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训练学历年真题答案整理(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B、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①    体能:力量训练如何让将运动员肌肉体积和工作效率提高、改善运动员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挺高运动员在无氧供能系统下的工作能力。
②    技能:改善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包括起跑技术、途中跑技术、冲刺技术
③    运动心理能力、智能和战术能力:如何让运动员在比赛中给对手造成尽可能大的心理压力,同时提高运动员在比赛过程兴奋性,以获得理想的运动成绩。
C、提高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承受负荷的能力。
      (2)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A、运动成绩指标:提高运动成绩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终极目标。运动成绩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两个方面。比赛名次指标涉及到对手在比赛中的竞技水平、比赛条件和裁判员的倾向性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对教练员来说基本上都属于非可控的因素。
      B、竞技能力指标:对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分析表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水平时决定运动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的水平及它们的组合水平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可以建立运动员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
      C、训练负荷指标:对应于训练负荷诊断,训练负荷指标也是目标状态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荷指标的实现正是运动员实现其竞技能力指标,进而实现运动成绩指标的基本保证。
     (3)导向作用:
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目标的建立能够激励人们在自己的事业中做出更多的努力,付出更多的代价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B、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训练目标向训练参与者绘出了运动训练过程的目标状态,全部训练活动都是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这一终极目标的确定,使得训练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次训练活动和比赛都围绕着目标状态的实现而全面进行和展开。从而为在训练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的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2002年
简答题
1、    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1)    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就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然而为训练方法与手段众多,要根据运动员的专项特点以及自身条件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采取不同的训练途径已达到理想的训练目标。
(2)    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尽管不同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构成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侧重,但无论是哪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运动智能构成的。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对发展滞后的劣势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
(3)    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不论其包含的时间跨度有多大,不论是多年的训练过程还是周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其前一刻状态的延续,又是后一时刻状态的先形。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又都必然地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都各有自己的特点。
(4)    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与劣变性
     人类对于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地承受外加的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
(5)    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在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训练和比赛过程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原已确定的训练计划和训练和比赛过程的设计都需要给予相应的调节,实施必要的变更,以力求原定训练目标的实现。
(6)    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各种不同的科学学科、科技理论、科技思想、科技方法与仪器设备都能在竞技体育领域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和作用。
2、    周期性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定义:周期性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训练学要点:
(1)    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按照一个训练大周期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区分为多年训练周期、年度训练周期、大训练周期、中训练周期、小训练周期及日训练周期这样几种。了解各种周期的时间构成及应用范畴,对于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贯彻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2)    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贯彻周期安排时,要考虑到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比如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这样四种类型。为适应不同任务而而制定的各种相应的周训练计划,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负荷变化特点。
(3)    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而前者则是变异因素。比赛日程的安排通常与某个项目最适宜的比赛条件的出现是一致的,这就要求运动员具有所需要的竞技能力,并且能使之在预定的时间里把这种能力最充分的发挥出来。
(4)    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同时间跨度的周期组成了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用应特别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如四年训练周期中每个年度周期都是单周期,每个周期包括一个准备时期、一个比赛时期和一个恢复时期。在四个年度训练周期之间,把每个周期负荷的起点、负荷的高峰及负荷的最低点连接起来,就会看到,其间明显的含有规律性的联系:这三条连线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使周期与周期之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3、    依比赛性质和目的不同简述不同的比赛分类及训练要点
按比赛性质和目的不同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四种基本类型。
(1)    竞技性比赛:这是全年训练最重要的比赛活动,一般全年以2~4次为宜。在一个训练大周期内,安排主要比赛最多两次,时间亦相对集中为好。
主要目的就是:创造理想的成绩,实现训练目标。
训练要点:注意训练次数安排,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即可。
(2)    训练性比赛:可将某些比赛作为一种基本手段进行实战训练,以便在比赛条件下培养运动员专项所需的综合能力或提高训练强度,这些比赛通常称为训练性比赛。
主要目的是: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
训练要点:训练学比赛在准备时期就可适当安排,随着训练阶段的推移,训练强度逐步提高,训练性比赛的次数可以增加,多用于准备时期后期及比赛时期前期。
