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之世界史: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本站小编 新浪教育/2014-08-04

 一、19 世纪初拉美独立运动

  1.历史背景

  (1)一直到19 世纪,西、葡两国仍然是拉丁美洲的主要殖民国家。西、葡两国在政治上对拉美殖民地实行专制统治,由国王任命的总督直接管理;在经济上对拉美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大肆掠夺殖民地的金银并对其贸易实行垄断政策;在思想上通过天主教会实行严厉的控制,建立了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实施镇压。

  (2)18 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拉美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要求摆脱宗主国控制的呼声愈发强烈,拉美社会对西、葡两国实行的其他政策也更加感到普遍的不满。另外,拉丁美洲地区的阶级矛盾也在此时开始显现出来,加剧了殖民地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加上这一时期西、葡两国的国力衰弱。

  奴隶贸易:欧美殖民主义者劫掠贩卖非洲黑人的罪恶贸易。1501 年,第一船非洲黑人奴隶从西非运至加勒比海西班牙殖民地圣多明各岛的奴隶种植园。从此,横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兴盛,葡、西、荷、意、英、法、普等西方国家相继卷入。到17 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贩奴船先从欧洲满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运回欧洲,史称“三角贸易”。奴隶贩子从中可以获得数百倍的利润。19 世纪下半期奴隶贸易才逐渐衰落。奴隶贸易严重摧残了非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最野蛮的殖民活动。

  米达制:西属美洲殖民地时期主要存在于秘鲁地区的一种强迫徭役制。在印第安人语中,“米达”是“轮换”的意思。米达制源自秘鲁的前印加时代,指当时印第安人盛行的一种公社成员按一定比例、定期轮换、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一种义务劳动制。它贯穿于印加帝国形成、发展过程,曾起过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西班牙征服秘鲁后,殖民者盗用印加时代“米达制”轮换劳动的形式,使其注入奴隶制强迫劳动的因素,遂成为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在印第安人中强制推行的徭役制度,实则是隐藏在轮换劳动形式之下的普遍奴隶制,具有极其残酷的特征。该制度实行300 年之久,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是束缚秘鲁社会发展的桎梏。1821 年7 月28 日被废除。

  资本原始积累:用暴力等方式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资本积累的过程。从15 世纪末开始。如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做工。原始积累方式还有殖民掠夺、贩卖黑奴、发行国家公债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大量生产资料和资本积聚在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支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故称资本的原始积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尽管各国所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通过暴力实现的。所以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运动进程

  (1)西属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

  海地1804 年1 月1 日正式宣布独立,为拉美民族独立战争上演了成功的序曲。

  ①墨西哥独立战争:伊达尔哥(1753—1811 年)和何塞?莫雷罗斯(1765—1815 年)先后带领人民进行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民族主义运动,于1814 年10 月22 日颁布了墨西哥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墨西哥美洲自由制宪法》确立墨西哥为共和政体。革命历经西班牙殖民政权的复辟和伊图维德独裁统治,最终在1824 年1 月31 日取得了墨西哥民族主义运动胜利。

  多洛雷斯呼声:拿破仑入侵西班牙的消息传开以后,墨西哥等地的土生白人要求自治或独立。1810年9 月16 日拂晓前,伊达尔哥带领起义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首先释放了监狱中的囚犯,天刚亮时,又逮捕了城内所有的西班牙人。在这一切完成后,伊达尔哥又敲起教堂的钟声。他向聚集起来的印第安人说:“你们同意夺回300 前被这些可恨的西班牙人夺走的我们祖先的土地吗?”人们同声回答:“绞死这些西班牙强盗!”接着,他领导群众高呼:“美洲万岁!打倒坏政府!” 这就是墨西哥史上著名的“多洛雷斯呼声”。

  ②中美洲地区:在墨西哥民族运动胜利的影响下,于1821 年9 月宣布独立,并在1838 年分别形成了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多瓦和哥斯达尼加五个主权国家。

