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四章 文学含义、意识形态属性(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03


(一)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确实,文学往往直接地是无功利的。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一而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由于是无功利的,文学才能是审美的。换言之,审美的正是无功利的。
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强调创作中要舍弃直接的功利考虑而以淡泊、宁静之心对待。朱熹在《清邃阁论诗》中认为,举世学诗者之所以难以出好诗,“只是心里闹不虚静之故”,这里的“心里闹”指功利考虑,“虚静”就是无功利之心,在朱熹看来只有“虚静”或“心虚理明”才可能作出好诗。读者也需要保持无功利目的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鲁迅认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如此“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所谓“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是指读者抱有实际功利目的,致使无功使无功利的“审美距离”消失,从而无法欣赏小说的美。这些似乎说明文学总是无功利的。
但是,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着某种功利,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这一点可从文学作为作家和读者的社会话语活动、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两方面看。
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这就是说,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功利性深深地隐伏于无功利性内部。实际上,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着达到间接的功利性。朱熹要求诗人“虚静”目的正是“虚静而明”,即无功利的超然态度有助于真正明了事物之“理”。鲁迅要求读者不以宝玉或黛玉自居而是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也是为着使读者能审美地把握“红楼”世界的人生意义。
第二: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郭沫若指出:“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存焉”这里的“貌似无用”即指表面上的无功利性,而“有大用”,则指实质上的功利性。文学的这种“大用”在于它可以“唤醒社会”,“鼓舞革命”,即唤醒和鼓舞人民参与变革世界的实践。鲁迅说文学“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也就是说,文学的无功利性是要实现强烈的功利目的。
文学虽然主要是具有无功利性,但它由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例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把自己的满腔愁绪倾洒到赏秋过程中,这意味着原有的带有现实功利色彩的愁怀被暂时地稀释或化解了,变成了无功利的个人触景生情。不过,这种无功利的触景生情实际上在深层也有着功利目的在:个人的失意感怀被提升到中人的一种普遍精神的高度。
如此看来,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层面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形象与理性: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形象,这里是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其次,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则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晰。总之,文学是以形象(或称审美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
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因为,形象往往只在直觉的瞬间才真正活现出来。简单说来,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在这里特指审美直觉。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中国古典美学常常把这种审美直觉称之为“感兴”或“妙悟”等。《红楼梦》第48回里,香菱读了王维的诗集后对黛玉说王维的《塞上》看似无理而其实有理,看似太俗而其实历历如在目前,这正是审美直觉的特点。而在这瞬间瞥见的活生生的景象,正是审美形象。
如此说来,文学是形象,同时文学也要依赖理性。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事实上,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只不过,理性在这里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确实,无论作家创作还是读者欣赏都主要依赖形象方式;而理性难以直接发挥作用,但是形象必须与理性同时作用。因为,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常常依赖理性的力量。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应和批评界态度等,这些重要环节时常掺杂作者的理性过程,是可以凭理性去把握的。如果否定这一点,那就把文学创作视为绝对神秘或非理性了。例如巴尔扎克根据批评界的意见修改《风俗研究》的写作设想,这就是借助概念去分析的结果。
另外,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文学是由艺术形象构成的世界,但这一世界是蕴含理性的。艺术形象充满了活生生的感性直觉,这表面看来超越于理性过程之上,但实际上可能把人导引或提升到一个通常感性和理性都无法达到的至高的理性境界,在这里,人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品味而深切地领悟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陶渊明《饮酒》、王维《终南别业》都表达出诗人有关归隐田园的理性意图。然而,这种理性意图却不是由哲学推理方式而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去实现的。诗人归隐田园的理性意图往往隐藏在活的形象的审美直觉中。
可以说,不仅在文学创作和阅读过程中,而且在艺术形象本身中,理性都在起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使文学的艺术形象终究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所以,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总之,文学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三)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文学是情感的。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等,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这种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总是与前述审美无功利、审美泛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它们而显现。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倾泻了浓烈的情感评价,但这又是借人物的行动、关系透露出来。吉卜赛姑娘埃斯美娜尔达是外美与内美的化身,敲钟人加西莫多外丑内美,卫队长法比斯外美内丑,主教克罗德外善内恶……这里的主观毁誉、褒贬态度并未直接陈述,但读者可以从对形象的直觉中体味出来。
这里也有理智的认识因素在起作用呢,文学也是认识的。因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观理智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并不直接呈现于审美形象世界中,但它总是可以被归纳出来。《巴黎圣母院》的形象世界甚至也可以被抽象化为雨果本人的如下认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如欧阳修《画眉鸟》中直接传达出诗人对失去自由的画眉鸟的关切情感,又由此间接地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普遍认识:自由是最重要的。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中既有情感的激烈宣泄,也有冷静的认识表达,把认识蕴藏在浓烈的情感性语言中。
