就减少了雇主的风险。此外,在计件工资制度下,雇主监督质量的费用大,制定定额的费用大,因而管理成本较高。总之,哪种工资制度给雇主带来的成本小、收益大,雇主就会选择哪种工资制度。
61、洛伦茨曲线:所谓洛伦茨曲线指的是这样一条曲线,该曲线通过与绝对平均线比较,显示出收入间的平等程度。洛伦茨曲线是衡量家庭或个人收入分布的平等程度。(155页)
62、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劳动力的流动有哪些趋势?(136、137、138页)
(1)劳动力往往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流动;
首先,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较发达地区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占有较大比例,这就要求较多的高层次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
(2)专业技术型劳动力往往流向较高层次产业或经济发达地区;
(3)学历较高或专业技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其流动率较高,学历较低或非专业技术型的劳动者,其流动率较低;
(4)青年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流动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其原因在于:
第一,青年劳动力目前的工资收入较低,工作无保障,这使他们具有改善经济状况的强烈愿望和机会。
第二,劳动力随着年龄增加而流动率下降并不是单纯由于着眼于长远的收益。
63、亚当?斯密认为工资差别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46页)
亚当?斯密认为,工资差别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职业本身的性质”,二是因为“政策不让事物完全自由地发展”。
职业本身的性质在五个方面影响工资差别:(1)职业本身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之分;(2)职业学习有难有易,学费有多有少;(3)工作有安全和不安全之分;(4)职业所需负担的责任有轻有重;(5)成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第二种导致工资水平不一致的因素是政策的不均等。这主要表现在:(1)某些政策限制了某些职业中的竞争人数,使其少于原来愿意加入这些职业的人数;(2)增加另一些职业的竞争,使其超越自然的限度;(3)不让资本和劳动自由流动,使其不能由一职业转移到其他职业,不能由一地方转移到其他地方。
64、劳动者主观价值实现率:用S表示劳动者主观价值实现率,即表示劳动者价值的实现值与期望值的比率。(126页)
65、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哪些?(129、131、133、135页)
(1)自然因素。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2)教育因素。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教育程度越高,流动的可能性也越大;
(3)职业因素。职业也是影响劳动力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原因中约有1/3的人是为了变动职业,并期望由此获得更高收入或良好的工作环境;
职业流动是劳动力供给结构的调整,它是一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具体反映。
(4)成本因素。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的自主选择行为,流动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劳动力通过流动预期得到更高的收入、选择更好或稳定的职业等。
66、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对求职者与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的评价。(183页)
67、最低工资法: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劳动时间履行正常劳动义务后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210页)
68、为什么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具有客观必然性?(218、219页)
第一、在我国建立劳动力市场首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在我国建立劳动力市场是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及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第三、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实情况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力作为商品已经开始在市场买卖,无论你承认与否,这已是既定事实,即我国劳动力市已悄然崛起。
69、试分析工会对生产率的影响。(206、207页)
(1)工会对生产率的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工会成功地使在工会和非工会部门就业的素质相同的工人工资率产生差别,因而,产出受到损失;
其次,建立定员配额和其他限制性工作规则的合同条款,使企业无法按照最有效的方式使用资本和劳动,因而引起产出损失;
第三,因为在集体谈判过程中或在合同履行期内号召罢工,将会导致工作日的损失,工会减少了产出。
(2)工会对生产率的正面影响;
首先,通过直接表达工人对管理部门的不满和根据资历确立工作权利,工会可以减少工人的不满,从而降低自愿流动,工作流动的降低可以增加雇主向雇员提供企业特殊训练的动力,这会导致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工会提供了工人增加报酬、宣泄不满的机制,从而提高了工人的士气、动力和努力程度;
第三,工会提供了一种工人参与管理的机制,使工人可以接受既有利于劳工,又有利于管理部门的工作制度和技术改革。
70、集体谈判:集体谈判系雇主或雇主团体与工会之间为达成关于规定劳动条件的协议所进行的协商。(193页)
71、论述劳动力市场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妇女歧视为例。(184、187、189、190页)
劳动力市场歧视有三个原因,每一个原因都有一个与之相关的理论模型,第一,个人偏见,在这里,雇主、同事或顾客不喜欢与某一类工人的交往;第二,统计性偏见,雇主把某一群体的特征加强给了个人;第三,对垄断权利的追求和使用。
(1)个人偏见产生歧视的理论模型
雇主歧视,假设男性雇主对妇女抱有偏见,这种偏见有多种表现形式,不管哪种形式,假定偏见会导致对妇女的歧视;
顾客歧视,顾客歧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妇女从事那些和顾客直接接触而且责任重大的工作时,面临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最大;而从事那些和顾客没有直接接触,或者抱有偏见的顾客认为地位较低的工作时,面临的市场歧视较小;
雇员歧视,就是一个就业群体对另一个就业群体的歧视。由于男雇员对妇女有偏见,不愿与妇女一起工作,或不愿在妇女领导下工作,不愿在一个单位中从事比妇女更“低极”的工作而产生的歧视;
(2)统计性歧视的理论模型
统计性歧视是指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视为群体中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特征,如果群体之中的某些人与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相异甚远,雇主在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用标准时,就会产生统计性歧视。
统计性歧视模型的一个重要含义是,群体中成员的差别越大,使用群体资料作为甄别手段的代价越高。雇主使用性别作为劳动力归附时间的指标,就会犯代价很高的错误。他们会拒绝很多能够长久为企业工作的女性申请者,而接受生产率较低的男性求职者。

相关话题/劳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