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 研究生考试重要简答名解(1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3


(2)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进行的,是通过取缔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等一切政党而建立起来的法西斯一党专政。而日本法西斯政权主要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形成的,是在军部与政党内阁以及军部内部的斗争中实现的。
(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首先针对的目标是国内的革命力量。法西斯政权建立起来以后,才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适应对外扩张的需求而建立的,日本是首先发动侵略战争,并在战争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9、简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并进行评价。
答: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苏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七十余年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它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1)在经济上,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工商业企业全部归国家所有,农业归集体所有,凡不受国家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被消灭。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强调高积累、低消费,片面发展重工业,以提高国力,赶超资本主义国家。
(2)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中央不仅权力高于一切,而且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苏维埃不能发挥人民政权的作用,徒具虚名。联盟制也是有名无实,少数民族的权益并无可靠保障,他们实际生活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内。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实行领导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愈来愈集中于个人手中,最后形成了个人高度集权制度。
(3)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在社会主义建没的初期,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卫国战争时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畸形的现代化:畸形的产业结构、畸形的经济增长方式、畸形的社会系统。因此从社会主义的发展来看,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第三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协定、国际纵队、东方战线、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敦刻尔克大撤退、租借法案、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4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的关于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全称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协定规定捷政府必须在10月1日起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和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其他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无偿交付给德国;成立由英、法、德、意、捷五国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并最后划定国界,等等。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顶点。后来把为苟安一时而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的政策称为“慕尼黑政策”。
国际纵队为了声援西班牙共和国所进行的反对叛乱分子和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的正义斗争,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志愿人员组成“国际纵队”。国际纵队包括共产党人、社会党人、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其他无党派人士和天主教徒,他们在保卫马德里以及其他一些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际纵队的战士都光荣的牺牲在了西班牙的土地上。
东方战线二战中,苏联利用苏德条约来巩固自己的国防力量,形成的一个由自己军队扼守的、从波罗的海直到黑海的广阔的缓冲地带。在波兰遭到德军侵略的同时,苏联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通过军事占领和战争的方式,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把其西部边界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千米,但“东方战线”并未起到巩固苏联西部边界的作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公布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内容为确定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于1941年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进攻。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将英法40万联军重重围困,英法联军被迫退缩到敦刻尔克地区,德军紧追不舍。24日,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追击,贻误战机。26日,英国政府下令执行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调集各种舰船861艘,在英国空军掩护下经9个昼夜奋战,将33.8万余人(法军12.3万人)撤至英国。6月4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4万余名法军被俘。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以后盟军反攻奠定了基础。
租借法案租借法案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为第1776号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给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的意义。
大西洋宪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 ,又称 《 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1941年8月9~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丘吉尔在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会晤。8月14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宪章主要提出:英美不承认法西斯国家由于侵略而造成的领土变更,两国将联合起来打败纳粹暴政;英美两国表示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等事。《大西洋宪章》的签订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联合国家宣言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把世界4/5的人口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集会。美国倡议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宣言,并提出了宣言草案。1942年是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反法西斯《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其全部的经济和军事资源对法西斯三国同盟成员国及仆从国家作战,保证不同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同时也为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初步基础。
开罗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为了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本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而举行的。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于1943年12月1日公布于世。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宣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德黑兰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会议讨论了盟军消灭德国武装力量的各项计划以及安排战后和平与合作等问题。三方达成协议,建立欧洲咨询委员会以研究欧洲问题。一致同意战败后的德国必须由盟军分区占领;将德国东部一些地区并入波兰;苏联在适当时刻参加对日作战。会议最大的成果是通过了关于1944年5月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此次会议在巩固反法西斯联盟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会后发表《德黑兰宣言》和《关于伊朗的宣言》。
