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郑贵友讲义(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5


如上述⑤、⑥:
⑤ 墙上挂着(了)几幅画。
⑥ 四周围着(了)几十个人。
b3.有时,宾语是一个专有名词,前边也可以出现“(一)个”,但有时这个修饰语也可以不用:
⑦ 中国古代有个秦始皇。
⑧ 广场上耸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五章  单句
(2)隐现句及其特征
a.隐现句
隐现句,指的是说明某时、某处出现或者消失了某人、某物的句子。
如:
① 店里走了一伙客人。 (消失,位移性消失)
② 昨天发生了一件事情。 (出现,原点性出现)
b.特征
有以下几个方面。
b1.V隐现:通常含有“出现”、“消失”意义,
有两类:
V隐现1:“位移性的V隐现动词”,指句中动词或动词所附带的趋向补语具有位移性意义。
如:
① 对面来了两个人。 (位移性出现)
② 门洞里飞走了一只鸟。(位移性消失)
V隐现2:“原点性的V隐现动词”,指的是动词及其所带去向补语都不涉及空间变化。
如:
① 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原点性出现)
② 村子里死了两个人。 (原点性消失)
b2.V隐现的后边通常带趋向补语或者助词“了”:
① 荒地里走出几个人。 (带“趋向补语”)
② 老张家昨天来了几个人。(带“了”)
b3.宾语通常是不定指的名词语。常常用“一个”“几个”等数量词语修饰。
有时,宾语不含数量短语,但末尾带语气词“了2”。如:
① 来客人了。(和“客人来了”比较)
② 张家丢钱了。
存现句,是汉语各种句式中比较复杂的一种,其中很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课前提问
(1)混合式与交错式有什么差别?
(2)为什么说复杂的兼语句是复杂的?
(3)举例说明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4)什么叫存现句?有哪两种?
(5)存在句中核心动词的主要特点?
(6)隐性句中核心动词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什么叫把子句?
(8)把子句使用的四种环境中哪点最关键?
第五章  单句
三.主谓句
(六)“把”字句
1.“把”子句的含义
“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将句中动词的受事提到动词的前边加以突出、强调的句子。
例如:
① 小王把书丢了。 (小王丢了书。)
② 他把饭吃光了。 (他吃光了饭。)
③ 他把那台电视修好了。 (他修好了那台电视。)
从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以下的认识:
(1)“把”字句的总体结构可以描写为:
NP1+把NP2+VP(+NP2)
(2)VP≠AP,即“把”字句中的核心动词不能是一个AP成分。
(3)“把”字句的基本功能是将句末的宾语提前到句中动词的前边,表示强调:宾语位于一个超常规的位置,一个显眼的位置,因而是一个被强调的位置。
这大概符合语法中的一个规则:凡是处于超常规位置上的成分,通常都是得到突出、强调的成分。
第五章  单句

2.“把”字句使用的环境
在语法里,凡是结构比较特殊的格式,使用的环境就越加特殊。“把”字句不是一般的句式,而是有独特形式特征的句式,所以,“把”字句的使用环境应该是比较特殊的。研究表明,“把”字句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的,各种使用环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言语操用者对“把”字句的择优的或者强制性的选择。
研究表明,“把”字句使用的环境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当谓语动词涉及两个方面:一个表示对象,一个表示对象被处置的处所、时间或者数量时,必要的话,可以使用“把”字句。如:
① 他 犯人 关 三天:关犯人 关三天
→他把犯人关了三天。
② 他 鸡蛋 放 桌子上:放鸡蛋 放桌子上
→他把鸡蛋放桌子上了。
③ 他 左手 摇 三下:摇左手 摇三下
→他把左手摇了三下。
(2)当动词后带介词短语,又有受事成分时,有时要用“把”字将这个受事提前,加以强调。即:

如:
① 一些大国 自己的意志 强加 于小国:强加自己的意志 强加于小国
→一些大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小国。
② 他 群众的热情 引 向正轨:引群众的热情 引向正轨
→他把群众的热情引向正轨。
(3)有时,动词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象,一个是事物,但其中那个表示“事物”的方面比较复杂时,就可以用“把”字将表示对象的成分置于动词的前边,使动词前后保持平衡:
① 玉宝 告诉 大家 周扒皮学鸡叫的事:告诉大家 告诉周扒皮学鸡叫的事
→玉宝把周扒皮学鸡叫的事告诉了大家。
他们 我把这最后通
② 我 退还 他们 这最后通牒式的信:退还他们 退还这最后通牒式的信
→我把这最后通牒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4)动词带宾语,又带情态补语时,用“把”字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使动词前后两端语义分布平衡。如:
① 他 搞 自己的家 富富足足、和美和美
→他把自己的家搞得富富足足、和和美美。
② 不能看 这件事情 太轻
→不能把这件事情看得太轻。
上述几种“把”字句使用的环境,实际上是汉语“把”字句选择使用的可能条件或者择优使用“把”字句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可以选择使用“把”字句,或者说在这种环境下选择使用“把”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无奈的选择,因为不使用“把”字句,整个语义内容就不容易得到较好的表达。
另外,汉语“把”字句是否只有以上几种选择使用的环境,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把”字句的特征
这里说的特征,是构成特征。主要考察构成“把”字句的各主要成分的语法构成情况。主要涉及NP2、VP动词和可有的NP3宾语几个成分。
(1)NP2,在语义上是句中核心动词的受事。从功能上来看,通常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一个非名词性成分,不过这个非名词性成分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名词化,成为一个普通的成分。不论如何,这个NP2在意义上都是确指的:或者是在上文中曾经出现,或者是为交际双方所共知;在形式上,这些NP2都可以受“这个”、“那个”之类表确指意义的词语或者一些表特定意义的词语的修饰。如:
① 甲:我刚才放桌子上一个苹果。
乙:小王已经把[那个]苹果吃了。
② 我这里有本书,你把[这本]书送给老师。
③ 老王把[你刚才说的那个带花的布包]递给了我。
④ 他一向把吃[这件事/这个方面]看得很重要 。
(2)VP动词,通常是一个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并且有较强的动作性。传统上,将“把”字句称为“处置式”,主要原因就是句中的这个主要动词具有较强的动作性,可以使它所关涉的对象NP2发生某种变化。在形式上,VP通常不能是一个光杆形式:它的前边或者后边要有一些其他的成分:
V+宾: 你把这件事告诉小王。
V+补: 把门关上!
V重叠: 都把自己的情况说一说/说说。
V+助: 我把灯关了。
状+V: 把门向外拉!
在诗歌歌词等韵文中,由于受到韵律的限制,或者是为了符合韵律的要求,常有“把”字句中V动词光杆形式出现的情况:
我高高兴兴把桥上,看看四外的好风光。
这当然属于特殊情况。
(3)NP3,V动词的可有宾语。如果V动词之后还有宾语的话,它通常不应是一个受事宾语,因为“把”后边的NP2在语义上是它的受事。研究表明,NP3在语义上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a.NP3是NP2的接受者或唯一终点。如:
① 我把作业交给了王老师。
② 把书给我!
b.NP3表示NP2存在的处所:
① 把书放回桌子上。
② 我把他送进了医院。
c.NP3表示NP2受V动词影响的结果:
① 把地面砸了个大坑。
② 把墙挖了个洞。
例中的“大坑”和“洞”,都是“砸”和“挖”后的结果:动作之前它们是不存在的。有人把这类语义成分也看作是广义的受事。
d.NP2表示V动作的工具或数量:
① 把这些玉米过过筛子。
② 把他关三天!
e.NP3是NP2的一部分:
① 他把眼睛闭上了一只。
② 他把大门上了闩。

4.特殊的“把”字句
上边说的都是普通的“把”字句。语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把”字句,它们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有一些独到的地方,这里收集了三类,作一个介绍:
(1)表示“致使”意义的“把”字句:在形式上,这类“把”字句中的V部分通常是一个兼属形容词的非动作动词,所以,V与NP2的关系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动作与受事的关系,甚至不是动宾关系: 致使
① 把他冻得直哆嗦。
(冻致使他哆嗦,“冻”和“他”不是“动作+受事”的关系)
② 小明把鞋跑丢了。
(跑使鞋丢了,“跑”和“鞋”不是“动作+受事”的关系)
(2)表示“不如意”的事情。这类“把”字句在形式上,V动词+NP2不是动宾关系,NP2+V是主谓关系。如:
① 把个犯人 跑丢了。
② 天气这么冷,偏偏又把个帽子 没了。
(3)NP2表示V动作的处所、范围:
① 把个王府井 走遍了,也没找到那家书店。
② 你把抽屉 再找一遍。
因为V和NP2有上述关系,所以,这类句子大都可以变换为:
把NP+VP2→在NP2+VP
(把个王府井走遍了→在王府井走遍了)

