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精华笔记(考研必备)(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10


二、伊斯兰教的产生
1、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正当阿拉伯社会分化日趋明显,社会矛盾和斗争日益激化时,外族入侵,战争给阿拉伯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激化了阿拉伯的社会矛盾。对此,阿拉伯贵族为了镇压人民反抗,想统一半岛,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机关;一般贝都因人迫于贫困,也渴望统一和安定。这种要求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便表现为一神教伊斯兰教的产生。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半岛流行原始宗教,其中,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被认为是最高的神,是造物主,另外,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入也为伊斯兰教的产生提供了借鉴。
2、伊斯兰教的创立(7世纪):创始人是穆罕默德(570-632年),出身于麦加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在经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宗教知识,并最后创立了伊斯兰教。
3、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和宗教义务:穆罕默德宣扬安拉是万能的真神,他本人是安拉的使者,是先知先觉的圣人。信仰安拉就要服从穆罕默德。这就是穆罕默德新教教义的思想。“伊斯兰”之意(皈依),把教徒称为“穆斯林”,即信仰安拉和服从先知的人。伊斯兰教的教规就是五功:念功、礼功、课功、斋功和朝功。其经典就是《古兰经》,还有《圣训》。
三、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
1、什叶派的起源及演变:反对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的统治,主张由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阿里继任哈里发的穆斯林一派,形成了一个新的伊斯兰教派称什叶派。“什叶”,阿拉伯语是派别之意,指追随阿里的人,是7世纪末8世纪初在反对奥斯曼统治基础上形成的支持阿里任哈里发的社会各阶层的联盟,什叶派认为,哈里发应由穆罕默德家族的成员担任,阿里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前三任哈里发均为窃权者。阿里被刺以后,倭马亚王朝对阿里的后代及什叶派进行了迫害。这更激化了穆斯林内部的矛盾,什叶派作为政治反对派日趋形成。他们否认倭马亚王朝的合法地位。在阿拔斯王朝时期,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神学思想体系日趋完善,什叶派遂由最初的政治集团演变成为宗教派别,主要传播于伊朗高原、北非马格里布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广大地区。
2、哈瓦立及派的由来与宗教倾向:哈瓦立及派原属什叶派。什叶派成分复杂,除支持阿里的贵族外,还有许多反对倭马亚家族的下层人民。阿里当任哈里发后,在与倭马亚贵族斗争中,下层人民力量壮大,阿里惧怕人民力量,准备与倭马亚家族妥协,镇压人民,从而引起什叶派分裂。反对妥协的下层人民脱离了阿里,成立了哈瓦立及派(意为出走者。),也称军事民主派,其成员多是农民、牧民和城市市民,主张穆斯林完全平等,土地由穆斯林公有,哈里发由教徒选举产生。该派是一个极端教派,他们对不赞同自己观点的群众,包括妇女和儿童也加以杀害,后来分裂为大小20多个派别。
3、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逊尼派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自称正统派,它与什叶派同时产生,又与什叶派对立。当反对奥斯曼统治的一派形成什叶派时,拥护奥斯曼反对阿里的一派就组成了逊尼派。逊尼派承认前四任哈里发的合法性,承认他们的德行和品位与他们任职的顺序相称。他们还提出了任哈里发的条件。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逊尼派在教义学、圣训学和法学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也由一个政治派别变成了一个宗教派别。
4、苏菲派:在阿拔斯王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个伊斯兰教的派别苏非派。苏非原意为“羊毛”,因该派倡导苦行之道,其追随者大都身着羊毛粗布,故而得名。苏非派严格地说不是独树一帜的宗教派别,他们中间有的尊崇什叶派,更多的人属于逊尼派,但他们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方式和生活方式。该派的特点在于潜心寻求内心的领悟和神人合一的境界,其思想倾向实质上是对伊斯兰教中理性主义和由此产生的形式主义的反动。
四、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
1、麦地那国家的产生(622-623年):麦地那原名雅特里布,后被改为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穆罕默德在麦加开始传播他创立的新教,反对多神和偶像崇拜,影响了麦加贵族的宗教和经济,遭到麦加贵族的迫害,622年9月20日,穆罕默德逃出麦加,奔向麦地那,这一事件被称为“徙志”,并被做为回教纪念的元年。在麦地那,穆罕默德建立了统一的穆斯林公社——“乌马”,是政教合一的国家的雏形。
2、占领麦加:最后,穆罕默德率军打败了麦加,捣毁了克尔伯神庙,将之改为清真寺,麦加归顺了伊斯兰教,至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伊斯兰教已在半岛占据统治地位,半岛也已基本统一。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
