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考试要点(8)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23


语言扩散属于文化扩散的内容之一。在语言学中采用谱系扩散和波形扩散的分类;根据语言扩散的主体分为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谱系扩散:由施莱哈尔提出,将某一时段内的所有语言看作是从几个基本的根生长出来的不同的树枝,各语种是“根”语言扩散后变异的结果。
波形扩散:由施密特提出。将一种语言或语言要素作为波源,他的扩散如同波一样向四周散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波源相遇后,便形成一个新的语言现象的生长点,这些新的语言生长点成熟后有可能成为新的波源。
迁移扩散:使用该种语言的人或集团由甲地迁往乙地的过程中,语言也被传播到该地,人的空间移动距离较大。
扩展扩散:通过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传递,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语言的现象。
    语言的传播和扩散的特性
1)    外延性和连续性
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的,这是语言传播和扩散的外延性。在语言向外延伸中,语言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通过外延地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故语言在地区分布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2)    距离衰减性
语言在一地开始后,在其扩散过程中,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延长而衰减,这种特性称为距离衰减。体现在离起源中心越近,语言现象越集中,越远则越弱。
3)    层序性和阶层性
由于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如有些青年人不懂古语,有些老年人不懂新语。语言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而具有了明显的层次性,如同一语义的语言在封建社会的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则有不同的表达。
4)    复合性
语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他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
5)    竞争性和同化性
在传播过程中,二种以上语言同时存在就会产生竞争和排他现象。语言的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包括自愿同化和强制同化2种。
6)    演化性
语言通常是由单纯表现进入复杂表现,“雨”可演化为“春雨”、“梅雨”、“暴雨”、“台风雨”,使其含义发生很大变化,并逐渐增加了新义。例如“酸雨”是随着人们对环境状况的认识而出现的。
    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1)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口迁移流动来对语言扩散施加影响的,表现为在自然地理条件良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良好,例如平原、港口、交通要道等地区位置优越,同外界交往频繁,有利于语言传播扩散。而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差。例如孤岛、沙漠区等,区域外语言难以进入,区域内语言也难以对区域外产生大的影响。
(2)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1、行政区划的影响
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具有决定性作用。同一行政区内不仅要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一致,而且往往要求使用语言的统一,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所使用的共同语言。语言界线与国界有着极大的一致性,我国很多省区的方言分布也同省区界线一致。
2、经济条件的影响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频繁,其语言对外影响也越大。
3、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是语言的载体,语言的传播是通过人的交谈完成的,没有人口移动,在通讯条件较落后的时代,语言的扩散几乎无法实现。移民作为人口迁移的一种方式,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发展。
    语言扩散及结果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印第安人的语言与欧洲入侵者的语言竞争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美国的新来移民语言与英语的竞争
3、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国语与日语在台湾的交锋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新疆西部的锡伯语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英语与德国的旧萨克逊语
6、多语言国家出现:加拿大,英语与魁北克省的法语

第四节 语言景观
语言景观:各地区各民族语言在地理环境影响下语音、语调、文字、地名等所表现出来的景观。
文字的本质特征: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
    地名景观:在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及发展历史不同,使地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形成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
地名景观的特点:
① 特殊性:每一个地名都与具体的所指的地域相联系。
② 符号性:用于地名的语言大都失去了其在语库中原有的含义,主要作为一种指别的符号。
③ 变异性:地名的特殊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产生不同地域同名的现象。
    地名景观的作用
地名景观的时代性、空间性决定了它们可以反映出其所分布地区的文化空间过程,可以推断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扩散过程。
    我国的地名景观
(1)反映自然环境方面的:淮阴、山西、鞍山、浙江
(2)反映经济活动方面的:马市、天津、牛街
(3)反映历史方面的:屯留营
(4)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呼和浩特、拉萨
(5)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的:长安、宝鸡


