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彩色版笔记(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12


我们把集合行为看作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看作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1、    结构性压力。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
2、    触发性事件。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3、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中特殊的传播机制。非理性特点。
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集合中的传播分为信息本身的传播和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这种集合行为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暗示: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合行为中的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盲信和盲从。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气氛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模仿的法则》。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的就是模仿的,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无意识模仿: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型仿效。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自觉的模仿或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反映基于本能进行,直接模仿周围人,出现相互模仿。与人的安全本能有密切关系。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所带来的结果又可能是最不安全的。
匿名性原理:一些平时循规蹈矩的人在集合行为中作出越轨行为,因为集合使他淹没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
流言: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流言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发生;证据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去寻找信息。
流言分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后者。这种流言的特点:
1、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
2、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同一个流言经传递后回到它的发布者那里,已经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3、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集合行为中,别有用心者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散布谣言,操纵人群。
第二节    组织传播
组织: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的同一整体。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的目标更明确、更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组织的结构特点:
1、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1、    内部协调
2、    指挥管理
3、    决策应变
4、    形成共识
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组织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分为下行传播(自上而下)和上行传播(自下而上)。
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非正式渠道: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1、交流的信息广泛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正式渠道体现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非正式渠道体现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霍桑实验: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
组织外传播,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
信息输入: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是否拥有一个迅捷可靠的信息系统,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POS系统。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PR):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以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和报道、主办新闻发布会等为传媒提供报道材料,是现代公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广告宣传: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非商业广告和商业广告。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
企业标识系统(CIS) 宣传:企业表征系统。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三个要素构成: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CIS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课后练习题:
1、群体的定义和社会功能
①定义: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②社会功能: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a.对社会:主要是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保持其连续性;通过分工与协作,集结分散的个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也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
b.对个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也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2、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①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②成员间的协作意愿,即个人参与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③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3、群体意识的定义及其形成
①定义: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a.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b.群体感情(指成员间由于密切接触和协作产生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间主观境界的融合产生的“我们”的感情);c.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
②形成:在群体信息传播和群体互动过程中形成,受到群体传播结构的流量和流向的影响。
4、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
①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是群体意识的核心。
②功能:主要是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a.对群体内: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b.对群体外:影响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的效果—观点与规范一致,则推动成员接受,反之则阻碍。后者还会唤起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的“自卫”行为,使对立观点的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
5、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成因:a.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大于少数人的信息,因此个人较信任多数人的意见);b.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6、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形成条件
①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该行为中的传播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②发生条件:a.结构性压力: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b.触发性事件:某些突发事件和突然的信息刺激;c.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7、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一)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本身及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主要受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
①群体暗示:不通过直接的说服和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
②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群体中蔓延的过程。
8、群体模仿和“匿名性”(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二)
(法)J.G.塔尔德《模仿的法则》: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人的安全本能的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这种非理性的模仿部分基于“匿名性”原理(在混乱状态下,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的人们,容易受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
9、信息流(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三)
①布鲁默: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另一方的反应反过来刺激这一方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②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紧急事态下的流言(流言:信源不明、无法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不确定性、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时期),特点:a.快速增殖;b.奇异回流现象;c.伴随大量谣言。G.W.奥尔波特公式: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10、组织传播的定义和功能
①定义: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外传播。
②功能: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又是保持组织整体与外部环境互动的信息桥梁。具体地: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11、组织内传播的机制
①渠道:a.正式渠道(信息沿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传播的过程,分为上行、下行和横向传播)。b.非正式渠道(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分为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非正式小群体传播,特点:交流的信息广泛;双向平等性;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成分多—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相关话题/传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暨南大学传播试题传播业务表格版
    传播业务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作文 2009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
  • 暨南大学传播试题传播史论表格版
    传播史论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评论与分析 2009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
  • 传播学教程专题考研复习讲义
    传播学教程专题 ★(N)已考 重要内容(熟练掌握) ▲比较重要 N次数 专题一:★意义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符号本身的意义 (1)分类:①明示性意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
  • 2013名校新闻与传播专硕真题
    山东大学 上午334 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1.传播过程的特征 材料是小明和小强电子邮件讨论国学问题。你来我往的回复。 2、美国性丑闻事件,一个人用自己的邮件列表发送给了大家,赶在了传统平媒前,另一个检察官把事件全文发表在互联网上,短时间内2000万人下载。分析这件事。 3、用相关传播理论分析马诺现象r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
  • 2011复旦大学等名校新闻传播考研真题
    2011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沉默的螺旋 2。知识沟假说 3。新闻专业理念 4。时务体新闻传播学,新闻 5。每周评论国内最 6。中国报学史 7。洋旗报新闻传 二,简答 1。宣传的七种策略新闻传播 2。大众媒介的受众分类 3。1927年国民党新闻统制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什么? 4。简述邹韬奋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
  • 厦门大学考研之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复习笔记总结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
  • 厦门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日本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
  • 厦门大学考研备考《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全)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全) 总论篇 1.《每日纪闻》 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是将每日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
  • 2016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考研:中国新闻史结构图
    中国新闻传播史(理论框架梳理) 上古 甲骨、金属铸件(金文)、岩石是最早的文字传播载体 集市贸易、经济广告、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 两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
  •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课后答案1-11章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课后答案1-11章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