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郑贵友讲义(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5


1.外部形态上相近似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与一些西方语言中的短语和句子的关系不同。从总体情况上来说,一个汉语的句子大致关系是:

这个公式可以进一步明确为:
句子=短语+句调
比如:
① 他去。
② 快来!
③ 考试?
④ 北京的秋天非常凉爽。
⑤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有两千多年了。

2.基本结构类型大致相同
在汉语的语法中,短语可以看作是抽象化了的单句,而单句则可以看作是通过语气具体化了的短语。这实际上体现了二者之间的一种相类同的实质:二者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致。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下列五种结构方式构成的,即“主谓”、“偏正”、“动宾”、“联合”、“中补”。在汉语的句法结构构成中,这五种结构模式使用的频率高,造出的短语数量也多。
这种实质给人的启示是:分析短语和分析句子使用的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可以尝试以相对简单的短语为入手点,找到分析句子的方法,探索汉语句子的结构模式。

3.组词规则大致相同
由于没有外部形态的约束,汉语的词在构成句子和构成短语的过程中的表现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汉语短语内部组词的规则和句子内部组词的规则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汉语句法结构中递归性原则的突出表现,并使得句法套叠现象成为系统存在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下边是几个实例:
① 他去
他去不行。
② 快来
我希望他快来。
——短语和句子的组词规则一致
③ 我业务搞得好。
④ 一个多么好的女人!
——由递归原则运用造成的成分套叠
(二)单句和短语的差异性
不论如何,短语和单句都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尽管有一些一致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才是主要的,这种差异下使得它们成为两级不同的语言单位。
短语和句子的主要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有的短语不能实现为句子
单句大多由短语加上句调实现而来,但是,并非所有的短语都可以加上一个句调实现为一个单句。研究表明,汉语的短语根据其自身的活动能力可以区分为两个大的类型:自由短语——自立性较强,活动能力比较强; 粘着短语——自立性较差,活动能力比较差,通常不能单独活动而必须附着在另外一个短语之上发挥特定的句法职能。
这样,一个自由短语通常可以借助于句调的帮助而实现为一个句子,而一个粘着短语往往不能加上句调后实现为一个句子。比如:
① 我去。 写字呢。 我和他。 快来! 说清楚!
② 把我(放了) 被他(借去了) 至于老王
①中句都是由自由短语加上句调实现而来的。②中的各个短语很显然不能加上一个句调实现为一个句子,它们都是粘着性的短语。

2.内部构成成分的差异
句子是一种比短语复杂得多的句法单位,是一种动态的单位。所以,单句中有的构成成分,短语中不一定具有。比如,单句中必须有一个句调,就是短语中所不具备的:
单句=短语+句调
从宏观上来看,短语只相当于句子中的主体结构成分,而句子中的超句段成分之一的句调是它作为语言应用单位的标记,是短语这种作为语言备用的静态单位所不可能具备的。
此外,句子内部可以有语音停顿,形式上可以用“,”或者语气词(如“呢”、“吧”)来表示,如
① 他[,]还没有来。
② 我[呢]就不去了[吧]。

3.构成成分活动特点的差异
短语内部构成成分之间相对紧密,语序固定。
句子内部构成成分之间比较疏松,可以停顿、插入其他成分或者易位。下边是一个可以发生易位变化的句子:
他科长职务前几天被撤掉了。
→他科长职务,据说前几天被撤掉了。(停顿、插入成分)
→前几天,他科长职务被撤掉了。 (易位)
→他科长职务被撤掉了,前几天。 (易位)

