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中)(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2-11


4.工作记忆
巴德利和赫奇的工作记忆系统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组成:一个不受感觉通道影响的优点类似注意的中枢执行系统并为特定的目的服务;一个以语音形式(基于言语的)保持信息的语音环;一个专门进行视觉和/或空间编码的视空图像处理器。
工作记忆的关键成分是中枢执行系统。它虽容量有限但可以参与任何认知活动。语音环和视空图像处理器从属于中枢执行系统并为特定目的服务。语音环储存单词呈现的顺序,而视空图像处理器用来储存和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工作记忆的每一个成分均是能量有限的,而且相对独立于其它任意成分而工作。有两个基本假设: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某一个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都将不会很理想;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不同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应该同分别完成两个任务一样好。
(四)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长时记忆是指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只是框架,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有按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主观组织等。
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有意编码的效果明显优于自动编码的效果;加工深度。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3.1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存储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储阶段已保持的经验会发生变化,变化表现在质和量方面:量方面,存储的信息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质的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存储的经验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内容简略和概括,完整合理有意义,更加具体突出。还表现为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2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组织有效的复习,复习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3.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分两种基本形式,回忆和再认。回忆通常以联想为基础,遵循接近率、相似率、对比率和因果律。再认有感知和思维两种水平,并表现为压缩和开展两种形式,感知水平的再认以压缩形式表现出来,思维水平的再认以开展的形式进行。再认的效果随再认的时间间隔而变化,间隔越长效果越差。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情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在回忆过程中,人们所采取的策略,将直接影响回忆的进程和效果。首先,联想是回忆的基础;其次,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再次,双重提取;又次,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有助于信息的提取;最后,与干扰作斗争。
(五)遗忘
1.遗忘的含义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艾宾浩斯是世界上最早对遗忘现象作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他在记忆实验中创编了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和重学法的统计方法。实验目的是探讨识记后保持量的规律。
将实验结果绘制成曲线图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图中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逐渐稳定的下降,到达某一时间点后几乎不再遗忘,表明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揭示了人类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遗忘的原因:a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b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可用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来说明。c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d提取失败说,认为遗忘是存储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在提取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提取线索。
对此项工作的评价
一种批评是他制作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且各音节之间的难度也不一定相等。另一种批评是关于他自己做被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他自己知道了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这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去等等。
(六)记忆实验
巴特利特的研究
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持批评态度。他认为记忆不仅是形成联想,学习与记忆是一个活跃的过程,涉及意义的追求,把识记材料纳入一定的图式。
他批评艾宾浩斯为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艾宾浩斯过于注意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影响记忆的其他因素。
图式理论(schematheory):Bart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主动组织过程,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地作用起来,而且将他们组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Bartlett认为人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事物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并不断地对已有的图式进行重建。
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改变事件的某些细节,使整个事件更符合已有的图式,意义更明确。
