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开建经济学说史课后题(第二版)(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4


                        第十章
1、评述西尼尔的价值理论。
西尼尔反对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价值是由效用、稀少或供给有限、可以转让三个要素构成的。西尼尔认为效用不是物品的客观效用,而是直接产生快乐或者避免痛苦的能力。一种物品随其供应量的增加,它的效用就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在他看来,价值生产三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是有限的。劳动者的劳动是对安乐与自由的牺牲,资本家的资本是对自己欲望的节制,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和资本家的两种牺牲生产出来的。劳动者牺牲的报酬是工资,资本家牺牲的报酬是利润,这二者构成生产成本,价值也就是由这种生产成本构成的。西尼尔的价值理论最终归结为生产成本论和供求论。不过,他对商品效用做出了主观心理的解释,从而成为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
2、    怎样理解巴师夏的和谐经济论?
(1)经济和谐论是19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所倡导的资本主义阶级之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一种理论。它是19世纪30年代以后劳动者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能掩盖和缓和阶级矛盾新理论的产物。
(2)人性论是巴师夏经济和谐论的基础,巴师夏认为人一方面有利己的天性,另一方面又有利他的天性。神的力量把人的两种天性起来,善良最终战胜邪恶。无偿效用规律是巴师夏经济和谐的主要规律。经济在交换领域中的表现就是服务价值论。社会参与交换的各阶级是和谐的。巴师夏否认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巴师夏把地租、利息等都归结为提供服务的报酬。
(3)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掩盖阶级间的剥削关系。马克思把巴师夏称为职业的调和论者和辩护论者。
3、    为什么说约翰•穆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他把政治经济学看做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他在说明经济规律时,把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区分了开来。认为生产规律是永恒的自然规律,是不依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而分配规律则完全不同,财富的分配完全是人类的制度问题。
约翰•穆勒在综合各派经济学的基础上,特别总结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逻辑体系》和《政治经济学定义》在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他发挥西尼尔“纯经济学”的原则中以最少牺牲获取最大利益的思想,提出“经济人”的概念。
(2)他根据“经济人”概念,认为政治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它所采用的方法是演绎法。
(3)他提出了趋势法则的概念,即由于干扰因素的影响,或由于经济理论本身的不够完善,所做的判断和预测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精确性,而只能按照预测和判断的方向指出一个趋势。
约翰•穆勒在李嘉图的分类基础上,把商品分为三类:(1)数量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如古画、古玩等,它们的价值取决于供求。(2)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其单位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商品,如工业品。他认为,这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成本决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或几乎可以说是惟一的因素是劳动。所以,商品的生产成本对于它的生产者来说,就是该商品在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3)供给数量可以增加,但其单位生产费用会随之提高的商品,如农产品。其价值取决于最不利条件下的生产费用。
约翰•穆勒在说明需求和供给决定市场价值时,也分析了供求均衡问题。他认为,和购买力相结合的想要占有的愿望称为有效需求,而价格决定于有效需求与供给的比率。需求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价值的大小而变动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竞争会在买方发生,使价格上涨,只有需求等于供给,双方达到均衡,才能使价格停止上涨。
约翰•穆勒赞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价值和国际价值规律的观点。他认为,在自由竞争制度下,一个国家的商品同另一个国家的商品相互交换的价值,不像国内商品的价值那样决定于生产费用,而是由为支付进口而出口商品的生产费用来决定,即这个国家的出口总额恰好等于支付进口总额所需的价值。
他承认现有私有制存在问题,主张对私有制加以改良。他认为私有制就意味着可按契约自由取得财产,反对所有权的滥用,比如买卖人身的奴隶制和各种不合理的独占权和特权。
在所有制论述中,穆勒对劳动和资本的所有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所有制的根本原则是保证一切人能拥有靠他们的劳动生产和靠他们的节欲积蓄的物品。”在他的观念中,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资本则是过去已积累起来的劳动,所以,依靠它们建立的所有制是合理的。对于土地所有权,穆勒是持否定态度的。
在利润问题上,他吸收了西尼尔的“节制论”,并加以补充。他把总利润分为三个部分:利息、保险费和管理工资。认为资本家在生产开始时,预付了工人的工资,进行了“节制”,因而利息是资本家节制的报酬。保险费是对资本家承担投资风险的报酬。管理工资则是资本家管理企业、组织领导生产所付出的劳动和技能的代价。
他的地租理论基本上沿袭了李嘉图的理论。不过,他提到了科技进步的作用。
         第十一章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的经济思想
1、怎样评价李斯特的经济学说?
