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精华笔记(考研必备)(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10


社会经济与阶级结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改善。出现轮作制,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一种皮革制造的脚踏风箱。玻璃烧制业发明了着色的工艺,造船业有了新的发展。内外贸易也日趋活跃。大批战俘奴隶产生,奴隶广泛应用于生产,农民的处境没有改善。奴隶主阶级上层可以分为王室、神庙祭司和军政贵族三大集团。奴隶主阶层的复杂结构导致第18王朝末年的一场宗教改革运动。
阿蒙霍特普四世:又名埃赫那吞,公元前1379年-前1362年在位。推出赖神的崇拜,以对抗阿蒙神的崇拜,他宣布自己是赖神的祭司,称之为阿吞神,并从底比斯迁都阿马尔纳。并大兴土木修建阿吞神庙,还进行了文化教育的改革。
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帝国的崩溃:埃赫拉吞改革的失败,使埃及处于内外矛盾的交困之中。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曾经强大一时,与赫梯争霸,进行卡叠什战役。拉美西斯二世死后,埃及国势日衰,人民起义不断。公元前1085年,第21王朝建立,新王国就此崩溃。
7、后埃及时期(公元前1085年—前332年,第21王朝—第31王朝):埃及人陷入了外族人的统治之下。先后经历了:
利比亚王朝(第22 --24王朝)
努比亚王朝(第25王朝)
舍易斯王朝(第26王朝)
波斯王朝(公元前525年—前404年,前343年—332年,第27、31王朝,其间有第28、29王朝为埃及人独自建立的王朝)
三、异族的长期征服与奴隶制的崩溃(公元前332年-公元641年)
1、马其顿•希腊时代(公元前332年-前30年)
2、罗马与拜占庭统治时代(公元前30年-公元641年)
第二节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一、宗教观念
1、氏族图腾崇拜:是埃及宗教观念的最早起源,有自然神和各种动物神的崇拜。
2、太阳神:赖神、阿蒙神。太阳神在埃及有特殊地位,它在各地有自己不同的名字,推崇太阳神就此形成了一个宗教特权阶层——祭司集团。
3、灵魂不灭观:古埃及人认为人有灵魂,而且灵魂不灭,人死但灵魂不死。将遗体制成木乃伊,灵魂则可永世长存。灵魂不灭的观念也有阶级性。
二、墓葬习俗
1、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金字塔的起源,此外还有神庙和殿堂
2、木乃伊:木乃伊的制作及意义。
第三节  古代埃及的文化
一、文字
1、图形文字:埃及最早的文字在早王国之前就已产生。
2、象形文字:古王国时期产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中王国初期,出现24个辅音字母。希腊、罗马人统治后,象形文字成为一种死文字。
二、文学
1、金字塔咒文
2、碑传
3、故事
4、歌谣
5、旅行记
三、天文历法
1、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5天宗教节日。一年为365天。埃及太阳历对罗马儒略历有很大影响。
2、星座:已知43个星座。
四、医学:已了解人体的结构,有了内外科、妇科的区别。
五、数学:包括算术、代数和几何。
六、艺术
1、建筑
2、雕刻
3、绘画及手工品艺术
4第四章 古代印度文明(较重要)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一、古印度的地理位置
1、印度的名称:得名于印度河,在我国,印度一词始于唐代玄奘。
2、古印度的范围:大体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领土。
二、哈拉帕文明(约公元前2500年—前1750年)
1、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城市遗址与居民:一般认为由达罗比荼人创造,也可能还有其他土著民族。大约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就衰落了。流行的说法是外族入侵说。
2、文化成就:统称哈拉帕文化。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属于青铜文化,是古代世界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除了具有特别的城市建筑外,其造形艺术也有相当的水平。
第二节  吠陀文明
一、吠陀时代: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雅利安人从西北入侵印度,开始了印度史上的吠陀时代。
1、吠陀(知识、学问之意)与雅利安(“高贵的人”)人:吠陀为雅利安人的圣书,共四部。《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2、早期吠陀:约公元前1500年—前900年,《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称“早期吠陀时代”。他所反映的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最初阶段的历史。雅利安人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称“达萨”,意思是“敌人”。随着战俘奴隶的增多,“达萨”就具有了奴隶的意思。
3、后期吠陀:约公元前900年—前600年,《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编纂较晚,加上后期所写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所反映的时代,称“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7世纪左右,雅利安人的部落开始向国家过渡。
二、瓦尔那制度和婆罗门教
