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 研究生考试重要简答名解(1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3


圆桌会议协定1949年8月27日,荷兰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代表,各傀儡邦代表以及联合国印尼委员会的代表在海牙举行圆桌会议。11月2日,荷、印双方签订《圆桌会议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和15个傀儡邦组成的印尼联邦共和国,荷兰向该联邦共和国“移交政权”。圆桌会议协定虽然通过印尼“移交主权”结束了荷兰殖民者长达340年的殖民统治,但保留了荷兰殖民者大量的殖民权益。
七十七国集团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了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的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七十五国集团”。1964年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会上75国集团扩大为77国,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控制,提出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后该集团成员增加,但仍沿用原名。
欧佩克1960年9月14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在巴格达举行石油生产国会议。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后来阿尔及利亚、印尼、尼日利亚等国家相继加入。它的成立是为了与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组成的世界石油卡特尔相对抗。它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维护他们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
不结盟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由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政策的国家组成的一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及其所进行的活动。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1日至22日,来自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经过三个星期的努力,会议最后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即《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两个附件:《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协定》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国际金融组织,以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这些文件与规定共同组成了“布雷顿森体系”。
2、简述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加以评价。
答: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美、英,苏三国,尤其是美苏开始考虑战后世界的安排。从那时起到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为止,三大国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公告和宣言,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其中以1945年2月4—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最为重要。因此,我们把三大国对战后的一系列安排总称为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有4个方面:第一,如何最后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新主义东山再起;第二,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被其占领国的归属和边界;第三,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第四,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评价雅尔塔体系:(1)雅尔塔体系是在几个大国,尤其是美苏斗争和妥协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随着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双方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
(2)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正义战争的产物,与此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其历史进步性。它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的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了改造,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权利。它还承认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对于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3、简述《联合国宪章》确定的联合国的宗旨、联合国及其各会员国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并评价联合国的作用。
答: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问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同际问题;构成一个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联合国及其各会员国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不符合联合国宗旨的任何其他方法,侵略任何会员国或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评价:(1)联合国是为保证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的目的而诞生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联合国的成立,是战后世界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它适应了时代进步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各国人民渴望消除战争劫难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人类要求有一个和平、平等、合作和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理想。联合国的成立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世界历史进入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由于联合国的成立,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比以前更加频繁,促进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2)尽管联合国在成立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被少数大国所操纵,作为其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但在联合国各种会议的讲台上,爱好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阻碍历史前进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政策及其种种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联合国因而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维护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4、从二战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变化的趋势如何?试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国际格局的出现?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趋势: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战后对抗关系。
