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四章 文学含义、意识形态属性(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03


这样文学作为“话语”即是以审美意识形态方式运行的社会实践。当诗人或小说家精心组织自己的文学作品,要在特定读者群体中造成强烈的感染效果,以便实现自己在想象中调整社社会权力关系的意图时,就是在从事―种“话语实践”。相应地,读者阅读文学文本,也是为了在想象中调整自己的存在状况、自的身处于其中的社会权力关系,这同样也从事―种“话语实践”。张承志中篇小说《北方的河》里突出了诗人以“话语实践”方式去驾驭现实、实现自己的社会控制力的强烈企图,体现20世纪80年代一些作家对于文学的社会权力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浪漫想象。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1)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两主体之一;(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经建确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语境”的作用,可从如下一句话的运用得到说明。我们平时说:你放着吧!我来”可以言简意赅地实现相互沟通。但在《祝福》里,效果却就不一样了:当祥林嫂捐了土地庙门槛后安然地参加祭祖仪式时,四婶突然喊出你放着吧!祥林嫂”。祥林嫂刹那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说话人四婶说出的这句似乎简单平常的话要从特定社会语境中去领会。祥林嫂由于两次丧夫并失子而被视为不干净之人还配祭祖。在她捐门槛作替身后满以为有资有资格摆福礼时,四婶的话无疑如晴天霹雳彻底击碎了她的再生希望,自此便痛苦倍增,每况愈下。可见,正是在这一特定社会语境中,这句话才会产生异乎寻常的的强烈效果。同理,读者也正是在叙述人精心编织的这个语境中听到这到这句话,才产生强烈的反响(如憎恨旧礼教同情被压迫者的命运等)。文学作为包含五要素在内的话语行为,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它绝不只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绝不只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实践。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特点,从而具体地表现为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术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蕴藉”来自中国古典文论。“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含蓄。这样“蕴藉”在用于品评人物时,多指人物品性的宽容和富于涵养,而在文学艺术领域,他是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问题时指出: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酝藉”。他明确地把“酝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文心雕龙•隐秀》中,他又论述了“文外之重旨”和“以复意为工”现象,其“重旨”和“复意”意思相近,都指文学或文章在直接意义之外还蕴含或隐含有其他重要意义,话里有话。他甚至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义深刻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盛,而把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在他看来,这样的文章才能“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令喜好“酝藉”的读者阅读“酝藉”之作而充满欣喜。此外,张炎在《词源•杂论》中评元好问词时赞其风流蕴藉,贺贻孙在《诗筏》中进一步主张诗以蕴藉为主,王夫之、赵翼、刘熙载等文学评论家也都强调了蕴藉的重要地位。总之,“蕴藉”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常用概念,强调汉语文学的语言与意义应当蕴蓄深厚。
在考察文学话语的特点时,蕴藉是个有用的概念。蕴藉可以被赋予较为宽泛因而更具包容性的含义,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这样,蕴藉就可以用来描述文学话语的如下特殊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直接地就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只不过,作者主要创造话语蕴藉,而读者则力求阅读和理解作者创造的这种话语蕴藉。可以说,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我们已知,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从创作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总之,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和沟通)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例如,对同一种文学创作(生产)或文学接受(消费)活动,处于不同社会语境中的人们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来。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是由话语系统的蕴藉构成的。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文本。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当然.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这与诗人或作家追求“炼字”有关。炼字虽然讲究新奇,但更注重准确、传神而又意味深长。清代李渔《窥词管见》指出炼字应当追求新颖与妥当、奇异与准确的统一,使表达趋于合“理”。不妨看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鹳雀楼的体验,此中“更上一层楼”的“更”值得注意,可以说,换用任何别的字都不如“更”字妙。“更”字已是不可换的、非用不可的了。从全诗看,更字至少可以表达出如下三层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指登楼动作在数量上由一向增加,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指登楼动作在质量上由低到高地逐层增加,比喻人生境界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指登楼动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连续不断、永不停止,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的提升。这个字不仅能传达平常意义,而且能由此生发或发掘出更楼可能体现的所有三重意义,使得这平常动作竟能同至高的人生境界追求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诗人的登楼体验能越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远为丰富而深长的意义空间。这三层意义确实也只有“更”字才能完满地承担起来。由此也可以看出,炼字的目的还在炼意。 炼字并不只求新奇或奇异,而是要言简意深,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体现在含混和含蓄中。
