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训练学历年真题答案整理(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A、    基本训练周训练计划中训练内容的交替安排
不同项群的训练内容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同样也反映在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的交替安排上。①体能主导类项群:主要体现在各种素质和技术训练的安排中。②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中,技术训练占有突出的地位,几乎每天都要安排技术训练。这时要注意根据不同技术训练的负荷特点,予以适当的交替安排。③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此类项目训练则将技术、战术训练的不同内容交替安排在一周的训练之中。粗略的看来,几乎天天都是技、战术训练,但每次课训练的内容却在不断地变化,从而使运动员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能在持续不断地紧张训练中得到必要调节和恢复。
B、    基本训练周负荷的特点
①    基本训练周的课次安排: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及课次有很大的区别,课次的增加,起初总是从增加训练的日数开始的;每日安排两次课时,通常以一次为基本课,另一次为补充课,基本课一般安排提高专项所需要的竞技能力,而补充课则可安排比较广泛的训练内容。
②    基本训练周负荷的变化:在训练实践中,一般把一周的训练分为两半。上半周的训练之后,在一周的中间安排较小的负荷或其他形式的积极性休息作为调整。在下半周的训练中,从负荷的内容及程度上常常与上半周的某些方面是相似的,这样一种结构,可以叫做周训练计划的两段结构。周运动负荷的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


2、    结合某运动项目,谈谈如何对运动员进行现实状态的诊断
对运动员训练状态进行描述,首先是运动成绩,它集中地反映着运动员所具备的能力以及训练工作的成效。但运动成绩却不应该是描述运动员训练状态唯一的内容,我们还必须对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成绩做出前因性解释,及运动员所具有的的竞技能力。在给出了与运动成绩相对应的竞技能力模型之后,还应该进一步描述运动员的训练负荷状态。所以,一个完整的现实状态的诊断,应该包含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及训练负荷诊断;而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也应该相应的包含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及训练负荷指标。
★以100米为例:
(1)    运动成绩诊断
    评价一个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应该对运动员现实的参赛结果进行准确的评价。即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取得的名次,也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如100米项目,对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跑出的成绩以及比赛后获得的名次与上一次训练过程中所能跑出的成绩进行对比,如果获得名次与运动成绩都有所提高,说明运动员通过近阶段的训练现实状态较之前有所提高,反之,状态持平或下降。
(2)    竞技能力诊断
    对不同专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诊断时,必须考虑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结构的不同特点。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决定因素的作用各有不同,在诊断中要首先抓住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予以科学的诊断,并作为其竞技能力总体诊断的主要依据。例如100米项目运动员的体能在竞技能力中起到主导作用,所以评价100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可以从体能出发来诊断总体水平。通过观察现实状态的运动员肌肉体积的增大情况、测定现实状态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以及测试现实状态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对运动员现实状态进行评价。
(3)    训练负荷诊断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主要是在训练负荷的影响下产生的。运动员所取得的运动成绩以及竞技能力的变化都与其所承受的训练负荷的质与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100米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诊断可以从运动员现实状态所能承受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进行评价。100米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较比赛距离短的距离为训练的常用手段,例如连续5次测试运动员现实状态下60米的成绩:观察5次测试成绩的与以前训练成绩差距的大小,若5次测试运动员的成绩下降幅度较之前训练下降幅度小,说明运动员现实状态有所提高,反之运动员的现实状态不好。

2000年
方法运用题
1、    请说明100米跑与10000米跑两个项目专项耐力的表现特点,并说明上述两个运动项目采用重复训练法训练时,在距离,强度,负荷量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1)专项耐力的表现特点
A、100米跑的的专项耐力即运动员的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它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100米运动中供能主要是以ATP—CP系统功能为主,即在无氧代谢供能的肌肉活动中,磷酸肌酸分解供能,机体处在这种状态下,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此功能系统的供能时间在10秒钟以内,因此,在运动训练及恢复期,既应设法提高肌肉内磷酸原的储备量,又要重视提高ATP再合成的速率。
B、10000米跑的专项耐力即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有氧耐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机体吸收、输送和利用氧的能力,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10000米运动中主要是靠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有氧氧化分解供能,此供能时间可以达到1~2小时,甚至更长。因此丰富的糖原贮备可以延长运动员的工作时间。
