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贤《外国教育史》圣才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01


(3)德国纳粹教育的危害
①希特勒统治时期纳粹当局对教育的肆意践踏,极大地破坏了德国和世界的教育事业,严重腐蚀了德国的教育精神,成为现代教育的对立面。
②教育因完全政治化而失去了独立性,被纳粹所利用,成为其统治和扩张的工具。
③如何从根本上消除纳粹对教育的灾难性影响,思考教育与政治关系的限度,确立教育独立性原则,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教育重建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10.论述意大利法西斯教育的蜕化历程,分析其危害。
答:(1)法西斯教育的建立
在墨索里尼和秦梯利法西斯思想的指导下,意大利实行了“1923年教育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法西斯教育政策:
①组建的公共教育部,任命秦梯利为部长,制定发布了以法西斯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大学规程》和《教育法》,奠定了法西斯教育的政策基础。
②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改造。
a.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由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三部分构成。其中,6~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及义务教育年限比过去有所延长,其原因是出于灌输法西斯主义的需要,使学校培养出具有更多法西斯观念的学生,但没有切实实施。
b.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方面设置了三种与小学相衔接的中等学校,即三年制补习学校。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科学校和师范学校。
第二,文科中学
文科中学,包括八年制文科中学、七年制女子中学,以及建立在中等专科学校四年级和文科中学四年级之上的理科中学。其中主要加强了文科中学这种特权教育形式。
③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渗透,强调整个教育制度,包括课程内容、教科书和考试等,都必须纳入国家主义的范围,要求所有科目的教学都应贯彻法西斯主义思想。
(2)法西斯教育的发展
①对学校教育控制的加强
1929年1月,法西斯政府颁布规定,初等学校教科书由国家统一编写,强制公立和私立学校一律采用,非国家编写的教材必须全部清除出学校,加强了当局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②对教师选择和控制的加强
法西斯政府明确规定了各级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实行审查,并先后要求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宣誓效忠法西斯政府。1933年,法西斯政府还要求所有新任命的教师必须是法西斯党党员,在一切官方场合都必须着统一的法西斯党制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颂扬法西斯党及墨索里尼,并在教室悬挂“领袖”墨索里尼的肖像。
③军事教育和训练的实施
从1935年起,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开始在中学和大学实施军事教育和训练,规定中学生必须通过军官考试才能取得毕业证书。这使得法西斯教育日趋军事化。
④法西斯青年运动的推行
在这一时期,意大利法西斯政府还大力推行法西斯青年运动,加强法西斯教育对青年的控制。因此,青年运动也就成为20、30年代意大利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3)法西斯教育改革和崩溃时期(1936~1943)
①1923年教育改革后,社会非常不满,迫于压力,意大利政府进行改革。
②1939年,教育部长鲍台伊提出教育应同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他主持制订了新的学校章程,是20世纪30年代末意大利教育改革内容的集中体现。
a.重视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性格品行。学校章程对过去学校活动单调、只注重政治活动的做法提出了批评,重视培养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b.要让学生参加与生活相联系的各种形式的实际工作,强调在中小学教育中应增加手工劳动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课程。
c.新建统一中学,为普通工人家庭子女接受中等教育创造了条件,打破了当时中等教育贵族化的结构。
d.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宗教组织和私人团体开办的学校,实现了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控制。
(4)意大利法西斯教育的危害
尽管20世纪3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对意大利的教育提出了一些设想,但它们仅仅是一纸空文。随着战争的进展,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覆灭,意大利的法西斯教育体系和政策也随之崩溃。
11.论述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蜕化过程,分析其具体危害。
答:(1)明治时期军国主义教育起源
①明治初期
由于这一时期受到日本国内文明开化风气的影响,日本开始积极地从西方引进陷阱的技术,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积极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国民的知识技术水平,其中措施包括:
a.教育制度和管理机构的建立,建立文部省,颁布《学制令》;对初等教育的普及;
b.高等教育的兴办;专门教育的创建,专门学校以医学校、法律学校和外国语学校为最盛。
②明治后期
《学校令》《教育敕语》的颁布;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颁布了《实业补习学校规程》《专门学校令》。
(2)大正时期军国主义教育的蜕变
这一时期因受到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外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大正德谟克拉西”时代,自由民主精神高涨,推动了教育的进步,使其出现了积极的一面。
①初等教育的发展
颁布《修改小学令》及《小学校令施行规则》。
②中等教育的发展
对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教育、女子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都作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③高等教育的发展
大正时期,日本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个时期,由于允许设立单科大学和地方及私人团体办大学,因此大学发展很快,尤其是私立大学得到了蓬勃发展。
④日本政府还积极推动专门学校、实业专门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发展。积极扩建专门学校和实业专门学校。
(3)昭和前期军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昭和时期的前20年,即1926~1945年是日本历史上最黑暗的法西斯统治时期,也是日本法西斯势力发展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灭亡的时期。这期间日本的教育被完全绑在了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战车上,成了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工具。
①镇压师生的民主活动
在马列思想的影响下,在日本很多学校中出现了一些民主进步思潮,对法西斯统治提出了质疑,针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采取了高压的控制镇压措施。