李斯特的经济学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是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为历史,第二编为理论,第三编为学派,第四编为政策。与英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同,他从讲述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展开他的论述。
李斯特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以世界主义的经济学来代替政治的或国家的经济学。而他的国家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李斯特认为要解释经济现象,除了价值理论以外,还必须考虑到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是完全不同的。财富是交换价值,而财富的原因则是生产力,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许多倍。他把“国民生产力”分成四种类型:(1)人的生产力,包括精神的生产力和肉体的生产力;(2)自然的生产力;(3)社会的生产力;(4)物的生产力。根据李斯特的观点,人的生产力和自然的生产力是不可分离的,而二者在发挥作用时,又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条件下,即“社会的、市民的、政治的状态和制度下”进行。而物的生产力主要指物质的农业、工业和商业资本的生产力。
李斯特认为,“个人主要依靠国家并在国家范围内获得文化、生产力、安全和繁荣,同样地,人类的文明只有依靠各个国家的文明和发展才能设想,才有可能”。为此,需要探讨国家的发展。
李斯特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论。他把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他认为,一个国家从未开化时期转入畜牧时期、农业时期,进而转入工业与海运事业初期的阶段,实现转变的最迅速最有力的方法是与先进城市、国家进行自由贸易,但要使工业、海运等真正大规模发展,就要依靠国家的干预了。
2、    评述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
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克尼斯等人。
威廉•罗雪尔(1817—1894)的主要著作有:《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1843)、《国民经济学与古典派之关系》(1849)、《国民经济体系》(五卷,1854—1894)、《16—17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1851—1852)、《德国国民经济学史》(1874)。罗雪尔是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其五卷本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历史学派的重要著作。
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的主要著作有:《现在和将来的国民经济学》(第一卷)(1848)、《国民经济学的当前任务》(1863)、《统计学的科学任务》(1866)。希尔德布兰德作为历史学派主要代表,对统计学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强调统计学的重要性,认为它在国家学中的地位就像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一样。
 卡尔•克尼斯(1821—1898)主要著作有:《历史方法的政治经济学》(1853)、《铁路及其影响》(1853)、《货币和信用论》(1873—1879)。他的《历史方法的政治经济学》对历史学派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做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阐述。
历史学派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一国经济的发展,罗雪尔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国民经济的科学,它是“论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诸规律的科学,或论述它的国民经济生活的科学”。
历史学派摒弃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法,把他们的研究方法称为历史方法。他们把这种历史方法比喻为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罗雪尔第一次把萨维尼的历史方法引入经济学,为历史学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他把经济学中的历史方法归纳为四条基本原理或特征:(1)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论述各个国民在经济方面想了些什么,要求了些什么,发现了些什么;他们做了些什么努力,有了些什么成就;以及他们为什么要努力,又为什么获得成功。”。   (2)研究国民经济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现代经济关系的观察,对过去各文化阶段的研究同样重要。(3)为发现事物本质和规范性,可采用类比方法从过去的国民经济与新国民经济的比较中得到启示。(4)历史的方法对任何一种经济制度绝对不轻易地一律予以颂扬或一律予以否定。“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指出:为何以及如何逐渐发生从合理的变为不合理的'、从幸福的变为有害的'。”
由于历史学派强调对过去经济的考察,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初步划分。
罗雪尔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经历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等阶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自然、劳动、资本这三种主要的生产要素都起着作用,不过,这三种经济要素在人类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大小有所不同。以三种要素起支配作用为标准,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在较低阶段,自然要素占支配地位;在中等阶段,劳动要素逐渐上升为支配地位,并促进了城市、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在第三个阶段,资本的作用突出了,开始占据支配地位。
希尔德布兰德把交换形式作为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他把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在第一阶段,人们之间采用的是物物交换形式;在第二阶段,交换的主要手段是货币,商品关系不断发展;在第三阶段,各种信用方式不断发展。
3、    “屠能圈”理论应用了什么分析方法?