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Bartlett认为记忆是一种心理重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他认为,对既往事件的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文化态度和个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
他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如实地知觉到,观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被以往的经验所填补。
1、关于故事的研究
Bartlett从“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中选了一个叫做“鬼魂的战争”(TheWaroftheGhosts)的故事。
2、关于图画的实验
记忆变化有以下趋势:
精心组织(信息添加与细节夸张)
简单化(特征简化为习惯形式)
命名(言语符号影响材料再现)
细节保存(赋予符号意义)
(三)艾宾浩斯和巴特利特实验比较
他们都是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家,都试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不是思辨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规律;
但是Ebbinghaus是新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家,而Bartlett是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是有很大区别的。(表)
1.感觉记忆的实验
研究感觉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实验是通过让被试识记一系列刺激材料,识记完后,要求他将识记的材料再现或再认出来。再现法又可以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全部报告法是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以此确定感觉记忆的保存量。部分报告法要去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以此来确定感觉记忆的保存量。部分报告法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会议材料多,其他干扰和遗忘因素对感觉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斯珀林采用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对感觉记忆的保存量进行了研究。在全部报告法实验中,他同时呈现给被试3、4、6、9……个数量的字母,呈现时间是50毫秒,字母呈现完毕后,立即要求被试尽可能多的把字母再现出来。实验结果表明,当呈现的字母少于四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地报告出来;而当呈现字母多于5个时,被试的报告开始出现错误,被试平均报告正确个数为4.5个。斯珀林认为,在感觉记忆中所保持的信息可能比个体报告的数量要多,只是因为全部报告法的局限性而未能检测出来。
于是,斯珀林设计了部分报告实验法。实验材料任然是字母。他把字母分成四个一行,共三行。每行字母分别与特定的声音相联系。字母呈现时间为50毫秒。字母呈现完毕,紧接着呈现一个声音,要求被试根据声音提示回忆相应行的字母。通过报告结果推理被试感觉记忆中字母的保存量。结果表明,被试的感觉记忆容量平均为9个字母,比全部报告法增加了一倍。于是,斯珀林认为感觉记忆有相当大的容量,只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
2.短时记忆的实验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也很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20世纪50年代,彼得森等人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了避免被试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之间进行复述,实验添加了数学计算题或其他分心干扰任务。结果发现,中间间隔越长,被试回忆的刺激数目就越少。可见,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复述才能被保存,并转入长时记忆中。
斯滕伯格最早对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进行了研究。实验目的是为了检验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还是平行扫描。
米勒等人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为7±2个组快。组快的单位可以是字母、数字、单词、句子、图片等。每个组快内部的信息是可以变化的。
沃和诺尔曼对短时记忆的遗忘进行了研究,实验的目的是探查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干扰还是由于消退造成的。他们让被试听由若干数字组成的数字序列,在数字序列呈现完毕后,伴随着一个声音信号将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这个探测数字曾经在前面出现过一次。要求被试回忆(数字序列中)在探测数字后面出现的数字。从回忆数字到探测数字之间是间隔数字,呈现间隔数字的时间为间隔时间。实验中,数字的呈现有两种速度:一种是快速的,每秒4个;一种是慢速的,每秒一个。结果表明,无论是那种速度,被试的回忆正确率都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且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信息造成的,而不是消退。
3.长时记忆的实验
长时记忆保存的信息在一分钟以上,甚至终生。但是,存储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不是没有任何变化的,而是处在一个动态过程中。长时记忆系统中信息的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会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减少;在质方面,由于个体知识、经验的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差异,人们存储的经验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卡密克尔用实验证实了这些。
长时记忆系统中信息的变化还表现在记忆恢复现象。记忆恢复现象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要高。巴拉德用实验支持了这一理论。实验中,他要求12岁左右的学生用15分钟学习一首诗,而后让他们回忆学习的内容,然后,隔一天、两天、三天、七天继续测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程度。结果表明,第二、第三天的保持量都比第一天高。
4.工作记忆的实验,11单选
