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教育原理考研复习资料(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实践筛选方法】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第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结成一体,在收集和分析大量零星的原型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符合一定程序的行动和思辨,提炼出有效的经验交流,辨明某些教育措施,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结果,从而使原型的经验变为受原始操作背景制约少,体现一般教育规律,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比较纯粹的经验;合理组合多种纯粹经验,使之成为具有内在一致性结构的、能整体作用于整体教育活动的有序状态。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体的过程。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2、【最近发展区】(苏联维果茨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现有的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一种是特殊的发展水平,即将来要达到,现在还没有形成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或问隔,称之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在成熟的过程中进行的东西。
强调教育应建立在“最近发展区”,要不断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立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3、【一般发展】(赞可夫)
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在智力发展中,主要是观察力、思维力和操作力的发展,其中以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
4、心理发展论
A、认识发生学派(皮亚杰)
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可划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知运动智慧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成运算阶段(12-15岁)。
B、活动心理学派(心理动力学派)  埃里克森
主要是用情感、爱好和其他心理成分的术语来解释行为,抛弃了弗洛尹德理论中的生物主义和泛性论,开始注意自我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冲突,注意个人与社会的交往问题以及个性的自我转变为社会性的自我问题。认为研究自我,既要研究生物性个体的作用,又要注意文化环境的影响。
6、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动力因素)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自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机体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柏拉图
【外塑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包括环境的刺激和需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
【多因素相对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无遗传因素,机体成熟机制)和外部环境(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7、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叶澜教授的【二层次三因素论】: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①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性因素:个体自身条件、环境条件);②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的影响(现实性因素:主题的实践活动);
基本因素:个体先天因素、成熟、环境条件、后天因素、个体实践活动。
8、教育对人的作用
发现人的价值
发掘人们的潜能
发挥人们的力量
发展人的个性
9、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①具有指导个体发展方向的作用;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相对时间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③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有延时价值;大部分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而且也是对今后具有长远价值。
④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10.个体(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以及如何应对
①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发展。教育必须适应身心发展的各个阶级其顺序要求,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不可“揠苗助长”;
②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不均衡性揭示了在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某些方面存在“关键期”,要抓住关键期;要研究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了解个体不同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式、了解个体兴趣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方失。
③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现的规律,做到从实际出发,促进个体身心发展。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比较稳定的共同特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走在发展前面,抓住学生的可变性,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④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的规律,做到从实际出发,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此章节主要讲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要理解性的记忆,属于重要部分。要学会自己组织语言,复述。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①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经济的发展水平为教育的发展水平提供基础条件,提供人力和时间,提供财力和物力: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结构起制约作用;对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③教育是实践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2、关于教育与经济的几个理论(理解就好,无需有意背诵)
①【人力资本理论】美国    舒尔茨•贝克尔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与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能促进生产。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②筛选假设理论   索洛
简称筛选理论,又叫文凭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的理论。
③劳动力市场理论
又称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市场因为大的垄断企业和小的竞争性企业间的“市场势力”差别而被分割成为“主要部门”和“次要部门”。
主要部门:由拥有适当凭证和个人素质的工人构成,这些工人为得到高工资的职位而竞争;
次要部门:由缺乏凭证和个人素质较差的工人构成,他们为较低工资和工作条件较差的小型企业中的职位而竞争。
3、教育与政治
A、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制约着教育湿度和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B、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能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人才;宣传思想,形成舆论;能促进社会的民主化。
C、两者关系的性质:
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政治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清明的政府对教育具有积极影响,专制的政府对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同时教育也并不消极为政府所决定,而是有力的武器,对政府的反作用也具有双重性,可巩固政权也可以加速政权的灭亡。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政治不能违背教育自身规律;同时,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也是有限的,“教育万能论”是对教育作用的夸大。
4、教育与科技
A、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对教育者的素质和受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架构的调整与更新。
B、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至今科技的发展尤其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科学机构建立在大学之中;教育具有研究功能,担负着发展科学、生产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C、两者关系的性质
科技与教育联系具有互动性,科技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是科技创新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科技与教育联系具有趋同性,阶级的发展能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表现出相同的特征,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
5、教育与文化
A、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影响教育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B、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是社会文化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
C、两者关系:
具有同一性,两者互相包含、互相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
各自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内容和教育内容存在形式上和范围上的区别,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存在活动对象和活动功能的差别。
6、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一方面,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另一方面,教育是人口结构日趋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重要)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
①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即内教育内容、制度、组织形式和理论与经验都有继承性;
②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滞后性,即教育相对落后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如:先有电脑,再有计算机课程);一是超前性,即教育的发展水平比现有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人口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发展速度相对要快(先有核电,再有核电站)。
③教育自身质的规定性
8、【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特征: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9、【校园文化】
使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与制度文化、学校的精神与观念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等。
10、学生文化
成因: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相应特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和文化特征。②受同伴群体的影响;学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龄的群体,就有了相应的群体文化特征;③师生的交互作用;教师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反映也随着各异。④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都有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⑤受社区文化的影响。
特征:
①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
②具有非正式性;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产生的;
③具有互补性;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一种补充;
④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先于成人文化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动态的生活方式;
⑤具有多样性;
第五章教育目的
1、【教育日的】
A、什么是教育目的(定义)
广义: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规定的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么样的结构。
狭义: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B、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
①导向作用,即具有引导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制约受教育者的发展进程的作用;
②协调作用,即具有保持教育作用的统一性和一惯性的作用;
③激励作用,即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④评价作用,即教育目的具有评价教育质量的作用。

相关话题/教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