如前所述,汉语的句子和短语有一些相近之处,但不论如何,二者之间的差异都应该是明显的、主要的,正确认识短语和句子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明确语言使用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利于语言静态单位和动态单位差异的确定,从而正确地使用语言,促进语言学习与教学的良性发展。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
(一)歧义的含义
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
① 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个幼儿园)
② 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了解到:
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现象。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第六章 歧义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歧义现象研究短语以上的语言单位。如歧义短语、歧义句等等。
单独的多义词通常放在词汇中研究而不放入歧义现象中讨论:
[报销]①领款人向财务主管报账,请求注销。②人或物毁坏。
[看医生]①请医生看病。②看望医生。
这种具有多个意义的词语,通常只要进入特定的句法环境,就只具有单义性,所以,如果不引起歧义,就不必放到歧义讨论中来。不过,如果引起了歧义,就必须作为歧义现象加以讨论:
① 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灯泡毁坏了/报账了)
② 昨天我去看医生去了。(看望了医生/找医生看了病)
这种词汇上的多义是造成上述歧义的根本原因。
(二)歧义研究的目的
1.探究影响语言形式和意义结合的因素。
2.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依据。
课前提问
(1)什么叫非主谓句?
(2)非主谓句有几种?
(3)什么叫独词句?
(4)什么叫无主句?
(5)单句和短语的共同点?
(6)短语和单句宏观上的差异有哪些?
(7)什么叫歧异?
(8)研究歧异现象有什么用?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二.歧义的种类
(一)同音造成的歧义
大概由于汉字的缘故,汉语尤其是在口语当中的同音词比较多。同音现象往往造成听者理解上的歧义。如:
① 吃这种药可以zhì癌。(治/致)
② 马上就要进行期zhōng考试了。(终/中)
③ 和人家说话不得无lǐ。(礼/理)
④ 对面走过来一duì青年。(对/队)
其他需要注意的还有“他、它、她|的、地、得”等。
由同音造成的歧义现象,只要写出来,就可以消除歧义,因为同音往往不同形。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二.歧义的种类
(二)同形造成的歧义
这里的同形,指的是一些语言单位只是形体相同,而读音、意义都不同。在书面语当中,这种同形但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语言单位也可以造成歧义。如:
① 这树枝怎么会这样长?(zhǎng/cháng 声母差异)
② 我说不好。 (bu/bù 轻声与否)
③ 他想起来了。 (qilai/qilái 轻声与否)
④ 他吃了饭才走。 (cái/cái 有无重音)
二.歧义的种类
(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汉语的实词和虚词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之下都可以造成歧义。
1.由实词多义造成的歧义。如:
① 我叫他敲了三下。 (允许/被)
② 小王走了三个小时了。 (离开/行走)
③ 他不能说。 (应该/能力/环境限制:病)
第六章 歧义分析

2.由虚词多义造成的歧义。如:
① 我准备从上海去北京。(经过上海/从上海出发)
② 你给我写封信。 (对、向/代替)
③ 她梳着辫子呢。 (动作进行:正在梳/状态持续:留着)
二.歧义的种类
(四)一词兼类造成的歧义
一个词兼属于不同的词类情况下在语义个性上也往往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
① 大门没有锁。
(锁1:名词/锁2:动词)
② 他听了这话,可不高兴了。
(可1:语气词/可2:转折连词)
二.歧义的种类
(五)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语义关系不同,指的是一种句法结构之中包含有几种语义关系,这种隐含于同一种句法关系之中的不同的语义关系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
由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内部情况比较复杂,具体情况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
1.定+中:一个定中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如:
① 看见的人有哪些?
(动作+施事/动作+受事)
② 我们参观了一家“妇女理发店”。
(施事+处所/受事+处所)
2.动+宾:一个动宾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如:
① 他总共切了五块肉。
(动作+结果:把肉切成五块
动作+受事:把五块肉切小)
② 那人刚才问谁?
(动作+内容:问有关谁的事情
动作+对象:向谁问)
③ 我们准备选班长。
(动作+目的:选出班长来
动作+受事:选班长作X)
④ 村长罚他砍树木。
(动作+原因:因砍树而罚他
动作+内容:让他砍树作为对他的惩罚)
3.主+谓:一个主谓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有两种情况。
(1)一些具有“服务”性质的动作行为动词语的主语有时既可以是施事,又可以是受事,从而造成歧义:
① 他今天手术,不能来了。
(施事+动作:他给人作手术
受事+动作:给他作手术)
② 他上课去了。
(施事+动作:他讲课
对象+动作:他听课)
(2)在特殊情况下,一些一般的人和事物也可以由于其主语语义角色的不确定而造成歧义:
① 这个人恨死我了。
(施事+行为:这个人恨我
对象+行为:我恨这个人)
② 这姑娘看得他脸都红了。
(施事+动作:姑娘看他,他脸红
对象+动作:他看姑娘,他脸红)
4.联合短语A和B:一个联合短语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联合结构的内部的几个项目之间在语义上关系是有差异的:
(1)有的是加和关系——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属于并列关系的A、B不能分列。如:
(A+B)的C≠(A的C)+(B的C)
(2)有的是可分列关系——在特定句法环境下,属于并列关系的A、B可以分列。如:
(A+B)的C=(A的C)+(B的C)
下边是两个实例:
① 大家正在讨论老王和老张的事情。
→大家正在讨论有关老王和老张的事情。(加和关系)
→大家正在讨论老王的事情和老张的事情。(可分列关系)
② 妈妈正在讲星星和月亮的故事。
→妈妈正在讲关于星星和月亮的故事。(加和关系)
→妈妈正在讲星星的故事和月亮的故事。(可分列关系)
很明显,两种语义结构之下的句子的含义是不同的,即有歧义的。
二.歧义的种类
(六)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
有时,构成一个句法结构的词语及其顺序在表层上都是清晰的,但在构成的句法结构内部却可能隐含着不同的结构层次,这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又影响了人们理解上的差异,造成歧义。因此,所谓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指的是:一种词语排列顺序构成的某个句法结构内部隐含着不同的句法结构层次造成的歧义现象。由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比较复杂,这里以句法搭配的格局为出发点做一些介绍。

