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上)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2-11

    一、感觉定律及心理量表法和有关实验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只有在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下,才能产生感觉。
感觉的意义:a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b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c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考夫卡把刺激分为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感觉器官接受到的刺激,可随感觉器官发生变化,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远刺激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不会太大变化,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2.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受器的不同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指接受来自身体外部的刺激,反应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内部感觉是指接收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3.感觉的编码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3.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3.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4.感觉测量
4.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并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绝对阈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个体的注意状态、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
4.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是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他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来表示: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感觉不同,韦伯分数就不一样。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4.3费希纳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探讨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时提出了对数定律。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阈上的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费希纳在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之间,推导出一种数学关系式: ,其中I指的是刺激量,P为感觉量,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如果刺激量取对数值,那么其和感觉量之间成线性关系。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但是,他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被事实所否定。费希纳定律以韦伯定律作为基础,因此,费希纳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强度时才适用。
4.4斯蒂文斯幂定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了刺激强度与感觉量关系的幂定律,也称乘方定律。他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的。公式为 ,其中P代表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如果刺激强度和感觉大小都取对数,那么二者的关系就变成了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取决于乘方函数的指数(n)。
乘方定律在理论上说明了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在实践上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了依据。但是,用数量估计法所得到的乘方定律,受到背景效应和反应偏向的影响,某种感觉的乘方函数的指数不是恒定的。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描述了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的两种关系。
5.感觉现象
5.1感觉适应
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变弱,即感受性提高或降低,这种现象就叫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典型的嗅觉适应现象。
5.2感觉对比
由于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对比。比如,吃糖后会感觉苹果酸;而吃杨梅后就会觉得苹果甜。
5.3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感觉的相互作用。比如,用小刀刮玻璃边的声音往往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
(二)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1.感觉阈限
1.1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实验定义
绝对阈限是指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一种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是指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1.2测定阈限的实验特点
a选择好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物理量为横坐标,心理量为纵坐标)
b要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做的反应(判断有无,辨别相同还是相异)
c测定的次数要多些(不是分界点而是过渡区,100次以上)
1.3影响感受性的三个因素
a与如何测量阀限有关
b与被试对任务的注意程度以及态度有关
c与被试的感受性是否出现不稳定的摇摆有关。
2.极限法,也称最小变化法
极限法中刺激是由递减和递增两个数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幅度应尽可能的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查被试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也就是被试从无感觉到有感觉,或从有感觉的无感觉的刺激强度。
2.1极限法的特点以及绝对阈限的测定
a自变量:刺激系列
要按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呈现,起点要大于或小于阈限;一般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共100次左右);避免被试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应该随机变化。
b因变量:被试的口头报告
当刺激呈现之后,感觉有就报告“有”,感觉无就报告“无”,主试记录“+”“-”;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有”,这一系列停止,递减同理;说不准可以猜,但不可以放弃,也可以记录“?”
c阈限的确定:
阈限是统计值,被试报告“有”和“无”这两个刺激的中点,就是这一刺激系列的阈限。
具体计算:可以将所有各系列的阈限求平均数;可以先分别求出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平均数再求出两系列的平均数;也可以将每相邻的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阈限为一组求平均数,然后再求各组的平均数。
在感觉的测定中能够充分体现极限法的特点:
a刺激是由递增递减两个系列组成;
b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c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不同;
d每个系列的转折点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e多个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就是绝对阈限。
2.2差别阈限的测定
a自变量:两个刺激
标准刺激(固定的强度,大小不变),每次比较都出现。
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匹配呈现。
b因变量:口头报告,一般用三类反应,  “+”“-”  “=”
c差别阈限的确定:
A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l)。
B在递增系列中的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l);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
C上限与下限之间叫不肯定间距IU。
D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主观相等点(PSE),理论上PSE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但实际有差距,叫常误(CE)。
E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取上差别阈(DLu=Lu-St)和下差别阈(DLl=St-Ll)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  DLu=Lu-St
下差别阈  DLl=St-Ll
主观相等点  PSE=IU/2=(Lu-Ll)/2
常误    CE=St-PSE
差别阈限  DL=[DLu+DLl]/2
          =[(Lu-St)+(St-Ll)]/2
          =[Lu-Ll]/2
差别阈限即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变化,用DL表示。在差别阈限的测定中,每次都让被试比较两个刺激,即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被试可以做出3类反应,分别用+,=,-表示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关系。=表示被试无法区分两个标准刺激的关系,即认为相等。从-到=的转折点是下限,从=到+的转折点是上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称为不肯定间距,即不肯定间距等于上限减下限。不肯定间距也称为相等地带,一般用IU表示。差别阈限等于1/2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它反映的是被试在做判断时实际上所依据的标准刺激。也即主观相等点等于1/2的上限与下限之和。经过这样的过程可以测定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就是相对差别阈限。
2.3极限法的误差
在极限法的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原先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对新的刺激做了错误的判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显著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时,就推断存在习惯误差。
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当递减系列的阈限显著大于递增系列的阈限时,被试就存在期望误差。
2.4极限法的变式——阶梯法
阶梯法与极限法的不同在于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时,有按一定梯级来减少刺激程度。这样,实验可以出现预定的转折点,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感觉阈限值。
3.平均差误法
易产生动作误差,11单选
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就是平均误差。
当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时,只要设想标准刺激的强度为零然后来调节比较刺激,使比较刺激的大小变化到刚刚觉察不到或刚刚觉察到,然后,对比较刺激求平均数就是绝对阈限。当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求平均误差的方法有:
a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数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值。
b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作为差别阈限。主观相等点是相等地带的中点,它等于各比较刺激的平均数。
c用每次调节结果的标准差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值。


相关话题/普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