这表明,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察。文学通过审美形象表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态度,同时也表达其客观理智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以上三方面表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在这种双重属性中,审美属性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文学并不直接体现其社会属性,而总是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但是,保持审美风貌并不仅仅意味着超乎现实社会之上而升入纯审美之境,而可能同时意味着更充分和巧妙地体现社会属性。因为文学正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社会属性,文学愈是审美的,便往往愈能寄寓社会意图;反之也一样,文学愈具有社会性,便往往愈注意突出审美属。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在话语蕴藉及其生成的审美诗意世界中,并赋予这种话语蕴藉及审美诗意世界以多重读解的可能性。文学的双重属性及其复杂性正在于此。




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话语蕴藉属性,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p64
答:一、文学与话语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文学以话语的方式存在。话语是与语言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索绪尔将语言进一步区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种成分、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话语根据福柯等的研究,可以看作着做上述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语言方式。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特定言语系统。
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就是说,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通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不过,与哲学、科学等其他话语相比,文学话语有自己的特殊性。
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话语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把文学不是简单地看做语言或言语,而是视为话语,正是要突出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紧密联系。
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反对那种把文学看做个人语言形式的理论,而明确地主张文学是一种“话语”,是一种置身在更广阔的语境中的完整的“话语实践”领域。把文学视为话语或话语实践,主要目的不是仅仅突出文学的语言形式,而是强调这种语言形式本身正处在完整的社会生活过程的相互作用中。
福柯的“话语”和“话语实践”概念,应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与意识形态观点加以改造。意识形态概念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与话语”及“话语实践”密切关联的概念。伊格尔顿指出话语与我们居于其中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相联系的种种方式的关系正构成“话语实践”。可以说,意识形态是话语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联结场,是指人们的社会话语与人们所身处于其中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具体而又复杂的联结方式。这样的意识形态概念包含两方面内涵:第一,它是人们所说所写的话语;第二,这种话语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相关话题/文学理论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p23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与动物不同,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经充分考虑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人的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活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一章、第二章:导言部分
    第一章、第二章:导言部分 1、文学理论概念 p3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分支之一,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其他分支的研究,本身有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之上。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
  •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 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
  •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大学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第 1 页 共 1 页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大学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余味,审美意象,心理学批评,沧浪诗话,虚静,发愤著书 简述审美理想的特点 简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含义 简述 论述陆机文赋的应和悲雅艳的内涵和意义、 论述文学情感的意义和价值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3
  • 辽宁大学2013-2001文学理论考研专业课真题
    文学理论(2013-2001) (2013) 1、以古典文论为根据,谈谈文学创作中虚与实的关系。(15) 2、如何理解文学创作中的意识与无意识?(15) 3、与叙事文体相比,抒文体题具有哪些艺术特征?(20) 4、与现实主义相比,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20) 5、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7-02
  •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8个,一个5分) 兴观群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判断力批判》。陌生化。 用典。创作个性。意境。(忘了,想起来补上) 二、简答题(共4个,一个15分) 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 2.如何理解典型。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如何理解风格。风格的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7
  • 2012年湖南大学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湖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中国语言文学 文学理论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主要内涵。 2简述文学活动的巫术发生说 3举例说明行动元与角色的主要区别。 4以文学作品为例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心画心声说。 5简述社会历史批评的主要内涵。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2
  • 2013年湖南大学文学理论和写作真题
    2013年湖南大学文学理论和写作真题 一、简答题 1、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内涵。 2、文学何为的问题涉及文学的功能,运用中外文论举例关于文学功能的哪 3、文学语言在哪些方面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主要通过哪些策略来改变语言的惯用表达? 4、隐含的读者含义及哪些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2
  • 2013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阅读理论真题
    一、名词解释 期待视野 文学鉴赏 意境 文学接受中的欣悦心境 期待遇挫 二、简答 1、简述文学接受的五种动机 2、简述文学接受的不确定性(注意不是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这两者有区别) 三、阐述题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30分) 1、为什么要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作为修饰邮票、船票、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3-03
  • 2010年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考研试题
      一、考试题型  名称解释、简答、论述、评论写作  二、知识点  立象尽意、文学性、叶绍钧、闻捷、郭沫若《凤凰涅槃 ...
    新浪考试 201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