②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日本政府进行欺骗性的美化宣传;为了使军国主义思想的灌输更有成效,文部省还组织了一批御用文人修改教学计划,编写修身课、日本历史和地理课教科书。
③进行军事训练
④战争时期军国主义教育的崩溃
a.初等教育的军国主义化
颁布《国民学校令实行规则》。
b.中等教育的军国主义化
中等教育综合化,建立青年学校,其用意是在社会补习教育领域也推行军事教育和训练。
c.高等教育的军国化
日本政府根据建议,修改了《大学令》,进一步加强了军国主义国家意识的教育,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加强了大学的军事科学、军事工业的研究,使大学承担起培养军国主义军政头目及各科高级人才的任务。
d.师范教育的军国主义化
要求师范学校教育过程必须彻底灌输皇国主义思想,培养未来教师绝对信奉天皇,信奉军国主义政策,使之能胜任教育他人的工作,为日本帝制培养合格国民。
(4)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危害
①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日本仿效德意法西斯,解散一切政党,网罗各色法西斯分子建立了一个官办的“大政翼赞会”,由内阁首相任总裁,使军事封建法西斯性质的政权更加恶性发展。
②1941年10月,军国主义法西斯分子东条英机以“大本营”最高指挥官身份组成东条内阁。他不但兼任内相和陆相,而且又兼任外相、文相、商工相、军需相,集军国大权于一身,把军事法西斯主义统治发展到极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为适应战时需要,日本政府强化和发展了军国主义教育并建立了战时教育体制。
12.结合三个国家特殊时期的教育实践,批判性地思考教育与政治关系的限度和教育独立性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
答:(1)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与一定阶级的利益相关。政治是阶级利益的集中反映,所以,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而且,这种制约作用波及到教育的一切方面。
①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的主要表现
a.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它的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的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控制教育的经费,按照他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去教育受教育者,通过这些手段,把教育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b.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都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c.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上要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②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a.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来作用于政治,这是教育对政治作用的一个主要的方面。特别是在近、现代,由于科学文化发展,政治、经济逐渐复杂,国家政治上、经济上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这就更加需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培养。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这由该国的政体所决定,但与人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也不无关系。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履行民主的权利,推动政治的改革与进步。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思想敏锐,勇于发表意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舆论,借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服务。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除了与上述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密切联系外,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而消亡,还会残存一个时期,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里,还残存有剥削阶级的教育思想。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3)结论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法西斯统治时期的教育实践,一方面证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同时,过分增强了政治与教育的控制作用,一味强调政治对教育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发展规律,从而导致这段时期三国教育的发展受到极大的破坏。由此可见,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应该重视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发展教育,又应该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尊重教育发展自身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发展教育。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战后教育重建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1)教科文组织的成立及其组织结构
①成立
1946年11月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一次大会,该组织正式成立,简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②宗旨
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其宗旨是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各国间的合作,从而对和平、安全、正义与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③组织结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设在法国巴黎,主要机构有大会、执行局和秘书处。大会为该组织最高权力机构,每两年开会一次,决定该组织的政策、计划和预算。执行局为大会闭幕期间的管理和监督机构,由总干事领导的秘书处负责执行日常工作。
(2)教科文组织的活动及贡献
①教科文组织成立初期,其活动领域主要集中在欧洲,为战后重建欧洲的文化教育提供服务。
②大批新独立的国家纷纷加入该组织,使它进入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新阶段。其活动自然也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了诸如扫盲计划、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等方面的内容。
③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儿童基金会等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了一批教育、科学和文化方面的重要项目。
④教科文组织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它具有进行广泛的智力合作的能力,它是一个“知识性组织”,拥有智力资源的优势,在巴黎总部汇集着多方面的一流专家,并与各成员国家的优秀学者联系密切。
2.日本战后教育重建的基本措施是什么?