     (2)重复训练法时在距离、强度、负荷量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A、    100米跑应进行短时间重复训练法:该方法普遍适用于磷酸原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的训练。
应用特征: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短,约在30秒以内、负荷强度大、动作速度快、间歇时间充分、单一动作或组合动作的各个环节前后稳定,间歇过程多采用肌肉按摩放松方式,以便能尽快促进机体恢复机能。重复次数和组数相对较少。

B、    10000米跑应进行长时间重复训练法:主要适用于有氧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素质的训练工作。
应用特征:一次练习过程中的负荷时间更长,通常在30~90分钟小时之间,负荷强度与负荷时间呈现负相关;负荷时间较长,间歇时间相对较长。
2、    请设计一个能够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工作能力的循环训练法。
(1)    定义: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运用循环训练法可有效地激发训练情绪、累计负荷“痕迹”、交替刺激不同体位。
(2)    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系统工作能力,应采用循环持续训练法。循环持续训练的方法是指按照持续训练法的要求,各站和各组之间不安排间歇时间,用较长时间进行连续练习的方法。
★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应用特点:各练习站有机联系,各个练习的平均负荷强度相对较低,各组循环训练内各站之间无明显中断,一次循环的持续负荷时间至少要在8分钟以上,甚至更长。负荷强度高低交替搭配进行。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可有可无,循环组数相对较多。上下肢练习、前后部练习顺序的配置或集中安排或交替进行。组织方式可采用流水式或轮换式。运用此方法可提高运动员持久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的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    举例:全身不同肌群力量耐力的循环练习。
内容:①俯卧撑10~15次
②蹲跳10~20次
③    收腹两头起8~15次
④    背仰两头起6~10次
⑤    原地高抬腿30~60次
⑥    撑地收腿5~10次
⑦    跳跃30~50次



综合分析题
1、    论述贯彻有效控制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    定义: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调节,以使得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2)    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A、    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前提。科学的训练计划,应该紧紧围绕着实现预先确立的目标,有机地组织训练过程的实施。因此,要想使训练过程按预定的方式顺利进行,就必须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B、    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为了在不断地动态变化中实施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就应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通过多种多样的诊断方式,采集大量训练信息,从中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效应及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变化,从而及时做出决策,对训练过程的不同环节发出修正指令,使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员的现实状态相适应,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被采集到的训练信息,必须要反馈给运动员,反馈给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产生实际的效益。
C、    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尽管人们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努力使计划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但同时,训练计划又永远只是对未来训练实践的理论设计,它永远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与训练实践的要求相吻合。由于人类机体的复杂变化及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预先制定的训练计划与运动员的状态不符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这时,则需要对原定的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2001年
简答
1、   
(1)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从理论学习的角度,人们在谈及运动训练学时,通常超出专项范围,阐述运动训练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及普遍性问题的理论体系,即一般训练理论。运动训练学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运动训练学源于专项训练理论,是以专项训练理论为基础,从个专项理论中总结出带有广泛适应性的共性规律,并使其上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2)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    简述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之间的关系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的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前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后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负荷量与强度分别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人们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指标去反映负荷量和强度的大小。
负荷量的评价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
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一般有: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