歧义条件:在语义上,定语和两个名词都能构成定中关系,且名1和名2也有定中关系。例如:
① 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定+中:三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
→(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定+中:属于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② 彩色铅笔盒子
→彩色(铅笔盒子)
(定+中:彩色的铅笔盒子)
→(彩色铅笔)盒子
(定+中:彩色铅笔的盒子)

歧义条件:名1和名2可以有并列关系,名1、名2都可以和名3构成定中关系。
①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定+中:江苏的部分地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定+中:江苏全部以及浙江的部分地区)
② 老张和老李的上级
→老张和老李的上级
(定+中:老张的上级和老李的上级)
→老张和老李的上级
(定+中:老张以及老李的上级)        
歧义条件:动词和名1、名2都可以构成动宾关系,同时,动词和名1、名2都可以构成定中关系。如:
① 看比赛的孩子
→看(比赛的孩子)
(动+宾:看望比赛的孩子)
→(看比赛)的孩子
(定+中:孩子看比赛)
② 咬死猎人的狗
→咬死(猎人的狗)
(动+宾:猎人的狗死了)
→(咬死猎人)的狗
(定+中:狗咬死了猎人)          
歧义条件:动词可以和后边的动词或形容词发生中补关系,又可以和后边的名词发生动宾关系,而中间的动词或形容词又可以和后边的名词发生定中关系。比 如:
① 拉长的绳子
→拉(长的绳子)
(动+宾:拉动长绳子)
→(拉长)的绳子
(定+中:拉长了的绳子)
② 听不清楚的音乐
→听(不清楚的音乐)
(动+宾:听着音乐,音乐不清楚)
→(听不清楚)的音乐
(定+中:不能听清楚的音乐)    
歧义条件:前边的动词可以带主谓短语作宾语,后边的动词或形容词可以和前面的“动+名”整体构成主谓关系。如:
① 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
→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
(动+宾: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
→(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
(主+谓: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
② 怀疑他的观点缺乏证据
→怀疑(他的观点缺乏证据)
(动+宾:他的观点缺乏证据,值得怀疑)
→(怀疑他的观点)缺乏证据
(主+谓:怀疑他的观点这件事还缺乏证据)
歧义条件:动1可以带名1作宾语,也可以带“名1+动2+名2”共同充当的宾语,同时,名1既可以作动1的宾语,又可以作动2的主语。如:
① 批评老张表扬小李
→批评(老张表扬小李)
(动+宾:老张表扬小李该批评)
→(批评老张)(表扬小李)
(联合:批评老张,表扬小李)
② 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
→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
(动+宾:理解了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件事)
→(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
(联合: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  
歧义条件:动词可以带双宾语,中间的名词或代词可以充当前边动词的宾语,又可以和后边的宾语发生定中关系。如:
① 喊他哥哥
→喊(他哥哥)
(动+宾:喊他的哥哥)
→喊(他)(哥哥)
(动+双宾:称呼他为“哥哥”)
② 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
→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
(动+宾: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
→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
(动+双宾:问那个陌生人,问姓什么)
 
