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2011-2014历年新闻考研真题带答案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8

安徽大学
2011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试题名称:新闻传播史论(608)
一、试论述默多克的国际新闻公司建立的背景,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世界新闻史的影响(30分)
答:默多克是英国著名报团“新闻国际公司的领导人”,生于澳大利亚报业世家,曾在英国报社工作。20世纪 60年代,其“新闻有限公司”成为澳大利亚著名的报团。1969年,默多克打入英国报业市场,先后控制了《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今日报》、《太阳报》、《世界新闻报》等全国性报纸及地方性报纸三十余家,占英国全国报纸总发行性量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有英国天空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的部分股权。有人说他的成功之道是以软性色情新闻与体育新闻代替硬性新闻。70年代,默多克进入美国市场大量购入报纸、杂志、电视台。尽管公司总部在澳大利亚,但各个分公司从东海岸的纽约到西海岸的洛杉矶无处不在,整个公司的平均年盈利高达 5.61亿美元。在亚洲,默多克拥有香港最大的英文日报《南华早报》的股份,同时收买了《远东经济新闻》51%的股权。该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默多克利用手中的卫星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网插手新闻、商业、体育、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活动。他的媒体触角已经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二、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而中国报原则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

·
··
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大公报》是怎么实现商业经营与文人论政的,怎么看待《大公报》的“文人论政”?(30分)
答:背景:1926年 9月 1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其中,吴鼎昌的资本、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构成新记公司的三要素。创刊指出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并提出“文人论政”,在旧中国政学界产生广泛影响。1941年 5月 15日,《大公报》在《本社同人声明》中发表了上述讲话。
如何实现:1、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作为《大公报》社讯。就言论的立场,新记《大公报》初期提倡民主政治,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北伐期间,抨击军阀吴佩孚和汪精卫、蒋介石,也抨击过共产党;“九一八”事变之后,言论渐有亲蒋倾向,支持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抗战期间,基本立场是坚持抗日救国,也抨击过国民党的腐败。解放战争期间,《大公报》提倡民主,反对国民党腐败,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内战,但也发变过一些混淆是非的文章。至解放初期,开始转变立场,站到人民一边。
2、新记《大公报》以言论驰名,每天至少一篇社论,发表对国内外时事的意见,很为读者注意。张季鸾以他灵通的消息、独到的见解、凝练犀利而漂亮的文章,使《大公报》日渐引起社会重视。同时注重社评作者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注意发展有专业特长的人才撰写一些专门问题的讨论,特别注意约请社外专门问题社评作者。加强与文化教育界联系,扩大言论范围,扩大报纸读者面,能基于爱国立场,积极承担匡扶国家社会的责任。
3、注意吸收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公开考试选拔人才;从高校吸收优秀毕业生,注意人才队伍栽培,将学历浅的记者送去专业培训,为报社培养专门化人才。
评价:新记《大公报》对于新闻与国际新闻的报道,始终充实而精辟,其果敢而锋利的社评影响于国内舆论者至极,于 1940年度获得全世界(美国除外)最优报纸奖。《大公报》充分利用自身平台,发表言论,批评时弊,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尽管后期亲蒋,但总体上是基于爱国立场,能够承担匡扶社会国家责任,无愧于“文人论政”。
三、辨析 1、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答: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著作中、提出了三个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
(1)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他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由此可知,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来看待的。
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分化”—“再综合”的历史。史前人的听觉文化在感觉上具有统合性,文明人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
此种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推论。
热媒介和冷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的概念。对这两种媒介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根据他的他的论述整理出的说法: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如书籍、报刊、无声电影、照片等。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并没有多少科学和使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社会前进和变革的推动作用。
局限性:麦克卢汉是技术自然主义者,其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①他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②其理论忽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③其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揭示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事实上,人具有理性,这种理性活动会对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2、客观性是不死的神
答:新闻传播中所讲的客观,是指相对传播主体而言的客观,即存在于传播主体之外的一切事物对于传播主体都是客观的。因而,所谓的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就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以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目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这种客观性的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新闻精神的客观理念,也可以称之为客观精神。客观精神要求传播主体报道新闻事实时,一定要超越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特别是要超越自己的利益需要,将新闻事实的实际面目反映出来。二是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在操作原则上,客观原则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其最典型的特征以一种公正、超然以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不能参与个人见解,只要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任务、情况、原因交代清楚即可。
