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考研笔记(管理思想史、西方管理)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2

行政管理专业课笔记(管理思想史——西方管理)
导 言

1.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学是以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而管理思想史则又是以管理学作为研究对象。那么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或者说,都包括什么。
1.1 管理实践。就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实际管理活动。
1.2 人类在其管理活动中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有关有效管理的各种观念、主张和知识。
1.3 社会历史背景与管理思想的关系,也就是环境力量对管理思想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4 管理思想的演进规律。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所以,管理思想的演进规律也是管理思想的研究对象之一。

2.管理思想史学科的学科位置
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管理思想史则更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我们对管理思想史的看法应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一是管理思想史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在最近几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逐渐进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各种精彩的管理见解和管理实践也应运而生,管理思想史在社会坐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科位置亦是指日可待之事;二是作为一门比较新的分支学科门类,其发展里程还不足四十年的光景,有关管理思想史的著作与管理学的著作相比,甚是匮乏,所以其开垦和发展过程还尚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3.管理思想史的分期
3.1 早期的管理思想阶段
此阶段起始于18世纪中叶以前,这一阶段是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中世纪的管理思想,人们也习惯称之为前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3.2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此阶段位于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跨度约为170年。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问世宣告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创立。
3.3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此阶段跨度约为20年的。其代表人物有梅奥和巴纳德等,其研究内容涉及人际关系学说、个体与团体行为研究、需求与激励理论等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丰富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4 现当代的管理思想阶段
此阶段位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到现在大约40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学术界又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信息技术革命之前为第一个阶段,划分为现代的管理思想;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第二个阶段,划分为当代管理思想。

4.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4.1 文本研究的方法。
4.2 历史研究的方法。
此由管理思想本身的学科特性决定的。管理思想的经验研究一般采用历史地纵向演进、追溯和比较的方法,横向交叉联系与比较的方法,以及管理思想与管理的历史与现实相互联系和对照的分析方法。
4.3  实证研究的方法。
此方法主要是通过系统的收集、分析关于管理问题的研究资料,并用语言文字或数字数量来描述、阐述以及探索事件、现象和问题,提出理论假说,最终在管理实践活动中验证假说的合理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早期的管理思想  

早期的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古代(6世纪以前),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期之前。
一、公元6世纪以前的管理思想
(一)东方古国的管理思想
1.古巴比伦的管理思想中具有重视经济法典的特点。
2.古埃及在管理上取得卓著成就,如政府管理,计划、组织等。管理思想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重视处理管理中的人际关系;二是权力与责任分工。
3.东方我们着重以希伯莱人的管理思想为例。其所运用的授权原则、例外原则和任人唯贤等观点都是管理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是反映。
(二)西方管理思想
主要以希腊和罗马为代表。
1.古希腊的管理思想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管理思想杰出的代表有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管理思想。例如苏格拉底提出了管理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柏拉图所提出的分工理论、分层理论和民主论等。
2.古罗马的管理思想
(1)罗马帝国时的连续授权制度。
(2)经济体制中的类似公司的组织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现。
(3)军队的10人编队制。
(4)罗马对人类的遗产的其他贡献主要是在法律和治国施政方面,罗马法后来成为社会文明的范例,而罗马的立法和司法的分权制则为后来的立宪政府的制约和平衡体制树立了一个典范。