  ③南美北部委内瑞拉:弗兰西斯科?米兰达(1750—1816 年)最早于1811 年7 月5 日颁布《独立宣言》,遭到西班牙殖民当局的镇压。此后,在玻利瓦尔的带领下,委内瑞拉人民与西班牙殖民者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并最终在1818 年10 月成立了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1819 年12 月11 日组建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22 年又解放了厄瓜多尔首府基多,厄瓜多尔也获得独立,并加入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到此时,南美北部全部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

  ④南美南部地区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心位于拉普拉塔地区:主要领导人是何塞?圣马丁(1778—1850年)。在他的领导下,阿根廷于1816 年3 月宣告独立,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圣马丁主动出击解放智利、秘鲁。最后为了赢得最终的完全胜利,他主动引退,使玻利瓦尔可以顺利地进军秘鲁。1824 年12 月9 日,苏克雷指挥下的秘鲁、智利、阿根廷和哥伦比亚联军大胜西班牙军队,建立了玻利维亚。西属拉丁美洲彻底获得独立。

  瓜亚基尔会晤: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两位领袖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在厄瓜多尔的会见。1822年7 月26 日,两人就独立战争和未来美洲政治问题举行秘密会谈,意见分歧。据推断,圣马丁接受了玻利瓦尔把瓜亚基尔并入哥伦比亚的既成事实,但不请求哥伦比亚军队援助解放秘鲁,认为共和国制不适于未来的秘鲁,而极力主张引进欧洲的君主立宪制。玻利瓦尔认为这些计划不现实,予以否定。会后,圣马丁悄然引退,回到利马。两个月后,辞去秘鲁政府首脑,退休到智利,声称已完成军事战斗者的任务。1824 年赴欧。瓜亚基尔会晤,是拉丁美洲史研究中的一个争论课题。

  阿亚库乔战役: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因在秘鲁中南部古城阿亚库乔发生而得名。1824年12 月9 日,西班牙殖民军集中主力部队,占领高地,配备骑兵、炮兵约13 个营,9000 余人,妄图歼灭起义军。3000 余名起义军在苏克雷将军率领下,以少胜多,俘虏了殖民总督和4 名元帅、10 个将军以及2000 名士兵,迫使殖民总督签署投降书。这次战役是最终保证西属南美洲独立的会战。

  (2)葡属巴西的民族独立运动:葡属巴西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在19 世纪初期开始展开。1817 年3 月在巴西伯南布哥省首府累西腓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起义。起义虽然遭到血腥镇压,但是给巴西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教育。经过不懈的努力,巴西在1822 年12 月1 日成功独立。

  历史意义:

  (1)19 世纪初期的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较大,且取得成果加多的一场独立运动。它属于世界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打击了西、葡的封建势力,建立了墨西哥等17 个独立的国家。并且这些国家在取得独立之后大多走上了共和之路,用民主代替了专制,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的独立并不代表它们经济上的独立和进步。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原因,独立以后的拉美各国的经济上均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大土地所有制的继续、经济上对西方各国的依赖程度很强等。总之,独立后的拉丁美洲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拉美人民仍将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继续奋斗。

  二、19 世纪后半叶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

  历史背景与变化:

  (1)直到19 世纪的中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尚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原因就在于这些运动往往只限于打击外来侵略势力,而提不出新的社会改造方案。

  (2)到19世纪后期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变化。原因是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之后纷纷加强了对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自然经济的破坏,这在无形中为当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壮大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爱国知识分子尤其已经认识到必须要走上近代宪政国家之路,开始分析并结合本国国情,提出并实践着新型的救国之道。(3)民族主义运动的新特点就是:把民族解放斗争与实现社会转型结合在一起的趋势。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情况:

  (1)亚洲:19 世纪后期,亚洲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一经形成就开展一系列的民主主义的和民族主义的斗争运动。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一时期的亚洲民族主义运动具有两种性质的具体斗争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反帝反封建的起义,一种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其中主要的运动是:朝鲜东学党人起义、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伊朗立宪运动、印度民族运动、土耳其改革运动和中国的维新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在19 世纪的后半叶,亚洲掀起了民族主义运动的新高潮。