负荷量和强度构成了负荷的整体,它们彼此依存而又相互影响,任何负荷的量都是以一定强度为条件而存在的,任何负荷的强度又都以一定量为其存在的必要基础。一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另一方面的变化,我们在比较负荷的大小时,一定要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3、    简述极限强度法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要点
(1)    定义: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运动员最大力量,既可以在完成比赛动作的过程中测定,亦可以在完成于比赛动作接近的动作中测定;既可以在静态条件下确定,也可以在动态条件下确定。
(2)    极限强度法的突出特点是负荷强度达到极限值。
A、负荷强度:先采用接近本人的最大强度进行练习,然后递增。这种方法又称为“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这样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增加强度,从而不断提高运动员对高强度负荷的适应能力,使力量素质得到发展。
B、负荷数量:由于负荷强度是极限的,所以练习的重复次数和练习的组数均很少。
C、组间间歇时间:组间间歇时间相对要长一些。
    (3)运用此方法时应注意把握好负荷强度增加的幅度和适应的时间;此方法只用于高水平的运动员训练,切不可用于儿童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要十分注意运动员腰部的保护,防止发生外伤事故。
4、    简述周训练计划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这样四种基本类型。为适应不同任务而制定的各种相应的周训练计划,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负荷变化特点。
(1)    基本训练周: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
   范围:在全年训练中,基本训练周被采用得最多。在准备时期,基本训练周是最主要的训练周。在比赛时期中的赛前阶段和赛间阶段也主要按基本训练周的模式组织训练。
(2)    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
   范围:赛前训练中主要用于比赛前的专门训练准备。
(3)  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范围:一般是以比赛日为最后一天、倒计一个星期予以计算的。
(4)  恢复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范围:恢复周的安排也应根据专项运动及负荷的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和训练的具体情况而定。在连续较长时间的大负荷训练之后,或大量激烈、紧张的比赛之后,应安排恢复周,以便于比较集中、比较充分地使运动员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得到恢复。
方法运用题
1、    请选择跳水,射击,柔道,排球中任意两个运动项目,分析两个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特征。
(1)    跳水:跳水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特征分析:
A、    体能特征:身体形态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表现出动作敏捷而灵巧。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高,视、听、触觉及本体感觉准确、灵敏。在素质方面,力量、柔韧、灵敏、动作速度和专项耐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B、    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
技能主要表现为时空判断准确,对身体姿态控制的能力强,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门器械,以及与同伴的协调配合。而在战术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动作编排上的扬长避短、动作的合理布局等
C、    心理和智能特征
感知觉灵敏度高,善于自我调节,具有果敢精神。在智能上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分析和判断动作。
(2)    排球:排球为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A、    体能特征
本项群的重点素质包括移动速度、挥臂速度、灵活性和耐久力等,排球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弹跳力。在身体形态上要求运动员符合移动快、灵活性高、挥臂动作快的要求,身高、体重适当,腰短、骨盆小、臀肌上收、手臂长、跟腱长、足弓高。在机能上以发展心肺功能来满足专项速度耐力的需要为主。
B、    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在基本功熟练、扎实、全面、准确,特点突出,并在技术发展中不断创新、形成绝招等方面。战术能力则主要反映在个人战术与集体战术结合、注重战术创新和战术理论研究等方面。
C、    心理和智能特征
本项群各种技术动作失误就要失分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敢斗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根据球速快、变化多的特点,又要求具备良好的时空知觉、反应速度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智能方面的要求也较高,运动员需要灵活善变,应付和处理场上各种复杂情况,为此,需要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场经验。
2、    论述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的主要负荷特征,并为每种训练方法举出两个不同项目运动员运用该方法的训练手段。
(1)    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联系时,平均心率应在每分钟130~170次之间。根据持续训练时间的长短,持续训练法可分三种基本类型,即短时间持续训练法,中时间持续训练法、长时间持续训练法。
A、    主要负荷特征
①    短时间持续训练法:一次持续练习的负荷时间相对较短(约5~10分钟),负荷强度较高,平均心率负荷指标控制在每分钟170左右;练习动作可以单一亦可多元,练习动作的组合可以固定亦可变异;练习过程不中断。
②    中时间持续训练法:技术动作可以单一亦可多元,平均强度不大,负荷时间相对较长,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一组练习的持续时间应在10分钟以上。负荷强度心率指标平均为每分钟160次左右。
③    长时间持续训练法:训练环境不稳定,运动路线不固定。负荷时间较长,动作速度快、慢变化不具有明显的节奏性,但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运动过程始终不断,练习过程负荷强度呈现高、低交错,心率指标为每分钟160~130次之间。
B、    举例:
