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版杨河清劳动经济学复试题型及答案汇总(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22


(3)垄断力量造成市场歧视的理论模型
拥挤与职业隔离,特别是性别隔离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妇女可以就业的职业相对有限,她们处于拥挤的劳动力市场上,因而工资较低。
二元劳动力市场,形成原因的观点是:
第一,妇女受到歧视是由于她们的工作倾向于不稳定的历史,而这种历史本身又是无力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结果;
第二,资本家企图分裂劳动者,减少对资本主义制度有组织的反对;
第三,主要部门有动力,并有能力支付“效率工资”或用陡直的年龄-工资曲线(年功序列工资)激励工人长期努力工作和防止辞职;次要部门则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这样做,资本家为了减少监督和激励成本往往采用辞退战略。妇女常常分享就业岗位,服务时间短,教育程度低,经验少,所以集中于次要部门。
勾结行为,雇主之间勾结,按性别把劳动力市场割裂开来,使妇女处于不能流动的狭小市场范围内。
72、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有哪些不同的方式?(211页)
(1)制定统一数额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全国范围所有行业的职工中推行(如加拿大、日本、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
(2)在不同行业中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法国、比利时等);
(3)只在某些部门中实行最低工资限额,而且不同产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同(如英国、爱尔兰等);
(4)不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或者仅仅对极少数工人实行最低工资保护(如奥地利、挪威、瑞士等);
(5)按地区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我国)。
上述5种类型可进一步概括为完全覆盖型和非完全覆盖型。完全覆盖型最低工资制度保护几乎所有的非熟练工人;非完全覆盖型最低工资制度只保护部分非熟练工人。
73、统计性歧视:是指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视为群体中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特征,如果群体之中的某些人与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相异甚远,雇主在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用标准时,就会产生统计性歧视。(187页)
74、失业风险:是由于失业而给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损失,它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失业风险的广度,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失业风险的强度,即取决于失业周期的长短。(222页)
75、影响工会化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95页)
(1)法律环境的变化;
(2)就业的性别结构的变化;
(3)就业的产业结构的变化;
(4)雇主抵制强度。
76、什么是工会?试论述工会的积极功能及其目标。(193、194页)
工会是劳工及被雇者自发组成,以维持及改善劳动条件与生活状况,保障劳工本身权益的永久性团体。
工会的功能:(1)经济性的功能;(2)政治性的功能;(3)社会性的功能;(4)心理性的功能。
工会目标:工会是一种集体组织,其基本目标就是改善货币与非货币的就业条件,具体来说有(1)工会的存在与发展;(2)工会会员经济福利的改善,争取维持或改善劳动条件,争取工资与福利的增加;(3)工作安全的目标。
77、试论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221、222、223、224、225页)
一、约束条件
(1)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体,必须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必须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企业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
(3)在落实企业用工和工资分配自主权的同时,政府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必须转换,由原来的统配统包安排劳动就业的行政机构转变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
(4)必须有一套控制失业风除的有效机制或政策措施;
(5)必须完善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6)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行为目标,企业的厂长、经理代表资产所者的利益,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二、约束条件的满足或实现
(1)企业用工、工资分配自主权的实现,和政府劳动保障部门职能的转换相辅相成,协调配套,它们都依赖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实现;
(2)在政府职能得到改变、企业自主权落实的情况下,企业以什么样的行为目标进行经营,就成为劳动力市场建立的核心;
(3)在企业产权明晰化中,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在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行为目标下建立劳动力市场,实现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4)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要求同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劳动经济学
一、选择题
1、劳动力需求与以下三个问题密切相关:
a.派生性需求(间接需求)
b.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c.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中国的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与世界水平相当,女性则高出近20个百分点。
3、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乐拉。
4、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a.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
b.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c.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
5、劳动时间的功能
a.计量功能b.批示功能
c.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d.人际交往功能
6、超时工作的长度受人类脑力、体力等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的制约,还受到法律的制约。
7、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特征是
   a.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
   b.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
c.非全日制的就业群体多为青少年、养育未成年子女的妇女、老年人。
d.正在工业化的国家,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中非全日制就业者的比重呈日益提高的趋势。
8、中国育龄妇女的初婚和生育年龄呈一种逐渐后推趋势。
9、实现就业的基本条件:
   a.就业主体是达到法定年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b.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社会劳动;
c.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的劳动。
10、充分就业的内涵:
a.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b.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
c.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d.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
11、1994年我国开始承认有失业。
12、萨伊的就业理论主要有三点:
   a.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
b.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c. 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13、凯恩斯的就业观点是把失业归结为“总需求不足”,可分三种,即
   磨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14、凯恩斯的解决对策:
  a.摒弃自由放任政策;  
b.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
c.应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方法刺激需求;
d.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等政策,以刺激经济。
15、磨擦性失业的特点:
a.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b.失业期限较短。
16、结构性失业的特点:
a.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b.失业周期较长。
17、隐性失业的特征:
a.表面上就业;
b.无法准确识别。
18、舒乐茨(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代表作为《人力的资本投资》,观点:
a.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为主要的资源;
b.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效益;
c.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影响;
d.人力资本是经济学的重大问题。
19、贝克尔,代表作是《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他把人力资本引入家庭经济分析。
20、明塞尔,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即在人力资本的质与量上存在差别。
21、人力资本的特点:
a.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b.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22、人力资本投资费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部分。
23、垄断歧视理论的观点有
a.男性工资水平将高于不存在歧视情况下的一般工资水平;
b.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比男性劳动者工人和没有歧视时的一般工资水平都低;
c.企业的利润在歧视情况下必然增加;
d.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若有其他竞争对手实施歧视性用人政策而某些企业不这样做,将因其较高的相对人力成本而处于不利地位;
e.市场竞争将导致歧视减弱的说法理由不充分,有必要采取公共政策措施对付歧视现象。
24、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两类:高级劳动力市场和初级劳动力市场;该理论认为,大部分妇女和和农村进城的劳动力大都在初级劳动力市场就业,进而导致了一种长期以来的对他们的歧视。
25、劳动力市场具有自动调节、自行恢复稳定平衡的性质。
26、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是通过劳动力的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的代表者的关系来实际的。
27、利益一体化 劳动关系主要存在于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二、判断题
1、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2、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从经济学来说,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后盾的主观愿望,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3、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其调整时间设为零。
4、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
5、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这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增大。
6、兼职工作实际也是一种超时工作,区别是:超时工作是在第一职业的制度工作时间之外,在同一地点为同一雇主提供额外的劳动;而兼职工作是指在第一职业之外寻找其他的工作。
7、短期性经济复苏使企业为适应产品需求的增加而延长加班时间,而长期性经济复苏使企业在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中,为确保一定人数的劳动力,主动缩短以制度劳动时间为中心的劳动时间,并积极发展弹性时间制度。