一、“圣战”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1、四大哈里发时期的阿拉伯(632—661年):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人。伯克尔、奥马尔、奥斯曼和阿里为前四任哈里发。其中,奥斯曼建立了麦加贵族倭马亚家族的统治。从第一任哈里发起,阿拉伯就开始了对外扩张。主要有:远征叙利亚、波斯、巴勒斯坦、北非埃及、利比亚和昔兰尼加、伊拉克。
2、倭马亚王朝的统治(661—750年)——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从第五任哈里发起,继续对外用兵,711年灭亡西哥特王国,征服比利牛斯半岛。在东方,扩张到印度河流域和中亚。到8世纪,阿拉伯势力已扩张到中亚大部分地区,阿拉伯帝国形成,其版图西起大西洋、东到印度河,横跨亚、非、欧三大洲。
二、阿拉伯帝国的繁荣
1、阿拔斯王朝建立(750—1258年):750年,阿拔斯王朝推翻倭马亚王朝,初期是帝国最发达的时期。
2、专制政治:建立新都巴格达,加强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哈里发总揽政、教、军大权,设宰相辅佐,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法律条文,宗教学家担任法官。
3、经济繁荣: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繁荣。
第三节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一、阿拉伯文化
1、数学:“阿拉伯数字”,数学家花拉子密
2、天文学:把天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3、医学:医学家拉齐与他的《医学集成》。伊本.西那和他的《医典》
4、地理学和历史学:地理方面的《苏莱曼游记》,麦斯欧迪的《黄金草原和珠玑宝藏》。历史方面有著名历史学家推泰伯里和他的《历代知与帝王史》。
5、文学:诗歌与故事集最有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不朽之作。
二、西传和东渐
1、向西传播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对西班牙影响最深(达8个世纪)
2、向东传播至中亚、东亚和东南亚——对印度影响很大
9第九章 欧洲基督教文明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
一、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1、法兰克人:系日耳曼人的一支,原来居住在莱茵河右岸,4世纪进入高卢北部。
2、墨洛温王朝:法兰克人中的一支萨利克人在首领克洛维率领下,击败罗马人,占据卢亚尔河和塞纳河沿岸地区。486年,克洛维接受基督教,在教会支持下,吞并其他部落,占领罗马高卢全境,建立法兰克王国。因克洛维出身墨洛温家族,他建立的王朝称墨洛温王朝。王朝初期编纂的《萨利克法典》,记载了法兰克人的一些古老情况和封建化萌芽的某些状况,全文共418条。
二、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
1、查理•马特的的采邑改革(8世纪初):克洛维死后,法兰克陷入分裂割据状况,国王大权旁落,有“懒王”称号。地方教俗贵族的政治代表“宫相”开始崛起。720年占据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侵入高卢,查理.马特任宫相,为了组建一支强大军队,他对王国的土地占有关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即实行了“采邑制”。采邑制的推行是中古西欧土地制度上的一大变革,为封建等级制度的构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使自由民进一步农奴化。
2、加洛林王朝的建立(751年):751年,宫相矮子丕平在教皇支持下称王,他出身于加洛林家族,他所建立的王朝称之为加洛林王朝。756年“丕平赠土”给教皇,教皇国建立。
3、查理曼帝国(800--843年):丕平死后,其子查理继位,在国王查理(768-814年)统治时,法兰克王国达到鼎盛。其版图空前扩大。800年查理称帝,有“罗马人的皇帝”之称。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签定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
第二节  西欧封建制度(很重要)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1、马尔克制(农村公社)与“自由地”阶段:日耳曼人有传统的农村公社,在入侵西罗马帝国时,开始解体。于是“公有私耕”的土地逐渐变成可以转化和买卖的“自由地”,这就为封建化的普遍发生创造了历史前提,同时,自由农民的个体经济也比较脆弱,常常破产,沦为封建主奴役下的依附农民。
2、采邑制阶段:查理.马特的采邑制形成封建等级制的开始。
3、“特恩权”制:在大量小农主动依附封建主和教会时,地方封建主势力逐渐扩大,于是法兰克王国普遍推行“特恩权”制,即国王承认封建领主在自己所辖地区内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利,王国的官吏不得进入这里实施国家的公共权力。
4、世袭领有的封地阶段:此后,封建主纷纷违背旧制,将采邑传给自己的子孙,到9世纪时,采邑就逐渐演变为世袭的封建领地。领地内封建主对广大农奴和其他劳动者进行剥削,于是农奴阶级的形成。经过几个世纪的演进,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化过程终于完成。
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分封制:又称等级分授占有形式。国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分封给中等封建主,中等封建主又分封给小封建主。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以土地为基础,以封君封臣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
2、封君封臣制:在进行分封时,常常要举行仪式,封君封臣要履行相互之间的封建义务。主要有效忠、支助、劝谏等。从而形成封君封臣制。中古西欧的封建等级制主要就是表现为封君封臣制。