屠能探讨和说明了选择农业耕作制的规律,他通过把农产品价格和农业耕作制联系起来,利用一套特殊的或崭新的研究方法,在理论上证明轮栽农作制只具有相对的优越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各种农业耕作制都有着各自存在的优越性或合理性。
屠能运用抽象法,利用一系列假设条件,设计了一个孤立国,在孤立国中,城市谷物价格是孤立国的标准,城市周围农村的谷物价格随着与城市距离的扩大而逐渐下降,一直到可耕作的平原的边境地带,那里形成的白银和谷物的价值比例,是孤立国全境决定谷物价格的基础。城市谷物价格是边境地带谷物价格与从边境地带到城市市场谷物运费之。
屠能在孤立国中考察其他条件不变,农林田庄与城市距离逐渐扩大(也即农产品价格逐渐下降)时,农业耕作制度的变化。
他用欧洲的资料说明,孤立国以城市为中心,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增加,会形成许多个同心圆,在不同层次内采取着不同的耕作制度,它们依次为:自由农作、林业、轮栽作物制、轮作休闲制、三区农作制、畜牧荒野。屠能的孤立研究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度和农业生产部门的位置配置,因而被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
4、    说明屠能的地租理论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的异同。
地租理论是屠能论述孤立国的重要理论基础。屠能认为在田庄收入项下,扣除房屋、树木、垣篱等一切可与土地分开的东西的价值所生的利息,剩余之数属于土地本身,即为地租。
屠能所研究的地租主要是级差地租,主要从土地位置角度论述了级差地租理论。认为一个田庄的地租是由于它的位置和土地比最劣的、但为了满足城市需要又不得不从事生产的田庄优越而产生的。
屠能强调地租是土地在位置上优越而产生的纯利润转化而来的。在屠能的孤立国中,距离城市越近的圈,而距离城市越远的圈,根据屠能的观点,当农产品价格等于生产和运费之和时地租为零。
另外,由于谷物价格会随需要变化而变化,所以,能提供地租的田庄与城市的距离也发生着变化。
第十二章 美国早期的经济思想
1、美国早期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和特点是什么?
(一)美国早期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1)17—18世纪,英国在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建立了13个时的最初版图。
(2)美国独立之后,开始大规模向西部扩张。
(3)独立后的美国通过立法形式,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并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
(4)美国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到1894年,美国企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
(二)美国早期经济思想的特点:
(1)美国与德国类似,不具备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经济学对于美国来说,最初也是一门外来的科学。
(2)在美国建立之初,工业化问题、保护关税问题、货币问题、财政问题、土地问题等是非常现实而又急迫的问题,因此,它们成为美国早期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评述凯里的阶级利益调和论。
凯里的阶级利益调和论是以他的价值论为基础的。他的价值论实际上是再生产费用论。他的阶级利益调和论的逻辑推理如下:“Ⅰ.一切价值是可以交换的。Ⅱ.劳动是价值的惟一原因。Ⅲ.在生产的时候,商品的价值由其所需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测度。Ⅳ.劳动的质量每有改进,生产一定量商品所需的劳动数量就会随之减少。Ⅴ.现存资本的价值不能超过其再生产所需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同时,随着劳动质量的每次改进,用以交换的劳动的数量将趋减少。” 
根据凯里的观点,现存资本的价值是受再生产费用制约的,随着再生产费用的减少,资本的价值也将减少,而劳动的价值将逐渐增长。他认为,劳动得到资本的帮助后会有更高的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动的质量,并使被分配的商品量随之增加,这将使工人有能力对生产出来的商品保持一个不断增长的比例,也即不断改进自己的状况。对于资本家来说,他所得的比例会不断减少,但他所得到的商品绝对量仍会不断增加。所以,“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彼此是完全调和的,双方都从促使资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每种方法中获得好处,而导致相反效果的每种方法将使双方蒙受其害”。
凯里还以大量篇幅证明,随着人口和资本的增加,政府和资本家所得的比例不断减少,工人所得的比例不断扩大,其数量也迅速增多。
3、分析乔治经济学说的历史地位。
乔治的理论是以分配理论为核心的。他力图揭示财富分配的规律。他对财富分配规律的分析从生产的三个要素出发。认为在劳动能够被使用以前,必须要有土地;而在资本能够被生产出来以前,则必须使用劳动。因此,土地是个先决条件,是劳动的场所和劳动的原料。其自然秩序为:土地、劳动和资本,应该以土地为出发点。他的分配论首先论述地租和地租规律,进而推论出工资规律和利息规律。
他直接把财富分配不均同土地所有权的不平等联系起来,认为财富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土地所有权的不平等。他认为,地租、土地价值完全是土地私有权、土地垄断的结果,因此,只要把地租交给国家,一切贫困现象,一切社会上的不平等就都会消失。
他提出一个公式:因为总产品=地租+工资+利息,所以总产品-地租=工资+利息。每个社会中所生产出来的财富,可根据一条由“耕种的边际”所确定的“地租线”划分为两大部分,在这条线以下的部分,支付工资和利息,在这条线以上的部分,作为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地租同工资、利息成反比。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地租增加,工资和利息减少;地租减少,工资和利息增加。在他看来,劳动和资本之间不存在冲突,劳动和资本为一方,同土地所有权的另一方形成对立与冲突。他认为,地租规律,工资规律和利息规律都受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即人人都以最小劳力寻求其愿望满足的规律的支配。
第十三章边际效用学派(上)
1、说明17-19世纪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及其主要观点。
边际效用学派,简称边际学派,于19世纪70年代初同时出现于西欧几个国家,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是对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创建、发展、宣传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其他经济理论的为数众多的人物和学派的统称。它们都主张边际效用价值论,但在资本理论、分配理论上不尽相同;在价值理论上,各自的理论结构、表述方式、具体论点、思想深度和矛头所向也有明显的差异。
其奠基者是几乎同时独立提出主观价值论的三位经济学家: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大支派:
一个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是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等人;
另一个支派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以英国的杰文斯、洛桑学派的瓦尔拉斯和瓦尔拉斯的继承人帕累托为代表的数理学派。
较早使用边际效用说明价值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福斯特•劳埃德。他用第一、第二、第三盎司……食物对一个饥饿的人的意义来具体说明人们对价值的估价。他说:“他的食物短缺时,他对现有食物的估价是很大的,换言之,他置于其上的价值是很大的;当食物供给增加时,他对它们的估价就减低了,换言之,他给予它们较小的价值。” 这实际已揭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思想。
