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7-14


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雖汰侈,若我何?(《左傳·昭公五年》) 吾城郭已治,守備已具,钱粟已足,甲兵有餘,奈无箭何?(《韩非子·十過》) 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公子吕曰:“國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我之不贤歟,人將距我,如之何其距人也?(《論語·子張》)
若之何其虐之也?(《國語·周語》)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不、未、無、毋、勿、莫
丘雖不吾誉,吾獨不自知邪?莊子·盗跖》) 鄰國未吾親也。(《國語·晉語》)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进》) 莫余毒也已。(《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1.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須滿足的條件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吾不先告子。(《左傳·定公十三年》) 若不許君,将焉用之?(《左傳·昭公四年》) 2.動詞前如有修飾語,則前置賓語可置於修飾語前後
是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國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墨子·節葬》)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3.用“弗”、“勿”的否定句,動詞後的代詞賓語若出現,也須置於動詞前 亟請於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大國亦弗之從而愛利。(《墨子·非攻》) 嗟夫,後人幸勿我傷。(《水經注·潜水》) 4.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在先秦并不嚴格 爱莫助之。(《詩經·大雅·烝民》)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論語·陽貨》) 無欺我也。(《呂氏春秋·貴因》) 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詩經·魏風·園有桃》)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三)賓語用代詞複指 之、是、焉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論語·先進》)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隱公六年》)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論語·先進》) 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宋、衛實難,鄭何能為?《左傳·隱公元年》) 1.唯(惟)„„之(是)結構
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尚書·蔡仲之命》) 人有言曰:“唯亂門之無過。”(《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惟陳言之務去。(韓愈《與李詡書》) 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左
傳·宣公十二年》)
2.如前置賓語本身是代詞,則複指的代詞用“之”
吾斯之未能信。(《論語·公冶長》)
聞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3.若前置賓語是“是”,可用代词複指,也可直接前置
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孟子·滕文公上》)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狄應且憎,是用告我。(《左傳·成公十三年》) (四)為表强調賓語前置
1.介詞“以”的賓語往往可以提前。
將子無怒,秋以爲期。(《詩經·衛風·氓》) 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左傳·僖公四年》
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 2.受“唯(惟)”,“非”修飾的動詞之賓語往往在動詞前。 唯秦所命從也。(《國語·晉語》) 寧王惟卜用,克綏受茲命。(《尚書·大誥》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 二、數量的表示法 (一)物量的表示法 1.数词+名词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2.名词+数词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論語·學而》)
3.名詞+數詞+量詞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風·伐檀》)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左傳·隱公元年》)
齊為衛故,伐晉冠氏,喪車五百。(《左傳·哀公十五年》)
4.數詞+量詞+(之)+名詞
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今之為仁也,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
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孟子·公孫丑
第七講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主要格式 (一)„„者,„„也。 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彼吾君者,天子也。(《戰國策·趙策》) (二)„„,„„也。 楚,大國也。(《國語·魯語》)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僖公四年》) 此誰也?(《戰國策·齊策》) 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三)„„者,„„。 虎者,戾蟲。(《戰國策·秦策》) 粟者,民之所種。(鼂錯《論貴粟疏》)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四)„„,„„。 趙,秦之深讎。(《戰國策·秦策》) 荀卿,趙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農,天下之本。(《史記·孝文本紀》) 今晉公子之從者,皆賢者也。(《呂氏春秋·尚德》)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