原因:(1)二战结束后,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逐渐突出,国家利益冲突加剧。(2)美国在大战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控制了资本主义国家,但它并不满足于此,还企图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称霸世界。(3)苏联是抗击法西斯的主力,战后在世界上影响大增,战后又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当然不会屈从美国的意志,并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出现的格局:美苏对抗关系的发展导致美苏两级格局的形成。
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5、说明20世纪50—80年代苏联在同美国争霸的各个阶段的战略意图及美苏双方对华政策的特征和原因。
答:(1)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苏联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由于意识形态不同,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采取孤立和反对中国的政策。由于中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苏联却企图控制中国,导致中苏关系恶化。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对美国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美国调整对外战略,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由于苏联对外扩张,加紧对中国的包围和军事威胁,中苏处于对抗状态。
(3)20世纪80年代,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从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由于美国坚持霸权政策,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苏联因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改革陷入困境,同中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6、第三世界兴起和崛起的标志有哪些?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1)第三世界兴起有三大标志: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兴起、七十七国集团建立。亚非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了亚非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是第三世界兴起的第一个重要标志。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则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三世界建立的“七十七国集团”不断强大,主要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2)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第三世界是实现世界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第二,第三世界国家是当今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第三,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不仅根本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舞台,而且也打破了战后初期形成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把世界从两极的政治格局推向了多极的政治格局。第四,第三世界国家是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
第三十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曼哈顿计划、尤里卡计划、现代货币主义、供应学派、新制度学派、忠诚调查、麦卡锡主义、小石城事件、水门事件、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超越遏制、七国自由贸易区、撒切尔主义、戴高乐主义、新东方政策、三环外交、洛克希德公司行贿案
曼哈顿计划二战期间及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扩充军备,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研制新武器,以图夺取优势。40年代,美国调集15万科学人员,动员50余万人,投资22亿美元,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曼哈顿计划,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尤里卡计划西欧18国共同制定的高技术发展计划。即欧洲研究协调机构计划。其目的是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强西欧各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提高生产率,增强西欧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以促进西欧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条件。1985年11月在西欧18国外长和科技部长会议上通过了尤里卡计划的原则声明。这个计划的实施,不仅直接关系到西欧各国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对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代货币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也称现代货币数量或货币学派,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先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提出的。弗里德曼提倡“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控制,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它的产生于发展被认为是对凯恩斯主义的革命。现代货币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经济的矛盾,却付出了经济增长缓慢和失业率上升的代价。
供应学派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它和凯恩斯的合理需求理论相对立,强调经济结构供给方面的重要性,并从中寻求对策的理论。它主张大幅度降低利率,提高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取消国家干预,控制货币增长,渐趋预算平衡,削减社会福利等。这些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并吸收货币学派的一些观点,构成经济复兴计划的理论基础,被称作“里根经济学”。