二、中世纪管理思想
(一)西方封建社会的管理
1、中世纪的政治管理体制:封建制度
2、中世纪的经济管理制度:行会制度
(二)中世纪的管理实践
1、5世纪意大利的修道士帕西奥利于1494年发表了著作《论算术、几何、比例和对称》,其在书中所提到的复式记账技术,即为早期管理信息系统的雏形。
2、威尼斯兵工厂的管理
(1)采用了流水作业。
(2)建立了早期的成本会计制度。
(3)进行了管理分工。
(三)中世纪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
1.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也阐述了许多同管理有关的思想。
2.阿奎那:其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宇宙秩序和生产二因素。
3.马基雅维利:其提出的观点中涉及到了与管理有关的原则。
(1)领导者必须依靠群众。
(2)组织要有内聚力
(3)要讲究领导方法
(4)要采取各种办法使组织存在下去。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管理思想
1.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代文化的现实主义作为反对封建支委会的思想武器,于是在欧洲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由于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以恢复古代文化的面目出现,所以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运动。
2.文艺复兴对管理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艺复兴运动促使人的人格得以解放。
(2)为资产阶级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准备了条件。
(3)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西方工业化过程中的管理思想
2.1 管理思想发生的背景因素
2.1-1 科学的力量
第一,科技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插上了翅膀。
第二,科学主义对其它学科的强大穿透力。
2.1-2 工厂制度带来的变化
工厂制度的变化所带来的变化促使管理层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管理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第二,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
第三,劳资矛盾激烈。
第四,管理阶层出现。其表现为一是企业管理职能与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职能分离。
第五,文化断裂。
2.1-3 思想的资源
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思想理论星空群星灿烂。为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理论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第一,启蒙运动。
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大卫.李嘉图的群氓说。
第二,政治学理论的发展也是管理思想的宝贵资源。
2.1-4 政治环境的宽松
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获得节节胜利。通过革命或战争,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得了统治地位。他们在管理国家中所采取的宏观政策代表了本阶级的利益诉求,并以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维护工厂制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管理规范,为古典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2 古典管理理论的序曲
2.2-1 对人性的分析
第一,“经济人”的先声:亚当.斯密关于自利人的分析。
他认为,自利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感,对个人利益的关心是人的天性。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起点。亚当.斯密对人性分析,是将人假设为从利己出发来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人”。与霍布斯不一样的是,亚当.斯密并不认为人性自利就是性恶,相反,他充分肯定了人追逐自利目标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第二,社会人的滥觞:欧文的人性分析。
首先,欧文对人本性的分析介乎于中国先贤孔子和孟子之间,首先,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也强调外在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这种观点介于孔孟之间。
其次,强调管理者对于人性的改善负有主要负责。以这样一种人性理论为基础,欧文在他的管理实践中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
再次,通过教育和感化,来培育工人良好的品格。他对人性的分析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在当时是独树一帜,而且影响深远。因此他被誉为是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斯密、欧文等人对人性的分析沿着两条不同的思路,这两条思路并行不悖,为现代社会管理模式的转换提供了哲学基础。
2.2-2 分工理论
主张分工是工业革命时代的特点,管理因为分工而变得重要,分工因管理而更为发展,唯其如此,很多管理思想家都对分工有过论述,本章将主要介绍亚当.斯密、萨伊、巴贝奇关于分工的观点。
2.2-3 分配制度
关于分配制度,巴贝奇说明了分工和分配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自己的“边际熟练原则”。
2.2-4 科学管理
第一,关于动作、工时和疲劳研究。
第二,关于作业标准化研究。
第三,关于作业流程及企业控制管理的研究。
第四,关于制度化管理的研究。。
2.2-5 管理教育
19世纪下半期,随着管理思想的不断创新和管理人员的需求增大,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其代表者当推安德鲁.尤尔,尤尔在管理教育培训实践上树立了其开创者的地位,而开创管理教育理论探讨的先驱则非法约尔莫属。




第三章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3.1 科学管理理论的美国土壤
第一,美国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不仅没有拉工业化的后腿,而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广大国内市场。
第二,美国对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敏感,新技术的应用使美国工业生产跳跃式发展。
第三,美国对新的管理技术的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兴趣。
第四,美国的劳资矛盾所具有的特殊性。

3.2 效率人生:泰勒其人其书
3.2-1 泰勒的生平介绍(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生活背景和工作背景等)
3.2-2 泰勒的主要著作有:《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一般认为,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理论的诞生。

3.3 泰勒的科学管理
3.3-1 科学管理的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当时的劳资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话,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第二,工人是“经济人”。
第三,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率的,但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的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发挥最大效率的有效方法。
3.3-2 任务管理
科学管理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基本方法就是实行任务管理,而与任务管理相联系的是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3.3-3 工时研究
工时研究用科学方法来确定工作任务,这是任务管理的基础。
3.3-4 管理职能和组织
泰勒主张,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管理部门承担计划职能,工人承担执行职能,这样的分工,将管理从群体的活动中分离,把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区分开来;在组织结构上,泰勒提倡一种分权式的职能工长制。
3.3-5 工人的培训
为了挖掘人的最大潜力,必须做到人尽其才。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于做任何一项工作,这与人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特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制定科学培训工人的方法。
3.3-6 关于工会的看法
泰勒阐述了其对工会的看法以及工会和工人工资之间的相关问题。
3.3-7 管理哲学
第一,管理目的的重新设定
泰勒认为,管理的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所以他深信进行科学管理的改革意义重大。
第二,对待剩余的态度转变
泰勒的科学管理哲学认为,通过科学管理的途径,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剩余可以大大增加。其主张将劳资双方的注意力从分配剩余转移到增加剩余上,通过双方的友好合作来代替对抗,使剩余猛增,而使劳资双方不再为剩余的分配而争夺,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满足。
第三,劳资关系的调整
一是劳资双方要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劳资双方要为了互利而合作。
第四,工作与生活观念的转型
从本质上来讲,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是将人从小农意识、小生产的劳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没有这次革命就不可能真正进入现代文明社会。
第五,态度的转变
科学管理哲学意在向人们灌注的是资本主义精神,其中包括现代精神: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3.4 科学管理思想的实践、传播和发展
福特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所给予的工人的高工资和产品的低价格。无论福特的最初动机如何,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泰勒的劳资关系理论,只有劳资双方都得利,企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3.5 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社会生产的进步、近代思想的转变、以及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的宝贵思想遗产。
3.5-1 积极意义
第一,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管理思想进入以管理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且自成体系的理论时代。
第二,泰勒的科学管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方式向科学理性的管理方式转化的标志。
第三,科学管理在思想上引起的巨大变革,对于小农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社会起了重要的作用。
3.5-2 负面影响
第一,科学管理研究的对象相对狭窄。
第二,科学管理对人性的分析有片面偏颇之处。
第三,在泰勒的理论中人被物化为工具,特别是对一线工人,泰勒更愿意工人是没有思想的接受指挥的劳动者。

