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精华笔记(考研必备)(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10


2、七丘联盟(公元前 8-7世纪):事实是,拉丁人定居在中部意大利的拉丁平原。在他们的居住地曾经出现一些城市,罗马只是其中一个,罗马城大概出现在公元前8至前7世纪。据考古发掘,约在公元前1000年代初,这里的小丘上出现了原始村落,到公元前8-前7世纪,各村联合成为七丘联盟,以居住在帕拉丁山丘上的拉丁人为主。后来又并入萨宾人的部落。到公元前5-前4世纪,阿汶丁山又被合并起来。可见,最早的罗马城实际上是通过联合、合并附近村落的方式逐渐形成的。
五、王政前期(前四王,公元前 8-7世纪)
据罗马的历史传说,从公元前753年罗慕路建城起到公元前509年高傲者塔克文的统治被推翻为止,先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这个时期称为王政时代。其中前四王为拉丁人和萨宾人。这时,罗马人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这时的罗马已经有了共同管理的机构,即王、元老院和库里亚(罗马的胞族,当时共有10个)大会。
六、王政后期(后三王,公元前6世纪-前509年)
1、氏族制瓦解:王政时代的后三王为伊达拉里亚人。他们在罗马的统治被称为塔克文王朝。这时,罗马的奴隶制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但数量不是太多,主要从事家内劳动。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平民等级,在经济上处于贫困边沿。而贵族利用特权,侵占大量公有地,垄断元老院和其他公共职务,成为特权阶级。社会发生的两极分化以及阶级、等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促使氏族制度日趋瓦解和国家产生。
2、塞尔维乌斯改革(第六王)
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旨在增强国家实力和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改革。(1)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的三个血缘氏族部落。(2)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五级以下的贫民为无产者,不列级。(3)创设森都里亚大会(百人对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塞尔维乌斯改革基本上完成了罗马由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
第二节  罗马共和国(一般了解)
一、罗马共和国的分期
1、早期共和国(公元前6世—前3世纪)
2、后期共和国(公元前3世—前29年)
二、共和制初期的罗马
1、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年):到最后一个王塔克文统治时,由于苛政暴虐,罗马人民于公元前509年举行暴动,结束了王政时代。此后,罗马每年在森都里亚大会上选出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作为行政首脑,掌握最高军事权,也兼理民政和司法。这就是共和制的开始。国家大事皆决策于元老院,因此,罗马建立的是贵族共和国。
2、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共和国初期,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而其焦点是土地问题和债务问题。在氏族制度解体的时候,享有特权的氏族贵族霸占更多更好的土地,而平民却为罗马国家当兵作战,知识偶尔获得极少的土地,这样,他们渴望渴望分得更多的土地,于是土地问题成为当时罗马社会的一个中心问题。与此同时,平民还常长破产而借债,到期无法偿还。他们就被迫充当债务奴隶。因此,平民为了改善自己的困苦境地,展开了争取土地和取消债务奴隶的斗争。而争取政治权利则是解决土地和债务问题的重要保证。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主要采取的是撤离运动。
斗争的结果是,平民有权选举保民官以保障平民的利益。并产生了罗马历史上的成文法典,改变了习惯法。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公元前451年—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但并没有解决好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公元前376年,李锡尼和塞克斯图担任保民官时,又进行了改革,史称李锡尼-塞克斯图改革,提出了三个重要法案。(1)全体公民都可以占有和使用公有土地。(2)平民所欠债务一律停止付息。(3)规定两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名由平民充任。公元前326年,在平民压力下,有通过了《彼特留法》,它规定禁止将负债的罗马公民变成为奴隶,从此,罗马平民免除了沦为债务奴隶的威胁。公元前287年,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再次激化,平民出身的独裁官霍腾西阿颁布法令,称《霍腾西阿法》。该法标志着平民与贵族在法律上获得了平等的地位。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至此结束。特别是债务奴隶制的废除,划清了自由民与奴隶的界限,促进了罗马公民公社集体的稳固,从此罗马走上了奴役外籍奴隶的道路。