1、瓦尔那制度:该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的形成,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社会分为名为“瓦尔那”的集团,“瓦尔那”一词意为“颜色、品质”。汉译“种姓”。瓦尔那等级制度由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组成。婆罗门属第一等级,由祭司贵族组成,掌管祭祀,垄断宗教、文化,影响军政。刹帝利由部落首领、王族和贵族组成,掌握国家军事与政治大权。吠舍由雅利安农村公社成员组成,具有人生自由。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首陀罗由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组成,也有因破产而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雅利安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为奴隶或独立的匠人。从事最低贱的各类职业。前三个等级称高级种姓,可以“再生”,最后一个第四等级为低级种姓,不能“再生”。
2、种姓制度的特征:一是种姓职业世袭不变,二是种姓等级制实行严格的内婚制,不同的瓦尔那不得通婚。
3、婆罗门教:祭司阶级把过去雅利安人所信仰的许多宗教学说加以整理而形成的一种宗教体系。于公元前1000年代前期产生。婆罗门教信仰最高的神“梵天”,还崇拜湿婆和比湿奴。婆罗门教有很强的阶级性,它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婆罗门教最主要的教义思想就是“业力轮回”。并制定了一个各等级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即所谓“法”。其主要经典有《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
第三节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一、列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1、列国时代的含义: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这时南亚次大陆政治、经济、文化东移,城市和国家再度普兴的时代,各个部落大多发展为国家。大约有二、三十个国家,其中较大的有16个。如,伽尸、局萨罗、摩揭陀等。
2、列国时代的社会发展
列国分为两类:君主国(多数)、共和国(少数)
经济发展:农业中铁器普遍使用,手工业分工更加专门化,国内外贸易频繁,商业繁荣。的“贱民”。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四个等级都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甚至在首陀罗之外还出现了称为不可接触的“贱民”。思想意识形态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3、顺世论派:含义(“路伽耶陀”,意为流行于民间的观点。)
二、佛教
1、佛教的产生(公元前6世纪):是当时各阶层,尤其是刹帝利与婆罗门的斗争,刹帝利等级日益不满足于第二等级的地位,吠舍阶层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都对婆罗门的特权不满,于是佛教产生了。创始人叫乔达摩•悉达多,佛名释迦牟尼。
2、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即苦、集、灭、道四谛。
3、佛教产生的意义:否认瓦尔那制度,否认婆罗门教,主张“众生平等”,满足了下层人民的需要。但也掩盖了阶级剥削。
第四节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一、孔雀帝国(公元前324—前187年)
1、孔雀王朝
印度统一趋势的出现:从摩揭陀.难陀王朝到波斯、马其顿征服印度部分地区,
孔雀王朝的建立:公元前324年,旃陀罗芨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他建立的王朝称为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前187年)。
2、阿育王与孔雀帝国
阿育王的专制统治:阿育王时(公元前273年-前236年),整个印度都处于阿育王统治之下。国王掌握全国的军事、行政、司法等最高权利。国王之下有行政长官、军事长官和祭司长老和贵族会议。对地方的统治,中部和东部地区归国王直接管辖,西部和南部设若干州,州的总督常由王子担任。国王还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国王还依靠佛教进行思想统治。
孔雀帝国的社会发展:城市工商业发达,农业方面,铁制工具使用广泛,自给自足,农村公社经济长期保存。奴隶制有了新的发展。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卖身、债务和犯罪等。《摩奴法典》规定了奴隶的低下地位。但印度的奴隶制有自身的特点。奴隶大多数是本国人,而且有氏族制的残余。自由人沦为奴隶后,仍与家族和氏族有割不断的关系。奴隶往往有家庭,有的还权占有财产和遗产继承,奴隶主对待奴隶要考虑其出身何种瓦尔那。大约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灭亡。
二、佛教的传播
1、阿育王崇信佛教。公元前253年,他举行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还派佛教徒到斯里兰卡和缅甸传播佛教。
2、佛教传播
向北传播至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向南传播至东南亚等国。
3、贵霜帝国(奴隶制度)
大月氏人建立。公元前2世纪,月氏人与匈奴人发生激烈冲突,被击败的部分月氏人西迁,史称大月氏人。而剩下的小部分月氏人退到昆仑山一带,与羌人杂居,被称为小月氏人。100多年之后,约公元24-25年,丘就统一大月氏各部,自立为王,国号贵霜。丘就开始扩张,征服安息和中亚部分地区。其子阎膏珍继位后,继续向印度河流域进军,将势力扩张到印度。
迦腻色迦王的统治(约公元45年—102年):这是贵霜帝国最繁荣的时代。

5第五章 古代希腊文明(重要)
第一节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一、爱琴海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居民