(3)    检查性比赛:
主要目的:A、检查运动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稳定水平。B、检查特定运动素质的发展情况。C、检查阵容安排的适宜度。D、检查战术设计的应用价值和战术配合的熟练程度。
训练要点: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4)    适应性比赛:为了能使运动员对重大比赛做好准备,常在主要的比赛之前安排一系列适应性比赛,亦称热身赛。
主要目的:提高运动员对重要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
训练要点:此类比赛多用于重大比赛前,并且安排的时间不应与主要比赛相隔过远,应连续进行,以求获得理想的适应效果。
4、    不同训练周任务及负荷特征
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四种基本类型。
(1)    基本训练周:
主要任务: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
负荷特征:
A、    基本训练周的课次安排: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及课次有很大的区别,课次的增加,起初总是从增加训练的日数开始的;每日安排两次课时,通常以一次为基本课,另一次为补充课,基本课一般安排提高专项所需要的竞技能力,而补充课则可安排比较广泛的训练内容。
B、    基本训练周负荷的变化:在训练实践中,一般把一周的训练分为两半。上半周的训练之后,在一周的中间安排较小的负荷或其他形式的积极性休息作为调整。在下半周的训练中,从负荷的内容及程度上常常与上半周的某些方面是相似的,这样一种结构,可以叫做周训练计划的两段结构。周运动负荷的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
(2)    赛前训练周
主要任务: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
负荷特征:提高训练强度,与其相应的负荷的量适当减少,如果原来的量不大,有时也可以保持原有的负荷量。训练强度的提高加深了对机体的刺激,就更需要注意安排好训练负荷的节奏。
(3)    比赛周
主要任务: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负荷特征:
A、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
由于不同内容、不同负荷的训练后,达到超量恢复所需的时间不同,有为了比赛中表现出高度的竞技水平而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处于最佳状态,所以,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设计,是各方面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
B、    连续比赛周安排的特点
在对抗性球类项目的重大比赛中,运动员常常要连续参加多场比赛,其安排的基本特点是,每逢晚上有比赛时,便在上午安排适应性的成对训练比赛,而在两场比赛中的间休日,则安排小负荷的以恢复为主而又有利于保持良好体能的身体训练。
比赛周负荷的安排,全部要围绕着使机体在比赛日处于最佳状态来进行。负荷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需依运动项目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及赛前的状态而定。
(4)    恢复周
主要任务: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激发强烈的训练动机,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负荷特征:为了实现恢复周训练的主要目标,要求其训练内容广泛而灵活,应包括一般性的身体练习和带有游戏性的练习等。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或者大幅度的减少,或者适当保持一定的水平。如果比赛周负荷量很小,也可以在恢复周中适当地增加负荷量。
论述题
   选举两个项目说明某项群特征及竞技决定因素
   (同2001年方法运用题第1题)
2003年
方法运用题
1、    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拳击、乒乓球、足球等)和不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跳高、体操、射击等)在比赛战术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1)    对抗性项目:格斗项目比赛场地是具有一定高度的赛台,其设施质量对于运动员发挥自身水平具有直接影响。比赛方式都是一对一的对抗,赛制分为淘汰制和循环制两大类。一般情况下,运动员要靠实力取胜。
   此类项目战术包括进攻、防守和反攻战术。如拳击,进攻前要给对手心理上造成压力;防守时要运用体力分配战术,防守时快速闪躲不需大力量的,减小运动强度和缩短运动距离。如足球,要注意个人战术与集体战术的有机结合、个人战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集体战术服务的。
(2)    与对手不直接对抗的项目:战术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动作编排山峰的扬长避短、动作的合理布局等方面,如自由体操的动作编排上,要尽量将自己的优势表现出来,以弥补不足之处。
不同之处:①前一类战术运用可以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让对手出现失误或犯规,以获得比赛的胜利。
          ②后一类,是要靠自己的实力给对手心理上的压力,达到影响对手发挥的目的。
2、    发展运动员快速力量时如何确定训练的负荷量度
(1)    定义: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2)    快速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负荷强度
发展快速力量的负荷强度的变化区间很大,从30%~100%都可。很多情况下采用不负重的练习方法,如各种单、双脚跳、台阶跳、蛙跳、调深等下肢练习。这些超等长的练习,由于动作速度快,其实际负荷强度是相当大的。也可以体重为依据确定负荷强度,半蹲练习为体重的50%;深蹲练习为体重的30%~40%。

负荷数量
发展快速力量负荷的次数和组数的确定,应以不降低练习的速度为原则。负荷数量与负荷强度关系密切,负荷重量大,则重复次数少;负荷重量小,则重复次数多,一般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为1~5次。练习的组数应以不降低每次练习的速度及不减少重复次数为原则,组数也不宜安排过多。由于此类练习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要求很高,因此,练习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通常在15~20分钟之间。
间歇时间
发展快速力量练习的间歇时间,一方面要保证运动员完全恢复,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运动员兴奋性明显降低,同时要考虑到运动员的恢复能力,一般安排1~3分钟为宜。休息时应采用积极性休息手段,一方面促进恢复,另一方面保持神经系统良好的兴奋状态。
综合分析题
项群训练理论可应用于哪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
定义:项群训练理论是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
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鲜明的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以项群为基本单位去认识和概括同类竞技项目的共同特点,既能够获得远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共同的训练规律,又不会因受到其他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而使得一个项群的共有规律无法显现出来。
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运动训练学理论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众多基础理论学科的科学知识综合起来,指导运动训练的实践。而一般训练学理论由于需要反映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必须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同时也就衍生的加大了其与单个运动项目训练实践之间的距离。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一距离的缩短。
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度。
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和建立在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它既是一般训练理论的延伸,又是专项训练理论的拓展,通过项群训练理论这一新的层次把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原有的两个层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项群训练理论的实践意义
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首先,对现有不同等级的运动项目进行相应的项群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众多运动项目发展的状况,便于人们从社会学、地域学、遗传学及训练学等不同角度科学的分析造成各类项目发展水平高低不一的原因。继而,可以选出与现有优势项目隶属于同一项群但暂时落后的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借助先进运动项目成功的训练经验指导落后项目,使其向优势项目的行列转移。