  涂油子弹事件:引发1857 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索。1857 年初,英国殖民当局下发给度籍土兵一种子弹,是用涂有牛脂和猪油的纸包装的,使用时必须用牙咬开。印度教徒敬牛,伊斯兰教徒禁忌猪肉,所以使用这种新子弹是对印度土兵的侮辱,激起了普遍愤慨而拒绝使用。英国当局进行镇压,最终引发起义。

  詹西女王:印度詹西土邦女王,印度民族大起义领袖之一。1853 年,其丈夫甘加达尔?拉奥去世,没有留下儿子。英国驻印度总督戴贺胥利用“丧失权利说”(即哪一个土邦王公绝了男嗣,他的国土就“自动丧失”),兼并了詹西的领土,还掠走了土王留下的大约60 万卢比的财产。詹西女王于1857年组织詹西群众抗英救国。1858 年3 月末,英军进攻詹西,女王亲自指挥军民同英军激战8 天,重创敌军。奋勇突围。6 月,在瓜辽尔战役中英勇战死,年仅23 岁,被誉为印度民族英雄。

  巴布教徒起义:伊朗人民的反封建起义。参加者主要是巴布教徒,故称。1844 年,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自称“巴布”(意即信仰之门),创巴布教,宣传新救世主(马赫迪)即将降临,并在人间建立公正幸福的“正义王国”,1847 年又称马赫迪。当时伊朗在残酷的封建压迫下生活十分痛苦,加之外来资本的不断渗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纷纷入教。伊朗国王于1847 年下令逮捕“巴布”,各地巴布教徒在下层阿訇和商人的领导下,在各地发动起义,锋芒主要指向封建王朝,在客观上也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1850 年7 月巴布被处死。至1852 年,各地起义相继被镇压,无数教徒惨遭杀害。

  青年土耳其党:1889 年5 月,在易卜拉欣-特莫领导下,伊斯坦布尔医学院学生秘密成立奥斯曼统一协会,以恢复1876 年宪法为宗旨。在帝国各地相继建立许多小组。1895 年联合组成统一进步协会,主要成员是知识分子、小官吏和军官。最初领导人为穆罕默德-里扎(1859—1930 年)。该协会在国外建立许多组织并出版自由报刊。19 世纪、20 世纪之交,该协会活动一度消沉。1905 年俄国革命和伊朗革命及土耳其国内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使青年土耳其党活跃起来,组织迅速发展。1908 年该党控制了马其顿地区的部分军队。1909 年初领导和发动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4 月该党执掌政权,随后推行大“奥斯曼主义”,镇压帝国境内民族解放运动,对外奉行亲德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入德奥同盟国集团作战,战败后于1918 年10 月签订丧权辱国的《摩得洛司停战协定》。1918 年11 月4 日,统一进步党举行非常大会,宣布自行解散。

  (2)非洲:从15 世纪开始,西方殖民者就对非洲开始入侵。到19 世纪的后半叶,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已经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面对民族存亡的重大危机,阿尔及利亚于19 世纪的70年代就爆发了反法民族大起义,到了19 世纪的80 年代之后,非洲民族主义运动到达了最高潮,其中主要的斗争有:阿散蒂人民的抗英斗争、阿拉比领导的埃及人民抗英斗争、苏丹的马赫迪大起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马赫迪大起义: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领导的反抗英埃统治的斗争。1881 年1 月爆发,1898 年因英国殖民军镇压而失败。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是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篇章,马赫迪也被苏丹人民尊为“独立之父”。