1、爱琴海区域:指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各岛屿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2、希腊半岛的划分:北、中、南三部分。中希腊有著名的雅典。南希腊又称伯罗奔尼撒半岛。古希腊最大城邦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希腊半岛多山,土壤不甚肥沃。
3、非希腊语居民:卡里亚人、勒勒吉人、皮拉斯基人
二、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年—前1200年):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奴隶制度阶段
1、克里特文明及线形文字A(线形文字甲,未释读):由非希腊语居民创造,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450年左右,估计被希腊语的阿卡亚人破坏,爱琴文明由以克里特文明为主转入以迈锡尼为主的阶段。
2、迈锡尼文明及线形文字B(线形文字Z,已释读):由希腊人阿卡亚人创造。属于发达的青铜文化,以迈锡尼城为代表,还有太林斯和派罗斯城。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在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2世纪初发生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不久,被另一支希腊人多利亚人所灭。
第二节  希腊城邦制度
一、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9世纪)
1、多利亚人南下(来源于希腊北部的伊庇鲁斯):公元前12世纪南下,尚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后来侵入伯罗奔尼撒半岛,灭亡迈锡尼文明。有的还征服了克里特岛、罗得斯岛和小亚细亚。
2、荷马时代与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得赛》。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
3、荷马时代的社会制度:属于军事民主制时代,又称英雄时代。与迈锡尼文明相比,社会制度确有倒退,但社会经济水平仍有重要进步。希腊已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
二、希腊城邦的形成(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又称早期希腊时代
1、奴隶制城邦的形成与途径
希腊城邦约200多个,特点是常常以一个城市或城镇为中心,包括若干村镇,属于小国寡民。小的城邦只有100平方公里。
自发形成:如雅典,有2550平方公里,全盛时期的居民有约40万。
征服形成:如斯巴达,有8400平方公里,属较大城邦。
海外殖民形成:希腊人建立海外殖民城邦有130多个,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西部地中海北岸、黑海沿岸等地。如叙拉古,拜占廷、他林顿、西诺普等。
2、斯巴达
斯巴达国家的形成:居民分为征服者多利亚人,叫斯巴达人,被征服的沿海地区的居民叫皮里阿西人(意为周围地区的人),还有绝大部分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叫希洛人。斯巴达人是第一等级,成年男子享有公民权,共有4万人左右。皮里阿西人属于第二等级,约3万人。希洛人属于第三等级,约20万人,是奴隶阶层。斯巴达的这种剥削制度总称为希洛制。
斯巴达的政体:贵族专制政治的国家。国家机构有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和监监察官组成。长老会议和检查官权利最大。斯巴达人实行严格的军事统治和军事训练制度。
3、雅典
雅典的地理位置与居民:位于中希腊的阿提卡半岛上。最早居民是非希腊语的皮拉斯基人与爱奥尼亚人。前12世纪多利亚人未入侵雅典。
雅典国家的形成: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主要通过平民与氏族贵族的斗争形成的。包括提秀斯改革(公元前13世纪)、基伦暴动(公元前632年)、德拉古法典(公元前621年)、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公元前560年、前541年)、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年)、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前449年)、提洛同盟(公元前478年)、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年-前429年)
其中,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年或前508年):肃清了氏族制残余、结束了平民反贵族的斗争、完成了雅典从氏族社会到国家的过渡。
第三节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很重要)
一、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前449年)
1、战争的爆发:导火线是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反抗波斯而起。
2、战争的进程及结果:主要经过了马拉松战(公元前490年)和萨拉米海战(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78年,由雅典领导组成提洛同盟。以希腊取胜而结束。
二、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前404年)
1、战争的爆发: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政治上的争霸,经济上两同盟相互扩张工商业势力。同时,提洛同盟内部也发生矛盾,为斯巴达争霸提供了机会。公元前431年斯巴达同盟者底比斯袭击雅典同盟者普拉提亚,导致战争正式爆发。
2、战争进程与结果:战争之中雅典内部出现纷争,双方互有胜负,最后,雅典失败。公元前421年双方签定《尼西亚和约》。公元前415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公元前404年,雅典投降,之后出现“三十寡头统治”。
三、希腊城邦危机
1、土地买卖流行:土地集中和土地投机出现