3、对意大利的征服以及统治政策:罗马共和国早期,其外部形势十分严峻。于是罗马开始向北进攻,解除了北方的直接威胁,占领北部意大利。然后开始向南进攻,吞并意大利中部,最后经过艰苦奋战,打败南部意大利的希腊城邦,征服了整个意大利。罗马之所以取得胜利,首要的条件是罗马有良好的军事组织,其次采取了古老的“十一抽杀律”,此外,还执行了分化瓦解的对外政策。对征服的地区,罗马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
第三节  罗马的扩张及其后果——后期共和国(重要)
一、罗马共和国向地中海扩张
罗马向地中海的扩张首先就是与地中海的强国迦太基发生战争。一共发生了三次:
1、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前241年、前218年-前201年、前146年),这三次战争均以迦太基失败而结束。然后罗马向东地中海用兵,经过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初的马其顿战争和公元前2世纪初的叙利亚战争,罗马征服了希腊、马其顿、托勒密埃及、小亚细亚的塞琉古王国等,从而完成了对整个地中海区域的征服。
2、吞并北非、西班牙
二、行省制:
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经过长期战争,在被征服地建立9个行省。所谓“行省”,拉丁文就是“委托”或“管辖”,就是把该地区委托给长官管辖。后来罗马在行省实行总督制、贡赋制、包税制。
三、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罗马的对外征服与扩张,使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就是:
1、奴隶制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奴隶来源、奴隶应用、奴隶地位和大土地所有制方面。
2、商品经济与骑士兴起:由于商业、高利贷和金融业的发展,在罗马兴起了一个专门从事这些活动的社会阶层——骑士。“骑士”称呼本得自罗马第一等级组成的骑兵队,如今已失去意义,不问其是否服役骑兵,凡是富有资财的商贾金融之家,皆属于骑士之列。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实权,仅能担任军事保民官之类军职,因此与元老贵族有矛盾。
四、罗马共和国的危机
进入后期共和国以后,罗马社会阶级关系日趋复杂,奴隶与奴隶主,小土地所有者与大土地所有者,罗马和同盟者、被征服者的矛盾,奴隶主阶级上层元老贵族与骑士的矛盾都充分暴露出来,且日益尖锐,相互交织,最后导致激烈的社会斗争。这主要表现在:
1、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公元前2世纪)、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公元前104—前101年)
2、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34、124年):提比略.格拉古和盖约.格拉古两兄弟先后当选为保民官,分别进行了改革。公元前134年,提比略的改革内容主要是提出土地改革法案。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有地限于500犹格,如有儿子,则其子尚可各占250犹格,但每户占地总数不得超过1000犹格。又规定公民分得的份地必须世袭使用,不得出卖或转让。该法案侵犯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最后失败。公元前124年弟弟盖约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提出了:粮食法、审判法、筑路法、“亚西亚省法”、移民法等。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说明,在罗马已成为地中海霸国的形势下,小农的分化和破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恢复和保持小土地所有制是行不通的。