新制度学派现代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等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是相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制度学派而得名的。制度学派认为,经济活动并不受经济规律支配,而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却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特别重视和强调制度因素的研究,重视制度制约经济的诸种因素。新制度学派基本继承了制度学派的理论,其中有许多合理之处,成为西方最具批评色彩的经济学派。
忠诚调查1947年,杜鲁门政府颁布了《联邦忠诚法》,规定对250万政府公务员、学校教员和研究人员进行审查,凡不忠诚者,立即强迫辞职,所有政府雇员必须宣誓效忠政府。《联邦忠诚法》实施的五年里,约400万联邦雇员和申请政府职位者遭到审查,1万人受到全面调查,2千多人被解雇或被迫辞职。这种政治审查后来扩大到军队、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私人企业,全国约有1300万人受到各种形式的审查。在“忠诚调查”期间,政治恐怖弥漫全国。
麦卡锡主义1946—1955年风行于美国政治活动和政府当中的担忧共产主义颠覆的恐惧思潮。1950年2月9日,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灵市发表了一次演说之后,成为煽动这场反共浪潮的领袖式人物。麦卡锡在演说中声称:美国国务院里有“共产主义分子”。随后,一系列有关共产主义分子遍布在府中的断言接踵而来。1954年12月2日,麦卡锡遭到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的谴责,并失去了其在参议院的所有主席职务。此后,麦卡锡主义很快衰落下去。麦卡锡主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所遭受的一连串挫折的产物。
小石城事件1957年9月初,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地方法院根据1954年最高法院关于取消公立学校中种族隔离的决定,宣布该市公立中心中学接纳9名黑人学生入学。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激烈反对这一决定。9月2日,该州州长福布斯以“防暴”为名派出国民警卫队前往阻止黑人学生入学,但未成功。23日,在州长的纵容下,上千名种族主义分子包围学校,殴打黑人记者,并把8名入学的黑人学生赶走。随后南方几个州也发生了袭击黑人的事件。小石城事件震动了全世界,艾森豪威尔政府被迫于24日派伞兵部队1000余人赶赴小石城,“保护”黑人入学。在政府的干预下,地方当局于1959年宣布取消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制度。
水门事件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活动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1972年6月,以尼克松竞选班子成员麦科德为首的5个人,在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时被捕。尼克松一开始就卷入了掩饰活动,许多人要求国会考虑弹劾总统。随着案情的发展,全国要求总统辞职和弹劾呼声愈来愈高。尼克松在失去所有的支持后于8月8日发表辞职演说,翌日中午辞职生效,水门事件告一段落。
尼克松主义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一套对外战略。因于1969年7月在关岛提出,又称关岛主义。它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项原则作为三个支柱。其实质是:以苏联为头号敌人,视中国为“潜在的危险”,争取改善对华关系,并以中国牵制苏联,谋求从越南、柬埔寨和老挝脱身,以便稳定国内,集中力量与苏联争夺欧洲和中东地区,从而实现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里根主义里根于1986年3月14日发表的题为《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咨文中,首次提出的针对第三世界的施政方针。主要内容是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认为苏联在70年代势力伸展过长,内外交困,难以巩固已经取得的进展。美国应准备以“低烈度战争”阻止和反击苏联在第三世界对美国利益的威胁,遏制它的扩张主义,把它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推回去;鼓励第三世界亲美右翼政府的活动,加强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抗苏武装的经济、军事援助,稳定局势。
超越遏制1989年布什政府上台后,针对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和苏联、东欧改革的新形势,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同时采取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多种手段,使东欧脱离苏联影响,促使苏联削减军事力量和国内政治多元化,最终把苏联融入西方社会。
七国自由贸易区欧共体成立后,英国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以期与欧共体抗衡。参加“小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有英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7国,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这个经济集团内部只是在工业产品方面互减关税,而不涉及农产品和对外经济政策的协调。
撒切尔主义面对英国经济地位江河日下的局面,撒切尔夫人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依据货币主义理论出合一系列政篱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撒切尔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奉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同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撤切尔主义”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也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了严重失业和工业基础萎缩。
戴高乐主义戴高乐的政治外交思想体系和实践的总称。戴高乐一生的政治追求就是实现法国的“独立”和“伟大”。上台执政后锐意改革,对内加强政府权力,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主义既是法兰西民族在战败之后民族复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内容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新东方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人维利•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第4任总理。勃兰特大力推行与苏联、东欧国家“缓和”和“合作”的政策,为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德国的特殊地理位置,从俾斯麦以来,每个时期都有一个相应的东方政策,为了加以区分,人们习惯地把勃兰特的东方政策称为“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合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三环外交三环外交是丘吉尔提出的,也是战后初年到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基本外交政策。其含义是英帝国同它的殖民地及自治领,英国同美国的特殊关系,还有英国同欧洲。“三环外交”就是说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英国三环外交的目的是:继续统治英国的殖民地,并控制其自治领;保持同美国的特殊关系,借以对抗苏联的屏障。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仍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洛克西德公司行贿案1976年2月4日,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多国籍企业小委员会的公开报告会上,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在海外违法提供政治资金事件被揭露。2月6日,该公司副经理作证说,他们曾向日本政府高级官员提供过约30亿日元的对日活动资金。三木武夫政府对此案严加追究,同年7月27日前,田中角荣因涉嫌受贿5亿日元被捕。