Baddeley和Hitch的工作记忆系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个不受感觉通道影响的中枢执行系统;一个以语音形式(基于言语的)保持信息的语音环;一个专门进行视觉和/或空间编码的视空图像处理器。工作记忆的关键成分是中央执行系统,其虽容量有限但可以参与任何认知活动。语音环和视空图像处理器从属于中枢执行系统并为其特定目的服务。语音环贮存单词呈现的顺序,而视空图像处理器用来储存和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工作记忆的每一个成分均是能量有限的,而且相对独立的工作。这里有两个基本假设: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某一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都将不会很理想;如果两个任务使用不同成分,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应该同分别完成两个任务一样好。
基于这些假设,研究者们设计了大量的双重任务实验,例如,Bobbins等对业余和专业国际象棋选手下棋时所涉及的工作记忆中三个成分的参与程度进行了讨论。被试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各种可能性中选择出一组连续且恰当的行棋方案,还需同时从事下面的任意一项任务。
重复击打:这是控制条件
随机数字产生:这与中枢执行系统有关
顺时针方向按计算机键盘:这需要视空信息处理器
迅速重复单词see-saw:这一过程使用了语音环
结果表明决定行棋方案需要中枢执行系统和视空图像处理器的参与,基本上与语音环无关。对于专业和业余棋手,同时操作两项任务的成绩是接近的,说明两组被试以相同的方式运行工作记忆。
4.1语音环
被试复述一列短词的能力要比复述一列长词强。这被称为词长效应。语音环的容量是由保持时间决定的,而记忆广度则是由复述率决定的。
Baddeley发现语音环决定词长效应的有关证据。研究者测量了被试回忆单词的数目。一些被试在完成主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一个口头重复1-8这些数字的发音抑制任务。其假设是这一干扰任务将使用语音环,并使语音环不能完成词汇加工这一主任务。发音抑制任务消除了词长效应,表明这一效应依赖于语音环。但是,虽然Baddeley发现了发音抑制任务消除了视觉呈现条件下的词长效应,但它并不适应于听觉呈现的情况。
Baddeley对基于语音或言语的储存和发音控制过程做了区分。Baddeley认为语音环由以下成分构成:一个被动的语音储存直接参与言语知觉;一个发音过程与言语产生发生联系,这使得语音储存信息可以进一步被利用。
4.2视空图像处理器
Baddeley研究了视空图象处理器。被试在一个矩阵模型内聆听关于数字方位的模型信息。这些听觉信息有的很容易视觉形象化,有的则不容易。然后他们重构这一矩阵。当这一任务与旋转追踪任务结合时,在听觉信息易形象化的条件下的成绩受影响更大,而对于不易形象化信息的处理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对这一现象最明显的解释就是旋转追踪任务涉及视知觉加工,因而与形象化信息操作互为干扰。
但是一个特异性的视觉认为(亮度判断)实际上对不易形象化的干扰更大些。当采用一个无视觉输入的空间任务时,实验结果就很不一样了。这个任务要求被试在戴上眼罩的情况下凭借所提供的听觉反馈信息指向一个运动的钟摆。这一空间追踪任务大大降低了对可形象化信息的回忆成绩,但对不易形象化信息的影响甚微。因而,对可形象化信息的回忆受到空间任务而不是视觉任务的干扰,暗示对这些信息的加工主要依赖空间编码。
视觉编码在视空处理器中也是相当重要的。Quinn和McConnel要求被试采用视表象或机器复述的方式学习一个词汇表。这一学习任务分别在无其他干扰、动态视觉干扰或无关外语言语这三种条件下完成。研究者预测动态视觉干扰将允许进入视空图像处理器,而无关外语言语将进入语音环。
实验结果表明:在有帮助回忆的指导语的条件下,词汇加工并不受同时呈现的言语任务的影响,而受同时呈现视觉任务的干扰。对于机械复述指导语,干扰模式正好相反。因而,表象加工运用视空图像处理器,而机械复述使用语音环。
Logie认为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可以被进一步分成如下两个成分:视觉缓冲储存器(储存关于视觉形状和颜色的信息)和内部画线器(负责处理空间和运动信息)。
4.3中枢执行系统
Baddeley认为中央执行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a提取计划的切换。b双重任务的时间共享。c选择性的注意某些刺激而忽略另一些刺激。d长时记忆信息的暂时兴奋。
Baddeley曾用来研究中央执行系统的一种任务是随机产生数字或字母任务。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对于这些任务,被试只有集中注意才能避免产生某些固定序列(即非随机序列)。Baddeley要求被试在短时记忆中保持1-8个数字,同时试着产生一个随机数字序列。研究者假设对中枢执行系统的要求会随数字的增加而提高。正如预期的一样,数字生成的随机性随数字记忆负荷的增加而下降。
Baddeley认为随机数生成的成绩依赖于被试在提取计划之间快速切换的能力,以免发生固定的反应。这一假设被进一步验证。随机数生成涉及一个按数字键的任务。这一任务可以单独完成,或与背诵字母,从一开始计数或数字与字母交替变化中的一种任务相结合来完成。在数字和字母交替变化任务中,数字生成的随机性下降,基本上是因为这一任务需要在各提取计划之间进行切换。这一结果显示提取计划的快速切换是中枢执行系统的功能之一。
Baddeley讨论了许多研究中都涉及的一种观点,即:中枢执行系统在两个任务进行分时操作和分配注意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一个研究是关于老年痴呆症的。这类患者表现为退行性心智能力丧失以及中枢执行机能衰退。
研究者首先测量了患者的数字广度水平。然后给予每一位被试与其广度水平相同的几次练习。最后,让被试进行更多的数字广度练习,同时要求被试把十字架放到一组排列不规则的箱子里(双重任务条件)。所有老年痴呆症患者在双重任务条件下数字广度成绩均显著下降,但正常控制组被试就没有表现出这一效应。这表明老年痴呆症患者存在注意分配障碍(这是一种中枢执行功能障碍)。
5.内隐记忆的实验
内隐学习最早的研究范式,11单选;负启动范式,11单选
内隐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所以,叫做内隐记忆或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启动效应实验是研究内隐记忆的一种主要方式。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启动效应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重复启动,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另一种是间接启动,测验项目与学习项目有关但并不相同。在启动研究中通常使用的测验方法有:知觉辨认、词干补笔、补笔。
知觉辨认的程序是,在被试学习了一批单字后,把它们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合,在速示器上逐个以极短时间呈现,要求被试读出所见到的单字,被试对学过字读出来的概率高于未学过的字,两者的概率之差就是对启动效应的测量。
词干补笔的操作程序是,被试学习一些列单词后,测验时提供单词的前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
补笔是提供缺笔字,要求被试把他心中首先想到的单字填出来。
5.1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Warrington和Weiskrantz让四位遗忘症病人与16位控制组病人学习字单,然后进行四种测验:自由回忆与再认,模糊字辨认与词干补笔。结果,遗忘症病人在自由回忆与再认的测验中都比控制组差,但是使人惊讶的是,在其余两项测验中,遗忘症病人与控制组的一样好。换句话说,遗忘症病人也能保持词语信息,但这种保持在特定测验中才能表现出来。
