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王炜瀚简略学习考研专业课笔记43页WORD打印版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4-01

目录
第一篇    国际商务导论    1
第一章    全球化与国际商务    1
第二章    国际商务的学习    5
第二篇    国际商务环境    6
第三章    国际商务的国别制度环境    6
第四章    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    10
第五章    国际金融环境    13
第三篇    国际商战略    18
第六章    外国市场进入    18
第七章    跨国公司的组织与战略    20
第八章    全球知识管理    23
第四篇    国际商务实施    25
第九章    进出口    25
第十章    全球生产    28
第十一章    全球营销    30
第十二章    全球营销    33
第五篇    国际商务支持    36
第十三章    全球人力资源管理    36
第十四章    国际会计与财务管理    38
第十五章    全球信息系统    41
第十六章    国际商务的风险管理与保险    42



第一篇     国际商务导论
第一章    全球化与国际商务

1、    历史上的两次全球化
全球化:指全球向一个更加一体化和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变。
市场全球化:把历史上独特的和分离的国家市场合并成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即不同国
家消费者的偏好正趋同于某些全球标准,帮助创建了全球市场。
生产全球化:从全球各地区筹供商品和服务,以利用各国生产要素上的成本质量差异。
全球化与外包的联系: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将服务外包给别国低成本的提供者成为可能。
三个阶段:19世纪末全球化的“美好时代”,1914~1950黑暗的反全球化阶段,20世纪
末全球化潮流复兴阶段。
2、    全球化的推动力
两次全球化的推动力量都是国际交易的技术和政策障碍的急剧减少。技术方面,第一次
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19世纪通信和运输领域变革的结果。第一次大潮中贸易的重要性体现在货物交换,第二次则是体现在观念的交换,20世纪后半叶通信与运输质的飞跃促进了这种观念的交换。
3、    全球化的乐观与悲观观点
历史经验表明,自由和开放的国际经济并非是持续稳定的,乐观观点认为全球化是一种
常规态势,其中断只是因为某些罕见的全球性时间(两次大战、大萧条、冷战)。悲观的观点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历史特例,它只发生在国际经济被单一霸权主宰的时期,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终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标志是以实施贸易保护的内向型国家经济的盛行。
4、    当代全球化面临的威胁
经济危机、世界贸易谈判僵局、恐怖主义威胁、反全球化运动等。
5、    当代全球化的不确定性
全球化将结束的观点基于两个假设。第一,国际经济自由化是经济繁荣下的奢侈品,当
国内经济恶化时,开放式的国际经济就会显现问题;第二,全球化是众多世界经济组织模式的一种,反映现有的国际政治权利的分布状况,当权力转移,可能会出现其他的经济组织模式。
6、    技术变革的可能影响
有理由认为技术的变革限制我们选择其他的模式,只能选择与相对开放和一体化的世界
经济一致的模式。除了极端情况,封闭模式的高成本是难以接受的。
7、    第二次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第一次全球化的贸易流是由相隔一定距离的地区间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构成,大部分的
资本流动是证券投资,全球化的范围广但是程度不深。当今的全球化是生产本身的国际化,从本质上提升了全球化的层次。
8、    价值链的国际化与全球价值链的组织
9、    国际商务活动的业务类型与业务主体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这两个概念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个体从事的国际商务活动。第
一:这两个概念对于区分企业个体层次的国际商务活动并无明确意义,一项企业个体从事的国际商务活动可能同时对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两个概念。第二:这两个概念不能覆盖某些典型的国际商务活动,比如很多商务活动的协助性服务。
国际商务活动具备以下四个可能互相重叠的条件之一:
第一: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从事的商业活动
第二:跨境交付的国际服务贸易活动
第三:货物进出口
第四:直接为当地的进出口活动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供服务的活动

10、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
产业间贸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新贸易理论针对差异化产品,对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现象提出了解释。
重商主义 :认为出口是有益的,进口是有害的,国家的繁荣来自于贸易顺差,积累金银,他们可能会牺牲其他国假利益为代价来保护本国利益。重商主义的缺陷在于把贸易看成零和博弈。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在自由贸易下,每个国家通过专门从事其具有绝对优势的经济活动来获益。在两国模型中,通过专业化生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两国都能产出更多;通过贸易,两国都能受益更多。国际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基于绝对优势的贸易会带来净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
只要一个国家能相对更有效率地生产另一国家需要的产品或服务,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不设障碍地进行贸易就是有利的。这种观点极大地降低了专业化的门槛,即便不具备绝对优势,只要某产业的相对效率高于其他,专业化生产仍有利可图。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
这个观点从要素禀赋,即各个国家拥有的各种资源(劳动力、技术、土地、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一种要素越丰富,其成本越低,因此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里昂惕夫悖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拥有足够的资本,却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贡献在于揭示了国际贸易是复杂的,无法用某一个理论完全解释清楚。
新贸易理论
这类理论从○1新产品出现所创造的新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2同需求相关的收入效应○3生产上的规模经济要求,三个方面对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现象作出解释。
(1)    新产品出现所创造的新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
1)    货物可得性:
技术进步创造了全新产品或现有产品类型的最新改进,通过示范效应的作用,新
产品在创新国之外的不可得性便为创新国创造出了全新的国外需求,这种需求一开始只能通过国际贸易来满足。
2)    技术差距(波斯纳):
新产品在创新国被创造出来,其他国家在学习掌握生产技术以便有能力模仿新产
品之前,需要从创新国进口。不断的创新使得国际贸易持续发生。
3)    产品生命周期(弗农):
弗农将世界国家分为三类:创新领先型国假、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产品
的生命周期其也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第一阶段新产品能获得溢价,生产会集中在创新国再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成熟阶段其他发达国家对此产品的需求和生产能力上升,在这些国家生产变得有利可图;第三个阶段由于产品变得标准化,大量的生产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现在的现实是,很多产品几乎同时在全世界上市,而且生产区位的转移更多地为生产的全球布局所替代。
(2)    收入效应
     林德理论认为,需求的相似性产生贸易,需求偏好取决于人均收入。因此,人均收入水平越近似,需求越相似,差异性产品的贸易量就越大。贝克尔的多样性假设认为真实收入的增长使得购买者可以获得更多样的产品,而其来源主要是进口,因此随着人均真实收入的增长,进口品会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3)    规模经济
     克鲁格曼注意到,某些固定成本极高的行业必须大量销售方能获利。当一个国家专门生产这类产品时,生产率会提高,单位成本会降低,从而为该国经济带来显著效率。这一理论意味着公司可以通过出口获得更大的全球市场份额来解决国内市场狭小无法获得规模经济的问题。
 

1.点我进入下载 125.75 KB (需下载币10个)


相关话题/国际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