3.6 科学管理的深远影响-对中国的影响
曹云祥、杨杏佛、穆藕初等对科学管理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很多企业都引用了科学管理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限,所以盲目追赶时髦,必然适得其反,何况,即使实施“文化管理”也需要有科学的制度和规范作保证,也不能完全抛开科学管理。虽然泰勒科学管理的某些方法有偏颇、某些做法已过时,但将科学应用到管理中的基本精神并没过时,仍需要强调和推广。

第四章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4.1 法约尔管理思想产生的土壤
第一,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
第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
第三,科学管理理论得到了认可。

4.2 法约尔研究管理理论的经历
法约尔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而其管理才能得以展现则是在他人生的第三和第四个阶段。

4.3 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4.3-1 一般管理的概念
第一,在他的著作中,将管理与经营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予以阐述。
第二,他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概念,社会有机体即人的组织,并指出管理的职能涉及是人的问题,因而它在经营活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3-2 管理的五项职能
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首先是预测、制定行动计划,然后挑选人员建立组织,组织建立之后,便是指挥组织运转,指挥使计划得以执行,使组织开始工作。在运转的过程中,各部门的工作需要协调,控制则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对计划和批示进行检查。在法约尔看来,在5项职能中,计划和组织是他的重点。法约尔提出的这五项管理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后来被人们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4.3-3 管理的原则
法约尔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总结出了14条管理原则:
1.劳动分工       8.集权
2.权力与责任      9.等级系列。
3.纪律         10.组织秩序
4.统一指挥       11.公平
5.统一领导       12.人员的稳定
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13.首创精神
7.公平合理的报酬    14.人员的团结。
4.3-4 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1.身体素质。健康、气质、外貌,心理健康。
2.智力素质。
3.全面教育。
4.管理知识。即预测、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能力。
5.关于其它职能的基本常识、经验。
6.企业特有专业技术能力。
7.道德素质。
在企业组织的分工中,各种人员在管理等级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人员能力和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工人来说技术是最重要的,对于管理人员来说,管理知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4.4 法约尔与泰勒及其管理思想的比较
其一,研究视角不同。泰勒和法约尔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探索管理。如果说,泰勒主要是从机床前的工人出发,然后向上追溯;那么,法约尔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开始 ,往下引伸。泰勒是以作业现场的科学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法约尔则以大企业的整体作为研究的对象。泰勒致力于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法约尔致力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泰勒把研究重点放在管理技术上,他将管理的职能从其它企业活动中分离出来,把管理的主体与管理的客体区分开来;法约尔则把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上,他以更加概括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的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从管理的主体性角度确立了管理的普遍性。
其二,理论特色不同。泰勒的管理思想更具有管理哲学的意蕴,涉及到对人性的定位、对资本、对剩余、对劳资关系的看法等等,是由小农生产向工业社会大生产过渡的思想革命;法约尔的思想作为管理理论更为系统、理论性更强,后人根据他建立的构架,建立了管理学并把它引入课堂。
其三,具体的结论也有不同。权力层面:泰勒更重视分权,而法约尔则主张统一指挥;分配制度上:他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着力点有所不同,泰勒更多地是从报酬的激励作用来论述,而法约尔则从报酬的公平方面谈得比较多;示范主体不同:泰勒提出选择“第一流工人”,是以优秀的工人作为企业员工的榜样,而法约尔更强调领导的示范作用,认为领导做出榜样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
其四,泰勒与法约尔的思想不同,固然与各自的经历有关,也与各自的国情有关。在不同的背景下,泰勒的思想受到强烈的反对,引起的震荡大,其影响亦大;法约尔的思想没有引起大的争议,但反响也平淡。