3、庄园农奴制(9—13世纪)
封建庄园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典型的封建庄园采用劳役地租形式。庄园土地被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领主自营地与农奴份地相互交织在一起,采用二圃制和三圃制的轮种方式。
农民反抗封建奴役的斗争:主要有农民夺取土地、农民起义和“公社运动”。
三、封建王权的确立与发展
1、封建宗主权的体现
2、封建王权的有限性及其加强
第三节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基础知识)
一、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
1、基督教的国教地位与《圣经》(《旧约》和《新约》)
2、基督教的教义——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
①“上帝创世”说  ②“原罪”说  ③“预定”说  ④“三位一体”说
二、“蛮族”王国与基督教的传播
1、“蛮族”王国皈依基督教
蛮族统治的需要,使法兰克人首先皈依基督教,勃艮第王国、西哥特王国、不列颠等皈依基督教
2、基督教的传播与军事扩张
772-804查理曼大帝通过军事扩张传播基督教,萨克森、斯堪的纳维亚、摩拉维亚、波希米亚等地相继信奉基督教。
三、基督教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积淀与国王的涂油加冕典礼
1、教会的宗教权威与王权神授
教皇的产生(455年)455年罗马立奥大主教称立奥一世
教皇国的建立(756年):756年矮子丕平将意大利拉文那至罗马的大片土地赠予教皇,通过“丕平献土”,以教皇为首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教皇国建立起来。
神权政治学说(教俗二元论):查理帝国分裂后,教皇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以此为教廷神权支配西欧提供历史证据。教会宣称教皇与国王分别是统治人类社会的宗教领袖和世俗领袖,教皇掌握灵魂,而国王的权利来自“上帝”,宣扬“君权神授”。随着“克吕尼改革”运动,教会开始了反对俗权控制教权,树立教皇权威的斗争。并与德、英等国的君主展开了“授职权之争”。到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提出了一个新神权主义。教黄权威达到鼎盛。14世纪开始,教皇权威由盛转衰。
2、国王涂油加冕典礼的含义及内容:7世纪后期西哥特王国首用,后在西欧各国普遍实施,成为中古西欧的一项重大神权政治礼仪,它象征国王是“承蒙上帝恩典”的统治权威,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王在神下”的意蕴。
四、教皇神权的兴盛
1、克吕尼改革运动与教皇权威的崛起(11世纪):表现在:完善教阶制度、“授职权之争”、占取土地(西欧3/1)、征收什一税等。
2、新神权主义(11-13世纪):主要有“双剑说”、“日月说”。
五、教皇神权由盛转衰(公元14世纪以后)
1、异端运动与封建王权的强化:宗教异端开始出现。12世纪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成为中心出现了“阿尔比派异端运动”,后分裂为华尔多派和纯洁派。14世纪后期的英国也出现了以约翰.保尔为首的”罗拉德派”,还有牛津大学教授威克里夫的市民的异端主张。同时,随着城市的兴起,封建王权开始强化,于是,罗马教皇的权威开始下降。
2、转折点:表现在卜尼法八世事件和阿维农之囚。
六、基督教神学氛围笼罩下的中古西欧文化
1、经院哲学:经院的含义、内容、唯实论与唯名论
2、社会宗教生活与宗教艺术
教区与圣礼、宗教税收
教堂的建筑与艺术:罗马式(从查理曼到12世纪)、哥特式(12世纪以后)
3、骑士精神及其文学反映
4、中古西欧的学校教育
第四节  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法国
1、西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分裂后,西法兰克王国简称法国。
2、从加洛林王朝到加佩王朝(987—1328年):987年加洛林家族的国王路易五世死后无嗣,加佩家族的法兰西公爵休.加佩被教俗封建主拥立为王,开始了加佩王朝的统治。加佩王朝初期,法国仍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四分五裂状况之中,法国王室领地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5。孱弱的王权还受到英国领土扩张的威胁。
3、封建王权的加强(从加佩王朝至华洛瓦王朝):自12世纪起,随着社会经济复苏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为法国封建王权的巩固和强化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在教会、城市市民和部分封建主的支持下,法王开始了政治集权的进程。从腓力二世开始了打击地方封建主和英王权力的进程。到腓力四世,于1302年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从此,法国形成了封建等级君主制。1328年,加佩家族绝嗣,由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开始了华洛瓦王朝。然而,围绕王位之争,终于引发了漫长的英法“百年战争”。战争期间,1358年,法国爆发了中世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史称“扎克雷起义”(意为乡下佬起义)。
二、英国(比较重要)
1、5—9世纪的英国:盎格鲁-撒克森人自5世纪入侵不列颠,征服了岛上的土著居民。在6世纪形成了埃塞克斯、威塞克斯等7个小国。它们之间展开兼并战争。到8世纪,各王国都皈依了基督教。
2、9—11世纪的英国:9世纪初,威塞克斯统一了各国,“英格兰”一词大约从此时开始使用。英格兰开始走向统一。10世纪末,丹麦人征服了整个英国,建立了所谓“卡纽特帝国”。
3、“诺曼征服”与英国的封建化:1066年“诺曼征服”是英国中古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1086年“末日审判书”逐渐使封建生产关系得以确立。