  卡弗尔战争:南部非洲班图人的一支科萨人反对“布尔人”(以荷兰为主的欧洲人后裔)和英国人侵略的战争。近百年的“卡弗尔战争”,共进行了9 次。前两次(1779、1789)是反抗布尔人的侵袭。以布尔人的失败告终。1795 年英国人占领了布尔人的开普殖民地,接着发动了第三次卡弗尔战争,结果英国失败。1805 年英军再度占领开普。1815 年荷兰将开普让予英国。英国人继续不断向东扩张。到1879 年为止,同科萨人发生了6 次战争,科萨人最终失败,英国人吞并了科萨人所有的土地,但科萨人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南非人民反殖民压迫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③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在获得民族独立以后,并没有真正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远远不够发达,而以工业资本主义为基础的新殖民主义者又加紧了对该地区的经济渗透。在这种情况下,拉丁美洲在独立之后继续进行着自己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样,在19 世纪后半期,拉丁美洲的民族运动的特点就是既要反对欧美殖民主义在经济上的干涉,又要进一步在国内进行民主化改革。整个拉丁美洲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民族运动的代表事件包括:古巴独立战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巴西的废奴运动和争取共和的斗争。

  “缅因号”事件:1895 年古巴爆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898 年1 月,美国借口“保护侨民”的安全,派战舰“缅因号”驶往哈瓦那,2 与15 日“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突然被炸沉(原因至今未查明),美国以此为借口,4 月25 日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美国陆军于6 月在古巴登陆,在海军支援下于7 月占领圣地亚哥。1898 年8 月,西班牙战败。12 月签订《巴黎和约》,

  西班牙承认格把独立,战后美国在古巴并不撤军,并于1901 年迫使古巴接受丧失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古巴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墨西哥独立后,大地主掌握了政权,天主教会握有很大权力,政局动荡。英、美、法等国不断侵略墨西哥。1876—1911 年,代表封建地主、天主教会和帝国主义利益的反动独裁者迪亚斯统治墨西哥达30 多年。1910 年,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部分军队起义。在斗争中,著名农民英雄查巴塔和微拉领导起义队伍在各处摧毁大地主农庄,把土地分给农民。起义军向首都墨西哥城进军,并于1911 年5 月推翻迪亚斯独裁统治,但国内反动派勾结美国,于1913 年发动政变,建立反革命政权,美国还出兵支持反革命政权。墨西哥人民再次起义,工人阶级成立了“红色大队”,第一次有组织地参加了斗争。以工农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于1914 年8 月再一次推翻了反革命政权,并挫败了美国的干涉。

  1917 年,墨西哥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制定了新宪法。宪法规定,国家是所有一切土地、河流和矿藏的所有者;教会不得领有、经营和承典不动产;国家采取办法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所有制。宪法还为工农规定了一定的民主权利,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1910—1917 年的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国内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走狗,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取得了突出成就。

  三、20 世纪初亚非民族运动

  1.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社会背景

  ①一战中,争带来的贫困化激化了殖民地人民与英国的矛盾。而印度复员士兵和劳工从欧洲带回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社会范围内反英浪潮的高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一战期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增强,幻想以合作换取战后自治。

  ③英国在战后奉行压制政策,1919 年3 月,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政府继续保持特殊镇压权。群众性的反英斗争风暴终于爆发了。

  莱特瓦尔制: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实行的一种田赋制度。主要实行于南印度的马德拉斯省和西印度的孟买省。在贝拉尔、阿萨姆等地也曾实行过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以东印度公司为地主、以解体的农村公社社员为个体佃农的租佃制。莱特(Ryot)一词源于阿拉伯文Raiy,本意是农民莱特瓦尔制以莱特为对象确定地权和应交田赋的数额。其办法是政府对莱特耕种的土地进行测量、分级估税;取消中间人,政府与莱特直接订约,莱特直接向政府交纳田赋,赋率通常是30 年改定一次。