5.“把”字句的表达功能
有两个方面。
(1)强调NP2受事,并含有动作行为对受事有所处置的意味。
“把”字句中的受事NP2由于被提到动词的前边,是处于一个非常规的位置,因而得到突出和强调。又因为V动词往往是具有动作性较强的词语,因而往往可以使NP2受事因受到某种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如:
① 把犯人押走。 (“押”使犯人“移动”)
② 把这封信写完。(“写”使“这封信”完整)
③ 把钢笔砸了。 (“砸”使“钢笔”消失)
(2)可以使句子表达的语义内容前后均衡,重点突出。
“把”字句的特点是用“把”将受事提到动词的前边,这样可以使动词前后的成分分布均衡,同时,受事由后边提到前边,作为句子的语义表达的重点而得到突出、强调。如:
① 排列 你的名字 在第一班第一号
→把你的名字排列在第一班第一号。
② 摔倒 我 在污泥里
→把我摔倒在污泥里 。

汉语的“把”字句是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句子,加上使用的时间也比较长了,句子在使用过程中肯定会发生一些异变,加上句式本身固有的一些特殊性以及使用“把”字句的语言环境的多样性等等,各种因素都使得“把”字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句式,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课前提问
(1)“把”子句中名词的特征是什么?
(2)“把”子句中动词有什么特点?
(3)特殊“把”子句的特点是什么?
(4)“把”子句有什么功能?
(5)什么叫“被”子句?
(6)把子句与“被”子句有什么差异?



三.主谓句
(七)“被”字句
1.“被”字句的含义
“被”字句,是用“被”将施事置于句子主谓之间或者单纯用“被”附在句中动词之前表示被动的句子。如:
① 小王 被 警察 抓走了。
受事 施事
② 小王被()抓走了。
施事不必说出,或不能说出,或说不清楚

2.“被”字句使用的环境
和“把”字句一样,“被”字句也有特定的使用环境。研究表明,汉语的“被”字句通常在以下几种环境下使用。
(1)如果存在一个受事和动作,还要表达被动的意义,而且为了避免受事作主语时不被误解为施事,通常选择“被”字句。如:
① 小王+逮捕了→小王被逮捕了。
② 鸡+吃掉了→鸡被吃掉了。
当然,有的时候,即使是受事作了主语也不会被误解为施事,就可以选择意义上的被动句:
① 信+写完了→信写完了。
② 饭+吃光了→饭吃光了。
(2)有时,受事充当主语,面对一个动作行为,要表达某种“不情愿”、“不愉快”意义时,选用“被”字句。
“被”字句是通常表示“遭受”意义,所以,受事主语所承受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为“它”所不情愿的、不愉快的。  这种语义上的特征可以通过和与之对应的“把”字句进行比较非常清楚地看出来:
① 我把小王批评了一顿。(“我”是施动者,没有“不情愿”的含义)
② 我被小王批评了一顿。(“我”是被动者,表达“不情愿”的含义)
从总体上来说,上述说法是站得住的,汉语绝大多数“被”字句确实是表示“遭受”义的。另外,随着语言的发展,也确实有一些新兴的“被”字句不表示所谓的“遭受”义,而是表示某种合理的、愉快的、甚至是期盼的动作行为或事情变化:
① 我的这个设想被自己不久前的一个意外的奇遇证实了。
②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
③ 我被选为区团委书记 。
上述三个例子,①中的“被奇遇证实”没有“遭受”意义,“证实”这件事对于主体来说无所谓有益还是无益,是好还是不好。②中的“被一些事情感动”对于主体来说是好事; ③中的“被选为区团委书记”对于主体来说绝对是好事,可能是盼望已久的事情。但是,不论如何,上述几个句子中的主语所表示的人物所承受的某种动作行为仍然是被动的。
(3)当受事主语为动物等有生命的物种时,特定的语境有时不足以表明主语的施受个性、角色的时候,要表达“被动”的语义,而且为了避免歧义,可以使用“被”字句。如:
① 鸡吃光了。→鸡被吃光了。
② 他放走了。→他被放走了。
这类句子的谓语动词的后边通常都带有一个“出、到、成、走、完”之类的补语。
3.“被”字句的几种格式
汉语“被”字句通常有以下几种格式。
(1)介词“被”后边有宾语。此时,“被”的作用是引进施事。
① 他被老张拉走了。
② 我被领导批评了一顿。
“被”后的宾语也可以是泛指人的,此时的施事者往往是无需指明或无法指明的:
③ 桌子让人借走了。
应该说,上边的各例是汉语“被”字句的典型形式。
(2)“被”后边无宾语,即“被”紧附在谓语动词上表示被动。在这种格式里,“被”字的作用只是表示被动。如:
① 办公室的门被撞开了。
② 屋里的东西已经被偷光了。
③ 面粉早被装上了车。
这里的“被”应该是一个副词。
(3)“被……所……”式:是由古代汉语中的“为……所……”格式变化而来的。主要用于书面语中。这种格式中,“被”后的名词一定要出现,谓语动词通常是双音节的,其后通常不再有其他成分。如:
① 人们已经被这种悲壮的场面所感动。
② 这种人正在被历史的步伐所抛弃。
(4)“被……给……”式:这里的“给”是结构助词,只是帮助表示被动,而且使句子口语性更强。
① 几个犯人被他给“修理”得规规矩矩。
② 一大块面包一会儿就被他给吃了个精光。
有时,“被”和“把”可以连用于同一句子之中,构成一个混合式:
① 那个孩子被人把他打了一顿。
② 他被人把眼睛给蒙上了。

