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复习材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11

运动训练学
一、名次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项群和项群训练理论: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P68
4、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竞技水平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表现。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6、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q.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W训练大周期;在机体的适应性,运动型,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的运行,是的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的训练,把这一循环成为~
7、运动能力即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8、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 的发展程度。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
9、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它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
10、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边的指导意义。
12、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运动训练方法在教练员的“训”和运动员的“练“的过程被予应用,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双边活动中共同完成训练任务的方法。
14、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15、模式训练法:是一种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6、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订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7、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18、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联系方法
变换训练法;变换运动负荷,联系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叫~
19、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0、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1、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即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2、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比赛训练法是根据人类先天的竞争和表现意识、竞技能力 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和适应原理、现代竞技运动的比赛规则等因素而提出的一种训练法。
23、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重复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分为全身周期性和局部周期性练习。
24、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也可分为全身混合性和局部混合性练习。
25、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身体形态是指机体内外部的形状。身体技能是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26、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
27、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㈡力量素质分类:①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②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③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④爆发力量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⑤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28、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29、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件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30、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31、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它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32、磷酸原代谢供能;在无氧代谢供能的肌肉活动中,磷酸肌酸分解供能,不产生乳酸,叫磷酸原代谢供能。
33、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 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34、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35、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为。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构成。
36、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37、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8、区域性多年训练计划:多年训练全过程的每一个特定的时间区域,都构成一个区间。对两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的训练过程的设计,就称区域性多年训练计划。
39、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个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一般训练课通常依次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



训练学重点考题
一.竞技需要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答:1、含义: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以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2、    科学基础:
(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目标是人们行为的终点,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成功地参加比赛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
(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要求运动员根据不同的专项竞技需要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不同的运动方案。
(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现代运动竞赛中的竞争性和对抗性日益激烈,促使人们把提高专项比赛能力的任务放在首要位置,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
3.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训练目标全面而集中地体现着专项竞技的需要,是组织好训练活动的重要依据。
4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每个运动项目由于其专项的特异性,决定了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因此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特点做出正确分析,是选择适宜训练内容和手段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5.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从总体上讲负荷内容包括民展体能的练习,发展技能和战术能力的练习,发展心理能力的练习和发展智能的练习,确定不同负荷内容的比例时,要考虑运动员的年龄、水平、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运动项目等因素。同时,对于同一项目的不同运动员,还要求根据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的特点和对手的特点,安排好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手段。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答:1、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2、    科学基础:
(1)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人们都怀着对未来成功结果的愿望参加某项活动,只有激发了强烈的成功动机,才能吸引广大青少年自觉地献身于训练和比赛中。
(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现代高水平竞技训练的参加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因此需要从运动员自身和外部不断地激励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动机,使其对训练充满信心,继续树立新目标。
3、训练学要点:
(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通过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手段,使用权运动员认识到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性及社会价值。
(2)满中运动员合理的需要。要关心运动员生活,安排好他们的衣食住行。
(3)激励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注意运用符合不同年龄的个性心理特征去激发他们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应使运动员了解训练的目的,任务要求安排使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训练组织。只有这样运动员才会变被动训练为主动训练。
(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教练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善于说服教育,克服粗暴,简单的态度和做法来取得运动员的信任,并以激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6)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正确运用精神、物质和信息这三种动力,互相补充扬长避短,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有效控制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答:1、含义: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一种有目的,有方向,有效果的调节指挥和掌握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
(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运动员的社交,心理因素也包括训练场地、条件、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地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
(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控制是指对系统的有目的,有方向的调节,指挥和掌握。
(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运动训练信息反映着运动训练系统自身的各种状态和特征。
3、训练学要点:(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这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前提。要想使训练过程按预定的方式顺利进行,就必须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通过多种多样的诊断方式,采集大量训练信息,从中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效应和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变化,从而对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
(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训练计划是对未来训练实践的理论设计它不可能完全与训练实践吻合,当预先设计的训练计划与运动员状态不复情况下需要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正,做到对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相关话题/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