①    竞技健美操:运用中时间持续训练法:按预先编排动作,进行包括各种跳跃、滚翻及换步跑动动作在内的成套动作的组合动作进行练习。要求:在动作正确情况下,持续练习10分钟以上,并达到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
②    5000米跑:运用长时间持续训练法:进行训练时利用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时间间在30分钟以上,有效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
(2)    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有三种: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A、    主要负荷特征:
①    高强性间歇训练法: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之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每分190次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确定依据;练习内容多为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练习的动作结构基本稳定;能量代谢主要启用磷酸原系统以及糖酵解供能系统。
②    强化性间歇训练法:★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约在100~300秒钟),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10%~5%,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80或170次左右即可,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确定依据,动作结构前后稳定。★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技术动作种类较多,动作练习多为组合技术,技术动作的负荷强度较高,负荷性质多为力量耐力性和速度耐力性。
③    发展性间歇训练法: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为每分160次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一次持续练习的动作种类可以单一,亦可多元,供能以有氧代谢系统为主。
B、    举例:①100米跑:运用高强性间歇训练法:训练中安排30米跑5个、60米跑3个、100米1个,每次跑完全程之后休息规定时间,通过心率测定,当心率下降至120次左右时开始下一次练习。每个距离跑完规定次数后安排一定的间歇时间。
(3)    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         练习方法。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法和长时间重复训练法三种类型。
A、主要负荷特征 
     ①短时间重复训练法:该方法普遍适用于磷酸原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的训练。
应用特征: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短,约在30秒以内、负荷强度大、动作速度快、间歇时间充分、单一动作或组合动作的各个环节前后稳定,重复次数和组数相对较少。
②中时间重复训练法:普遍适用于糖酵解供能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和素质的训练,此外,还普遍适用于运动员学习、形成和巩固运动强度较低的运动技术,适用于运动员掌握局部配合的运动战术。
应用特征: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应较长,通常为30秒~2分钟;练习时,负荷时间可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或负荷距离可略长于主项比赛距离;负荷强度应较大并与负荷时间呈负相关性;单一练习动作的各个环节或组合技术的基本结构应前后稳定;能量代谢主要由糖酵解供能系统完成,间歇时间应当充分。
③长时间重复训练法:主要适用于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素质的训练工作。
应用特征:一次练习过程中的负荷时间更长,通常在2~5分钟之间,负荷强度与负荷时间呈现负相关;无氧和有氧混合供能性质明显。
B 、举例:①排球:运用短时间重复训练法:助跑扣球练习,按排球助跑扣球完整动作的方法进行实际扣球练习。每组练习5~8次,练习3~5组。要求:助跑节奏清晰,起跳快速有力,跃起滞空时间较长,扣球挥臂迅速,落地缓冲轻松
②铅球:铅球运动员上肢力量:利用负重抗阻练习手段,卧推,以其50%的最大负荷推4~6次,练习2~3组。要求动作匀速,避免受伤
综合分析题
1、    举例说明运动员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之间的关系
在很多项目中,有特长技术和全面技术之分。在训练中,这两种技术应当有机的结合起来。
(1)    特长技术是致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在训练中,对这类技术应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使其成为运动员在竞赛中获得高分或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一名运动员是否有“绝招”,是其能否跻身于高水平行列的重要条件。而特长技术就是“绝招”的核心构成部分。至于使专项技术群中哪些技术成为运动员(队)的特长技术,教练员、运动员可从下列四个因素考虑:
A、    运动员(队)整体打法及场上位置的特定要求
B、    该项运动技术群中,运动员(队)完成得最为出色的技术动作或技术类别
C、    该项运动技术群中带有关键性作用的技术
D、    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及使用的特殊器械
(2)    在狠抓特长技术的同时,还应当全面掌握专项运动中的各项技术。这是因为:
A、专项运动技术动作群中的各种技术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起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之为运动技术的“转移”。
B、在运动竞赛中,技术是否全面,是保证特长技术能否发挥的重要条件。在竞赛实践中常可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名运动员尽管特长很突出,但因技术不全面,在某方面留下缺陷,因而在比赛中给对手可乘之机。
C、“技术是战术的基础”这句训练公理性语言还包括这样一层语义:技术的全面决定了战术的多样性。在比赛中,既要给对手造成最大限度地不适应,又要使自己最大限度地适应对手。
2、    举例说明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及导向作用
(1)以100米跑为例,其训练的目标就是让运动员在竞技比赛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检验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获得的训练效果。其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
A、    提高100米跑成绩和取得很好比赛名次

相关话题/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