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中)(5)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2-11


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因素的干扰,也要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4.7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的数量上以及知识的组织方式上有所不同,是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新手往往根据问题夫人表面结构特征进行分类,专家则根据问题的深层结构进行分类。
(五)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例如,科学家发明一项新技术就属于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思维总是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需要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吉尔福特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
远距离联想能力: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远距离联想能力能有效测量人的创造性,但仅仅依靠这个是不够的。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a定向阶段。创造性思维的开始阶段,主要对问题进行定义和确定问题中的重要维度。
b准备阶段。尽可能多的搜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c酝酿阶段。在大多数问题解决过程中,都会出现一段无奈的时期,即所哟能想到的方案都无法解决问题。在该阶段,问题解决被移入潜意识中进行,即问题看似被搁到一边不去再想,而实际上仍然被继续思考。
d顿悟阶段。思想火花的闪现阶段,顿悟或一系列顿悟的产生标志着酝酿阶段的结束。
e验证阶段。创造性思维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主要是检验并批判性的评价顿悟阶段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案。如果证明方案是错的,思考着就返回酝酿阶段。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3.1酝酿与创造性
在问题解决中,定势或功能固着等心理因素在某一时刻可能阻碍着问题的解决,这些因素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排除的。然而,酝酿有助于重新形成问题的表征,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2社会因素与创造性
人们生活环境中的社会因素对创造性思维也有影响。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单独完成任务还是集体完成任务,被试知道他人会对自己的成果做出评估时,他们的创造性程度都大大降低。研究还发现,人们在工作时,如果有他人观看,则创造性会受到限制。
(六)表象
1.表象的含义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产生表象的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根据表象中创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以分为知觉表象、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知识;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2.表象的特征
2.1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比如,儿童中可能出现的“遗觉像”现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表像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但二者又有不同之处。知觉的形象鲜明生动,表象的形象比较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
2.2概括性
表象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表象具有抽象性,它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2.3可操作性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
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用心理旋转实验说明。库泊等人在研究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旋转角度不同的R,呈现的字母可能是正写的也可能是反写的。要求被试判断字母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结果表明,当呈现字母垂直时反应最快,反应时最短。在其他情况下,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增加,当字母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任务中可以对表象进行心理操作,即他们把倾斜的字母在头脑中旋转成直立位置,然后进行判断。同时还说明,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人们确实可以借助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支柱就是人们已经形成的各种各样表象。
3.表象理论
科斯林在心理扫描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表象的计算理论。根据该理论,表象有两个主要因素:a表层表征,即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b深层表征,即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表层表征是我们意识到的表象,其容量有限,而且极易衰退。深层表征有两种:a本义表征,这种表征提供关于某一形象的信息。本义表征在计算机模型中是作为坐标储存的,它们指明各点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位置,以形成客体的精确表象。b命题表征,这种表征是由抽象的命题构成的,它们是用于解释客体的。该理论认为,从深层的本义表征生出表象的过程为:
a图示过程: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b发现过程: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
c放置过程: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个部分处在表象的正确位置上。
d表象过程:协助上述3个过程的活动。
(七)想象
1.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像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主要负责处理图形的信息。
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一下几种形式: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叫不随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人们往往会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这就是无意想象。
2.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也叫随意想象,它是按照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a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的创造性水平比较低。
b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在创造想象中,原型启发很重要。所谓原型是指在创造想象中起着启发作用的事物。
c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2.3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幻想和理想都是指向于未来,与人的愿望相联系。但是,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作依据,因而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而理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想象。按实现的可能性:理想(最可能实现)、幻想、空想(最不可能实现)。
3.想象的功能
a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同时,想象的新颖性、形象性也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b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c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d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相关话题/普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