4、12—14世纪的英国:威廉一世死后,诺曼王朝时常出现王位之争。1135年至1154年出现封建大内战。之后,开始了安茹王朝。在约翰王统治时期,1215年产生了《大宪章》,这是一个按传统封建习惯来维护教俗封建主的封建性文件。《大宪章》全文61条,其中有25条是保障贵族和骑士利益的,只有六七条是保护市民和自由民的利益。《大宪章》的主要精神并非否定王权,而是要限制王权。它的问世开启了日后英国封建议会君主制之端倪。至1265年,贵族孟福尔一派召开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与会者除贵族外,还有地方骑士和城市市民的代表,这是英国封建国会的开端。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仿效孟福尔国会,召集了所谓“模范国会”,这次出席会议的代表成分与上次一样,所不同的是,贵族与主教被安排在一起开会,而骑士和市民的代表则在另一地点一起开会。以后国会就以此为模式而不时召开。这样,英国的封建议会君主制正式确立。从1343年起,国会分为两个议院,上议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议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议会主要职权是讨论决定税收,后又取得制定法律的权力。
5、“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1381年,英国爆发了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加速了农奴制的崩溃。15世纪初,英国农奴逐渐消失。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又爆发了长达30年的“红百玫瑰战争”。这是一场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争夺王位的内战。混战的结果,大多数封建的贵族家族覆灭,封建王权强化获得了有利条件,封建议会君主制开始向封建君主专制过渡。
与经济发展和王权相适应,英国的民族语言文化开始形成。伦敦方言成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基础,英语逐渐成了国家事务的通用语言。14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用民族语言传教。诗人乔叟所著《坎特伯雷故事集》也用英语写成。所有这些标志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三、德国
1、东法兰克王国:加洛林帝国分裂而成的东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德意志国家。德意志地区受罗马文明的影响较弱,大部分地区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的马尔克公社,封建化过程较为缓慢。受日耳曼原始部落传统的影响,德国地方大贵族权势强大。而且德国多数城市没有成为王权的重要支柱,市民较为注重自身的局部利益而不是国家的政治统一,王权的巩固和发展缺少牢固的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
2、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962年):911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路易去世,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奥托一世杂七杂八位时,获得教会神权支持,大肆对外扩张。征服了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间斯拉夫人居住的广大地区。还数次入侵意大利。962年,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接受教皇加冕,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实际上,他的帝国只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为了回报教会,他重申了“奥托特权”,结果由此发生了教皇与皇帝对德国教会控制权的争夺。
四、意大利:
1、中法兰克王国:查理帝国分裂后,罗退尔得到意大利中部、北部和中间的狭长地带。后来称为意大利。
2、10—12世纪的意大利:中古时代的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北部长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254年,北意大利脱离了帝国,一些城市乘机扩大统治区域,发展成巨大的城市共和国,最著名的有威尼斯、热那亚等。中部意大利是教皇领地。南意大利在14、15世纪时是法国和西班牙争夺的对象。10-12世纪的意大利分裂割据,经常遭受神圣罗马帝国的侵略。
五、西班牙
1、西哥特王国(419--711年):公元419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国。587年,西哥特王国正式皈依基督教。封建化过程开始,自由农民进一步分化。
2、阿拉伯人的统治(8—15世纪):711年,西哥特王国被阿拉伯人打败,西班牙归于阿拉伯人统治。750年,后倭马亚王朝在西班牙建立。在拉赫曼三世统治时达到鼎盛。后倭马亚王朝的首都科尔多瓦是西欧最大的城市。
第五节  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重要)
一、中古西欧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背景:罗马帝国末期的剧烈社会动荡与“蛮族”大迁徙,以及频繁的封建战乱,致使中古初期西欧社会经济处于停滞和落后的状况,古罗马遗存下来的城市也因此饱受摧残而残破不堪。许多城市毁灭了,凋落了,有的仅作为封建诸侯、教会主教的统治中心而存在,它们在经济上几乎和农村没有多大区别。当时西欧广大地区盛行的是封闭狭小的自然经济模式。
从10世纪开始,西欧封建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勃兴创造了基本的历史前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增多,手工业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日益普遍。