雅尔塔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内容主要包括:(1)处置德国问题。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2)波兰问题。确定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3)联合国问题。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4)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会议对二战的早日胜利和联合国的成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三大国还签订了一项未征得中国同意而牺牲中国主权的“秘密协定”,侵犯了中国许多主权。
波茨坦会议也叫柏林会议。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后期为艾德礼)和三国外长为处置德国和解决对欧洲及其他问题的安排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会议。当时法西斯德国已经投降,日本处于失败前夕,各国人民要求彻底肃清法西斯势力。会议讨论了设立外长会议,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原则,德国赔偿,波兰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峡,对意大利的政策,哥尼斯堡地区最后“让予”苏联,对罗、保、匈、芬的政策,处理战犯和参加联合国组织等问题,签订了《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发表了《柏林会议公报》。这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通称《波茨坦协定》。会议过程中,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阿拉曼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北非实施反攻的战役。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指挥第八集团军19.5万人,在亚历山大港以西的阿拉曼战线上,对约10万德意军发动大反击。英军巧妙地进行战役伪装,使敌军对其主要突击方向和战役发起时间作了错误判断。进攻发动后,敌司令部一片混乱,隆美尔的副手施登姆将军心脏病暴发猝死。希特勒得讯后,忙令因病住院的隆美尔于26日仑促飞返北非。英军截断了德军的补给。隆美尔为避免全军覆灭,15天中迅速西撤1100公里至突尼斯。此役共毙伤德意军2万余人,俘3万余人,缴获坦克350辆,大炮400门。英军损失1.3万人,坦克400余辆。此役扭转了北非战局。
中途岛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于1942年6月4~6日在中途岛附近海域进行的海上战斗。中途岛地处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中途,是保卫珍珠港的重要屏障。日军发动该战役的主要目的是摧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海军主力舰队。会战由空军进行,日军惨遭失败,4艘航空母舰被击沉,253架飞机被击落。海战使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从此转入战略守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即1942年夏季到1943年早春,苏联红军为了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牵制入侵伏尔加河流域和入侵高加索地区的德军而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战役的结局是,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全歼,保卢斯元帅被俘虏。斯大林格勒即今天的伏尔加格勒。
2、简述二战时期,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表现
答: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者妥协让步,以牺牲别国利益满足侵略者欲望,谋求自身安全的利益政策。二战爆发前,英、法、苏、美等国都不同程度的对法西斯国家采取了绥靖政策。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英法:(1)1935年6月,英、德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扩军备战,从而破坏了《凡尔赛条约》中关于禁止德国建立海军的协定。1936年,德国侵占莱茵非军事区,破坏了《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英国听之任之,不采取任何措施。(2)意大利欲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两国未采取任何措施,战争爆发后,国联所采取的制裁政策软弱无力,并且放任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任意大利运送战略物资;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国联建议英国取消对意制裁;(3)对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联所采取的政策依旧软弱无力,仅仅是要求日本停战,并没有给中国任何实质的帮助。除此之外,英法两国还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更是将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顶峰。
英法两国采取绥靖政策是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英国是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它希望维持现行的国际体系,从而维持它的利益;和平主义思潮促使英国人民普遍反战;其保守的财政政策则使得英国在应对法西斯的扩张侵略时,军费严重不足;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指导下,促使英国支持德国抗衡法国。对法国来说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法国经济危机十分严重,国内政局动荡,内阁不停更换,也面临着法西斯上台的危机,因而法国也只能追随英国实施绥靖政策。
苏美:(1)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面对英法两国祸水东引的企图,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而使得苏联避免了首先成为德国侵略的目标,但是同时也使得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统一战线力量被大大削弱;(2)美国在二战前,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则采取了中立主义政策,具有绥靖政策的特点,在日本侵略中国问题上,美国则不承认此事,被学者称为“远东慕尼黑”。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是怎样形成的?二者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试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答:(1)轴心国同盟形成: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并很快走上战争轨道,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之后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人这一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2)二战爆发后,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反法西斯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法西斯的制裁并日渐联合起来。1940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的贸易禁运;1941年秋,美、英联合发表上《大西洋宪章》,同时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集会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3)结果:法西斯轴心军事同盟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4)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决定了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最终灭亡。
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答:(1)这次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人类多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2)这次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人人心。   
(3)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垮;英、法虽打赢了战争,却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地位。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帝国主义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战后,欧、亚地区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5)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战后被用于和平事业,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三十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五国和约、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铁幕演说、盟国管制委员会、共产党情报局、马歇尔计划、布鲁塞尔和约、第一次柏林墙危机、经互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蒙巴顿会议、克什米尔问题、自由军官组织、万隆会议、圆桌会议协定、七十七国集团、自由军官组织、欧佩克、不结盟运动、布雷顿森林体系
