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上)(7)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2-11


视知觉组织的心理是视觉过程初期检测大范围拓扑性质的普遍而基本的功能反映。视觉系统不仅能检测拓扑性质,更敏感于大范围的拓扑性质,并且其发生在视觉过程的初级阶段。
2.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大小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实验。
2.1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
著名人类学家腾布尔报告了一个土著人Kenge在第一次离开森林来到平原的有趣反应。Kenge无法感知远处物体的真正大小。因其没有大小恒常性的经验,Kenge只能依据物体的网膜影响大小来进行反应。由此推断知觉恒常性是需要经验的。
莱博维茨的实验:首先在实验仪器上向被试呈现一个目标刺激——倾斜成各种角度的椭圆形,然后要求被试在四种倾斜刺激的比较刺激中选择一个与目标刺激看起来同样的形状,这些比较刺激是一系列从圆形逐渐拉长的椭圆形,结果发现形状恒常性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经验更多的成年人却更易直接按照网膜影响进行判断,而出现错觉。这与一般认识不符。
爱波斯坦对莱博维茨的实验是这样解释的:人们在进行形状匹配时会受指导语的影响。在指导语要求被试按客观形状来判断时,产生的形状恒常性最小。成年人对指导语尤其敏感,因此他们可能会故意按照网膜大小进行形状匹配。
2.2大小恒常性实验
当观察物体的距离(视网膜像)改变时,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保持恒定的现象称为大小恒常性。
Holway-Boring用实验考察了影响大小恒常性的几种因素。在实验中,观察者坐在两个常常的、漆黑的走廊的交叉处,在其中一个走廊的距离观察者10ft(约三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可调节的发光的圆形的刺激物;同时在另一个走廊呈现标准圆形刺激物,距离观察者为10—120ft。标准圆形刺激物上标有刻度,确保当刺激物到观察者眼睛的距离不同时,投射到观察者视网膜上的视像保持相同(视角为1度)。
观察者的任务是调节比较圆形刺激物的大小,使其与标准圆形刺激物的大小看起来相同。一共有四种观察条件:a提供正常的双眼观察条件;b只允许单眼观察;c通过一个小孔进行单眼观察;d在每个标准圆形刺激物的周围用黑布遮挡,组成一条黑布的通道观察。
其结果表明,在双眼和单眼观察条件下,被试都表现出良好的大小恒常性,使用双眼和单眼的效果基本相同,但是在条件3,恒常性大大降低,条件4由于几乎完全没有深度线索,恒常性比条件3更低。可见,深度线索和视觉结构对大小恒常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形状恒常性实验
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时,看到的物体都保持相同的形状,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表现出对物体形状的知觉整合。在大小恒常性中,形状恒常性的程度是随可利用的空间方位信息多少而变化的。形状恒常性会受到深度线索和物体空间排列的影响。当先对于观察者来说,缺乏关于被观察物体的位置的视觉信息时,形状恒常性受到损害,甚至消失。
3.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3.1空间知觉实验
空间知觉线索有两类:一类为单眼线索,一类为双眼线索。
3.1.1空间知觉的单眼线索。
第一,插入。是指一个物体部分的隐藏或遮挡另一个物体。艾姆斯的实验中,首先给被试观看两张放在不同距离处的扑克牌,K放在5英尺处,Q放在10英尺处。两张牌放置位置部分重叠,K遮住了Q的一角。实验中控制其他距离线索,由于这种遮挡关系,被试能够正确判断两张牌的前后关系。第二步,再次呈现这两张牌,但把两张牌的位置互换,并且将Q的一角(先前被K遮挡的那只角)剪掉。结果被试会知觉到放在远处的K仍在Q前面。
埃姆斯的实验表明遮挡是人眼判断空间距离的重要线索。
第二,空气透视。当我们观察一处远景时,远处的物体步入近处的物体清晰,这叫做空气透视。
第三,阴影。物体表面离光源最近的地方最亮,当物体表面离开光源一定距离后,其表面变暗或产生阴影。在非连续物体表面也能产生深度知觉,并且深度感随光线和阴影对比度增加而增加。
第四,线条透视。通过线条透视,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深度知觉,即三纬立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会发生变化。
第五,结构级差。大多数物体的表面都以其纹理结构等微观形式相互区分,这些表面的结构具有连续的密度变化或级差。当我们观察具有结构的表明时,随着距离的增加,组成结构的成分密度也越大。
第六,相对大小。当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观察两个不同大小的相似或相同形状的物体时,通常感觉比较大的物体离我们较近,这种线索称为相对大小。
第七,熟悉大小。通常我们知道周围环境中许多物体的实际大小,我们能够根据记忆和观察到的物体现在的大小推测其空间距离。熟悉大小线索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观察物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第八,运动视差。观察者在物体运动时,所产生的与被观察物体之间深度知觉或距离的单眼线索称为运动视差,特别是观察者头部运动时,离观察者不同距离的物体移动后所形成的视像差称为运动视差。
