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明教育史 圣才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01


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北宋普遍设立州县地方学校,始于“庆历兴学”,但成效不大,王安石执政后,即奏请恢复和整顿地方学校。宋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熙宁四年(1071年)“诏诸路置学官”,“使之教导”,即专司地方学校的恢复、整顿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又命诸州皆设学校,每州学给学田“四十顷以赡士”,并设立小学教授,为了保证教师的质量,熙宁八年(1075年),又下诏各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考试,“取优通者选差”。
③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熙宁五年(1072年),在京师武成王庙旧址恢复了已废近30年的武学,熙宁六年,在朝集院创立律学,并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同一时期,又对医学进行了整顿。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为了统一思想,改变“谈经者人人殊”的局面,宋神宗下诏设置经义局,训释儒家三部经书:《诗经》、《尚书》和《周礼》,命王安石主持。熙宁八年六月书成,“遂颁于学官,号曰《三经新义》”。自此在“熙宁兴学”期间,《三经新义》不仅成为士子必须学习的官定统一教材,而且也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和标准答案。
此外,王安石还主持了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根据他的建议,熙宁四年二月,正式下令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试罢诗赋、帖经、墨义,试以经义、论、策。
(2)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意义
①在主持“熙宁兴学”中,他创立的“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影响。
②通过一系列恢复和整顿措施,在“庆历兴学”以后沉寂了一个时期的北宋地方学校,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学官制和学田制的设立,对北宋及此后封建王朝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③通过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使北宋的专科学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简述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5.简释“八行取士”。
答:“八行取士”是宋代崇宁兴学期间一度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八行指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种品德。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姻、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州里为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
(1)具体选拔方式
由乡里访察具有八行事迹的人报县,经县官审定后送入县学,考察属实报州。士人如果全备八行,随时送人太学,免试为上舍上等生,经太学考察属实,即报朝廷从优任官。具备上四行或上三加中二者,为州学上舍上等生,送入太学,学满半年,无三等以上过错,即可授官。具有上二加中一或上一加中二者,为州学上舍中等生,送人太学为上舍生,可直接参加殿试。具有上一加中或下一者,为州学上舍下等生,送入太学为内舍生。具有中二或中一加下一者为州学内舍生,学满半年,无二等以上过错,可免试升到上舍,其余为州学外舍生,学满一年,无三等以上过错,可免试升到内舍。
(2)对“八行取士”的评价
“八行取士”被纳入“三舍法”升学取士体系,形成了道德评判的指标架构,并与入学、人仕接轨,这在古代无疑是一项具有创意的制度,对于提倡和改良社会道德风尚,具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八行取士”自实行之日起即弊端丛生,极度败坏了士风。此外,“八行取士”只以道德为入学条件,不看文化水平,给学校教学造成巨大困难。
6.简述书院起源及其意义。
答:(1)书院的起源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书院的意义
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7.简述北宋、南宋的著名书院。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8.书院教学和组织机构的主要特点。
答: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在政治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的作用。
(1)书院教学方面的特点
①书院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多数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或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一学派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地,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和教学,又是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来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的“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这种“讲会”常常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
③入学“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书院著名学者讲学,其他书院和外地书院的师生前来听讲者,书院热情接待,并提供各种方便。
④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间有专攻武学、医学者。多采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名师讲学常把所讲内容整理为“讲义”,而学者听讲也将老师所讲认真记录编为“语录”,后世教学中教师的讲义和学生的听课笔记由此因袭而来。
⑤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书院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2)书院组织机构的特点
①机构简单,管理人少。往往主持人又是主讲人,一般由著名学者担任。负责人称为山长(也有称洞主、洞正、堂长、山主等),除山长外有的还设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理其事。有的还分派学生兼任管理。
②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安排。主要是学生自学、讨论。对学生考查,德才兼顾,注意平时考核。学生有日记册、季考或岁考。其成绩要参考平时成绩。
③学规严密。学规是书院教学的总方针,书院教学的方向、方法和程序多见于书院所定的“学规”或“教约”中。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有奖惩制度。
④经费自主。其经费常设院田作来源,此院田或私人捐赠、或由官方拨充。学生来院听讲,由院供给膳食。教材书籍也由私人捐赠或官方颁发。开支主要用于教学、购书与研究。
⑤重视自己的特色。每个书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内容。
9.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宋代最著名的学规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后来书院学规的一个范本。
(1)其主要内容
①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③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④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⑤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2)“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意义
它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当时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这个学规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周易》、《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然而,朱熹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
10.简述辽国的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1.简述金国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2.简述元代“遵用汉法”文教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其学校制度的特点。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3.元代选士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4.如何理解朱熹是南宋的一位理学集大成的教育思想家?