4.“被”字句的结构特征
从上边的种种讨论中,可以看到,“被”字句的结构是: 
NP1(受事)+被+NP2(施事)+VP
考察“被”字句的结构特征实际上就是要看这当中几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情况。
(1)NP1:通常表示一个有定的信息,它是为交际双方都明确的。如果是一个定中短语,其修饰语通常是表示确定意义的“这个”或者“那个”以及其他具有确定意义的成分:
① 他在山里盖了间草棚,草棚又被烧毁了。
② 那件衣服早就被他送人了。
(2)VP动词:通常是一个具有较强动作性的动词,它能够支配受事主语,可以单独和受事主语构成动宾关系。所以,形容词和一些具备较强动作性的动词(如“有、是、姓、属于等”)都不能进入到“被”字句VP动词的位置上。
VP动词在句子当中通常不能是一个光杆形式。它的前后总是有一些其他辅助性成分,比如动作行为的方式、数量、时间、结果、趋向等等。
a.V+了/过/宾语/补语
① 他被大家说服了。
② 他从小就没被人骂过。
③ 他被选为团委书记。
④ 他的行李被运走了 。
b.状语+V。如:
① 你的话很容易被人误解。
② 他早就被解雇了。
V是光杆的情况有以下两种:
a.是一些中补结构的复合词,因其内部已经有了相当于“补语”的成分,可以单独出现的句子当中:
① 这里的人们从来都没有被吓倒。
② 他的恶习并没有被纠正。
其他还有“提高、说服、推翻、摧毁、改进、扩大、压缩、阐明、推广、延长”等等。
b.是一些语义内容当中已经包含了动作结果、方向等不良意味的单音节动词,也可以单独用于“被”子句中,如“害、杀、抢、捕、骗”等等。实例如:
① 宋教仁在北京被害。
② 他的钱包在回家的路上被抢 。
(3)动词之后通常没有宾语。特殊情况下可以有宾语:宾语是受事,宾语和主语具有领属关系或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可以清楚表明主语承当了动作行为之后的具体情况,为全句表述增添新的内容。如:
① 徐锡林是被挖了心。
② 他被蜜蜂蛰了手。
③ 我被这强烈的灯光照花了眼睛。
下边是一些反例:
④ *大家都被他那精彩的表演吸引住了目光。
⑤ *园子里的蔬菜被雨水冲洗了叶子。
⑥ *屈原被大鱼驮回了身体。
比较可知:
①、②、③中的“心、手、眼睛”体现了“挖、蛰、照”等动作的具体对象,没有这些宾语,相应动词的具体对象就不清楚,所以,它们是必有的; ④、⑤、⑥中的“目光、叶子、身体”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吸引大家”、“冲刷蔬菜”、“驮回屈原”里了。

5.特殊的“被”字句
如前所述,“被”字句的主语通常是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整个句子表示的“遭受”意义是为受事主体所不愿意、感到不愉快的。
在特殊情况下,“被”字句的主语不表示动词的受事,而只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因而构成特殊的“被”字句。如:
① 操场上堆满了砂石。
② 走廊被学生们挤得过不去人。