爱尔兰经济学家朗菲尔德几乎与埃德同时提出了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劳动价值论不同的价值观点。他把任一物品的效用下定义为它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的欲望或需要的能力;而价值则被理解为某物品交换其他物品的能力。认为价值可以用劳动衡量的是那样一部分:它是在所谓最不利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在这种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商品需要花费最多的劳动。他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边际成本的概念,用来说明价值决定一个方面,即供给。同时,朗菲尔德还提出了边际需求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对任一商品的需求强度的大小,即是他愿意并且能够为该商品支付的数额,或是他不愿意没有该商品,从而放弃该商品时他所提供的喜悦的数额。
朱尔•杜比特(1804—1866)是法国工程师。他在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和政策抉择中运用了边际效用原理与方法,他的论文《公共工程效用的测量》(1844)和《论通行税和运输费用》(1849)是这种运用的集中体现。
2、评述戈森定律。
在边际学派先驱中,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1810—1858)占有主要地位。
他在《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行为规范》(1854)中,重申了效用价值论,同时提出了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后来被称为“戈森定理”),从而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三条定理是:
欲望或效用递减定理,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相等定理,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之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
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3、评述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庞巴维克经济学说的基础。他对这一理论的论述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认为价值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
(2)价值由人们的主观评价决定。庞巴维克否定了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认为价值只是表示某种关系。他否定效用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认为产品的效用是它能够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它的大小决定于人们的主观判断。效用和价值是不相同的,为人们服务的一般能力的较低等级为效用,不仅满足人类需要,而且还是人类福利不可缺少的条件的为较高等级为价值。物品具有稀缺性时,才会引起人们的主观评价而具有价值。
(3)价值的尺度是边际效用。庞巴维克认为,商品价值由人们的主观评价决定,决定价值的主观评价是边际效用,满足边际需要的物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量。
(4)生产性物品价值论。庞巴维克应用门格尔补全物品概念,提出补全物品决定理论。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消费品的边际效用来决定的。
(3)价格论。庞巴维克主观价值论的基础是价格理论。他认为买卖双方众多个人对物品有各自不同的主观评价,接近于供求平衡的两对买卖者称为边际对偶,市场上的价格是由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所限制和决定的。认为市场上某一类商品越多,其价值越小。
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直接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是不科学的:(1)把价值归结为人对财货的主观评价和相对稀缺性的结果,抹杀了价值的客观物质内容,歪曲了歪曲了价值的本质,起着否认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的作用;(2)认为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效用,无法真正解决价值的决定问题。因为欲望和效用都取决于心理因素,根本无法用数量来测量。把生产资料价值看做是由消费品边际效用来决定是倒因为果。把人们对物品的主观评价作为价格形成的基础也是倒因为果。事实上,不是人们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决定于价格,而是商品价格决定了谁是购买者。庞巴维克的价格论使用心理因素加以说明的供求论。
4、分析时差利息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庞巴维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用人的主观评价和时间因素相结合,提出所谓“时差利息论”。
他认为现在物品和将来物品价值之间有差别是由于人们对现在物品的主观评价更高一些:
第一,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存在着差别。一些人目前困苦或有急需,对现在可以免其痛苦的一先令的评价自然会比对未来的一先令高。
第二,低估未来。人们一般对未来的需要缺乏健全的想像力并存在意志上的缺陷,再考虑到人的生命短促和境遇多变,因此常常低估未来物品而高估现在物品。
第三,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也会引起对现在物品的高估。现在物品一般是能优先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因此它比未来物品一般具有较大的边际效用。
他把资本雇佣工人、资本借贷和土地出租都归结为现在与未来两种物品的交换,从而把企业利润、借贷利息和租金都归结为“时差”带来的利息。
                 第十四章边际效用学派(下)
1、评述艾奇沃思的契约曲线。
埃奇沃思在《数学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契约曲线。该曲线是后来帕累托提出无差异曲线的先声。
根据埃奇沃思的思想,假定社会上只存在两个消费者[A,B]和两种产品[X,Y];社会上只存在两个生产者[生产X和Y] 和两种生产要素[L,K];资源(生产要素)的总量和产品与要素的价格既定;人们所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埃奇沃思提出契约曲线是由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的轨迹所组成的曲线,在交换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交换处于均衡状态。 若沿着契约线进行交换,一方效用的增加以另一方效用减少为代价; 若离开契约线进行交换,总效用将减少。
埃奇沃思的无差异概念经帕累托、希克斯等人的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契约曲线概念对帕累托提出福利最大化条件分析及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简评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体系要点: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路线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他首先撇开生产、资本积累和货币流通等复杂因素,集中考察所谓交换的一般均衡。在解决了交换的一般均衡之后,他加入更现实一些假定——商品是生产出来的,从而讨论了生产以及交换的一般均衡。但是,生产的一般均衡仍然不够“一般”,它只考虑了消费品的生产而忽略了资本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瓦尔拉斯进一步提出其关于“资本积累”的第三个一般均衡。他的最后一个模型是“货币和流通理论”,考虑了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从实物经济推广到了货币经济。