4.5 法约尔管理思想的评价
4.5-1 贡献
第一,法约尔界定并论述管理理论最基本的概念、原则要素等,这是法约尔的首创。
第二,法约尔的组织理论是现代组织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三,他积极倡导和推进了管理教育。他关于管理教育的一系列主张对今天进行管理人才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4.5-2 缺陷
第一,管理是建立在对人的严格规制之上,缺乏对人性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二,经验的积累和感性的概括比较多,而对理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系统的论证。某些观点有失偏颇。管理原则缺乏弹性。
第三,研究重点在组织管理的内部,而对组织的外部环境及关系缺少关注。所设计的组织缺乏弹性。
厄威尔称法约尔是欧洲历史上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为止,“欧洲贡献给管理运动的最杰出的人物”,在管理学界,大家都共认法约尔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第五章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5.1 韦伯进行官僚制理论研究背景
5.1-1 时代背景
其一,民族统一的大势与行政组织低能的矛盾。
其二,工业化的完成,对社会管理提出新要求。
其三,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失调,需要国家力量进行协调。
德国是一个特别崇尚理性思维和法律制度文化的民族,这也是韦伯官僚制理论的文化基础。
5.1-2 家庭及个人经历对韦伯研究官僚制的影响
第一,家庭因素对其的影响。父亲追求功利和现实圆滑的生活态度,其母亲则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信奉。
第二,个人经历对其的影响。其搬到柏林之后,深受当地文化氛围和当地知名人士的影响,博览群书,知识丰富。
第三,其个人婚姻以及父母婚姻的不美满对他的冲击和影响。
5.1-3 欧洲行政组织的历史回顾
官僚制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物。由于德国政治的发展相对落后,韦伯关于官僚制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二战结束后,德国从战败中总结教训,对行政组织的低能认识深刻,韦伯的理论引起人们的重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行政组织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与法令,一套比较完备的行政组织制度体系才真正形成。

5.2 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他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对权威类型和官僚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5.2-1 权威及其组织类型
韦伯认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为基础的。他将人类社会的统治形式分为超人(克里斯玛)型的统治、传统型的统治形式与法理型统治形式三种。韦伯认为,这三种权威当中只有合理和法定的权威符合理性,是现代行政组织的基础。
与三种不同的权威统治相适应的是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与克里斯玛型权威相适应的是神秘主义的组织形式,与传统型权威相适应的是传统的组织形式,而与法理型权威相适的是合理化——法律化的组织形式。这三种组织形式具有不同的外在形式,而且也具有不同的内在意义。
5.2-2 官僚制的要点与精神
其一:要点:
(1)细致的分工。       (5)组织管理非人格化。
(2)层序原则。        (6)专家管理与人员培训。
(3)照章办事的运作机制。   (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4)档案制度原则。
其二:普遍精神:
(1)形式主义。      (2)功利主义。
(3)理性主义。      (4)技术主义。

5.3 韦伯对官僚制的分析
韦伯认为官僚制具有两面性。积极因素是官僚制的行政管理具有精确、稳定、纪律严明、可靠和效率高的优点;而消极因素则是官僚制的工具理性、非人格化的倾向,极大地抑制了人的价值关切、情感需求和自由灵性,将行政官员塑造成无个性特征、无感情色彩、无创新能力的执行性的技术官员。

5.4 韦伯官僚制理论的评价
5.4-1 韦伯理论的政治意义
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高速发展相适应,社会组织的变革和社会组织管理的变革势在必行。韦伯的功绩在于对旧传统以及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控制展开抨击,强调知识和技能进行管理的必要,因此把韦伯比做是德国的亚当.斯密是很有道理的。
5.4-2 韦伯理论的学术意义
提出了对组织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指出了组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韦伯对官僚制研究,使他的理论归宿集中到建立理想型的、合乎工具理性原则的合理—合法的官僚制组织形式上来,而这种官僚制组织与“政治—行政二分”的前提结合到一起,就构成了行政学的基本方面,使行政学可以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出现。
5.4-3 韦伯理论的现实意义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选择了以官僚制作为政府管理改革的基本模式,但是中国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却要面临来自传统和后现代的双重挑战。中国政府既需要紧跟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而建立规范的官僚制度,又需要跟上世界主流社会的发展进步、改革建设中的官僚制度,这对中国政府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合理吸取其有效成分,如何继续完成对官僚制的改革和完善,对于中国目前的行政改革而言是一个急待解决而又极其迫切的问题。


第六章 行为科学理论的建立 

6.1 早期探索:工业心理学的兴起


相关话题/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