2、公民制度与公民兵制度瓦解:公民大批破产引起公民兵制度瓦解。
3、社会矛盾激化:财产分化、自由民内部的矛盾、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斗争加剧。
4、工商业衰退
5、希腊各城邦间的混战与争霸:经历了科林斯战争(公元前395-前387年),公元前387年希腊各邦签定《安太尔西达和约》。此后,又爆发同盟战争(公元前357-前355年)。
第四节  雅典民主政治(很重要)
一、古典时代的希腊(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中叶)
1、希腊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十分繁荣,特别是工商业闻名海外。但总的来说,农业仍然是希腊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人口在全体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3/2的居民住在农村,4/3的城市公民在农村拥有自己的地产。农业以及出租房屋是大多数公民谋生的基本手段。
2、希腊的奴隶制:希腊各邦拥有大量奴隶,奴隶数目已超过自由民数目。奴隶来源多样,有战俘、拐买、海盗掠夺而来。奴隶已被广泛应用于希腊各个生产部门,农业、手工业,特别是矿山,使用奴隶最多。还有奴隶主出租奴隶的现象。奴隶地位极低,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对奴隶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奴隶不断反抗奴隶主,其形式多样,有怠工、逃亡和武装起义等。
二、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繁荣
1、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年—前429年):希波战争后,奴隶主民主政治出现了繁荣。尤其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尤为显著。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呈现繁荣局面。主要表现在:进行机构改革,提高公民大会的作用,成为最高权利机关。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利有所扩大,陪审法庭是最高的司法与监督机关,五百人大会的作用变化较少。贵族会议的权利削减。他还将官职开放给成年男性公民,实行公职津贴,以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担任公职,这种制度承认公民一律平等。
2、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是奴隶主的专政手段,奴隶、妇女和外邦人都被排斥在奴隶主民主政治之外。
第五节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较重要)
一、马其顿的兴起
1、马其顿国家的形成:马其顿位于希腊最北部。其居民由色雷斯、伊利里亚和一些与希腊人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混合而组成。马其顿人进入文明时代较晚。公元前5世纪后期-前4世纪初,马其顿国家形成。前4世纪中期,马其顿强大起来,国王腓力二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向希腊各城邦扩张。
2、雅典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反马其顿派组成的联军于公元前338年在咯罗尼亚败于马其顿。
3、马其顿控制希腊:喀罗尼亚战斗(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37年科林斯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
二、亚历山大帝国
1、亚历山大的东侵: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后,以武力压服马其顿和希腊各地的反抗,加强了王权。接着与此无关公元前334年春率领步兵3万、骑兵5000开始远征波斯。战争时机对亚历山大非常有利,其时波斯帝国内部矛盾重重,统治不稳。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到达叙利亚,波斯皇帝大流世三世率军10万迎击。两军会战于伊苏斯,波斯灭亡。与此同时,亚历山大还占领了小亚细亚、埃及,进军中亚,失败后,于公元前327年侵入印度。
2、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约公元前325年)
前325年从印度撤军,回到他的新都巴比伦,东侵结束,至此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括埃及,北抵中亚。为了统治帝国,亚历山大继承了波斯的统治方法,利用当地贵族进行统治,并与波斯妇女通婚来缓和民族矛盾。帝国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之上,缺少共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经济基础。
三、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病死,帝国随即分裂。其将领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公元前301年伊普斯战役后,帝国分裂三个最大的国家:托勒密埃及王国、塞琉古王国、马其顿—希腊王国。
2、托勒密埃及王国:由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建立。后被罗马灭亡。
3、塞琉古王国: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在公元前305年左右建立。首都为安条克城,中心地区是叙利亚,故又称叙利亚王国,主要包括西亚,从赫勒斯滂海峡到兴都库什山。后于公元前 64年亡于罗马大将庞培之手。
4、马其顿—希腊王国:领土基本包括希腊半岛。先后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安提帕特和安提柯统治,后来安提柯的孙子安提柯.贡那特成为国王,称安提柯王朝,所以马其顿-希腊又称安提柯王国。