Craf与Schactor首次考察了遗忘症病人形成新联系的可能性。他们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词对,每呈现一个词对要求被试用词对造句子,而另一组被试则判断词对中的两个词是否有一样多的原因字母。在测验阶段,一半测验是在同样的上下文关系中进行的,即原来的词对中第一个字是完整的,而第二个字只呈现词干,要求被试把词干填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如window rea_),另一半测验是在不同的上下文关系中进行的,即原来的词对被拆散,但也要求填词干(如mother rea_)。结果表明,上下文关系相同的测验(即window rea_组)启动效应大于上下文关系不同的测验(即mother rea_组)。而且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意义加工即造句的实验条件下。这说明遗忘症病人通过造句在头脑中对window与reason形成了一定的心联系。
5.2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Graf将被试分为四组,都看同一张词表,但完成四种不同的实验任务:a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不要求记忆;b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并记忆;c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不要求记忆;d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并记忆。实验最后要求有识记任务的被试组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再认出刚学过的单词,没有识记任务的被试要去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写出其第一个想到的词。研究发现,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而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Jacoby也证明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功能分离。在实验的第一部分,他要求3组被试在3种条件下大声读出一系列视觉呈现的单词或心里想出来的单词。在“无上下关系”的条件下,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一排符号(XXXXXXX),因此被试事先得不到关于该单词的信息;在“有上下关系”的条件下,呈现单词以前呈现它的反义词,这样被试事先得到关于该单词的信息,从而可以预料它;在“想出”条件下,反义词首先呈现,但紧跟着出现一排问号,被试的任务是想出该单词来,而主试不呈现该单词。
通过这样的程序,Jacoby改变了被试对单词形状的感知觉加工和意义加工的数量。第一种条件要求看清字形(感知觉的加工多),因为被试事先无法预料该单词,但同时也要求很少的意义加工;第二种条件要求较少的感知觉加工,因为反义词首先呈现,这样被试事先就得到呈现的单词的信息,涉及较多的意义加工。最后,“想出”条件基本不涉及感知觉加工,因为要求被试想出来的单词不在视觉上呈现出来,但是要求最大数量的意义加工。第一部分结束以后,被试或者进行再认测量,或者进行知觉辨认测验。实验结果表明,再认成绩随从“无上下关系”到“想到”一直上升,而知觉辨认却表现出明确的相反结果,出现了两种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这就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功能上的分离。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图尔文等人利用再认作业和词干补笔作业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保持特点作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一周以后,被试的再认成绩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而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前后没有显著变化。这表明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朱滢等人利用汉字的词干补笔,速示辨认作业和再认作业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遗忘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速示辨认和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不随时间增长而下降或下降很少,再认作业成绩则下降很少。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罗德格发现,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则没有收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有不同影响
 加考比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陈世平和杨治良让被试进行词对联想学习,同时利用干扰词对该词进行干扰,之后分别用线索回忆作业来测量外显成绩,而利用词干补全作业来测量内隐记忆。结果发现,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
6.前瞻记忆的实验
记忆可以分为回顾性记忆和前瞻性记忆。前瞻性记忆是将来在适当时机完成某项活动的记忆,是对在一段时间延搁后的将来如何引起、维持和执行有意图的行为的认知过程。回溯性记忆是指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行为的记忆。前瞻性记忆可以分为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是指当某个特定的目标事件出现时去执行某个行为的记忆。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对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去执行某个行为的记忆。一般认为,从最初的记忆编码到最后的行为执行,前瞻性记忆包含以下阶段或过程:(1)编码。对前瞻性记忆的线索和意图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2)延迟。延迟期间人们从事其他活动,这些活动被称为背景任务。(3)线索觉察。个体需要及时和准确的觉察到前瞻性记忆线索的出现,这是一种自我发动的过程。(4)意图搜索。觉察到线索以后,个体会从记忆中搜索以前编码并储存的意图,这是前瞻性记忆的回溯性成分。(5)执行。搜索到意图后,个体要调用反应系统,执行过去所计划的行为。前瞻性任务具备以下3个特点:(1)涉及延迟间隔。形成意向和意向的执行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2)涉及正在进行的任务。只有涉及正在进行的任务才能区别于一般的警觉任务。(3)延迟的活动是自我激发的。目前的前瞻性记忆研究主要范式是双任务范式,即将前瞻性记忆任务嵌套在一套正在进行的背景任务中。如,要求被试在看到鸭子和房子时按一下键,而背景任务要求被试记住所有看到的图片。此时,被试需要打断正在进行的背景任务,切换到前瞻性记忆任务。在自然背景下研究前瞻性记忆可以告诉被试在完成实验后索要一张不干胶纸,在离开房间时把门关上,或者记着几十个小时后把一张图片还回来,并索要一支铅笔。在实验室情景中,年轻人完成前瞻性记忆任务要好于老年人;而在自然情景中,老年人要好于年轻人。前瞻性记忆可能与前额叶皮层有关。
7.错误记忆的实验
按照提取的准确性,可以将记忆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错误记忆(false memory)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而真实记忆则是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相关话题/普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