“用事实说话”是中国新闻界对新闻客观性、客观性报道原则的朴素理解和操作方法,是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的“客观性”。这种观点坚持要对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但在必须说话时就要“说话”即表达意见,只是这种说话,是通过对事实的选择与运用进行的,是所谓的“藏舌头的艺术”。同西方比较,两种“客观性”都坚持“用事实”,两者都是相似的。但“用事实说话”把“事实”当作说话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把陈述事实本身作为目的,这与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告知新闻信息,大相径庭。“用事实说话”是表达倾向性信息的原则和手段,不是陈述新闻事实的信息的原则和手段。它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实现宣传目的的原则,而不是新闻宣传本身的原则。
新闻报道到的客观性恩替的要害是新闻传,新闻传播主体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能否达到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放映,即能否反映出新闻事实那些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属性和内容。但是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任何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符合都不是绝对的;认识的客观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新闻传播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也要在遵循这一普遍的认识规律。
承认客观性的有限性,不是要放弃客观性原则,也不是要降低客观原则的要求,它的目的是要科学理解客观性,充分认识到客观性的艰难。
作为传播事实的三个原则之一,客观原则灵魂是自觉拒绝主观情感和意见对新闻真实的干扰,正确认识客观性,把握客观性的重要性。
3、新闻真实性的本质是“本质真实”
答: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呵护客观实际。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强调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就是指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与其报道对象的符合性,一定数量的报道与相应时空范围内整体事实对象的符合性即马克思所说的“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事实性真实是新闻真实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本质真实一直是中国新闻界争论不休的一个概念。因为本质真实这一概念所指实在太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四种说法:
①本质真实就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新闻报道应当做到事实的准确和本质的真实。所谓本质的事实,是指新闻报道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带规律性的东
西。
②本质真实就是全面反映情况,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全面、公正。
③本质真实指的是正确的立场。“本质真实”是无产阶级报道新闻的特色。报道什么、提倡什么、宣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符合党的政策精神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本质真实指的是舍去假象、偶然性的事实,而去必须报道真实、必然性的事实。
上述提法是不恰当的,或者来说是不科学的。客观规律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提供真实情况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但真实并不等于真理。第二种、第三种提法涉及到指导思想、思想方法和立场。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方法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分析事物,但并不能因此而作为判断新闻报道的标准,第四种提法,既然假象也是一种事实,只要不把它当做真实,为什么报道出来就不真实。要知道家乡也是事实,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反映。
很显然,“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准。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四、受众的权利有哪些?“作为市场的受众”与“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有什么不同。怎么看待“作为市场的受众”?
答: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当我们把受众看做社会成员和公众时,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不同:作为市场的受众,麦奎尔认为,从市场的角度,受众可以被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把受众简单的看作是被动的接受讯息的对象。而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则更显主动性,拥有各种各样正当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合理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会思考有想法的受众。
怎样看待: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也是一种很普遍的受众观。这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换句话说,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它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特点。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概念是不够完善的。麦奎尔曾经指出它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
②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③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④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因为在受众看来,他们并不单纯是消费者,而且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
因此,我们不能将受众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商品的消费者,也不能将传媒简单地等同于生产和提供物质商品的企业。归根到底,这是由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
五、“网络围观”与传统的舆论监督有什么关系,“网络围观”为何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力?“网络围观”的利弊是什么?