2、城市产生的途径:(1)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堡和寺院附近与桥梁、河湾、道口等地,从事专门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2)农奴的反抗也是城市产生的原因。不少农奴因不堪领主的剥削和压迫,也纷纷逃亡到这些地方谋生。当时规定,一个农奴如果逃到城市之中,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自由人的资格。(3)也有一些城市是教、俗封建主建立的,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以满足奢侈生活的需求,纷纷招徕移民在自己的领地上从事工商业。于是,从11世纪起,中古西欧城市普遍兴起。首先在意大利和法国西南部发展起来。
二、西欧城市的迅速发展(13-14世纪)
1、西欧重要城市:英国东南部、法国南部、意大利北部和德国北部与南部等地的城市都相当兴盛。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马赛、阿尔比,莱茵河沿岸和尼德兰等地的布鲁日、根特、安特卫普等都十分有名。
2、城市人口与城市比例:1万人以上的人口城市不多见,大多数城市的人口很少。各国城市居民在本国人口中的比例很小。
三、中古西欧城市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
1、城市生产、城市商业、城市金融业:城市的生产主要是手工业,手工业的生产单位是作坊,作坊的主人是行东或师傅,其下有帮工和学徒二三至四五人。城市手工业建立有自己的组织行会。最初,城市的手工业兼营商业,随着贸易的发展,独立的商人阶层兴起,他们也有自己的联盟商人公会。在经济和政治势力上往往压倒手工业行会。一些大商业人更是势力显赫,他们大多控制了商人公会,操纵市政,形成了城市贵族。
2、城市阶级斗争:城市兴起后,引起了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绝大部分多数城市是兴起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他们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而肆意勒索。为此,城市市民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主的斗争,以争取城市的自己权利。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赎买”方式、二是武装斗争方式。
城市获得自由或自治权后,城市政权逐渐落入城市贵族手中,为此又出现了城市内部的政治斗争:“行会革命”(手工业者行会向城市贵族夺取政权的斗争)和城市下层人民反城市商人贵族和大行东的斗争。
3、欧洲集市与贸易区:主要有香槟集市、地中海贸易区、北海与波罗的海贸易区
第六节  十字军东征(重要)
一、十字军东征的背景
1、罗马教廷扩张神权的需要:罗马教皇借口要从塞尔柱突厥人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和小亚细亚,号召向东方穆斯林进行“圣战”,以借机扩大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范围,吞并东正教。他们组织的东侵军队将红十字缝在衣服上,故名“十字军”。
2、西欧封建主的掠夺需要:西欧的封建主是东侵的主力,目的是去东方掠夺土地和财富。西欧的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商人,想夺回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控制权。
3、破产农民的需要:他们受到宗教宣传的蒙蔽和封建主的威胁利诱,也想去东方寻找没有压迫剥削的乐土。
二、十字军东征(11-13世纪,即1096-1270年)
1、东征的开始: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会议召集会议,进行狂热煽动。十字军迅速组织并开始行动。
2、十字军的组成:以法、德、意的破产农民组成远征队伍东侵。
3、东征的主要过程:主要有八次十字军东侵。
4、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一是给中近东和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二是在客观上也扩大了东西方已存在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七节  西欧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关系(很重要)
一、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
表面是英、法两国王位之争,实际上是两国的领土战争的继续,同时也为了争夺在佛兰德尔地区的商业利益。1337年,英王、法王相互向对方宣战,战争爆发。重大的事件有:1356年的普瓦提埃战役,1428年法国女英雄贞德与“奥尔良之战”。战争初期英国接连获胜,后来法国转败为胜。双方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一百余年,1453年,英、法两国签约,英国除加莱港外,全部退出法国。
二、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确立
1、16-17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15世纪末,随着中世纪封建割据局面的消失和法兰西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社会经济得以较快地发展。首先是少数富裕农民阶层的出现,其次是“佩剑贵族”越来越多地依附于王权。三是法国教会也逐渐托庇于王权,1516年法王与罗马教皇签订的《波隆那条约》将法国大主教、主教等高级教职都由国王任命,教会的大部分收入也归国王,法王实际上成了教会的首脑。与此同时,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新兴资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这些迫使统治阶级开始寻找新的政治统治方式。

相关话题/世界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