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有序性使系统的重要特性之一。项群的划分和项群体系的建立使得竞技项目这一巨大群体的内部结构更加有序,进而为运动训练组织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对其实施更为有效地宏观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与原有的两层次训练理论体系相比,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这一中间层次的建立,为我们研究、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体内部的训练规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
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对运动训练结果有着重要影响的选材工作,近年来受到教练员和体育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有为数不少的运动员是从邻项中选拔出来的。
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任何一个竞技项目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处于完全闭锁式的状态,在于外界的信息交流中,很自然地会从其他项目吸收那些对自己适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同时,也不断地把自己的科学理论、精湛的技巧以及有效地方法传输给别的项目。
2004年
简答题
1、    简述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训练水平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二者的异同:训练水平这一概念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可以说,训练水平时一个多义词;而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的表达所达到的程度。
2、    简述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同2006年简答第2题)
3、    简述竞技状态阶段性发展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通过许许多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而表现出来的。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训练的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
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性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的影响使得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或称训练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或称过渡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论述题
1、    为什么许多运动员某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并非突出,但是他们仍可获得世界冠军,请运用运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举例说明。
a)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反映着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b)    每名运动员在参照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并安排自己的训练计划时,应考虑个体特点,注意保持和发扬个人的优势能力。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能够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
c)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总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一方面有缺陷,可以由其优势方面弥补。例如决定跳远运动员的能力主要是最高跑速和下肢的力量素质,如果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较弱但助跑速度很快依然可以弥补起跳时的高度限制,给以很高的初速度达到预想的运动成绩。
2、    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科学基础,并说明如何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1)    定义: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与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性密切相关。
(2)    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A、    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部肌肉乃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地去实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不仅涉及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又受先天、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改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造,都不是在短期时间内所能奏效的。
B、    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运动员在负荷作用之下所能提高的竞技能力,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心理能力的变化都具有 不稳定性特点。当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而出现间断或停顿的时候,已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以至完全消失。
C、    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的。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
(3)    如何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A、    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我国目前现行的是三级训练体制,包括中小学课外训练、业余体校和竞技运动学校的训练以及优秀运动队的训练这样三个层次,各自担负着多年训练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为了保证各层次多年训练的系统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如下:
①    制定各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
②    建立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
③    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中小学、业余体校及运动学校的教练员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和初级专项训练的任务。
B、    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运动员只有具有强烈的训练动机,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坚持多年系统训练,从而攀登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
C、    科学的制定训练计划
    在现代竞技运动中,运动员只有接受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参与激烈的角逐,夺取胜利。但对这种长时间的训练活动,则又必须科学地予以全面规划。训练计划正是组织实施训练活动的基本设计。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保证训练的连续性、取得理想训练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D、    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有力的社会保证成为坚持系统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运动员的学习、职业、经济收入、婚姻、家庭等等各方面状况,都对他的训练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也必然会给训练活动以有力的支持。

2005年
简答题
1、    简述运动训练的特点(同2002年简答题第1题)
2、    简述小周期类型、主要任务及其负荷安排要点(同2002年简答题第4题)

相关话题/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