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4集(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2.列宁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列宁认为,经济落后的俄国还不能达到成熟或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1936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斯大林不久就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1952年他又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这种脱离实际、急于过渡的思想,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
1.将社会主义分为“进入”和“完成”两种状态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经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他在1956年1月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并把“建立”和“建成”作了区分。他指出,我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农业基础,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
2.首次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
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后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然而,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走了弯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实践迫切地提出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需要。党对此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1.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国情。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2.首次把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国情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3.十三大首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三大把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从根本上解决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是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十八大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单选、多选)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两层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这是对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这两层含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正如十三大报告指出:“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对国情做出科学的判断,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自己的路线、纲领的前提和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选择题命制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因而有相似之处。但在社会性质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经济基础上,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经济是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虽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还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由此决定的这个时期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上层建筑方面,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尚未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已经属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社会。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特征(一般了解)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三大曾作出五个方面的概括,包括发展过程、人口结构、工业水平、地区发展、科教文卫。经过十年实践,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作出了新概括。
(1)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从产业结构状况上,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从经济运行方式上,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从人民富裕程度上,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从地区发展状况上,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从体制改革上,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从精神文明建设上,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从国际比较上,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一般了解)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和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党才进一步搞清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而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3.坚持社会主义,防止片面性的思想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醒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既要讲性质和方向,又要讲程度和水平。忽视任何方面,都会发生片面性,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单选、多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经济实力增强但发展不协调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工业劳动,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农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正处在培育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仍然比较突出。这些情况都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社会全面进步但结构不合理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诸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同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仍很严峻。这些矛盾和问题都要求我们全面深化改革。
(三)开放日益扩大但竞争更激烈
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较大,经济发展质量还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我国对外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更好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单选、多选)
1.八大作出正确概括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正确把握之后又发生偏离
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讲话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指出重视并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后,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主要是党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了“左”的错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3.新的概括和规范表述
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和党中央科学地总结了对我国社会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判断上的深刻教训,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单选、多选)
1.主要矛盾的历史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在于,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来讲,“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从落后的社会生产来讲,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2.主要矛盾的特殊本质
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阶级斗争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过程(一般了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随后,邓小平及时提出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步形成。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路,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思想。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二)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单选、多选)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既在现实中表现为四方面建设的统一,又体现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集中展现。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两者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能够胜利。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般了解)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第三,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实质就是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的。
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一般了解)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正确认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一般了解)
1.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2.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最高纲领是灵魂,起导向作用,决定最低纲领的性质和方向;最低纲领是基础,起阶梯作用,反映最高纲领的阶段性要求,是实现最高纲领的基本手段和根本途径。二者是理想和现实、方向和道路、目的和过程的关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本章总体上不是命题重点章,但有两个重要命题点。一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于2013年命制过分析题。另一个更为重要,是党中央于2015年3月最新推出的权威说法,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章内容可命制单选题、多选题。分析题也有可能涉及。须重点掌握。

 
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包括2个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包括3个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包括3个问题:“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两步走到三步走,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实现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全面小康的内涵、核心内涵、根本属性、重大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改革开放前的失误,改革开放中的困惑,都是因为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了这一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一般了解)
1.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
1980年5月,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看成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2.“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发展
1985年8月,邓小平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1986年9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12月,他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3.“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单选、多选)
1.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的一个创造。
2.强调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必然产生剥削,必然引起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一般了解)
(一)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这一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本质层次。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