歧义条件:介词和名1以及“名1的名2”都可以发生介宾关系,同时,名1和名2有定中关系。如:
① 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介+宾: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有关)
→(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定+中:与牛郎和织女有关的故事)
② 对售货员的意见
→对(售货员的意见)
(介+宾:对于售货员提出的意见)
→(对售货员)的意见
(定+中:给售货员提出的意见)
二.歧义的种类
(七)语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同一结构层次中包含不同的语法关系也可以造成歧义现象,即:

由语法关系的差异造成的歧义现象的内部情况也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
1.动宾/偏正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偏正结构,造成多义。如:
① 学习文件
动宾关系:学习(过/了)文件
偏正关系:学习(的)文件
② 修订方案
动宾关系:修订(了)一个方案
偏正关系:一种修订(的)方案
其他还如“调查结果”、“模仿动作”等等。
2.主谓/中补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主谓结构和一个中补结构,造成多义。如:
① 翻译准确
主谓关系:翻译很准确,表达也清晰
中补关系:翻译得准确,表达得清楚
② 叙述清楚
主谓关系:叙述很清楚
中补关系:叙述得清楚
其他还如“认识透彻”、“钻研深入”等等。
3.联合/定中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主谓结构和一个中补结构,造成多义。如:
① 学生家长座谈会
联合关系:学生和家长的座谈会
定中关系:学生的家长的座谈会
② 虾仁炒鸡蛋
定联合关系:(中午吃)虾仁和炒鸡蛋
定中关系:(中午吃)虾仁炒的鸡蛋
4.定中/同位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定中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造成多义。如:
① 他最讨厌陈龙这个徒弟
定中关系:在陈龙的徒弟中,他最讨厌陈龙的这个徒弟
同位关系:在自己的徒弟中,他最讨厌这个徒弟——陈龙
② 就他们老师没来
定中关系:其他人的老师都来了,就他们的老师没来
同位关系:学生都来了,就老师没来
二.歧义的种类
(八)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
这是由代词的指示对象不明确造成的歧义。这种歧义现象比较简单:
① 刚才老张把信交给老赵的时候,他的脸涨得通红。
(“他”指老张还是老赵?)
② 昨天晚上,小李看见小王和他爱人在河边散步。
(“他”指小王还是小李?)
二.歧义的种类
(九)省略不明造成的歧义
汉语的主语经常可以承前省略,这是一种使语言经济的表达方法,但如果省略不明,也会造成歧义。如:
① 我认识他的时候,[ ]也不过十多岁。
(“我”还是“他” 不过十多岁?)
② 我猜想他已经知道了一些情况,[ ]所以,就派人来查看查看。
(“我”还是“他” 就派人来查看查看?)
二.歧义的种类
(十)范围不明造成的歧义
语言中一些表示某种范围的词语,如“以上、以下、以内、以远”等,如果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范围不明确,也会造成歧义。如:
① 六十岁以上的工作人员一律退休。
(“六十岁以上”含不含六十岁?)
② 春运期间,郑州以远有硬座票号。
(“郑州以远”包括不包括郑州?)
③ 十八岁以上的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十八岁以上”含不含十八岁?)


(十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歧义
语言中有一些词语除了具有字面义之外,还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果这两种意义同时存在,就会造成歧义。如:
① 他经常到隔壁王二嫂那儿吃豆腐。
② 他还没来得及考虑个人问题。
③ 老王家的二小子又进去了。
④ 锁柱哥,我要和你好一辈子。
⑤ 这家伙真是一条狗。
⑥ 你的耳朵呢?

上边介绍的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歧义问题。歧义问题的研究,在任何一种语言语法研究中都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一时说清楚的问题。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歧义研究虽说已经有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研究。

 
第七章 复句
一.复句的含义
复句,是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小句的句子。
1.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小句
(1)内容上有联系。下边是一个反例:
小王来了,天上有一只鸟。
(2)结构上互不包含,即互相不作句子成分。下边是两个相关的例子:
他告诉我,但不许告诉你。
他告诉我:不许告诉你。
2.全句只有一个句调:通常情况下,如果只说出其中的一句,就会让人感到意尤未尽——语气不完整。下边是几个相关的例子:
是小王呢,还是小张?
或者你去,或者他去。
要是他去,我就去。
3.小句,又叫做单句形式,即结构上和单句相同,但语气上或者意义上不是独立的分句。
第七章 复句
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
(一)关系词语的含义
关系词语,是复句内部用来联结各小句,标明语义关系的词语。其主要特性是:衔接性和标志性——实际上,标志性和衔接性的功能是同时发生的。
(二)关系词语的范围和性质
1.关系词语的范围
汉语复句中的关系词语,指的是能够发挥衔接、表示复句语义关系的词语,只要具有上述作用、性质的词语,都是关系词语。
从这一点出发,汉语的关系词语包括以下几种。
(1)连词:连接分句,不充当句子成分。
单用的:所以 因此 或者 甚至 但是 ……
两两套用的:因为A,所以B 
如果A,那么B 
虽然A,但是B
第七章 复句