3、马略军事改革(公元前107年):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后,罗马社会内部斗争继续发展,形成所谓民主派和贵族派。民主派以失地、破产、无业的贫民为主,骑士代表人物为领导;贵族派以元老贵族为首。双方在朱古达战争(公元前111-前105年)期间和战后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此时,军人出身的马略崭露头角,于公元前107年当选为执政官,实行了军事改革。改征兵制为募兵制,改农民兵为雇佣兵。凡是志愿而又符合服役条件的公民(包括无产的贫民)都可应募入伍,服役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供养,发给薪饷和武装,退役后作为老兵,分给份地,并可充当后备力量。马略还调整了军队的编制、装备,使军队得以实行长期正规训练,因此大大提高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但同时,此改革也带来了严重后果:军队成为职业兵,长期追随和服从自己的统帅,而统帅则笼络收买军队,并利用军队作为争夺权利的的工具,“将可私兵”便成为以后罗马权贵建立军事独裁的基础。
4、同盟者战争,公元前90—前88年爆发了意大利同盟者城市反对罗马统治者的战争,目的是争取公民权,史称“同盟者战争”。战事席卷意大利中部和南部。
5、苏拉独裁(公元前82—前79年):同时,小亚细亚本都也发生了反抗罗马的起义。罗马决定派兵镇压,在任命军事统帅问题上,元老派和民主派发生了激烈斗争。元老派推举苏拉,民主派推举马略,结果元老派获胜,苏拉大肆镇压马略派,于公元前82年建立起第一个军事独裁政权。尽管共和国的同志形式仍然保持,但是共和政体的基本原则已经被实际否定,苏拉独裁是元老贵族为挽救其衰败命运而采取的个人军事专政,给共和制度以沉重打击,为日后恺撒等人独裁开创了先例。
6、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公元前73年,他率领70多名角斗士,冲出学校,进驻维苏威火山,领导奴隶和破产农民起义。他的军队纵横意大利南北。罗马元老院任命克拉苏为统帅,最后镇压了斯巴达克起义。
7、前三头同盟与凯撒独裁(公元前60年、公元前49年、前45-前44年年):公元前1世纪中叶,在罗马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三个风云人物,他们是凯撒、克拉苏、庞培,他们活跃并操纵罗马政治,于公元前60年达成了互相支持的秘密协议,历史上称为“前三头政治同盟”。最后,经过角逐,公元前49年,恺撒成为罗马的独裁者,前45年,被元老院任命为终身独裁官。然后,凯撒进行了改革:改组元老院、改革行省管理制、广建罗马公民殖民地、改革历法(接受一种由亚历山大里亚天文学家发明的新历法,每年定为365天,每4年补加一天,即著名的儒略历,一直沿用至1582年)。公元前43年恺撒被刺。
8、后三头同盟(公元前43年-前30年):公元前43年,恺撒养子屋大维、恺撒部将安敦尼和恺撒的骑兵长官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于前40年划分势力范围。
第四节  奥古斯都及其元首政治(重要)
一、屋大维独裁与奥古斯都元首政治的建立(公元前27年)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打败其他两个对手,于公元前29年建立起元首政治,罗马帝国终于取代了罗马共和制度。首先,他获得了“大元帅”(impertor)的称号,后来演变为皇帝之意。随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派在元老院名单中排列第一位,获得了“元首”称号。意即首席元老和国家第一公民。
二、奥古斯都元首政治的内容及实质
1、奥古斯都的涵义:公元前27年1月13日,元老院又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即“神圣、崇高”之意。后世就将他的统治称为奥古斯都元首政治,并把元首制确立的这一年——公元前27年看为罗马帝国的开端。
2、专制统治:屋大维的元首政治,形式上保留了共和制,但是实际上是君主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政体。因为他保留了共和制的国家机构——元老院、公民大会和共和国的官职,但是,不论是元老院还是公民大会均被屋大维所控制。国家的一切重要官职也被屋大维所攫取。
3、社会基础:屋大维元首政治的社会基础是元老、骑士和小奴隶主。他竭力维护奴隶制度。他也把公民权授予行省上层分子。
4、对外政策:屋大维继续对外扩张政策。他征服西班牙和高卢,并入侵莱茵河、易北河之间的地区。
5、元首政治的实质:维护奴隶制
第五节  罗马帝国(比较重要)
一、早期帝国(公元1—2世纪):奴隶制全盛时期
1、克劳狄王朝(公元14—68年):由克劳狄建立。他广泛授予行省居民以罗马公民权,允许高卢贵族担任罗马公职和进入元老院。
2、弗拉维王朝(公元69—96年):由苇帕芗建立,他改组元老院,充实以各行省的大奴隶主,把意大利和各行省的最富裕的公民升为元老和骑士,还授予西班牙所有城市和西方各省许多城市以拉丁公民权。
3、安敦尼王朝(公元96—192年):这时期,行省的政治作用大为提高,后五个皇帝全是行省出身,此时的罗马帝国在历史上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代”。安敦尼死后,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结束。
4、专制统治加强和各地人民的反抗
5、行省地位提高和帝国的鼎盛
6、帝国前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商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二、3世纪危机(公元2世纪末—3世纪末)