答:二战期间,日本教育体系具有浓厚封建与国家主义思想的教育制度,国民教育一度停办,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几乎完全瘫痪。
(1)教育重建政策的确立
①1946年,日本颁布战后新《宪法》,提出了发展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实行义务教育。
②1946年8月,日本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其基本内容包括:
a.教育目的
“完善人格、尊重个人价值、培养充满独立精神的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
b.教育方针
“尊重学术自由,培养进取精神,通过互敬与合作,致力于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c.教育原则
“教育机会均等,全体国民均享有与其能力相应的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此外,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政治教育、教育行政等也作了相应的原则性规定。
③颁布《学校教育法》,对学校教育制度作了系统规定:
a.确立了“6—3—3—4型”新学制,即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义务制实施普通教育,高中三年实施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大学四年传授和研究专业学问。
b.将学校体系由过去颇为复杂的双轨制转变为单轨制。双轨制转变为单轨制贯彻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体现了教育民主化改革的基本精神。
(2)教育行政制度改革
①在教育民主化改革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行政权力的下放及分权。
②1948年7月,日本国会颁布《教育委员会法》,规定了教育委员会的组织权限和职责。
③1949年5月,日本政府颁布《文部省设置法》,进一步推进文部省的职能转化:
a.对教育委员会、大学、研究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给予指导和建议;
b.制定经费预算方案;
c.组织调整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
d.编辑和发行有关教育问题的专业技术资料。
(3)教育的重建
①1945年9月22日,占领军总司令部聘请美国教育专家设置了民间情报教育局。1945年10月,发布了《四条指令》。
②1946年3月,美国政府又向日本派出了包括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在内的27人教育专家使节团,对日本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行政、教师构成等进行了全面考察。4月7日,美国占领当局发布了《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
(4)教育的重建的措施
①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随着美国学制的引进,日本战后逐渐将等级分明的各类初等教育体系改编为单轨制的义务教育体系。新制小学是由旧制的国民学校初等科改编,新制初中则是由旧制国民学校高等科和青年学校合并而成。新学制实施后,义务教育学生人数大增。
②设置新制高中
随着义务教育体制的改进,日本从1948年之后也开始了新制高中的改革,这使得过去等级分明、双轨制的各级各类中等教育结构走向了统一化,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新制高中在学科设置上采用分科制与学分制:
a.分科制
分科制是基于学科倾向的分类,分为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学科和以就业为目的的专门教育学科,前者为普通高中,后者为职业高中,将二者综合起来的则为综合高中。
b.学分制
学分制则是建立在选修课基础上,在一定的必修课之上,丰富学生的课程选修范围,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由。
③推行单一类型的大学
日本从1949年相继全面推行了新制大学,即是将旧制的帝国大学、单科大学、高等学校、大学预科、专门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青年师范学校及其他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统一为单一类型的四年制大学,并实行学分制。
④改进社会教育
日本1949年公布了《社会教育法》,将其提高到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明确了社会教育的职能。法案规定,社会教育是国民的自主性教育活动,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任务是奖励、援助并指导国民的自我教育,保证必要的条件与环境。其内容不仅在于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且还包括文艺、体育、娱乐、兴趣、个性等修养的提高。
3.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在教育重建过程中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异同?