和“把”字句一样,汉语的“被”字句也是一种使用频率高而且非常复杂的句子格式。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三.主谓句
(八)“是”字句
1.“是”字句的含义
(1)“是”的界定
构成“是”字句的“是”,有以下特征:
a.可以接受副词的修饰。如:
这些都是你的。
b.可以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如:
是不是有人来?
c.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你是老王?——是。

(2)“是”字句的含义
以上各例都是“是”字句:其中各句的谓语都含有一个“是”,“是”在这些句子中充当谓语的核心。由此可见,所谓的“是”字句指的是:
由动词“是”作谓语核心的动宾谓语句。
所以,“是”字句的结构模式是:
主+“是”+宾

2.“是”字句的类型
“是”字句在汉语的语言活动中运用广泛,使用频率高,表现灵活多样,类型也比较复杂。这里主要以结构为纲,先从结构上分类,再从意义上分析“是”字句各结构类型在表义上的差异。
(1)名1+是+名2
这是汉语“是”字句用法最为灵活的一种,具体情况又区别为以下几种情况。
a.表示同一关系的判断:其中,名1=名2,如:
① 我是小王。
② 小二黑是二诸葛的二小子。
b.表示种属关系的判断:其中,名1〈-名2。如:
① 他是北语的学生。 (他是北语学生的一员)
② 杜甫是河南人。  (杜甫是河南人之一)
c.表示比喻、借代。即:用名2比喻、借代名1 。如:
① 金旺他爹是刘家峤的一只老虎。
② 她就是一株盛开的美人蕉。
③ 两个老爷一东一西。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d.表示存在。模式是:名1+是+名2,其中,“是”等于“有”。如:
① 靠西墙是一张大床。
② 四周是高低不平的远山。
如果“是”前边还有状语,有时不能用“有”替换:
③ 四周全是大山。≠四周全有大山。
e.宾语从某个方面对主语加以说明。如:
① 老王是个慢性子。         (性格)
② 小李是瘦高个。          (身材)
③ 回国日期,老张是明天,老李是后天。(时间)
④ 这次实习,一班是上海,二班是杭州。(处所)
⑤ 这次排练,小王是东郭先生,你是狼。(角色)
(2)名/非名+是+名/非名
a.说明原因,如:
① 人家是不知道,才来问你。
② 他不去旅行是身体顶不下来吧?
b.说明目的,如:
① 我来中国是学汉语。
② 他是来检查工作,我是来学习。
c.表示申辩,基本格式是:“是X不是Y”或“不是X是Y”。如:
① 这是进,不是出。
② 不是不想买,是买不起。
(3)X是X,(Y是Y)
a.强调主、宾同类──单项式,“是”的前边有“就、总、到底”等等。如:
① 事实就是事实。
② 对的总是对的。
b.表示两类事物界线分明,不会混淆──双项式:X是X,Y是Y。如:
① 字写得横是横,竖是竖。
② 老王这人一向公是公,私是私。
c.表示转折,模式为:X是X,就是……。如:
① 他这个人聪明是聪明,就是不用功。
② 这东西有是有,就是不能用。
(4)是X就Y,表示某事“没有例外”。如:
① 这种事,是个人就会。
② 这人,是节目就看。
总体上说,汉语的“是”字句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句子,一方面,由于“是”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该句式使用上的广泛性,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主谓句
(九)“有”字句
1.“有”字句的含义
(1)“有”字句的界定
a.“有”是个非动作动词,基本意义是“领有”或“存在”,此外,还可以表示 “发生”、“出现”、“列举”、“包括”以及“达到”等等。
b.“有”能受副词“没”的修饰,不受“不”的修饰。
(2)“有”字句的含义
这里的“有”字句,是由动词“有”参与构成的动宾谓语句。如:
① 我有一本书。 (具有/领有)
② 山上有许多石头。(存在)