答:理学也称道学,是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宋儒治经偏重阐释义理,兼谈性命,故有此名称。北宋胡瑗、孙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但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之所以说朱熹是南宋的一位理学集大成的教育思想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朱熹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对此作了充分发挥,最终奠定了理学在封建社会后半期中的统治地位。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的朱熹对理学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证。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源;天理“挂搭”在人身上,称为“性”。他采取“二程”和张载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认为具有“天理”的人性,叫做“天命之性”;“理”与“气”相杂的人性叫做“气质之性”。“理”是最高最完美的;“气”有清浊、昏明的差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清明至善者即为“天理”,昏浊不善者即为“人欲”。既然“气质之性”中,理和气、善与不善,杂然并存,就要通过教育把“气”与“不善”清除干净。这个清除过程,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工夫。
朱熹还认为,“性”和“心”有相互关系。他在“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又把“心”相应地分为本体和作用两方面,本体“心”叫做“道心”;“心”的作用,叫做“人心”。这是由于禀气不同所致,来源于“性命之正”而出乎“义理”的是“道心”;来源于“形体之私”而出乎“私欲”的则是“人心”。但是,“道心”在“人心”之中,并只能通过“人心”而显现,所以难免要受“人心”私欲的牵累和蒙蔽,而难以显露出来。因此朱熹要求人们通过修心养性,使“人心”转危为安,“道心”由隐而显,“人心”变为“道心”处于支配地位,而把“人心”变为“道心”的过程,即是“复性”的过程,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复性”、“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朱熹所主张的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2)朱熹以“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建构了理学的教育体系,对中国教育发生着重要影响。
①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指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朱熹在阐述理学的基本理论时,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复性”之说,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作用等同起来。他把儒家传统的教育观点,用理学作了新解释。
朱熹针对不同人禀受“天理”和蒙受“人欲”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朱熹认为,“圣人”先天生来是由“清明之气”形成的,因而没有丝毫昏浊的混杂。因此圣人是不需要教育的。“贤人”则次于“圣人”,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亦无异于圣人”的地步。至于“中人”的培养,教育则起重要作用。在他看来,“中人”由于“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因而介乎于“君子”与“小人”之间,是很不稳定的,如果施以教育,“存天理,灭人欲”就可使其成为“君子”;如果不加以教育,也可以推“中人”为“恶人”。
②教育教学内容。在儿童八至十五岁的小学阶段,要使儿童“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数教给他们,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已熟,根基已深的程度。实质也就是儿童通过“学其事”而知其然并养成习惯,形成封建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格。
对于在十五岁之后的大学阶段,朱熹提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作为“大学”的基本教材。他还亲自用理学观点,对于各书进行重新解释,撰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南宋末年,“四书”用作教材,元代开始作为科举考试课目,并以朱熹集注为标准。“四书”对于封建社会后期官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四书”经朱熹提倡,不仅成为“大学”的基础读物,只有学完“四书”,才可再读“五经”,甚至其地位和作用竟超出“五经”。
总之,朱熹强调教育目的、作用是要适应宋代以来调整和强化封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用理学思想论述教育目的、作用,就是为了论证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又把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必须遵守;又把违背或反抗封建道德的言行统归于“人欲”,必须禁止和根除。因此,朱熹是南宋的一位理学集大成的教育思想家。
15.朱熹怎样以理学理论阐述教育目的、作用的?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6.朱熹关于教育内容、原则、方法的基本主张。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7.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升舍”制度是(  )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2.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
A.“达其辞”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C.“开其意”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3.“学田”制度是在(  )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5.《白鹿洞书院揭示》是(  )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6.程朱理学控制科举和学校始于(  )。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7.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  )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8.下列关于“苏湖教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崇宁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苏湖教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
C.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D.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