第六节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较重要)
一、早期和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
1、多神教——奥林匹斯诸神
2、奥林匹克运动会
3、哲学:西方所用“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其本意为“爱好智慧之学”。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有:米利都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里特;唯心主义哲学派别有: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派、哲人学派、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其中爱利亚派的代表是巴门尼德和芝诺。哲人学派实际是一批职业教师,主要关心社会问题。注意各派代表人物与观点、著述。
4、文字:希腊字母来源于腓尼基字母。
5、文学:寓言,如伊索寓言,是最早介绍到中国的欧洲文学作品。戏剧分喜剧和悲剧,悲剧家有爱斯奇里斯,号称悲剧之父。第二个悲剧家是索福克里斯。第三个的悲剧家是欧里庇得斯。著名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歌,除了荷马史诗外,还有诗人希西阿德、阿启罗卡、莎芙和平达等。另外还有散文。
6、史学:代古希腊历史学成果显著。西方统称所说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古希腊,其本意是“经调查研究的记事”。古希腊第一个著名历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他的《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共九卷,他是西方第一个系统叙述历史的学者,他创立的以史事为中心的记述体后来成为欧洲历史著作的正规体裁,因而他在西方有“历史学之父”。第二个著名历史学家是修昔底德,他写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另一个历史学家是色若芬,他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著有《苏格拉底回忆录》、《远征记》等。
二、公元前4世纪末至前1世纪的希腊文化:自然科学成就高于文学艺术成就
1、数学:数学、几何学的著名代表是欧几里德,他的《几何原本》是当时的几何学大成。西西里岛叙拉古学者阿基米德是著名的数学家兼物理学家。
2、天文学:这一时期的古希腊天文学在古埃及格和巴比伦天文学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民主。萨摩斯岛的阿里斯塔克是当时著名的学家。他著有《论月亮及太阳的大小及其与地球的距离》,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这可以作为哥白尼学说的先驱。
3、地理学与农学:西林尼人埃拉托斯特尼首次使用“地里学”着一名称代替“地志”、“海志”、“陆志”等术语。他的《地理学概论》赋有世界地图。这一时期植物学和农学方面的著名代表是亚里斯多德的学生提奥弗拉斯托。
4、哲学: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但又发展了一步,认为原子之间不仅有大小、形式、排列、状态上的差别,而且有重量上的不同。他的思想加深并发展了希腊唯物主义者的决定论,开辟了科学解释自然界多样化现象的道路。斯多葛派是与伊壁鸠鲁对立的唯心主义学派。它的意思即画廊。此外,还有怀疑主义,他们否认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对事物是完全无知的,不能对事物加以肯定或否定。
5、文学艺术:这一时期希腊的文学艺术成就逊于自然科学的进步。西林尼人卡利马卡斯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文法学家。叙拉古人提奥克里图斯号称“牧歌之王”。在戏剧中占重要地位的是雅典米南德的新喜剧。希腊的艺术以雕刻为主。其中心是地中海的罗德斯岛、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

6第六章 古代罗马文明(重要)
第一节  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一般了解)
一、意大利自然环境和居民(利古里亚人、拉丁人)
古罗马的发祥地是意大利半岛,又称亚平宁半岛。古代意大利气候温和,有许多肥沃的土地和水量比较充足的河流,北部有波河构成的冲击平原,是古老的农业种植区之一;中部有第伯河等河流构成的西部沿海平原,也适宜农业;而西西岛则有罗马谷仓之称。早在旧石器时代,意大利就有居民。新石器时代,利古里亚人大概从非洲经今西班亚和法国一带来到意大利。公元前2000年代初叶,意大利人的祖先操印欧语的部落从东北犯法多瑙河和喀尔巴千山周围,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拉丁人就是这些部落中的一支。
二、伊达拉里亚文明
公元前14世纪,伊达拉里亚人从小亚细亚进入意大利。人们主要居住在第伯河与亚努河盆地,并建立了一些城市。公元前7世纪,伊达拉里亚已出现有围墙的城市,进入了阶级社会。到公元前6世纪,奴隶制度已有相当发展,其势力北达阿尔卑斯山,南达拉丁平原和坎佩尼亚,并一度统治罗马。到公元前5世纪末,高卢人又从阿尔卑斯山北部进入波河平原。他们占据的地区后来被称为山南高卢。
三、 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
公元前8至六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进行移民,并在这些地区建立许多城邦,其中较重要的有邱米、他林顿和叙拉古。
四、 罗马城的起源
1、神话传说:罗马人的神话传说,罗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战争时期特洛伊城的王子。他的后代罗慕路和勒莫,一对被狼哺育过的孪生兄弟,在巴拉丁山岗建筑了新城,该城以哥哥罗慕路的名字命名为罗马。传统认为此事发生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罗马城便以这一年作为纪元。

相关话题/世界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