2.“有”字句的类型
如前所述,“有”的基本意义是“领有”、“存在”,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有其他各种不同的意义,“有”的意义不同,其用法也有不同。这里根据“有”的不同意义、用法,将“有”字句归为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
(1)表“领有”、“具有”,模式是:名1+有+名2。具体情况又有以下几种:
a.宾语和主语有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如:
① 人都有两只手。
② 大桥有十四个桥墩 。
b.宾语表示主语的某种属性。如:
① 这件事有重要的意义。
② 那只狗很有灵性。
(2)表示“存在”的“有”字句。模式是:时间词/处所词1+有+实体名1。如:
① 屋里有人。
② 地上有水 。
有时,句首处所名词的前边用了介词来表示强调“处所”的重要性,这时,处所名词的后边通常有停顿:
① 在墙角,有一个大铁柜。
② 靠窗户,有一把竹椅。
有时,有前边的“时间、处所”名词可以省略,形成“有+名词”的格式,常用于感叹句中:
① “有情况!”他一边喊,一边往外边奔。
② “有贼!”高玉宝大喊了一声。
有时,表示“存在实体”的名词也可以放在“有”的前边:
① 桌面上中餐西餐都有。
② 山上茶花杜鹃花都有。
(3)表示“发生”或“出现”的“有”字句。模式是:名+有+动。如:
① 他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② 孩子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里的“有”通常可以用“出现”来替代。此外,此时的“有”后边可以带“了”。
这是“有”的特殊用法。可以看作是“名1+有+名2”格式的类推。
(4)表示“列举”、“包括”意义的“有”字句。有三种具体情况。
a.名+有+联合短语/数量短语,名词与“有”后面的联合短语或数量短语是同类事物。如: 
① 人造纤维有粘胶纤维、铜氨纤维和醋酸纤维等。
② 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二十多人。
b.名+有名X+名Y……,名词等于“有”后面各名词之和。
① 来客,有送行李的,有拿东西的,有送钱的。
② 操场上的人,有跑的,有跳的,有打篮球的。
c.名+有+数量名:宾语表示主语所指的数量,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① 一年有十二个月。 (数量名)
② 这本书有二十二页。(数量名)
③ “大”字有三划。 (数量)
这当中的“有”在意义上大致相当于“包括”、“等于”、“是”等等。
(5)表“达到”意义的“有”字句:名+有+名(约量/概数)。如:
① 这人有三十多岁。
② 刀的长度有一尺左右。

以上是汉语“有”字句的一些情况。由于“有”在使用上的复杂性,汉语的“有”字句在使用上也有很多错综复杂的特性,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三.主谓句
(十)“所”字句
1.“所”的界定以及“所”字句
(1)“所”的界定
“所”是个结构助词,主要功能是加在动词的前边,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多用于书面语。如“所说”、“所见”等等。
(2)“所”字句
“所”字句,指的是含有“所”字短语的句子。如:
① 这就是你所说的“化合”?
② 这不是我所需要的东西。
因为“所”字句的关键是含有“所”字短语,因而“所”字短语是要进一步说明的。

2.“所”字短语的类型及其特点
(1)类型
“所”字短语“所X”可以根据“所”后成分的类区分为以下几种。
a.所+体宾动词,如:
所写  所做  所痛恨  所创造
b.所+能愿动词。如:
所能  所会  所愿  所能够
c.所+动词短语,如:
所独有 所极为关心  所必须学习  所极力吹捧
d.所+主谓短语→主+所+谓语。如: 
我认识→我所认识
我支持→我所支持
我能做→我所能做
(2)特点
a.“所”字短语一般是不自由的短语──通常不能单说。常见的形式是以“‘所’字短语+的”形式用于句中。如:
所说的  所没有的  所必须掌握的
有些固定说法中有单用的现象,如:
①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② 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 。
这类用法数量比较少,不能类推。
b.假如动词X是一个动作行为动词,“所X”在意义上指向动作X的受事。如:
① 关心的是你 (“关心你”或“你关心”)
② 所关心的是你 (关心你)

3.“所”字句的类型
如前所述,“所”字句,是包含“所”字短语的句子。根据“所”字短语在句中的位置,“所”字短语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1)“所”字短语充当定语的“所”字句。如:
① 这是钟表匠(所需要)的工具。
② 我(所看到)的黄河不是这样。
(2)“所”字短语充当主语的“所”字句。如:
① 你所见到的,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
② 秋风所掠走的,春风又送来了。
“所”字短语充当主语,其后必带“的”。
(3)“所”字短语充当宾语的“所”字句。如:
① 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② 这种境界是画家们所追求的。
(4)“所”字短语充当介词宾语的“所”句。如:
① 困难比他们所想象的要多得多。
② 你照他所说的去做。

上边是汉语“所”字句的一些情况,实际上,由于汉语“所”字在用法上的复杂性,汉语“所”字句的复杂性也是必然的,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观察。
课前提问
(1)“有”字句中有的最基本的含义。
(2)什么叫“有”字句?
(3)什么叫“所”字短语?
(4)根据什么给“所”字短语分类?


