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叶徐版)》名词解释(考研参考)(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26

96.基本词汇

语言的词汇内容尽管五花八门,门类繁多,但是只有一个核心,这就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又称基本词。与一般词汇相比,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和构词能力强等特点。

97.词汇意义(词义)

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98.词的理性意义

词的理性意义又叫词的概念意义,是指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99.词的附加色彩

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一层附加色彩。词义还可以带有褒贬色彩。词义的这种附加色彩不是因人而异的个人现象,而是大家普遍使用的社会现象。

100.词义的概括性

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概括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以便人们能够把现实现象中特殊的东西当做普遍的、一般的东西,把复杂的东西当做简单的东西来掌握。比方说,“苹果”这个词的意义可以不管这种水果的品种、滋味、颜色、形状、大小等种种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只能概括地反映所有苹果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以便把它和桃子、梨等其他水果区别开来。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是词义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101.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作同义义场,义场中各个词叫做同义词。同义词分等义词(绝对同义词)和近义词(相对同义词)两类。例如:自行车脚踏车;铁路铁道。

102.反义词

语言中意义相反的词叫作反义词,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分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两种。具有反义关系的两个词之间只需要有一个义项相对或相反就可以了。例如:大--小;多少;生死。

103.单义词

单义词,顾名思义,只有一个意思,即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像“猫”“羊”等都是单义词。科学术语一般是单义的,并且没有各种附带色彩,例如“原子”“分子”“元音”“辅音”等。

104.多义词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且各义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词称为多义词。如“跑”就具有“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逃走”、<>“走”、“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液体因挥发而损耗”等互相有联系但又各不相同的意义,是多义词。

105.本义

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多义词的本义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如“兵”本义是“兵器”,后衍生出“拿兵器的人”即“兵士”。“兵器”和“拿兵器的人”是用于战争的,于是“兵”又衍生出“战争”“军事”的意义。

106.基本意义

指词在语言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

107.派生义

多义词中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派生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08.引申

引申是多义词中派生义产生的途径,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其中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换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109.隐喻和转喻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 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汉语“习”的本义是“数飞”,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 思。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时习之”,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类似的地方。针的窟窿 像人眼,因而“眼”可以通过隐喻指针的窟窿(英语的“eye”也有同样的引申)。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转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心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英语的“pen”本来是“羽毛”的意思,由于古代用羽毛蘸墨水写字,羽毛和书写工具经常联系,于是“pen”增加了“笔”的意思。“China”是中国的意思,由于瓷器是中国出去的,因此可以用“china”指瓷器。

110.相对反义词

又称极性反义词。指两个反义词处在反对关系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另一方则未必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间存在着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比如大---小;高---低;多---少。

111.绝对反义词

两个反义词处在矛盾之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必然肯定另一方,两者之间没有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存在。比如生---死;曲---直;有---无。

112.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词义所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

1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是有层次的,如“麻雀”的上位词是“鸟”,“鸟”的下位词还有“喜鹊”“画眉”等,而“鸟”的上位词还有“动物”,“动物”的下位词还有“昆虫”、“鱼”等。

2语言中的词义的关系大致等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上位义相当于属概念,下位义相当于种概念。“钢琴”、“小提琴”、“长笛”就同属于“乐器”这个上位词。

3词义的上下位关系要和词义表达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区别开,如“汽车”和“卡车”、“轿车”等是上下位关系,但和“方向盘”、“发动机”、“离合器”等都不是上下位的关系。

113.同音词

同音词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是多词同音现象。同音词分为同字同音词和异字同音词。例如:别有表“别离”义(别了,我的母校。),有表“绷住或卡住”义(别上校徽),有“不要,不用”(别去了)。这些是同字同音词。另有异字同音词,如“公事--公式--攻势”。

114.义素(语义特征)

指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叫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例如可以说“榕树死了”而不能说“木头死了”,只因为“榕树”的语义特征是[﹢生物],“木头”的语义特征是[﹣生物]。可见语义特征分析有助于说明词语的搭配和同形结构的分化问题。