第七章 复句
2.从上边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关系词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
(1)从功能类别上来看,关系词语不固定属于某一个类别: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副词等等。
(2)从长度上来看,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
(3)在句法职能上,不具有专职性:有的只发挥关联作用,有的则在发挥关联作用的同时,充当句子成分。比如:
不论A,都B。
→不论情况如何变化,都要完成任务。

第七章 复句
3.关系词语的作用
关系词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衔接、标示某种关系:两个小句之间原本存在某种关系,用X关系词语来衔接、标示这种特定的语义关系。如:
他三下两下穿好一件衣服,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出院子。
他去了,而且去得最早。
(2)显化某种关系:各小句之间本来隐含某种或几种关系,用特定的关系词语使特定的语义关系得到明显的标示。如:
① 隔了几道墙,声音听不清楚。
→因为隔了几道墙,所以声音听不清楚。 (因果)
→如果隔了几道墙,声音就听不清楚。 (假设)
② 小王的话影响了你,影响了我……
→小王的话既影响了你,也影响了我…… (并列)
→小王的话不但影响了你,而且影响了我…… (递进)
第七章 复句
(3)转化某种关系:各小句之间原本具有A关系,现在使用另外一套关系词语,使A关系转变为B关系。如:
① 那时,他们很少交谈,即使偶尔交谈,也只是工作上的联系。(让步)
→那时,他们很少交谈,虽然偶尔交谈,但也只是工作上的联系。(转折)            
② 许多事情都搞清楚了,因而,许多人都觉得在精神上高大起来。(因果)
→不但许多事情都搞清楚了,而且许多人都觉得在精神上高大起来。(递进);
第七章 复句
三.复句的分类
(一)分类的原则
汉语复句分类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
关系:是复句内部各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标志:是联结、标示各小句之间语义关系的关系词语。如:
因果关系

比如:
① 没有事,很无聊。
(没有特定的关系词语作为标记,语义关系模糊、不确定)
② 因为没事干,所以很无聊。(因果)
③ 如果没事干,就很无聊。(假设)
坚持汉语复句分类的这种原则是有道理的:
(1)逻辑-语义关系是隐含的,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或者不确定性。而关系词语的标志,是一种客观的形式,不会因人而异,可以作为一种客观的评判标准。
(2)语义关系和形式标记并非一一对应,但是,如果抓住特定的形式标志,就可以控制或者确定具体的语义关系。如:

逻辑基础相同,但使用了不同关系词语标记,就形成不同的复句句式,如果不抓住特定的关系标记词语,复句内部特定的语义关系就不容易确定。

第七章 复句
(二)二分和三分
1.二分
分句的分类是有差别的。
传统语言学是根据复句内部的各个小句在语义上的正副轻重,将复句总体上一分为二:
联合复句:复句内部各小句在表义上是平等并列的,没有主次、轻重之分。联合复句通常包括并列、连贯、选择、递进等关系的复句。
偏正复句:复句内部各小句在表义上不是平等并列的,有主次、轻重之分。偏正复句包括因果、条件、假设、转折、目的、解说等关系的复句。
第七章 复句
2.二分的缺陷
这种一分为二的作法是有缺陷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合复句中内部各小句之间未必都是没有主次、轻重之分的。如:
他不仅不后悔启用郎平,而且下决心锤炼她。(后重)
他不仅不后悔启用郎平,反而下决心锤炼她。(明显后重)
他不仅不后悔启用郎平,却反而下决心锤炼她。(绝对后重)
(2)偏正复句中的各小句到底是哪个偏,哪个正?
除非你答应结婚,否则我不理你!(后偏前正)
除非他临时有事,否则他肯定来!(前偏后正)
第七章 复句
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倡导汉语复句的三分法:
复句:并列类复句
因果类复句
转折类复句   
原则还是那个原则: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
从这个原则出发,可以发现以下事实:
a.并列类复句——并举罗列
并列关系:既有人找他,又有人找我。  (横列性)
连贯关系:先有人找他,接着有人找我。 (纵列性)
递进关系:不仅有人找他,而且有人找我 (合取性)
选择关系:或者有人找他,或者有人找我。(析取性)
第七章 复句