相关话题/经济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姚开建经济学说史全部重点
    经济学说史 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平价格: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2、休谟的货币数量论:(1)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 (2)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代表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 (3)如果商品增加,商品价格就降低,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提高。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4
  • 姚开建经济学说史演示文稿PPT完整版最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4
  •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考研真题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4
  •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4
  •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 803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 微观经济学(75分) 一、名词解释(12分,每小题 3分) 1.帕累托改善 2.边际技术替代率 3.市场失灵 4.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二、 论述题(30分,每小题 10分) 1. 考虑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 消费者的非劳动收入记为 M , 拥有的时间总量记为 , 劳动时间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4
  • 2018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经济学院有部分专业一志愿生源不足,现需要接收调剂,具体说明如下:一、接收调剂的专业及指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拟调剂指标 020102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3-13
  •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政治经济学(6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经济制度的两种规定 答: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 (1)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2)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3
  •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3
  •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3
  •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 801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政治经济学(6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 3分,共 12分) 1.产权制度 2.国际价值 3.相对人口过剩 4.资本经营 二、选择题(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 1分,共 8分) 5.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运用了抽象法,抽象法包含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思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3
  •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 801经济学考研真题一、政治经济学(6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 3分,共 18分)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货币流通规律3.流动资本4.虚拟资本5.资本有机构成6.极差地租二、简述题(每题 7分,共 21分)7.简述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8.简述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9.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和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3
  • 2016年中山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解析
    2016年中山大学 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微观经济学(75分) 1. 请根据相关的微观理论简要回答以下问题,每小题 6分。 1)为什么对共有资源允许自由进入会产生无效率的结果? 2)为什么两个国家的自由贸易会使两个国家的消费境况都变好? 3)政府对汽油征收汽油消费从量税,并按每个消费者税后的消费量对每个消费者进行 补贴,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3
  •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考研真题分享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沉没成本2.消费者统治3.混合策略均衡4.消费者契约曲线5.通货膨胀税 二、辨析题(每题5题,共30分) 1.当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时,蛛网模型发散。2.成本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一样的。 3.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是因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2
  • 2013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
    2013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 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辨析题:工人在为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同时,也正以日益扩大的方式使之成为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10分)二、简答题 1.产业资本的运动的两个条件: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13分) 2.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2
  • 2013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3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考研真题一、西方经济学部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市场机制 2.长期竞争均衡3.潜在GDP4.自动稳定器 二、计算题(共30分) 1.(5分)一直某君消费两种商品X和Y的效用函数为1 1 33UXY,商品的价格分别为X P和YP,收入为M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