罗马进入后期帝国,这时罗马奴隶制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爆发了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在:
1、奴隶制危机:农业凋蔽、隶农制出现、手工业衰落、商业和城市萧条
2、政治危机:公元3世纪,经济衰败和政治上的混乱,罗马发生争夺皇位的战争,塞维鲁取代安敦尼王朝,建立了塞维鲁王朝。公元235年,塞维鲁王朝最后一个皇帝被士兵所杀,从此以后,国内发生了长期混战。于是出现争夺皇位,历史进入“三十僭主”时期。
3、人民反抗斗争和“蛮族”入侵:长期混战导致人民苦不堪言,意大利本土、北非和高卢等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另外,日耳曼人纷纷入侵罗马帝国。罗马处于内忧外患之境。
第六节  古代罗马文化(一般了解)
一、宗教信仰:罗马的宗教神话
二、文学:诗歌与主要诗人及代表作
三、史学:史学家与代表作
四、哲学: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五、自然科学:农业、天文学、医学
六、建筑艺术
七、罗马法:渊源、内容、体系(公民法或市民法与万民法)、法理(公法与私法)
7第七章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第一节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
一、基督教的兴起(公元1世纪)
兴起的背景:随着罗马困境的加剧,基督教产生。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个单一民族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是罗马社会的广大下层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绝望而在宗教上寻求出路的结果。基督教是一种崇拜、信仰上帝和上帝之子“救世主”的宗教。“救世主”在希腊语中被称为基督,故称基督教。它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期,最早出现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后来逐渐传播到希腊、埃及、意大利和高卢等地,成为整个罗马帝国的新宗教。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和救世主的观念以及创世神话。同时也接受了犹太教的《圣经》,而称之为《旧约》,基督教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经书《新约》,包括启示录、使徒书信、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
基督教与此前的古代宗教不同,它打破了民族宗教的狭隘性,而将犹太教所说的上帝的选民扩大到一切民族,他们主张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皆可成为教徒。而且,在早期的基督教的政治思想中含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主张用暴力夺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使其在下层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基督教的组织:最早的基督教徒多是奴隶,被释放奴隶和贫苦人民。他们在城镇组织一些小规模的公社,以十字架为标志,把财产共有作为理想。信徒一律平等、互助。使徒是公社的组织者、传教人,募集的捐款为公社使用。公社的领导人是长志和执事。到2世纪末,各城市的公社逐渐联合,成为教会。
二、基督教发展和演变(公元2世纪起)
1、基督教合法(313年米兰敕令或称“宽容敕令”):早期基督教因为不信奉罗马旧神,不崇拜皇帝,而被罗马政府视为异端,加以镇压。所以早期基督教是处于非法地位。尼禄皇帝曾经就对基督教徒进行过一次残酷的屠杀。到3世纪中期,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继续进行镇压,禁止教徒举行礼拜和传教。从2世纪后期开始,由于基督教传播迅速,城乡一些有产者也纷纷入教,结果改变了基督教的社会成分,使基督教的思想和组织也随之发生变化。有产者有文化修养,因而他们控制了教会。3世纪以后,由于社会危机加深,基督教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又称宽容敕令,规定所有人享有信奉宗教的自由,即允许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从而取得合法地位。
2、基督教成为国教(392年):随着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确立,基督教内部也发生了教派分裂。其中正统派获得皇帝的庇护。公元392年,皇帝提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严禁一切异教,尊基督教为国教。