115.义项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例如“环太平洋的义项是“地理区域”,后新增义项“2013年美国科幻电影”。

116.义场(语义场)

语义场是语义的类聚,既有共同义素又有区别义素的一组词的相关语义聚合为一个语义场。所以,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

117.语境及语境意义

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

1首先指话语的物理语境,又叫“言谈现场”,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

★(2其次还包括话语语境,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

话语语境2015: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某些句中的省略内容,并不在话语的物理语境中存在,但可以从话语语境中推断出来。例如:

甲:你认识昨天演讲的人吗?

乙:认识。他是我大学时的老师。

这里,乙的回答,“认识”一句的完整表达是“我认识昨天演讲的人”,在话语中省略了句子的宾语,只保留了动词,但根据前面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宾语补充出来。这就是话语语境的体现。

3)最后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

甲:请问几点了?

乙:对不起,我没戴表。

背景知识:表是计时仪器,知道时间需要看表。

从这样的背景知识,就可以从“没戴表”推出“不知道几点”的回答。

118.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结构的某一部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语义指向研究的是句子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搭配关系,句法结构研究的是句子成分的组合关系。

119.蕴含和预设

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句义之间真值的两种重要关系有:

蕴含---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eg:a.李明买了猕猴桃。b.李明买了水果。

预设---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个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eg:a.他哥哥昨天回来了/没回来。b.他有哥哥。

121.话题和说明的定义与话题的有定性

一个句子中句子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说 话者所选择的信息关涉对象,一般是“有定”的,即说话者选择的话题,是说话者所认为的听说双方都可以确定所指的实体。如“客人来了”这句话以“客人”为话 题,用来表示“客人”是说话者、听话者计划内的来访者,即“有定”的来访者。而如果改用“来客人了”这句话,则表示来客是听说双方计划外的不速之客。

122.话题

话题是句子所传达的信息所关涉的实体,选择不同的句子成分做话题则所传递的信息也不同。比如,“大象鼻子长”是要告诉受话人有关“大象”的信息,而“鼻子,大象的最长”是要告诉受话人有关“鼻子”的信息。

123.话题与施事

话题体现说话者选择哪个句法成分作为向受话者传递信息的基点,并且与整篇话语的组织有关;施事则只体现句法成分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动程关系的对应关系。

话题与施事都落到句子同一成分上的情况比较多,但也有很多情况下两者不一致。

比如“小王昨天去了北京”这句话中“小王”既是施事又是话题,而“昨天,小王去了北京”这句话中,“小王”仍是施事,话题却换成了“昨天”。

124.话题与主语

话题是语用概念,主语是句法概念。话题是谈话的出发点、关注点,常指明一句话中的已知信息。话题与主语相似而并不等同,主要是在句中占据的位置不同,话题出现在句首,可以由句中时间、处所状语充当。例如:“树林里,鸟儿叫得正欢。”这句话的话题是“树林里”,而主语是“鸟儿”。更多的是由主语充当,这时两者重合。例如:“明天星期一。”中“明天”既是话题也是主语。

125.焦点和预设

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

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

(参见119.蕴含和预设)

126.言内意外

实际话语及其中的语句自身都是有字面意义的,这是“言内”意义;除了言内之义以外,有许多话语或语句还传达一些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意外”,即真正的意图在字面意义之外。但任何言外之意都是建立在言内之义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合称为“言内意外”。“言内意外”既是消极的“言不尽意”的结果,也是积极的“言不尽意”的一种表现。

  127.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由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言语行为可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言外行为是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言后行为是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言语行为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很多情况下言语行为就是指言外行为。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请大家把书翻到第8页。”这里教师运用语言单位和规则,说出有意义的句子,这是言内行为。教师说出这个句子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或指令,要使听话者做一件事,这是言外行为。最后,学生听到教师的话,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是言后行为。


相关话题/语言学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