  甘地主义: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圣雄”甘地(1869-1948)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曾就读于伦敦大学,此后在南非就职期间,曾多次运用非暴力反抗的方式反对反种族歧,并逐步形成了被称为“甘地主义”的思想体系。1915 年甘地回国,他的社会政治主张和非暴力抵抗策略得到印度资产阶级和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支持,很快成为国大党(印度国民大会党)的实际领袖。他的努力使国大党展成为工业与农业两大利益集团的联合代表,推动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在组织几次非暴力的抵抗运动的过程获得重要的经验也赢得了极大的声望。在谋求和印度穆斯林合作的过程中,他又提出了“不合作”的思想作为非暴力运动的补充。他认为而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之所以成为可能,关键在于印度各个阶层的人与英国人合作。1920 年9月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第一,所有印度人都应当放弃殖民政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第二,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政府机构、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同时,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最后,逐步走上抗税阶段。此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路线成为指导国大党活动的总路线,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式开始了。国大党所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响应。但是,运动很快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1922 年2 月4 日,联合省哥拉普尔地区乔里乔拉村发生暴力事件。2 月12 日,国大党决定停止不合作运动,并责成国大党地方组织督促农民缴阻纳税,禁止任何“挑衅活动”。甘地本人于3 月被捕,被判6 年徒刑。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9 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给印度经济以沉重打击,而英国为缓解自身的危机,仍然竭力对印度进行剥削。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使印度的反英情绪再度高涨,国大党内以尼赫鲁为首的激进派力量逐渐得势。1930 年1 月30 日,甘地向欧文总督提出减少土地税、释放政治犯等要求,被拒绝。国大党于是授权甘地领导了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甘地从领导抗议食盐专卖法的“食盐运动”开始,提倡拒绝在英国机构中任职等。但运动终究无法避免暴力事件。英印当局发布镇压令。此后英政府一度和谋求与国大党合作。政府承认国大党合法地位,国大党则停止不合作运动。但是甘地在伦敦圆桌会议上提出给予印度自治领地位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国大党宣布恢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时人民已疲惫不堪,且运动再度受到当局镇压。1933 年7 月,国大党决定停止群众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代之以个别的非暴力抵抗,以个人行动为主,将解救“贱民”作为运动的核心。这意味着非暴力抵抗运动进入了尾声阶段,由一种矛头外指的民族解放运动转变为一种内部社会改造运动。翌年5 月,国大党巴特纳会议正式宣布无条件终止不合作运动。

  2.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1)背景:①一战失败,土耳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民族危机。②大战期间,安纳托利亚地区民族工商业发展,以商业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谋求民族独立、发展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③1919 年5 月,爱国将领穆斯塔法?凯末尔(1880-1938)以“督军”的身份来到安纳托利亚地区,开始统一各地民族主义组织,组建土耳其国民军,制订民族独立纲领,土耳其民族解放斗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革命的胜利:1919 年9 月全国护权协会代表大会,成立以凯末尔为主席的代表委员会,作为领导土耳其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机构。1920 年4 月23 日凯末尔在安卡拉自行召开新的国会——大国民议会,并组成了以代表委员会为中心的、对议会负责的国民议会政府,凯末尔任临时总统兼国民军总司令:土耳其国民军英勇战斗,迫使协约国于1922 年10 月11 日签订停战协定,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战争以胜利告终。1923 年7 月24 日英、法、意各方代表于共同签订了《洛桑和约》,废除了《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基本上保持了土耳其在本土范围内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土耳其独立:1923 年10 月29 日,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宣告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共和政体和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土耳其由此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拥有独立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正式步入现代化的历程。这在20 世纪亚非民族民主运动中具有重大意义。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世俗化改革,也是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的一个典型范例。

  (3)世俗化改革凯末尔改革在当时的穆斯林世界乃至整个非西方社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①政治领域改革的核心是废除素丹制和哈里发制,实行政教分离,建立现代政治与法律体系。1924年4 月20 日,颁布土耳其共和国宪法。1928 年删除宪法将“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国教”的条文。以西方国家法律为蓝本,制定《民法》《刑法》《商法》等。尤为难得的是,凯末尔为世人树立了军事权威服从民事权威的典范,这是土耳其改革成功的关键。

  ②经济领域的改革是围绕着发展民族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制进行的。凯末尔形成了“国家主义”的经济发展思路,由国家统一管理国民经济,并在工业、交通运输、银行等领域进行直接投资与经营。