五国和约二战结束后,如何处置战败国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德国和日本的处置事关全局,于是盟国决定先解决意、罗、匈、保、芬这五个法西斯帮凶及仆从国的处置问题。根据波茨坦决议,决定成立美、英、苏、法、中五国代表组成的外长会议负责制定五国公约。对意和约将由美、苏、英、法四国代表负责,苏英两国负责对芬和约,中国只参加对日和约的讨论。直到1946年12月12日才最后形成五国和约的正式文件。1947年2月10日,各有关国家分别在五国和约上签字。《五国和约》是战争结束后欧洲军事政治形势演变的产物,是四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国相互妥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但《五国和约》的缔结又是战后初期美苏在战败国问题上相互合作所达成的唯一成果。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二战后建立的国际性贸易组织,1947年10月30日,美、英、法、中等23国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1848年正式生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取消歧视性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各国生产;扩大国际交换,创造就业机会,保证实际收入,增加有效需要。总协定并非一个正式的贸易组织,而是一个多边协定。1990年,协定成员国增加到96个,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组成了调整当代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他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丘吉尔的演讲史称“铁幕演说”。一般认为,“铁幕演说”是“冷战”的第一枪。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说希腊的“生存”受到共产党人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土耳其也陷人困境,“混乱和无秩序状态就很可能扩及整个中东地区”,从而引起欧洲的动荡,“对全世界都具有灾难性”。“自由制度”面临“极权政体”的“侵犯”,“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犯而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政体,削弱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危害美国的安全”。他要求“立即采取果断的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同时要求选派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增援。杜鲁门的美国外交政策声明,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盟国管制委员会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任务是保证各占领区协调行动,并就涉及德国整体的主要问题作出决定。由于各占领国都想把对德国问题的处理纳入本国战略方针的轨道,参加盟国管制委员会的四国代表又都拥有否决权,使盟国管制委员会形同虚设。
共产党情报局“冷战”期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成立的交流经验、协调行动的机构。1947年成立,1956年4月结束。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苏联通过情报局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成为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压制各国的工具。
马歇尔计划为了稳定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政治上进一步控制西欧,并由此对苏联进行“遏制”,在杜鲁门的授意下,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一个所谓的“解决欧洲问题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也称“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重要作用,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机会,在政治上控制了西欧,在经济上向西欧输出了大量商品。
第四点计划即“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亚非拉推行的新殖民主义计划,1949年提出。美国试图利用其经济、技术优势,拉拢亚非拉国家和人民,扑灭该地区的革命运动和排斥老牌帝国主义的势力,为美国的资本输出铺平道路。该计划的实施,使美国控制了一批不发达国家。
布鲁寒尔条约1948年3月17日,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5国代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5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有效期50年。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条约。条约规定,当任何缔约国在欧洲遭到侵略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应给予“它们能力所及的一切军事的或者其他的援助”。条约的主要目标是苏联。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2—6月召开了美、英、法、比、荷、卢6国伦敦外长会议,提出了一个分裂德国的“伦敦建议”。主要内容是:双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召开西占区制宪会议,制定宪法。建议公布不久,英、美、法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单方面的货币改革。对于西方背着苏联搞币制改革,苏占区也实行币制改革,并封锁柏林,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这就出现了所谓第一次“柏林危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起来,形成了战后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的简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为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1949年4月正式成立。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联合和协调经互会各成员国的力量,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发展,加速其经济技术进步,提高工业不够发达的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经互会各成员国的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福利。经互会的成立对于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参加国长期局限于内部的往来,脱离了世界经济、技术的竞争,导致了经济的落后。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及西欧10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总部在布鲁塞尔。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
华沙条约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建立的、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军事政治组织,简称华约。1955年5月14日,苏联等东欧8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华约总部在莫斯科。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13日退出华约。华约各国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统一战略方针,经常举行军事演习。1991年4月华约军事机构宣告解散,同年7月1日华约有效期结束。
蒙巴顿方案1947年英属印度殖民当局总督蒙巴顿公布的向印度移交政权的方案,故名。方案宣布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方案规定,印巴两个自治领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英属印度居民的宗教信仰。方案结束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印度次大陆长达190年之久的直接统治,方案也给独立后的印巴留下了严重的祸根。
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土邦是印度的一个土邦,人口77%是穆斯林,20%是印度教徒。《蒙巴顿方案》曾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巴基斯坦,但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选择归属。印度利用印度教徒在该地上层所占的优势,控制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归属印度,遭到巴基斯坦的坚决反对。自此以后,双方冲突不断。加之外部势力的插手,致使克什米尔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愈来愈复杂化。
自由军官组织1949年以埃及军官纳赛尔为首组成的以青年中下级军官为主形成的组织,它代表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力量。该组织成员大多出身于城乡中小资产阶级家庭,毕业于各级军事院校。他们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痛恨王室的腐败无能。他们要依靠自己的组织拯救祖国。该组织领导了埃及七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
万隆会议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亚非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相关话题/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