第二节  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一、后期帝国危机(公元3—5世纪)
1、戴克里先的专制统治
公元284年,宫廷近卫军首领戴克里先取得政权之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帝国的统治。于是,他正式将皇帝的称号由元首改为君主(“多米那斯”,意为主人。)从而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戴克里先仿效东方君主,头戴冕旒,身穿黄袍。臣民觐见时须行跪拜礼。戴克里先剥夺了元老院的政治权利,将全部政权集中到皇帝为首的官僚机构手中。
为了应付国内紧张局势,防御波斯人和蛮族人进犯,戴克里先把帝国西部事物委托给将领马克西米安,两人成为共治者,都称为“奥古斯都”。不久,两为奥古斯都都各自任命一位副手,都称“恺撒”。这样,帝国由四个统治者治理,实行“四帝共治制”。
戴克里先的另一个重大措施是实行新税法。他还进行了军事和行政改革。
2、君士坦丁的统治
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夺得政权,结束帝国的混战,统一帝国。他废除了四帝共治制,委任自己的子侄治理帝国部分地区,而他自己则直接控制帝国的核心地带——巴尔干、色雷斯和小亚细亚。他将帝国划分为高卢、意大利、伊利里亚和东方四大行政区。他还进行军事改革,把军队分为内地军团和边防军团,在行省实行军政分权政策,以宫廷禁卫对代替近卫军,将军事大权集于皇帝手中。君士坦丁还实行官阶制。此时,帝国的重心已经东移,所以,公元330年,君士坦丁把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廷,并取名为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还顽固维护奴隶制,并将隶农降到奴隶的地位。此时,出现了一种析产奴隶,使隶农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另外,随着中小土地所有者的破产,城乡许多居民不堪捐税负担和兵燹灾祸,纷纷托庇于大土地所有者门下,于是大地产得以迅速发展。
二、民族大迁徙:从4世纪起,起义烽火几乎燃遍帝国各地。
主要有:4世纪巴高达运动、4世纪30年代阿哥尼斯特运动、公元372年毛里塔尼亚的费尔姆起义。4世纪下半叶,匈奴人从里海向西迁徙,从而导致西哥特人向罗马帝国境内迁移。公元376年遭受罗马当局欺压的西哥特人愤而起义,亚德里亚堡一战,使罗马皇帝瓦伦斯战败被杀。
三、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1、帝国分裂(395年):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首都在罗马,东罗马帝国,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2、日耳曼人入侵:到公元5世纪,“蛮族”(日耳曼人)的入侵,进一步打击了罗马的统治。早在4世纪末,西哥特人在其首领阿拉里克率领下进攻意大利,两次包围罗马城,其中第二次攻陷罗马。不久,西哥特人占领高卢和西班牙,并建立西哥特王国。同时,另一支汪达尔人占据非洲西北部,在迦太基故地建立王国。公元420年,法兰克人侵入高卢北部,不久,勃艮第人占领高卢东南部。罗马帝国奄奄一息,终于在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标志西罗马帝国灭亡。从此以后,西欧和北非奴隶制社会历史宣告终结,开始进入封建制社会的历史阶段。
第三节  拜占庭帝国
一、查士丁尼恢复罗马帝国的政策及其失败
1、拜占庭帝国的地理范围与经济状况:拜占廷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他的版图包括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亚洲的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上游以及非洲的埃及、利比亚等地区。拜占廷帝国经济文化发达,工商业与城市繁荣兴盛。
2、拜占廷帝国渡过“危机”:一方面原因是拜占廷帝国所占据的地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工商业素来发达,城市众多且兴旺。这种状况使帝国政府能获得大量税收来充实国库,用以招募雇佣军和维持庞大的国家官僚机构,强化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拜占廷的奴隶制庄园规模较小,数量不多,奴隶在农业劳动中不起主要作用,而是普遍使用隶农。由此,拜占廷帝国农业中的奴隶制危机较为缓和,所以拜占廷帝国在西罗马帝国衰亡之际,仍能够渡过危机而延续下来。
3、查士丁尼(527-565年在位)的远征与力图恢复奴隶制帝国
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廷帝国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532年,查士丁尼在加强了专制统治和繁荣了国家经济后,为了重建罗马帝国的霸业,发动了征服西部地中海各“蛮族”王国的战争。他派大将贝利撒留远征北非,灭掉汪达尔王国。随后又攻占了罗马。他还占领了西班牙东南部等地区。在征服的广大地区,查士丁尼力图恢复奴隶制度,将土地分给罗马奴隶主的后裔,将已获得自由的奴隶、隶农归还奴隶主。这些复辟的措施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6-7世纪,拜占廷的统治先后被西哥特人和阿拉伯人摧毁,查士丁尼的复辟最后破产。