答:所谓“网络围观”也就是网络监督,是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经网络传播以后,引起网民对此事件的围观而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情感等。
舆论监督则指人们(包括新闻媒介)随时对政府机构及其公务人员进行了解和评论。
“网络围观”与传统舆论监督是两个舆论场,是线上线下的表现形式。一个是以主流媒体(包括国家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报社等)进行的监督,一个是信息接力相传、人们争相围观探求事情真相的民间的网络舆论场。
“网络围观”以互联网为平台,草根性很强,受众面广,再加上网络门槛低,人们强烈的猎奇心理以及满足自身需求等原因和目的,引得人们争相围观,造成的集群效应和从众现象,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网络围观,并对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由此而对事件的发展造成影响,对事件的发展有推波助澜之效。
互联网平台大、门槛低,信息海量丰富,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快,致使信息的发送缓慢意味着沉没于信息的汪洋之中。这也引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和围观的冲动。与此同时,同时互联网的双向互动以及图文并茂,声画结合,渲染和烘托了气氛,将碎片化的信息经过整合拼凑和还原事实的真相。
“网络围观”进行的网上议题设置,能够引起线下传统媒体的互动,增加了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同时有利于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事件的及时解决。例如“欺实马”事件。
“网络围观”的利与弊
利:1)“网络围观”加速了网络事件的发展和发酵,引起传统媒体的跟进和报道,对于事件的解决起到催化作用。
)“网络围观”的兴起,也说明了我国社会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健全和发展,人民的权利主体意识不断提高,能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
)“网络围观”使得人们有了发生的平台和阵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和压力,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弊:1)“网络围观”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素质参差不齐,对信息把关不严,造成不良信息的传播,对网络完全造成危害。
)“网络围观”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会加剧社会风险发生的几率,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带来麻烦和问题。
试题名称:新闻传播实务( 809)
一、新闻传播实务大概涵盖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业务。正如有学者用“共享”来概括传播学的核心一样,请用一个字或者词语或者一句话概括这四项新闻业务的核心,并说明理由。(30分)
二、某市自来水公司申请调高自来水价格,市政府有关部门将举办一场价格听证会。请你就此新闻线索制定一个采访报道方案。(30分)
答:(1)确定采访的目的和主题
是否应当暂缓调整水价以减少对企业和市民的影响
(2)
阅读相关材料,对采访主题的背景有个系统的认知和把握
(3)
确定采访对象
市水利局国企、大型企业等用水单位、水利专家和学者自来水公司市民
确定采访问题
①采访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咨询本市水价最新最权威情况
②采访不同类型用水单位对于水价调整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其发展造成的影响
③采访水利专家和相关学者,对于水价调整的观点和态度,以及如何保障市民用水权益
④采访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对于水价调整是基于什么标准制定
⑤采访普通市民对于水价调整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5)
采访时注意采访的技巧和方法,积极灵活进行采访
(6)
做好准备工作,如记者证、笔记本、笔、录音笔等
(7)
采访结束,对材料进行整理和核实,写出新闻稿
三、分析下面这篇新闻评论的论点、论据、论证的逻辑结构。(30分)文章《扬长避短才能多块好省》选自 1980年 5月 17日《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员文章
四、分析指出下面消息中存在的问题。(30分)标题《安徽人舍得下馆子》前三季度人均餐饮消费 580元
五、请根据下面的采访素材撰写一篇不超过 500字的消息( 30分)材料是关于梅县公推直选党员自己选书记的
2012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一、谈谈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斗争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在今天的现实意义。(30分)
答:《新华日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中共中央机关报。1938年 1月11日创刊,由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舍长潘梓年,总编辑先后是华岗、吴克坚、章汉等,周恩来兼任《新华日报》董事长。在武汉《新华日报》与《群众》周刊一起,驳斥国民党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宣传中共持久战思想,科学地说明了抗日战争的前途,坚定了国统区广大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然而国民党当局却对《新华日报》实行一个恶毒原则和两面策略的迫害:让你办报却限制你讲话;让你印报却限制你发行。他们采取检察原稿、限制采访、破坏发行等手段阻碍《新华日报》出版。《新华日报》相应地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革命的两手对策,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胜利的斗争。
针对新闻检查:国民党当局对《新华日报》实行最严酷的检查,任意删、销、涂改和扣押送审原稿。《新华日报》①往往采取“暴检”的方式,把国民党当局禁止言论自由的丑恶面目暴露在读者面前。②采取“算账”的方式,过些时候就写些言论和消息,或散发传单,系统的揭露和批判国民党当局压制言论自由倒行逆施的做法。③对某些特别重要的稿件,明知送审是一定要被检扣的,就采取“违检”的非法手段,不送检就刊登出来。④在编
写稿件时采取一些巧妙有效的策略。常用的一手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还采取借此喻比、旁敲侧击的宣传策略,发表一些有寓意的文章或者借古讽今、借外喻内,或指桑骂槐,让明眼的读者一看就心领神会了。