第九,调节。注视不同远近物体时,眼睛的调节反应的差异可以通过睫状肌提供的眼睛运动调节信号来完成空间中目标定位的任务。
第十,高度。物体在水平面上的高度也是空间知觉的线索,如果我们把同样大小的物体置于不同水平面的高度上,高水平面上的物体看起来较远,低水平面上的物体看起来较近。
第十一,颜色分布(远——蓝,近——红)。
3.1.2空间知觉的双眼线索
第一,辐合。辐合是指注视物体时双眼视轴的趋势,在观察近处和远处物体时,肌肉紧张程度的差异能够提供深度或距离线索,但辐合线索只在一定距离内起作用。
第二,双眼视差。人在注视物体时,两只眼睛视网膜像的差异称为双眼视差。近于和远于注视目标物的所有物体在双眼视网膜上视像的位置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双象的产生。远于注视点的物体双向不重叠,称为非交叉双像。近于注视点的物体是交叉的,称为交叉双象。因此产生双象的不同形式也可以作为相对距离的有效线索。
3.2运动知觉实验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产生运动知觉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在视网膜上留下的痕迹,二是观察者自身的运动所提供的动觉信息。
影响运动知觉阈限值的因素包括:目标物的大小,目标物的距离,目标物的背景,亮度水平,视网膜受刺激的部位和眼睛的适应状态。物体很好的照明条件,固定的背景,并且其视像投射到中央凹的条件下,人眼对物体运动产生知觉的阈限值最低。
谢弗等人曾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对运动知觉阈限做了研究。他们在实验中用恒定刺激法比较了两种条件下运动知觉的阈限。一种为背景静止,物体运动;另一种为背景运动,物体静止。他们发现,在这两种条件下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经验是相同的,但觉察运动的阈限却不同。当运动速度为每秒164分时,物体只需位移1.8分便可被知觉到运动,而背景需位移4.8分才被知觉到运动。
布朗的研究要求观察者把一个比较刺激的速度与标准刺激的速度进行匹配,使两者速度在主观上相等(何种方法?)。在一个实验中,被试观察一个大于比较刺激一倍的标准刺激,并且,标准刺激所在的背景两倍于比较刺激的背景。结果发现,被试为了获得较满意的匹配,往往把比较刺激的速度调到约为标准刺激的一半。所以,现象的速度依赖于物体的相对大小及其背景。
4.知觉与觉察实验
4.1无觉察知觉的测定
4.1.1Stroop启动实验
启动词为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提示将要出现的目标色块的颜色,被试要快速地报告出这个色块的颜色。
在实验中,马塞尔采用了掩蔽技术来操纵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程度。掩蔽是指在呈现启动词后紧接着出现无序的字母图案,来阻断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由于不同被试意识到启动词出现的时间阈限不同,在检验启动效应之前,通常要使用极限法来确定启动词和掩蔽刺激的时间间隔。他的研究发现: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被试都显示出Stroop启动效应。也即即使被试对启动词没有觉察,启动效应任然出现,由此马塞尔认为对意义的知觉可以不通过觉察。
4.1.2无意识知觉与有意识知觉的实验性分离
奇斯曼和梅里克尔对Stroop启动实验进行了改进,通过操作启动词的色块颜色一致的出现频率来获得觉察和无觉察水平的实验性分离。在觉察条件下,当启动词与色块颜色一致的出现频率增加时,Stroop效应增强,同时对不一致的启动词反应时明显变长,出现频率效应。在无觉察条件下,Stroop启动效应不受一致实验频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了觉察和无觉察条件出现的实验性分离。
奇斯曼和梅里克尔提出双阈限理论:一为主观阈限,即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却能进行辨别反应的水平,一为客观阈限,即被试在辨别操作任务上显示出完全随机水平。该理论认为,在低于主观阈限不低于客观阈限之间的觉察状态或刺激能量水平时,被试才能产生无意识知觉,即无意识是主观状态的无觉察。
然而,有研究发现与其理论不符的结果。达根巴克、卡尔和威尔黑姆森发现启动效应随启动词掩蔽刺激之间间隔时间而变化:当间隔时间从主观阈限逐渐缩短时,启动效应也逐渐减少,达到单词辨别阈限时,启动效应逐渐消失;但是,当启动词和掩蔽刺激间的时间间隔继续减少时,启动效应又增大,且在刺激觉察客观阈限达到最大。
而后梅里克尔和瑞恩哥尔德在实验中向被试仅呈现一个词或仅呈现空白,被试首先判断呈现的是刺激还是空白,然后进行破选再认或词汇判断,结果发现,当刺激呈现而被试声称看到刺激时,被试的单词、非词再认和判断成绩均高于平均水平;当刺激呈现而被试声称没有看到刺激时,被试单词再认和判断成绩仍高于随机水平,但非词的再认和判断完全处于随机水平。
在这一实验中,自变量A为单词与非词再认和判断,单词为一个水平,非词为另一个水平,单词和非词不影响主观阈限之上的有意识知觉,只影响主观阈限之下的无意识知觉。另一方面,如果用客观阈限值作为意识觉察标准的话,将看不到这种实验分离现象,表明主观阈限能够更好地区分意识和无意识。
4.2盲视(与变化盲视不同)
韦斯克兰茨报告一则盲视的案例。病人BD在切除右侧视皮层顶端后,他的左侧视野却失明了,通过动态视野程序发现BD在每只眼睛左半部都有一个盲点,
观察发现,DB能够清晰定位处在盲视野区内的物体,DB在盲区的定位觉察和目标的猜测都远比随机猜测的结果好,并且在许多情况下盲区的视觉活动都和正常视野的视觉活动表现的一样好,但是DB任然不能辨别在盲区出现的物体。实验中控制照明条件,DB的头位置固定、视线方向保持不变。

 


相关话题/普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