8、劳动时间的不断缩短、非劳动时间的不断延长,是生产力不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水平极大提高的体现。
9、如今,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9、结婚是一种高风险行为。
10、萨伊法则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商品交换与物品交换的区别,马歇尔、李嘉图继承了萨伊的衣钵,在就业问题上提倡自由放任原则,反对政府对劳动市场的干预行为。
11、菲利浦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
12、教育投资的收益是一种未来的收益。
13、个人所得税将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工资率提高,就业量下降。
14、集体主义的观念、“仁和”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文化传统有巨大的差别。
15、在我国,集体协商一般在企业一级,一些中小企业则主要集中于地域性的行业一级。
三、名词解释
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自愿失业----------是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有关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下,总之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业空位(vacancl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超时工作---------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里所说的超时工作是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的继续工作,通俗地说就是“加班加点”。
非全日制工作---是指每周的工作时间低于法定劳动时间的工作。
帕金森定律-------劳动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换言之,劳动时间的增加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下降。这一规律叫帕金森定律。
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登记失业人员---失业人员中以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方式寻找工作的称为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
自然失业率-----又叫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服务产品的需求增加,第一、第二产业部门劳动力的占用不断减少,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上升势头。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
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
间接(机会)成本-----是指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所获得的、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而直接参加工作也同样能够获得的收入。
工资收入歧视----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
统计性歧视理论---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用标准而产生的歧视。
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规定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一般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颁布。
人力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四、简答题
(一)劳动力的概念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6、社会保障制度;
7、宏观经济状况;          8、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三)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
共有两种假说,即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即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灵敏的反应性。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劳动力对寻找工作持悲观状态,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四)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五)对个人而言,婚姻的经济意义究竟是什么?
1、首先,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
2、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
(六)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
经济学家们认为与下述因素有关:
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2、工资刚性程度增强;
3、失业保险的影响;  4、结构性失业增加。
(七)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2、经济因素(决定因素):a.经济发展水平b产业结构;
3、制度因素:a.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b劳动制度对就业的直接影响;
4、心理因素。
(八)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特点。
1、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上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2、我国就业结构现状仍比较落后;
3、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即从以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结构转化。
(九)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1、各级正规教育;   2、职业技术培训;3、健康保健;    
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
(十)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
  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
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十一)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成本包括以下几点:
1、交通费;2、搬家费;3、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
4、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5、资历和养老金的损失。
(十二)歧视的类型
1、工资收入歧视----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
2、就业歧视
3、职业歧视
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在我国一些落后地区,女孩受教育的机会常常低于男孩。
前三种歧视通常被称为后市场歧视。
(十二)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有哪些?
1、性别歧视;最为为普遍。
2、年龄歧视;这种现象也十分严重。
3、经验歧视。
4、身高歧视。
(十三)在现代社会,哪些原因造成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较快?
1、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对公共部门服务的需求;
2、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
3、国民收入的增加、个人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公共部门迅速发展的基础。
(十四)工会的功能。
工会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此外,还包括:
1、经济性的功能;
2、政治性的功能;
3、社会性的功能(办理各种福利事业、推行社会教育、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
4、心理性的功能。
(十五)简述我国劳动关系的变化。
1、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
2、劳动关系多元化;
3、劳动关系利益复杂化;
4、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
5、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向法制化。
(十六)我国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1、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
2、劳动者有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权利;
3、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4、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劳动者有获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8、劳动者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五、论述题、
(一)试述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1、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人、财物的利用)。
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3、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4、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5、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6、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
1、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
2、就业和失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
a.从经济增长角度计,可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
b从资源配置角度讲,是使产品和服务数量趋于最大化。
3、就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
a.失业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蒙受损失;
b.失业者承担极大的心理负担。
(三)试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色。
1、阶段性鲜明。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离土不离乡”,90年代初,“离土又离乡”的转移途径占主流;另一方面,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日益弱化;
2、速度快。
(四)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1、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
a.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迁移的行为;
b.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
2、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a.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b.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
c.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d.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五)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1、年龄;2、家庭;3、教育,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
4、流动的距离,距离越远,流动的成本就越高;
5、失业率,失业率越高的地区,流动性越大;
6、职业许可制度;
7、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8、国际环境;9、工会;10、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
(六)试述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人力政策。
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2、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3、激励就业的措施;
4、实施创业就业计划;
5、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相关话题/劳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