(一)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用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的话说,就是“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换言之,就是以少寓多、小中蓄大,令读者品味再三。唐代王昌龄有《长信宫词》一首,这首诗虽写失宠于汉成帝的宫妃班婕妤的痛苦生活,却对此未置一词而是巧借宫妃的一个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她在寒秋清晨仍舞动着一把合欢团扇,使人感到是在期冀君恩再度降临;她感觉自己的美丽容颜尚不及那带东方日影而来的寒鸦的颜色,表明已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如寒鸦。诗人直接写出的很少,却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宫妃的无限幽怨之情和深广痛苦。正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19中所评论的那样,这首诗“优柔婉丽,含蕴无究使人一唱而三叹"。叶燮甚至把含蓄视为诗之至境:“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再比如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这个小人物的命运似乎就包含道不尽的“思想”是中国国民性的痼疾;二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三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各阶层状况;四是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目性;五是“阿Q相”触及灵魂的作用;六是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睿智、人道主义的情怀和爱国的赤诚等。读者只有体验到作品形象中如此丰富的意蕴,才能深刻地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才能真切地感受中国人曾有过怎样苦难的人生。
(二)含混: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杜甫《江汉》诗中有两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虽然其语词和和声音是恒定不变的,但却蕴藉着三种意义。前一句,由“落日”与“心犹壮”的组合可以引申出三种意义:其一虽然我的心已如落日,但它仍然强壮”,这是相似而相反;其二,我的心不像落日,它仍旧强壮,这是相反;其三,在落日中,心仍旧强壮,这是将“落日”释为“心犹壮”的时空条件。同理,后一句就“秋风”与“病
欲苏"的组合可以产生三种释义。这里:同一文本话语系统却蕴藉着多重不尽相同的意义,由此不难见出话语系统的丰富的意义生成潜能。戴望舒的《雨巷》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里的“雨赛"和”“丁香”都意义含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幻想中的人物,像梦一般在寂寥的雨巷中飘散、消失,是“我”的虚空、缥缈的主观情绪的外化,像太息”般不可捉摸,读之令人回味再三。
    这里,比较而言,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相关话题/文学理论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p23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与动物不同,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经充分考虑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人的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活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一章、第二章:导言部分
    第一章、第二章:导言部分 1、文学理论概念 p3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分支之一,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其他分支的研究,本身有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之上。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
  •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 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
  •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大学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第 1 页 共 1 页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大学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余味,审美意象,心理学批评,沧浪诗话,虚静,发愤著书 简述审美理想的特点 简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含义 简述 论述陆机文赋的应和悲雅艳的内涵和意义、 论述文学情感的意义和价值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3
  • 辽宁大学2013-2001文学理论考研专业课真题
    文学理论(2013-2001) (2013) 1、以古典文论为根据,谈谈文学创作中虚与实的关系。(15) 2、如何理解文学创作中的意识与无意识?(15) 3、与叙事文体相比,抒文体题具有哪些艺术特征?(20) 4、与现实主义相比,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20) 5、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7-02
  •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8个,一个5分) 兴观群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判断力批判》。陌生化。 用典。创作个性。意境。(忘了,想起来补上) 二、简答题(共4个,一个15分) 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 2.如何理解典型。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如何理解风格。风格的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7
  • 2012年湖南大学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湖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中国语言文学 文学理论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主要内涵。 2简述文学活动的巫术发生说 3举例说明行动元与角色的主要区别。 4以文学作品为例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心画心声说。 5简述社会历史批评的主要内涵。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2
  • 2013年湖南大学文学理论和写作真题
    2013年湖南大学文学理论和写作真题 一、简答题 1、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内涵。 2、文学何为的问题涉及文学的功能,运用中外文论举例关于文学功能的哪 3、文学语言在哪些方面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主要通过哪些策略来改变语言的惯用表达? 4、隐含的读者含义及哪些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2
  • 2013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阅读理论真题
    一、名词解释 期待视野 文学鉴赏 意境 文学接受中的欣悦心境 期待遇挫 二、简答 1、简述文学接受的五种动机 2、简述文学接受的不确定性(注意不是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这两者有区别) 三、阐述题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30分) 1、为什么要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作为修饰邮票、船票、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3-03
  • 2010年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考研试题
      一、考试题型  名称解释、简答、论述、评论写作  二、知识点  立象尽意、文学性、叶绍钧、闻捷、郭沫若《凤凰涅槃 ...
    新浪考试 201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