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6)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30


在史学思想方面:(1)强调人的作用,纪传体本身以人物为中心,他以很大篇幅写了社会上各种代表人物的事迹,突出写了这些人物在社会历史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2)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司马迁强调用“通”的眼光,来了解古今历史的演变,重视和肯定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他在论历史变化,详今略古,赞成进步,反对倒退。(3)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4)以古为镜,司马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提供历史经验。
基于他对我国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称司马迁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1、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的?
东汉是由刘秀建立的政权。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湖北枣阳县西南)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王莽末年平林、新市等农民军向南阳一带活动。刘秀与当地豪强李通等组成私人武装,于河南南阳起兵响应。他所统率的“春陵兵”后来成为绿林军主力之一。由于取得了更始政权的信任,公元23年(地皇四年)10月,奉命持节安抚河北州郡。乘机发展自己势力,产生了重建汉室政治野心。在信都太守任光等人的帮助下,势力逐渐强盛。与更始政权分道扬镳,并且趁更始政权与赤眉军激战关中,无暇外顾之机,先后镇压铜马起义和赤眉军在河北的势力,基本上控制了河北一带地区。25年(更始三年)6月,刘秀称帝于鄗(河北柏乡),年号建武。同年10月,定都洛阳。因沿用汉朝国号,史称东汉。刘秀则被称为“光武帝”。
东汉建立之初,天下一片混乱,军阀林立,称王称帝,割剧一方,相互混战。刘秀立即发动扫灭群雄的战争。公元27年(建武三年)闰正月遣侯进、耿弇、邓禹、冯异等击败赤眉军。基本上控制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同年,刘秀率军南征,大破刘永。击败李宪。29年,降服窦融、秦丰、张步等割据势力。30年,遣吴汉、马成等平定山东、江淮地区。此后,又集中力量,对西部用兵。在陇西一举击败隗嚣军队的抵抗,很快扫平陇右。接着得陇望蜀,35年,命岑彭、吴汉等分道入蜀,八战八捷,攻占成都,击杀公孙述,平定了巴蜀。就这样,刘秀集团在建立东汉王朝之后,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先后镇压和平定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封建割据势力,重新统一了中国。
2、“光武中兴”是怎么回事?
东汉建立之后,刘秀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兢兢业业,励精图治,针对社会现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控制功臣。为防止功臣窃命,君权旁落,刘秀规定:“有功辄增邑赏,不任以吏职。”在经济上优待三百六十五功臣,但在政治上很少重用他们。为此,刘秀还扩大了尚书台的职权,从而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2)精兵简政  按照“进柔良,退贪酷”的原则选拔和使用官吏。扩大刺史职权。并省400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废郡国都尉,又通过复原的办法取消了地方军队。史载“世祖中兴,务从简约,并官省职,费减亿计”。
(3)约法省役  一方面“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造成良好的社会气纷。另一方面轻徭薄赋,恢复西汉旧制,实行三十税一,尽量与民休息。“时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
(4)释放奴婢  建武十一年诏:“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十三年诏益州民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此类诏令甚多,仅《后汉书•光武帝纪》所载即达九道。此外,还用赐爵、假田、赈济等办法安辑流民。
(5)检户度田  建武十五年,命州县“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建武十六年,以度田不实,捕杀郡守余人。
范晔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说:“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搅权纲,量事度力,举无过事”。由于刘秀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东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被封建史家称为“光武中兴”。
1、东汉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东汉农业的发展,在生产工具,水利事业和耕作技术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反映。
(1)在生产工具方面,最大的成就是耕作工具特别是犁的改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东汉铁铧。发现接近等腰三解形的全铁铧增多,还发现了不少东汉时期的牛耕图和犁模型,从这些牛耕图和犁模型来看,耕犁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已经超越了“用耦耕,二年三入”的阶段。
(2)在水利事业方面:①当时完成了艰巨的治黄工程,69年(永平十二年),明帝遣王景、王吴率数十万人治理黄河。此后八百年,黄河无改道之患。②当时还修复、创建了不少水利设施。如修理西门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田“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
(3)在耕作技术方面,牛耕和区种法的推广最为突出。考古工作者亦曾在广西、甘肃、内蒙、新疆等地发现过东汉时期的犁铧、牛耕图和犁模型。说明东汉时牛耕的范围超过了西汉,已扩大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边疆地区。东汉时常发生牛疫。为了保证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东汉政府提倡区田法,使区田法进一步普及化。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展和耕作技术的提高,耕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到公元105年全国耕地面积已达到七百三十二万余顷,平均亩产量约在三石左右。
2、蔡侯纸有什么特点?