针对限制采访:国民党当局对《新华日报》的采访活动施加特殊的限制,不让该报记者到重庆以外的地方去采访,而在重庆又指令许多单位不接待该报记者。投稿者也受到严重迫害。中央通讯社垄断了国统区的电讯发布权,控制了许多新闻来源。《新华日报》被迫作出反应:①依靠中央驻重庆代表团从内部电台发抄收一些重要文件,并弄到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些报道材料。②依靠地下党组织在读者中物色可靠的通讯员和作家积极分子为该报写稿。③搜集和利用国统区地方报纸,将其中一些材料进行改写。④与外国有关方面联系,以开辟国际新闻的来源。⑤搞好新闻界的统战工作,以获得一些新闻线索和材料,有时该报记者以其他报社的进步记者作掩护,不暴露自己身份,跟着一起去采访。
针对破坏发行:国民党当局还破坏和限制《新华日报》发行他们操纵派报工会不卖《新华日报》,通过邮局检查,扣留该报,派出宪警、特务,没收和撕坏该报,并迫害该报读者。《新华日报》对此采取:①自己招收和培养一批穷苦劳动人民出身的报童、报丁,把报纸直接送给本市以及郊区乡镇的订户,并在街上零售,更直接、更广泛、更及时、更有力地向国统区人民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具有重要政治意义。
现实意义:1对于新闻稿件的检查,能够促进编辑出版中减少错误,提高编辑出版质量和水平。2对于报纸发行,能够充分发动群众,建立自己的发行体系和完善机构,对于市场化的今天,媒介“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为媒介的推行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3对于新闻稿源来说,可以提升和增强记者的能力和素养,培养全能型记者,从而迅速发现新闻线索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什么是发展传播学?它研究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对于今天中国的传播学研究有何借鉴?( 30分)
答:发展传播学又称发展新闻学,由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学者共同探讨得出。发展新闻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虽然在表述和应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即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
理论背景:二战以来,“发展传播学”成为全球帝国主义体系崩溃以后各独立国家社会生活的主宰,由此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的研究,构成了空前规模的“发展理论”体系。又由于在战争期间,大众传媒获得了诸多领域学者的空前关注,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理论”延伸的背景下,关注传播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发展传播研究”成为日渐显著的分支。
演变过程:
(1)经典现代化理论和勒那、施拉姆、罗杰斯的发展传播研究(20世纪 50—60年代)
1
)经典现代化理论:起源于 20世纪 50年代的美国,以结构功能理论为基础,依据西方价值体系,认为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具有普适性,主张人类社会是一个单线发展的过程,源于西方社会的工业化推动力能够促使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该理论把经济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认为经济的发展惠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勒那的发展传播研究:他尝试建构发展与现代化的理论,开始思考传播在社会发展转变过程中的角色。他的研究被归纳为“移情”模式。他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应从发达国家的境地来观察自己。该理论的缺点是忽略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个性,对大众传播作用有简单化和
过于乐观的倾向。主要著作是《传统社会的消逝》。
)施拉姆的发展传播研究:施拉姆于 1964年发表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充分重视大众传播的作用,提高效应,加快现代化步伐。他认为大众传播可以推广农业新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实施正规教育。同时他还指出了世界信息流动不平等的观点。
4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他将发展的理论引向量化和应用的层面。他认为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普及是特殊的传播形态。第三世界国家通过与西方世界国家的接触,引进新思想,从而促进社会发生变革。
(2)依附理论与旧典范的消失(20世纪 70—80年代)


相关话题/新闻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回忆版
    华中科技大学17年新传考研真题回忆版 【华中科技大学】专硕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必答部分(90分) 1、报道策划题(40分) 材料:房屋限购限贷。2016年国庆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厦门、苏州、合肥等城市的房价涨幅厉害,政府纷纷提出提高首付比例或者限制贷款或者禁止购买第三套房政策,调控楼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7
  • 天津师范大学2017年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回忆版
    天津师范大学17年新传考研真题回忆版 【天津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简答题(60分,每题15) 1传统新闻价值标准的缺陷 2保证新闻可信度,要从哪几个方面做 3哪些特殊的新闻消息由国家指定部门发布 4广告效果测评的内容 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法规的关系 2红牛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7
  • 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回忆版
    中国传媒大学17年新传考研真题回忆版 【中国传媒大学】专硕: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简答题(45分) 1. 媒介依赖理论 2. 政治经济学派关注的主要问题 3. 媒介事件的特征 二、论述题(60分) 1. 媒介活动中如何不侵犯名誉权? 2. 不同社会环境对受众媒介接触的影响 三、分析题(45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7
  • 南开大学2017年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回忆版
    南开大学17年新传考研真题回忆版 【南开大学】学硕:732新闻传播理论基础 一、填空题(20分) (空缺) 二、名词解释(20分) 1. 瞿秋白 2. 信息环境 3. 诽谤和侮辱 4. 《读者文摘》 5. 新闻选择中的把关人模式 三、简答题(40分) 1. 简述黄远生四能说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7