2、简述并评价二战后美国几任总统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和尼克松的主要施政政策。
 答:(1)杜鲁门政府:提出“公平施政”纲领,其核心是通过立法保障美国普通公众的经济权利,实质上是罗斯福“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在于用国家的手段,通过自由主义的改良措施,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缓和阶级矛盾,防止革命,同时延缓经济衰退并最大限度地促进私营企业的生产。由于共和党控制了参众两议院的多数,杜鲁门提出的许多法案没有被通过;民主党陷于分裂也妨碍了政策的推行。实际上“公平施政”是雷声大,雨点小。到1950年,杜鲁门政府忙于侵朝战争和应付国内所谓的“颠覆”活动,“公平施政”就停止了。
(2)“新边疆”是美国民主党总统肯尼迪的施政纲领。 “新边疆”包括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内政方面,实行双重利率即降低长期利率、提高短期利率的有限廉价货币政策,采纳“新经济学”的减税主张,实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等。在对外政策方面,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把大规模报复战略转变为灵活反应战略,试图将西欧纳入以美国为主体的大西洋共同体之中。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成就甚少,在他遇刺身亡后,留下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成为了其继任者约翰逊“伟大社会”的前奏。
(3)约翰逊人美国总统后最主要的政策就是“伟大社会”计划。“伟大社会”计划是美国统治阶级所推行的自“新政”以来最雄心勃勃的社会改革计划,并且在立法上取得了成功。约翰逊任内,基本上实现了“伟大社会”的主要目标。虽然约翰逊政府在教育、解决失业、提高最低工资等方面做了许多事,但由于约翰逊政府在越南战争中不断升级,国防开支急剧增加,因此解决美国贫困问题的“伟大社会”的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
(4)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政策是对自罗斯福到约翰逊政府强化联邦政府下预经济职能的调整,也是对胡佛自愿合作的联邦主义政策的继承和修正,它反映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面临的困境和美国统治集团为解决经济滞胀所进行的政策大幅度调整的探索。它在当时虽然收效不大,但在调整联邦制度权力结构,加强州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克服社会福利政策弊端,寻求对付滞胀经济的途径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3、简述西欧一体化进程及影响
答:成立:(1)1950年,法国提出舒曼计划,次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签订建立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成为统一欧洲的第一步;(2)1957年3月25日,法、德、意、比、荷、卢六国在意大利签订《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从而成立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3)1965年4月18日,以上六国又签订《布鲁塞尔条约》,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67年,该条约生效,欧共体从此成为组织机构完整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扩大:(1)1973年,哥本哈根报告里提出“欧洲要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著名口号,该报告是欧共体就国际事务采取独立的共同立场的第一个文件。当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2)八十年代,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加入共同体。至20世纪90年代,欧共体首先通过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至2004年,欧共体成员达到了25国
影响:一体化有利于西欧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世界格局多元化的趋势。
第三十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三和路线、布拉格之春、十月事件、波兹南事件、戴维营会议
三和路线1956年2月14日~24日,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了党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三和路线”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奠定了苏联对外政策的新的理论基础。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国际形势发展的脉搏,提出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了一定作用,也使苏联得到了和平建设的条件。尽管这一路线还缺乏严密的理论根据,却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和推进。
布拉格之春1968年春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的一场改革运动。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改革运动,并有着鲜明的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的束缚、争取独立自主的倾向,得到了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西方人士把捷克斯洛伐克这一时期出现的现象称之为“布拉格之春”。
匈牙利十月事件1956年10月匈牙利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匈牙利照搬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苏共二十大在匈牙利也造成了很大反响。人们要求改革的呼声渐高。布达佩斯的学生开始游行示威,工人和市民陆续加入。一些示威者与部队发生冲突,并发生骚乱。后苏军出动平息了骚乱。在整个事变过程中,匈牙利有几千人丧生,经济损失严重。1989年之前,匈牙利政府一直认为这一事件是反革命事件。1989年匈牙利政府为事件平反,认为它属于人民起义。
波兹南事件1956年夏,发生在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的一次骚乱事件。它是波兰国内外各种矛盾长期积累、日益尖锐的结果。战后波兹南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956年6月上旬,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遭到拒绝。6月28日,工人群情激愤,向自由广场出发,决定再次向市政府请愿。市政府拒绝接见,激起群众的义愤,少数人乘机煽动群众,发生了骚乱。中央政府出动保安部队的坦克进行镇压,骚乱当晚平定。后来,波兰党中央和政府对波兹南事件的起因、性质及教训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戴维营会议赫鲁晓夫当政后,主张“缓和”与西方的关系,调整了斯大林与美国的全面对抗战略,提出“三和路线”,以对话取代对抗,使紧张对峙的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谈,会谈虽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但两国最高领导人战后首次会晤成为缓和的一个象征,由此产生的“戴维营精神”将东西方缓和推向了一个高潮。
古巴导弹危机1959年,古巴发生卡斯特罗革命,美古断交。苏联加强了对古巴的控制,并于1962年悄悄将导弹运进古巴,进行核赌博,以改变美苏在该地区的力量对比,加强苏联的战略地位,并迫使美国在德国和柏林危机问题上让步。10月,美国对古巴进行武装封锁,迫使苏联让步,将导弹撤出了古巴。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束说明,苏联当时在实力上仍然不如美国。

相关话题/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