东汉的造纸业比西汉迈出了一大步,最显明的标志是“蔡侯纸”的出现。《后汉书•蔡伦传》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伦发明用植物纤维造纸,原料丰富,价廉物美,使造纸业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取代了简帛的历史地位。
1、东汉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田庄?
东汉政府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东汉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扩展。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世族地主(亦称门阀地主)。他们疯狂兼并土地,纷纷建立田庄。因此,田庄迅速兴起。时人仲长统描写田庄情况时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西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俗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妓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 由此可见东汉田庄之一斑。
2、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有哪些特点?
东汉田庄有二个显著的特点:
(1)豪强地主的田庄,皆奴婢、徒附和家兵存在。田庄中的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性的。在庄主的驱使下直接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劳动。另一种是娱乐性的,被称作“妖童美妾”,“倡讴妓乐”,供庄主享乐之用。比奴婢地位稍高的是徒附。徒附是田庄中最主要的生产者,至于家兵,乃是豪强地主的私人武装。通常称作“部曲”,主要任务是在田庄里巡逻,在坞堡、望楼里放哨,保卫田庄安全,防止奴婢、徒附的反抗。其地位远在徒附之上。
(2)田庄中除了豪强地产居住的深宅大院,还有仓楼、地窖、织室、曲室、礁房、马厩、牛栅、猪圈、羊圈、店铺、质铺和一些中小型手工业作坊。由此可见,田庄是十足的自然经济,实行多种经营。从崔寔的《四民月令》来看,田庄生产以农业为主。种有大麦、小麦等粮食作物,胡麻、苴麻等经济作物,以及松、柏、梓等林木果树。饲养着马、羊、猪、鸡等家畜家禽。还经营着蚕桑和鱼类。手工业在田庄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庄内的消费一般不依赖于外界,自给自足的性质十分明显。
1、东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
在东汉王朝的周边诸族中,匈奴是比较强大的一个。东汉初年,匈奴贵族乘汉政权与群雄鏖战之机。混水摸鱼,与河北一带的割据势力勾结,连兵南下,“钞暴日增”,“搞得北边无复宁岁”。但为时不久,匈奴贵族内部矛盾趋于尖锐,又遇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势力大为削弱,48年(建武二十四年),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在呼韩邪单于的率领下请求归附汉室,以捍御北匈奴的进攻。东汉政府分置南匈奴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及西河等缘边八郡,设中郎将予以监护。史载,“单于岁尽辄遣奉,送侍子入朝,中郎将从事一人将领诣阙。汉遗谒者送前侍子还单于庭,交会道路。元正朝贺,拜祠陵庙毕,汉乃遣单于使,令谒者将送。赐彩缯千匹,锦四端,金十镒,太官御食酱及橙、橘、龙眼、荔支。赐单于母及诸阙氏、单于子及左右贤王、左右俗蠡王、骨都侯、有功善者缯彩合万匹。岁以为常。”
北匈奴虽然一度慑于东汉政府和南匈奴威势,“遣侍子,修旧约”,表示愿意归顺,但事实上并无诚意。73年(永平十六年),东汉政府派窦固讨伐北匈奴。聚得了重大胜利。北匈奴陷入困境:“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进退维谷。89年汉政府遂命窦宪发北军五校、缘边骑士及羌胡之兵出塞。窦宪勒石燕然,纪功而还。单于逃往北方,下落不明。此后,北匈奴在漠北难以立足,逐渐向西主迁徙。南匈奴基本上与东汉保持了和睦相处的臣属关系。
2、班超是怎样通西域的?