上边的讨论显示:
广义的并列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横列性的并列,也可以是纵列性的并列,可以是共时的并列,也可以是历时的并列,可以是合取的,也可以是析取的,等等,不过,有一个本质属性:如果排除上述种种个性上的差异,只要甲乙各事件之存在并举罗列的关系,而不存在因果上的联系,就都可以归入广义的并列关系。
b.因果类复句——因果顺承
因果关系:因为有人找他,所以他很高兴。 (已然性)
目的关系:一定要有人找他,以便让他高兴。(虚拟性)
假设关系:如果有人找他,他准会高兴。  (虚拟性)
条件关系:只要有人找他,他决会高兴。  (未然性)
第七章 复句

从上边的讨论中可以看到:
上述种种类型的实例都可以归入广义的因果关系之中去。而广义的因果关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事实性的,也可以是虚拟性的,可以是已经实现了的,也可以是未实现的,等等。不过,有一个本质上的共同点:如果排除上述种种个性上的差异,只要各小句之间存在事实上的、逻辑事理上的因果、顺承关系,就都可以归并到广义因果关系之中。

第七章 复句
上边的种种讨论说明:
广义的转折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截了当的转折,有先让步的转折,有先假设然后进行的转折。不过,有一个本质的共性:舍弃上述种种的语义关系的个性,只要甲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拟转关系或者矛盾关系,就都可以归属于广义的转折关系。

课前提问
(1)把连贯关系放进并列关系的道理?
(2)把假设、目的、条件都放到因果关系去的道理是什么?
(3)广义的转折关系怎么说?
(4)让步的转折关系与其他转折关系有什么区别?
(5)怎样证明让步关系就是一种转折关系?
(6)“虽然…但是…”和“即使…也…”让步关系的区别?
(7)假设性让步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第七章 复句

四.广义的并列关系:并列、连贯、递进、选择
(一)并列关系
1.并列关系的含义
并列关系,指的是复句中的几个小句在语义上具有平等并列的关系。
2.并列关系的典型格式
典型格式有以下几种。
(1)又A又B    ——平列关系并列句
(2)不是A,就是B ——对照关系并列句
(3)A,就是说B  ——解注关系并列句
第七章 复句
3.并列关系的种类
并列关系的复句有以下几个种类。
(1)平列关系的并列句
a.含义:几个小句分别叙述几件事或者一件事的几个侧面。
b.平列关系的典型格式是“既A,又B”、“也A,也B”、“一边A,一边B”、“一方面A,一方面B”等等。如:
她又会做诗,又会画画。
他既不是教师,又不是工人。
c.特殊情况:
有时,上述成套的关系词语也可以只出现一个“又”、“也”。如:
这里(既)看不见灯光,也听不见声音。
我(既)是学英文的,又是教英文的。
有时,可以是没有关系词语的:
我叫王志,这位是省里来的记者。
(往往被判断为两个小句)
第七章 复句
(2)对照关系的并列句
a.含义:前后两个小句表示相对的语义内容,并列在一起,形成对照。
b.其典型格式是:
不是A,而是B
c.对照关系具体可以分别为两个次类:肯否对照和反义对照。
c1:肯否对照
A、B两个小句一个表示肯定,一个表示否定,并列在一起,形成对照。比如:
他不是在祝贺你,而是在讽刺你。
他是想借故离开,而不是真的去开会。
上述两个句子都属于“肯定/否定对照”。
c2.反义对照
A、B两个小句表义相反,并列在一起,形成对照。下边是一些反义对照的例子:
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七章 复句
(3)解注关系的并列句
a.含义:几个小句分别表示对象和解释的关系,并列在一起,构成一种既平列,又说明的特殊关系。
b.解注性并列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A,就是说B。
A,换句话说B
A,A1,A2,A3……
c.种类
解注关系的并列句有两个种类。
c1.对等式解注:两个小句语义对等。如:
敌人在烧房子了,这就是说他们要逃跑了。
→A,这就是说B
文如其人,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
→A,换句话说B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在于:有标记。下边是两个无标记的例子: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
一根麻线难搓绳,一人难办大事情。
→S1(比喻/解释)+S2(对象)
c2.总分式解注关系:两个小句在表义上具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但在表义上,总说和分说有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如:
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当了演员,一个还在读中学。
(总←分[解释])
小张今年二十三,小李今年二十五,两人都是大四的学生。
(分←总[解释])
第七章 复句