4、组织力量审编《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继位不久,就组织法学家编撰法典。先后编成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理汇要》、《法学总纲》、《法令新编》四部,合称《民法大全》。《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它竭力维护奴隶制与专制皇权,具有鲜明的阶级本质。
5、镇压“尼卡”起义(532年):公元532年,君士坦丁堡的市民与贫民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尼卡起义”(希腊语意为“胜利”,是这次起义的口号。)。起义者袭击皇宫,几乎控制了整个首都,后来查士丁尼利用起义者内部的分歧镇压了起义。
二、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7—12世纪初)
1、南侵斯拉夫人的农村公社与隶农制的结合——大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关系的出现
6-7世纪初,拜占廷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帝国境内有奴隶 、隶农与城市市民的反抗,境外有外族频繁进攻,北方的斯拉夫人大规模南侵,进入巴尔干岛摧毁原有的奴隶主大庄园,与原有居民逐渐融合。帝国的版图大大缩小,中东和北非相继被阿拉伯人占领,只剩下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7世纪起,拜占廷社会逐渐进入封建化轨道。奴隶制在社会动荡中瓦解,斯拉夫人的农村公社在帝国农村广泛出现。大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关系出现。
2、大封建主掌权与封建领主制的产生
8世纪初,皇帝依靠在同外族入侵斗争中形成的军事贵族进行统治,由此在全国推行军政改革。实行“军区制度”。各行省该为军区,由军区首长执掌军政大权,并同时获得大量的土地封赐,对士兵实行“军屯制”通过分封而形成的封建军事贵族阶层,使用破产的农民、隶农来耕种其地产,并同残余的旧贵族合流。形成大封建主掌权的情况。掌权的大封建主也就是封建领主。随着封建化逐渐加深,地方封建贵族的权势日益膨胀,并逐渐控制了国家政权,建立了大封建主的科穆宁王朝。新王朝实行“普洛尼亚”制度(监领地,又称采邑制)。即把土地分给充任公职的贵族终身监领,由他们负责监督领地内农民劳动和服劳役,并代理国家征税。这一制度大大加速了封建化过程。此后,终身监领地逐渐演变成世袭领地,占有世袭领地的封建贵族也取得了类似西欧的那种封建特权,封建制最终在拜占廷确立。
三、拜占廷的衰亡
1、与西欧法兰克人和教皇争夺宗教领导权
2、与意大利争夺商业贸易权
3、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廷帝国的摧残(1204-1261年)
4、帝国四分五裂
5、阶级矛盾激化
6、奥斯曼土耳其的攻击及帝国的灭亡(1453年)
四、拜占庭文化
1、文化特征: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
3、地理与史学

8第八章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于阿拉伯帝国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兴起
一、5—7世纪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
1、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状况:仅西南部的也门气候湿润,水源充足,适于农业发展,被阿拉伯称为“福地”。这里是阿拉伯最先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此外,半岛大部分地区是草原和沙漠,土壤贫瘠,气候干旱炎热,缺少林木。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被称为贝都因人(草原牧民之意)。
2、阿拉伯半岛的经济与社会分化:公元5-6世纪时,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还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到了却6-7世纪之交,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出现了氏族贵族和奴隶,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红海沿岸一带称为汉志,自古就是地中海和印度洋的重要商道,这里兴起了许多城市,最著名的是麦加和麦地那。麦加成了宗教和商业的中心。

相关话题/世界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