丝绸之路在东汉呈现出三通三绝的局面。其所以绝,主要是由于北匈奴和西域某些贵族的干扰破坏。其所以通,与东汉和西域各族人民的努力有关,与班超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窦固派班超安抚西域。班超首先到达西域大国鄯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打破了北匈奴控制鄯善的迷梦,震慑了鄯善王,在西域站稳了脚跟。接着,班超沿丝路南道西进,直奔西陲镇于阗。设计斩杀巫者,以责于阗王疏汉之过。使丝路南道迅速纳入东汉王朝的统治。不过,班超又向疏勒挺进。取得了到达西域之后的第三个较大的胜利。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班超调动当地少数民族的力量,同各种分裂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汉和帝认为班超功业卓著,封他为定远侯。
1、东汉中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事?
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始于和帝永元四年(92),至桓帝延熹二年(159)。在汉中晚期权力高度集中,政治机制衰乱,皇权所倚恃的亲重,因凯觎最高权力,都力图挟持皇帝,控制朝政。外戚集团利用皇帝幼弱,掌握朝中大权。而宦官则利用皇帝逐渐成年,正欲亲政的条件,取外戚的地位而代之。这期间共发生大的斗争四次:
第一次,和帝十岁即位,窦太后监朝,其兄窦宪掌握实权。和帝长大后,与宦官郑众合谋于永元4年(92)发兵消灭窦氏势力,窦宪自杀。郑众因功被封为侯,宦官开始居于重要地位。
第二次,为和帝死后,其皇后邓氏立殇帝(过百日)、十三岁的安帝即位,其兄邓骘掌权。邓太后死后,安帝在宦官李闰、江京等人的支持下诛戮邓氏一族。
第三次,阎皇后为了便于专权,与其兄阎显合谋,立不满一岁的刘懿(少帝)为帝。宦官孙程等十九人发动政变,诛杀阎显,拥立十一岁的济阴王保,是为汉顺帝。十九名宦官皆封为侯。从此,宦官专政,操纵朝廷。
第四次,顺帝死后,梁太后临朝称制,梁冀秉政。他们先后立两岁的汉冲帝,八岁的汉质帝,十五岁的汉桓帝。梁冀把持朝权二十年,最后被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五人合谋诛除。此后,外戚完全垮台,宦官掌握政权,直到公元189年,被袁绍兄弟消灭为止。
这四次斗争都以外戚失败,宦官胜利而告终。宦官集团逐步加强,并独揽大权。
2、“党锢之祸”是怎样发生的?
东汉末叶的“党锢之祸”有两起,第一起发生于166年(延熹九年).宦官党己张成教唆其子杀人,被李膺处死。宦官遂派人诬告李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徙,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在宦官的操纵下,桓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逮捕“党人”,后皆赦归田里,但“禁锢终身”,不许做官。
169年(建宁二年),发生了第二起“党锢之祸”。山阳督邮张俭上书告发大宦官侯鉴依仗权势,残害百姓,强占民女,侵夺田宅,请加赤族之诛,侯览反唇相讥,再度搜捕“党人”。李膺、杜密、范滂等一百余位知名人士皆死狱中,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太学生千余人被捕。凡党人父子兄弟、门生故吏,及五服以内诸亲,皆免官禁锢。“党锢之祸”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产物。但“党人”推崇贤臣,反对宦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党锢之祸”的发生,标志着士大夫反对宦官斗争的失败,说明统治阶级的腐朽,已达到了不能自求的地步。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