(二)连贯关系
1.连贯关系的含义
连贯关系,几个小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几件连续发生的事情,或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几个相关的意思。
2.典型格式
A,接着/然后/又/才/就/于是B
起先A,然后/接着/后来B
如:
① 他摇了摇头,又打了一遍手势。
② 走进大门,他才想起这样作未必合适。
③ 一进省城的大门,他就觉得气氛不对。
④ 吃完了饭躺下来,老王这才踏实了一些。
⑤ 他蹲下身子,背起受伤的人,一只手提着药箱子,快步朝市中心走去。
上边几个例子,都是有特点的:①、②属于典型格式的例子, ③、④属于有特殊标记的例子,⑤属于无标记的例子。
第七章 复句

3.特殊的连贯句
下边是个特殊的连贯关系复句——顶针式连贯句: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和尚有个碗,碗里有颗豆,我吃了,你馋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它的结构形式是:A—B,B—C,C—D……
比较可以发现这种特殊的连贯句和一般的连贯句的差别:一般的连贯句几个小句体现一种时间先后的顺序,而这种特殊的连贯句中的各小句则由特殊的衔接方式,体现某种逻辑上或者空间上的联系。
4.提示
连贯关系的几个小句,如果舍弃时间、逻辑上的顺承个性,则各小句在表义上也呈现较强的平列性,因而,与并列关系有一定的同一性。
第七章 复句
(三)递进关系
1.递进关系的含义
递进关系,说的是后一个小句所表述的内容比前一个小句在某些方面更进一层。
2.典型格式
递进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预示下文即将发生递进           表示递进

第七章 复句
3.关系词语使用情况
在递进句中,预递词和承递词的使用情况是多样化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预递词、承递词套用表示递进。如:
他不但书读得多,而且字也写得好。
不光铁会生锈,就连铜、铝等金属也会生锈。
(2)预递词、承递词中,只用其一表示递进。如:
他不说话,甚至连表情都没变。
他会作曲,而且会唱。
不过,如果一个也不用,有时不大容易确定是否表示的是递进关系。如:
铁会生锈,铜、铝等金属也会生锈。(并列?)
他会作曲,也会唱。(并列?)
由此可见预递词和承递词之对于递进关系的促成、强制作用。
第七章 复句
(3)一种特殊的递进格式
上述种种一般的递进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比较可知,下边是两个特殊的例子:
他不但不和解,反而发了一顿脾气。
他非但没有退缩回去,反而腆着脸笑嘻嘻地走过来。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先说出一个否定意思(不A),以此为基点,向一个肯定的意思(B)反转推进,形成反转性递进句——反递句。
第七章 复句
(四)选择关系
1.选择关系的含义
选择关系,说的是小句间具有选择关系的复句:说话人用两个或者几个小句列出几件事或者几种情况,让对方从中选择一种。
2.典型格式
选择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或者A,或者B。
其他的还有:
不是A,就是B。
要不A,要不B。
与其A,不如B。
第七章 复句
3.选择关系的种类
从各小句内部的语义关系来看,选择关系的种类基本上可以分别为以下两种:直陈式和疑问式。下边分别讨论。
(1)直陈式选择句:是用陈述句构成的选择句。有三种具体的情况:任选句、限选句和决选句。分别介绍。
a.任选句:表达或此或彼,任凭选择意思的选择句。语气比较和缓。以“或者A,或者B”为代表。
如:
或者你来,或者他去,你们自己安排。
上午就去,或者下午抽时间去,反正取回来就行。
有时,任选句的选择范围不一定是两项,可以是多项的:
打打球,看看电影,玩玩牌,或者到郊外散散步,随便你怎么样去做,只要高兴就行。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