第九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    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
宗教:借助非现实的力量,或者用非现实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社会现象。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
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宗教创造的文化集中体现在建筑、绘画、诗歌、音乐、雕塑等方面,这些艺术营造的神圣又加深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宗教不仅构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又通过哲学、文学将宗教思想融会到人们的意识中。
    宗教起源与原始宗教(了解)
    民族宗教
民族宗教: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其信仰对象常为本民族的始祖或守护神。主要有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等。
    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起源: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了佛教;
主要教义:把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摆脱痛苦之路只有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放弃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范围,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即涅磐。
佛教发展: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不断向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同时也在各国形成新的教派。
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地区
主要宗教景观:菩提树
2、基督教
起源:基督教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
主要教义: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
发展:大约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4世纪末罗马帝国出现分裂,东西2地在拜占庭和罗马形成2个宗教中心,1054年东西教会正式分裂。16世纪西部教会宗教改革,分化出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称为“新教”。
分布区: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等,世界上信奉最多的宗教。
主要宗教景观:教堂
3、伊斯兰教
起源:伊斯兰教为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神教;
主要教义: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相信死后复活与末日审判;相信一切都由安拉前定。教义规定穆斯林必须严格遵循礼拜与斋戒制度,行善并为“安拉之道”征战。
发展:公元7世纪初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组织;8世纪初成为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宗教。
分布区: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其信奉者以西南亚和东南亚居多。
主要宗教景观:清真寺
第二节 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    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
1)    移民
宗教范围扩展的一个明显途径就是通过移民实现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表现从地面的宗教景观上也反映在宗教信仰者的行为规范和宗教意识中,当某一宗教信仰者从一地前往另一地,必将他们的信仰带到新的地方。
2)    传钸
宗教传钸除了受政治、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种族意识以及宗教观念,宗教礼仪的简单或复杂、组织形式是否灵活有关。传钸表现为2种情况:1、交流与传教 2、有组织的传教。
3)    领土竞争
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时,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
4)    宗教在空间中的相互影响
几种宗教交织分布在一个地区,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有这几种:和平共处(表示观念平等,并带有相互尊重,如佛教和道教的融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种宗教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如种族宗教与基督教接触过程中,信徒该信基督教);排斥(宗教之间关系的最普遍形式,表现在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
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的几种类型
(1)神权政治
在神权政治中,宗教组织是政府统治和施加政治力量的工具。神权政治下的宗教信仰是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凌驾在一切世俗权利之上,这时的宗教不仅培养了更狂热的信徒,而且也增大了扩展宗教领地的要求。神权政治只是宗教发展史中宗教与政治的一种形式,当宗教与民族、政治等问题纠缠在一起时,往往增大了彼此的复杂性。
(2)政府与宗教
宗教组织有时给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的工具,反过来又受到政府的保护。被政府禁止或处罚的宗教通常与官方宗教不同,或对国家政权构成威胁。在三大宗教中,佛教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最弱。
(3)民族与宗教
宗教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常常影响着一个民族在政治归属上的合与分,进而改变政治地理的格局。如爱尔兰与北爱尔兰人的归属问题。
宗教组织:宗教组织是宗教存在的必要前提,宗教组织不但执行对地方宗教事物的管理、教友之间感情上的联系、宗教仪式的参与,而且往往成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宗教组织本身虽然并不能造成宗教景观,但是却是宗教地理发展过程中重要媒介
第三节 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
    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简单了解)



    宗教与文化
(1)环境要素神圣化:被人们神圣化的对象主要有2种:1、直接影响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的环境要素例如印度人将恒河作为自天而降的圣河;2、对人们有保护作用或在当地自然条件下罕见的事物。
(2)地理环境不仅影响到宗教风俗,在一些宗教观念上也起一定作用。19世纪至20世纪初,人们一度认为沙漠环境对一神论的起源有重要影响,认为沙漠环境的单调、浩瀚,使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首领地位与作用更被人们推崇,男性首领负责处理重大事物,负责部落的生存发展,成为部民信赖的对象,当宗教形成后,部落首领与神趋于一体,一神论就这样诞生了。
    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简单了解)


    宗教圣地与地理景观


第四节 宗教景观
    宗教塑造的文化景观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与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又会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景观与宗教信仰以及宗教氛围具有同一性,成为大地上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具影响的文化表征。主要的宗教景观有基督教堂、伊斯兰清真寺、佛教宗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相关话题/人文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