四.非主谓句
(一)非主谓句的含义
汉语多数句子,尤其是书面语中的句子,都是可以分析出主语和谓语来的句子,叫做主谓句。但是,也有一些句子,尤其是用于口语中的句子,往往是分析不出主语和谓语来的句子,这就是和主谓句相对而言的非主谓句。
非主谓句,就是结构上分析不出主语谓语来的句子,即句子的主题结构不是由一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如:
① 刮风了。
② 蛇!
(二)非主谓语句的种类
根据句子具体构成成分的复杂程度,汉语的非主谓句总体上可以分别为以下两种:无主句和独词句。
1.无主句
(1)无主句的含义
无主句,是结构上没有主语的非主谓句。如上述例①。
非主谓句中的无主句与主语缺省的句子是有区别的。
(2)无主句和主语省略句的区别
从理念上来讲,无主句是或者很难确定,是说不出的;或者在任何环境中都无须说出来。这样,无主句和主语省略的句子对特定语境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两者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区别。
a.主语缺省的句子的主语是确定的,只是处于上下文的限制、提示而有所省略而已,因而是可以补出的。而无主句往往是没有确定的主语,所以补不出主语:
① 小王刚才来了,[ ]又很快就走了。
② 救命!
两个例子所反映的情况是有差异的:根据语境的提示,可以判断出①中的[ ]省略了一个主语“小王”,是一个省略句或者“不完全主谓句”;②的情况就不同:我们无法通过一些语境的因素来判断其确定的主语到底是什么,因而,是一个省略句。
b.由于对语境的严重依赖,不完全主谓句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就往往会表义不明确、不确定。比如上述①“[ ]又很快就走了。”离开了特定的语境,接受者就难以解读其明确的具体的含义。而②中的“救命!”则不然,没有特定的语境暗示,人们照样可以了解它的具体含义。
(3)无主句使用的环境
汉语的无主句通常在以下几种环境中使用。
a.叙述自然现象或提示新发生的某种变化。如:
① 下雪了。
② 发水了。
③ 集合了!
④ 下课了!
b.用于表述自然、社会、生活经验知识的格言、谚语,如:
①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② 立冬不砍菜,一定受霜害。
c.用于某种劝诱、阻止、祝愿的情境,如:
① 请勿吸烟!
② 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品进站上车!
③ 祝你生日快乐!
④ 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
d.用于某种解释、存在的语境,如:
① 是我拿走了那个东西。
② 有人!大家注意!

2.独词句
(1)独词句的含义
独词句,是由一个词或者作用相当于一个词的短语充当句子主体的非主谓句。如前述“蛇!”就是。
独词句也是一种完整的句子,名词性的独词句不同于主谓句的主语,而非名词性的独词句也不同于主谓句的谓语。它不依赖于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也照样可以表达清楚、明确。
和无主句一样,独词句也没有省略什么,因此也补不出确定的主语或谓语来。
(2)独词句使用的环境
汉语的独词句通常用于以下几种环境中。
a.用于某些感叹的情景:
好大的雨!  这种人!  天哪!  真好!
b.叙述某种时间、场所或者提醒出现了某种新的情况:
① 星期天上午9:30,办公室。
② 第二年冬天。
③ 老鼠!
④ 鬼子!
c.用于特殊的祈使情景:
① (甲对乙一伸手)钥匙!
② (顾客对饭店服务小姐招招手)筷子!
d.用于呼应情境:
① 喂!老王!老王!
② 哎!来了!
③ 是!是!好!好!当然!
④ 怎么!为什么!
e.用作敬语:
① 劳驾!
② 谢谢!
③ 客气!
④辛苦了!
由于传统习惯、观念的影响,以往的汉语语法研究者们大多只是关注汉语主谓句的研究而不重视或者说忽视汉语的非主谓句的研究,这种操作上的偏颇所带来的缺憾已经在实践应用中日渐明显,因此,不论如何,有关汉语非主谓句的研究或观察都应该重新得到足够的重视。

上边谈到的是汉语单句类型中的一些最为常规的知识点。简单地说,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单句中的一些句子格式,相信这些知识会在实践中有重要的意义、价值。
五.单句和短语
(一)单句和短语的一致性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