  •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新闻传播考研专硕学硕真题
    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专硕学硕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学硕:新闻传播业务 一、材料:河北石家庄出现毒跑道问题的段干小学恢复上课,学生和家长的反应,教育部的回应 1.500字左右的消息,包括标题 2. 报道策划,要求多媒体平台制作和播发 3. 材料反映的情况或问题,具有哪些普遍的认识价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7
  • 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回忆版
    武汉大学17年新传考研真题回忆版 【武汉大学】学硕617综合知识 大学语文部分 一、简答题 1. 孟子《好乐何如》的说理特点 2. 前人说王维《汉江临泛》气格雄浑,盛唐本色,谈谈你的体会 3. 请简述舒婷《双桅船》的象征意义 二、论述题 1. 袁宏道《徐文长传》的艺术特色 2. 戴望舒《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7
  • 安徽大学2017年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回忆版
    安徽大学17年新传考研真题回忆版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 1. 简述英美大众化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30分) 2. 结合邹韬奋的新闻工作经历,谈谈你对韬奋精神的理解。韬奋精神对当下新闻工作者的启示(30分) 3. 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二者关系如何?结合实例谈谈你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7
  • 南昌大学2017新闻传播学硕考研真题回忆
    南昌大学17新传学硕考研真题回忆 【南昌大学】学硕: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 文艺春秋 2.BBC 3. 东方风来满眼春 4. 开、好、管 5. 选择性接触 二、简答题 1. 简述新闻舆论形成的条件 2. 简述《民报》的主要内容 3. 简述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原理原则 4. 甘地的新闻思想 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7
  • 2017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
    2016复试笔试真题回忆版 一.1.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2.什么是一带一路? 二.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 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时代,对大数据方法的看法? 四. 社交网络或社会化媒体是如何影响传播生态环境的? 五. 一位外国记者说: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
  • 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笔记背诵版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 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 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2017-1995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基础l考研真题
    201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基础真题 一、 名词解释 1. 普利策新闻奖 2. 认知基模 3. 《西行漫记》 二、 简答 1. 简述能指与所指这一对符号的概念 2. 《娱乐至死》 3. 简述维新派办报实践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三、 论述 1. 技术决定论。移动互联网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
  • 2017重庆大学新闻学硕与专硕初试试题回忆版(来源于网络)
    2017年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334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素养 2. 整合营销传播 3. 扒粪运动 4. 数据新闻 (二)简答 1. 新闻真实的内涵及具体层面2. 隐性采访的含义及需要遵循的原则3. 公共传播关系的特点 (三)消息写作:农村留守儿童材料800字以上 (四)评论写作:大学生卖猪肉材料500-1000字2017年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7
  • 2007-2016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
    厦门大学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基础) 一、填空 1、___开始,纸张在传播中开始独占鳌头:我国最早的关于报纸的记载是孙樵《___》卷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2、1815年,《___》在马六甲创办。____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办;1822年,在澳门创办的第一份葡萄牙文报刊是__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7
  • 外国新闻史英国部分整理
    英国 1570星法院 严厉管制出版活动,送出版公司登记 搜查、扣押、没收和逮捕 1644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的思想 批出版检查制度的弊 强调言论出版自由 1665《牛津公报》 英国历史上第一张报纸 历史最悠久之一(出版至今)《伦敦公报》 1702《每日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7
  • 《新闻写作教程》整理复习资料
    《新闻写作教程》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一、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1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 先事实,后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整个新闻学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真实性是从事实到新闻的必然要求,是新闻报道中主观与客观相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