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2集(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五)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单选、多选)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五、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单选、多选)
(一)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资本不仅在生产过程中、也在流通过程中运动。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流通过程时,首先详尽地分析了个别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循环周转的规律。
资本运动的形式对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是资本循环主要研究的内容。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1)购买阶段,即购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2)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3)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2.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
(1)在空间上,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分别分布在三个职能之上。
(2)在时间上,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二)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资本周转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对增大剩余价值总量的影响。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它是资本运动的形式。
(1)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周转。在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的前提下,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2)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才能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单选、多选)
1.规律的作用受经济制度制约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的作用必然受到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该规律的存在对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有重要影响。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的空间并存性和每种职能形式的时间继起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本无止境的价值增殖的运动。
2.规律的作用条件通常受到破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并不经常具备。由于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的存在,特别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波动,使得资本连续和高速运动的条件经常遭到破坏。
(四)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单选、多选)
社会资本的运动表现为社会资本再生产。马克思在对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也进行了深入分析。
1.社会总产品及其划分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1)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第I部类和第II部类,第I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II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所以,使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价值上得到补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客观要求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4.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两大部类生产经常处于失衡状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表现为生产过剩。
 六、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选择题命制重点)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本质上,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现象上,工资表现为劳动的报酬。资本家是以货币工资形式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的,工资表面上显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工资的形式掩盖了现实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未变。
(二)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单选、多选)
1.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2.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趋势,不同部门的资本家借此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而不同部门之间利润率不同,为了追逐高利润率,资本之间会展开激烈竞争并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投,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3.平均利润体现了资本家阶级的共同利益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实体就是平均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化规律反映了在剩余价值的瓜分上,资本家之间存在竞争和矛盾,但在剩余价值的榨取上,资本家之间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七、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单选、多选)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八、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单选、多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1.在生产资料上的体现
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
2.在生产过程上的体现
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少数资本家掌控。
3.在劳动产品上的体现
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技及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单选、多选)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但是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式: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决定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实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暂时平衡,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继续。但是每一次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矛盾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发展。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一般了解)
1.资本主义的国家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2.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1)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进步性。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
(2)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压迫性。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没有变,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
(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本质(单选、多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法制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
(1)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2)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的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基本上是政党制。从政党制度的类型看,大致有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一般了解)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性
(1)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3)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的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经验对于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1)资本主义民主是在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一般了解)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基础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理论观念,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根据政治需要自觉建立的。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它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等观念来实现其维护职能的。
(二)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1)从文化上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精神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2)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前,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观念,其主要社会作用是革命的和进步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作论证,其社会作用趋向反面和保守。
(3)从辩证的观点分析,应学习借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正确反映社会生活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分析批判那些扭曲反映社会生活、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有意编造的虚假理论。
 三、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形式与本质的矛盾(选择题命制重点)
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话语霸权,但采取了民主的形式,运用了“人权”的话语,因而具有极大的隐蔽性、迷惑性甚至进攻性。
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采取民主的形式,如普选制、法制、两党或多党制;主张“天赋人权”,承认“社会契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更是紧紧抓住“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帜。
运用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就能够揭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不平等,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就不可能有真实的平等。因此,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是以法律名义上的自由、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自由、不平等。资本主义的人权冲破了封建桎梏但服从于资本特权。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