9.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所主持的兴学称为(  )。
A.庆历兴学   B.熙宁兴学 C.崇宁兴学 D.中兴兴学
10.熙宁兴学时,作为中央地方官学统一教材的是(  )。
A.六经   B.五经正义 C.三经新义 D.四书五经
11.在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中”,生员初入学时进入(  )。
A.外舍  B.内舍   C.上舍   D.中舍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崇宁兴学措施的是(  )。
A.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B.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
C.添设专门学校 D.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13.书院开始出现官学化倾向的时间是(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14.南宋书院发展中,在学术争辩和讨论中盛行(  )制度。
A.讲会 B.会盟  C.会讲 D.研讨
15.下列蒙学教材中,不适合于儿童识字教学的是(  )。
A.《三字经》  B. 《训蒙篇》  C.《百家姓》   D.《千字文》
16.在朱熹的教育阶段分类中,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的是(  )阶段。
A.幼儿教育  B.小学教育  C.中学教育 D.大学教育
17.朱熹根据儒家经典,编撰了一本书籍是(  )。
A.《五经正义》  B.《三经新义》  C.《论语释注》  D.《四书集注》
18.下列不属于朱子读书法的是(  )。
A.联系实际  B.虚心涵泳  C.切己体察   D.熟读精思
19.下列书院中,不属于北宋著名书院的是(  )。
A.石鼓书院  B.嵩阳书院  C.岳麓书院 D.象山书院
20.熙宁兴学中,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
A.帖经  B.策问  C.诗赋 D. 墨义
21.在苏湖教法分斋教学中,仍然注重传统经学学习的是(  )。
A.经义斋   B.治事斋   C.体用斋  D.儒经斋
22.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  )。
A.《蒙求》   B.《名物蒙求》   C.《童蒙须知》   D.《三字经》
23.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
A.分斋教学 B.自由讲学 C.注重考试 D.藏书读书
24.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
A.识字为主 B.读书为主 C.学事为主 D.穷理为主
25.南宋时期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
A.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B.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C.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
D.嵩阳书院、茅山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D  6.B  7.C  8.A  9.B  10.C  11.A  12.D  13.C  14.A  15.B  16.D  17.A  18.D  19.B  20.A  21.B  22.C  23.A
二、名词解释
1.三舍法[北师大2013研、2004研]
答:三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于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平时有品行和学业的考察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由政府派员与学校会同举行上舍试,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上舍生中学行卓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其他人根据学业成绩,可分别得到免发解、免省试的待遇,等于减少了部分科举考试的程序。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考检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习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三经新义》[北大2003研]
答:《三经新义》是经学教材,为宋代王安石撰《周官新义》,王雱、吕惠卿撰《毛诗义》、《尚书义》之合称,是熙宁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王安石在《周官新义序》中说明,它训释《周礼》,意在“立政造事”。熙宁八年即1075年颁于学校,成为法定教材,并用以取士,统一经义,以“一道德”。《四库全书总目》说:“新经《毛诗义》凡二十卷,《尚书义》凡十三卷,今并佚,《周礼新义》即《周官新义》本二十二卷。明万历中,重编内阁书目,尚载其名”,今本《周官新义》辑自《永乐大典》,共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
3.朱子读书法[山东师大2013研;福建师大2013研;南京大学2003研;华中师大2003研;华中科技大学2003、2006研]
答:朱子读书法是关于朱熹读书原则和方法的总结。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①循序渐进是强调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和步骤,反对贪多务广;②熟读精思是说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勤于思考;③虚心涵泳指读书时要探明原意、独立思考、勤苦奋进、保持虚心;④切己体察指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⑤着紧用力指读书要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乃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读书精神;⑥居敬持志指读书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要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他的读书经验,很有见地,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订立了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但我们在考究朱子读书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他所说的“书”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道德教育方面的“圣贤之书”;一是他的读书法不曾注意到书本知识和实际调查的配合,更谈不到实验或实践。
4.苏湖教法[陕西师大2013研;河南师大2011研]
答:苏湖教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学田制
答:学田制是政府为学校置拨一定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的一种制度。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学校以其所得田产出租经营,获取办学经费的办法。该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三、简答题

相关话题/中国简明教育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