答:(1)英国采取的教育重建措施
①《巴特勒教育法》
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R.A.巴特勒的教育法案,史称《1944年教育法》,亦称《巴特勒教育法》。法案的具体内容包括:
a.废止教育署,改设教育部,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b.重建十年制义务教育系统,将法定的公共教育体系分为初等教育(5~11岁)、中等教育(11~18岁)和继续教育(为离校青少年而设)三个连续的阶段;
c.进行中等教育的学校有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三种,儿童11岁后参加国家规定的考试,进而分流;
d.设立大学生奖学金,以帮助有才华的学生考入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e.将教会学校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并规定在所有公立和私立学校进行宗教教育。
②《罗宾斯报告》
《罗宾斯报告》拟定了至1980年的英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a.提议大力发展高教事业;
b.提高中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的人数比例;
c.提高工科学院的地位,使之升格为大学或大学学院;
d.把高级工艺学院升格为有学位授予权的工科大学;
e.把培养教师的学校改为能授予学位的教育学院。
③广播大学的创办
在《罗宾斯》报告发表的同年,英国办起了广播大学,1971年定名为开放大学,对世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利用广播、电视、函授和面授方式,提供本科和研究生水平的高等教育。
这样,“二战”之后的英国高等教育就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新成立了12所地方大学。这些大学一开始就有学位授予权并设立了一些新系科,其办学方向是为地方工业发展培养人才。此外,英国还成立了一批技术大学和学院。英国的教育重建为英国20世纪后半期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法国采取的教育重建的措施
①郎之万—瓦隆方案
在战争结束前夕的1944年,法国政府组织了“教育改革委员会”,由著名物理学家保罗•郎之万和心理学家H.瓦隆分别担任正、副主席。委员会于1947年向议会递交了教育改革报告,史称“郎之万—瓦隆方案”。该方案提出了6项教育改革的原则:
a.强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一切儿童除因自己才能的限制外,应不分出身、种族和社会地位,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b.承认社会上一切工作的价值平等,知识分子与劳动者所从事的一切手工的、技术的、艺术的以及学术工作有同样的尊严;
c.尊重儿童的性格,发展每个人的才能,给他们完备的教育;
d.建立指导原则,对学生首先进行一般方向指导,然后再给以职业方向的指导;
e.各级学校教育均实行免费;
f.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报告建议实行6~18岁的义务教育制:
a.6~11岁为基础教育阶段,是幼儿教育的继续;
b.12~15岁为方向指导阶段,教师根据对学生的系统观察,对其发展方向予以指导;
c.16~18岁为依据学生决定的方向进行分别教育阶段;
d.高等教育分为2年预科阶段、2年硕士阶段和最后的国家学位阶段。
②戴高乐政府的教育改革
1959年,戴高乐政府在“郎之万—瓦隆方案”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并公布了教育改革的方案,以适应战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该教育改革法令于1月6日颁布,其主要内容是:
a.实施10年义务教育(由原来的6~14岁延长到16岁),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可在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学校或工商企业办的艺徒学校中完成;
b.普通中等教育学校的长期课程为7年,中学一、二年级为观察和指导期,毕业时参加学士学位考试,学位会考通过者可直接升入大学;
c.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
d.对高等教育的改革集中于“民主化”与“现代化”;打破了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统治地位,加强了科学技术教育,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设接受非中学毕业生的院系。
③发展职业教育
a.1971年,法国议会通过了《职业教育方向法》等四个性质相同的法律。这些法律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并提高其地位、推动第一阶段中学结构改革、扩大教育机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b.法律把职业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明确了普通中学承担普通教育和职业训练的双重任务,要求从初中第三学年到高中第一学年开设大量职业技术选修课,在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c.1975年的《哈比改革法》促使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
d.法国通过教育重建,恢复了遭受战争损害的教育,并通过改革为此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教育的民主化和平等化做出了贡献,进而促进了法国社会的进步。
(3)联邦德国采取的教育重建的措施
①教育管理体制
1949年制定的《基本法》确立了联邦德国教育事业各州自行管理的分权原则。1964年10月18日,联邦各州州长在汉堡签署了《联邦共和国各州之间统一学校制度的修正协定》,基本上形成了战后联邦德国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成为了后来德国学制的基础。
②各级各类教育
a.初等教育
联邦德国的初等教育学校仍采用共和时期的四年制基础学校,这是所有年满6周岁儿童都必须进入的国民初级学校,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儿童此后进入相当于初中的1~2年“观察期”,经过指导和选择,使儿童再进入较高的中等学校。
b.中等教育
联邦德国的中等教育通过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三种类型的学校来实施:
第一,主体中学已开始进行了一些职业教育,毕业生也只能升入初级职业学校学习;
第二,实科中学学习年限为6年,学习程度略高于主体中学,但低于接下来的完全中学,因而又被称为中间学校,主要培养工商业人士、政府和企业的职员;
第三,完全中学的招生要经过严格选拔,并需交纳很高的学费,学习过程的淘汰率也较高,但其毕业生一般也都可以升入大学。
c.职业教育
第一,职业教育在德国受到高度重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第二,联邦德国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有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职业补习学校、专科高中、专科学校和职业完全中学等,这些职业技术学校之间差异很大。
第三,从所能获得的学校结业证书或职业结业证书来看,这些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与职业有关的普通教育;进行与职业有关的普通教育,可获得升入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学校资格的职业技术学校。
d.高等教育
联邦德国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学术性大学和非学术性大学两类:学术性大学一般被认为学术水平高、学术贡献大、学术地位高,它们享有较大的自治权。非学术性大学主要包括高等专业学院和职业学院。

相关话题/外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