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笔记第890页《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2-01-12

用户: 188****8628
时间: 2022-01-12 13:01:26 来自: iPad (5th generation)

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内容第890页备注了学习笔记
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学对人和社会的反映过程和目的是不一样的,前者从具体的人和社会现象出发,随着认识的深化便会渐渐疏远对象自身的感性特征,进而专注于对人和社会的准确单纯的抽象意义和普遍原则的把握;而文学从具体的人和社会现象的体验和观察中,经由对具体对象的理解和思考、深化和升华,最终完成的是比人和社会现象本身更为集中和更具表现力度的具体的审美意象。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虽然伴随着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但这一过程自始至终都是用具体个别的形象来反映生活。 (3)在反映态度上,文学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刻画社会人生 尽管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在某种层面上与人的主观心理有关,如政治有政治热情、道德和宗教也都有情感问题,但是这些情感成分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客观事实和规律的制约,都要受到现实需要的选择,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其客观性及真理价值。文学尽管也需要表现人类的某些共同的情感,但往往是以独特的主观态度来表现,以独特的感受、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心理姿态来表现社会人生。比如《三国演义》写的是历史故事,但作者却有浓厚的“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鲁迅的《呐喊》和《彷徨》里的大多数小说,从表面看来是很冷静客观的,但细细地品味之后就会发现其大都熔铸着作家自己独特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主体倾向。 综上所述,文学这种意识形态表现出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将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等同,或简单机械地置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框架之内,都是不恰当的。 2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武汉
点击查看资料全文:
前往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用户188****8628正在学习的资料简介: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手机扫码阅读全文

第一编 导 论
 第1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3章 文学作为活动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9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文学风格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14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6章 文学批评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考研真题详解



相关话题/文学理论 考研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