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考研重要知识点集锦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9



人文地理学考研重点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额内涵,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文化景观
   亦称为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美国的索尔。

3、配第——克拉克定理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4、旅游产业
   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相关企业的总和。
5、人口转变
   由传统人口在生产类型(高高低)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低低)的过渡。
6、自然资源
   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根据资源再生性能,可以把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7、文化与文化结构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结构包括:(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8、城市体系及其等级规模法则
   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 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
9、或然论及其代表学者
   或然论,也称可能论,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代表: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
10、通勤活动行为空间
    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这样上班下班、上学放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这是由相同目的的通勤者和通学者构成的,是在城市运输高峰时间由居住地移向工作地点或学校。因此居住地和工作地、学校场所,及可利用的交通工具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特点。
11、海权理论
    马汉认为,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一个国家获得海洋大国地位的能力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陆地形状、领土范围、人口、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六个条件。
12、环境决定论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各种因素间复杂关系。
13、旅游目的地
    是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
14、种族
    即人种,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等,人种概念术语生物学和人类学范畴,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15、土地
    土地是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一个立体的自然综合体,对土地的任何利用活动,都受土地生态系统某些构成要素的制约,并对土地的演变产生影响。
16、地理物象
    指地理环境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周围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是通过稳定性思维形成的。
17、经济区
    即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8、城市地域结构
    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
19、经验主义方法论
    大多数学科都起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人文地理学也不例外。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的基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地区差异,揭示地理要素间关系。其特征:一方面观察是其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0、人口迁移
    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迁移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迁移者称为移民,其原居住地称为迁出地,新居地为迁入地。
21、适度人口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前者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后者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
22、行为空间
    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直接活动空间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的空间,间接活动空间是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的空间。
23、产业集群
    指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24、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也称为整治区或政治空间组织。   
二、简答:
1、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
  (1)、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2)、包括三大传统范式: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及空间分析的传统。(3)、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4)、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地理环境决定论基本观点及主要代表学者
   简称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各种因素间的负载关系。(代表学者: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拉采儿、森普尔)
3、举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答:一、自然因素:1、气候。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雨实现的。一般说,过于寒冷、干燥或湿润的地区均不适合人类居住。(1)、在地球高纬地带,特别是极地、副极地地区,由于严寒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因而成为人口稀少的地区。(2)、在干旱、半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无法耕种,水源奇缺,使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少人区。(3)、在热带雨林地区,气温过高,雨量过多,使土壤肥力难以保存,且细菌滋生迅速,疾病易流行,同样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4)、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地区成为人类密集的地区。 2、土壤。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各类土壤有不同的天然肥力和适耕性能,导致人们对其开发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3、水体。 水体除了作为水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所用崴,还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载体和通道,也是人类副食品一个源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体往往成为人口分布的先决条件。4、产业革命以来,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经济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口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1)、史前时代,人口分布极端分散,稀疏和流动性强。(2)、奴隶社会,人口分布有了城乡差别,大多数人散布于农村。(3)、封建社会,农业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乡村人口在全国占绝对优势。(4)、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人口大增,乡村人口大为减少。 2、历史因素。居住历史长、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地中海地区,而开发晚的地区人口稀疏,如大洋洲。 3、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也很大,有时短时间内便可改变人口分布状况,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明显变化。 4、国家制定的人口政策。 5、文化因素。
4、简答产业布局主要模式
   (1)、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组织的核心。(2)、关联产业配套。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间形成紧密的相关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3)、基础性产业配套。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引导和组织基础性产业,尽量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创造良好外部环境。(4)、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潜导产业代表区域产业未来发展希望。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结合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支柱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的贡献,是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5、简述城市化内涵
   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6、简述旅游地主要类型
   客源地+目的地
  
7、举例说明国家边界的类型
   国家边界分为自然边界、人为边界。 (1)、自然边界:以双方公认的某种自然特征(山脉、河流、湖泊等)作为边界,作为边界线的山脉有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安第斯山脉等。作为边界线的河流有老挝泰国间的湄公河、中俄间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2)、人为边界突出的是几何边界,多采取民族作为划分依据。
8、试述民族主要特征
   (1)、共同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共同的语言可以促使人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交流,促进民族的形成,维系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2)、共同的地域。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似性,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们逐渐形成稳定的统一体,所以任何民族都有其形成的共同地域。
   (3)、共同的经济生活。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地区,使用同种语言,相互间交往频繁,同一民族就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和生活习惯。


相关话题/人文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