  ③社会生活方面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现代生活方式,解放妇女等。

  ④文化教育领域以改造宗教精神,培养理性化的、现代的民族精神为基本目标,实现教育与宗教分离、建立现代公共教育体系。

  从总体上看,土耳其世俗化的程度比其他穆斯林国家乃至许多其他的非西方国家要深刻得多,现代化的进度也要快得多。

  3.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1917 年宪法:在较大的拉丁美洲国家中,墨西哥是唯一经历了真正的革命的国家。

  ①1911 年,墨西哥爆发了全国性起义,推翻波菲里奥?迪亚斯的独裁统治。1913 年,维多利亚诺?韦尔塔上台。在其暴政之下,墨西哥再度爆发革命,陷入内战状态。在美国的支持下,贝罗斯蒂亚诺?卡兰萨登上总统宝座。他召开了制宪会议,起草了一部比较民主和进步的资产阶级宪法,于1917年5 月颁布实施。

  ②1917 年宪法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关于土地问题的第27 条和关于工人问题的123 条上。前者体现了剥夺教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权,限制大土地制度,发展小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的思路。后者将墨西哥工人在1910-1917 年革命中取得的八小时工作制等权利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③由于1910-1917 年革命并未使墨西哥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宪法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此后又经历了20 多年的护宪运动和6 年的改革。但是护宪运动并未使土地改革、保护工人权益、发展民族工业等思想得到真正落实过。直到1934 年卡德纳斯上台,改革才真正开始。

  (2)卡德纳斯改革

  以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为背景,工农、中小资产阶级等强烈要求改革。在国民革命党内部出现了一个以拉萨罗?卡德纳斯(1895-1970 年)为首的左翼激进反对派。在1934-1940 年的总统任期内,卡德纳斯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与社会改革。

  ①打击军事寡头势力,改组国民革命党,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②大力推行土地改革,破除封建大地产制,实行合作农场制,推动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由封建大地产制向现代形态的转变。除了进行土地改革以外,卡德纳斯政府还扶持发展农业的政策,全面进行农村建设。

  ③国有化政策: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国会通过没收法案,授权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将外国公司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国有化政策打击了外国垄断资本在本国的势力,促进了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④宗教与教育分离,发展世俗化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3)对改革的评价

  ①卡德纳斯是民众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所发动的改革是墨西哥乃至拉美各国的发展道路朝着民族主义方向偏转的标志。②他对国家政治体制和墨西哥革命党的改组打击了大地产主的分裂性、地方性势力,加强了国家权力,扩大了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与国家发展。③他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进行的改革比较深刻地体现了1917 年宪法的实质性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大地产制和外资经济的垄断地位,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④卡德纳斯改革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工业化和民族经济的独立发展,为其以后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四、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1. 战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迅速解体的原因

  (1)殖民国家在由商业资本主义到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中,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对外部资源的要求逐渐由劳动力、原材料转向资金、技术,直接的殖民统治与军事控制逐渐部适应现代资本生产的要求,因而纷纷转向承认原殖民地的政治独立、加强经济渗透;

  (2)二战后,欧洲殖民帝国处于极度疲弱的状态,社会上普遍渴望和平、厌弃战争,各殖民帝国缺乏足够的对外控制的能力与合法性支持;

  (3)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对建立殖民帝国不感兴趣;

  (4)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以及新型领导力量、明确运动纲领和广泛社会基础的形成,意味着打破殖民体系、争得民族独立的条件的成熟。

  (5)二战后,一些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力图超越冷战格局,保持中立,谋求发展,由此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兴起。

  2.第三世界兴起的表现及其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亚非会议:50 年代中期,亚非两洲已有约30 个独立国家,这些国家普遍要求增进友好关系、共同反对新老殖民主义。1954 年12 月,印尼、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和巴基斯坦5 国总理发起召开亚非会议。1955 年4 月18 日,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开幕。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亚非会议推动了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为60 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亚非会议的意义:

  ①亚非国家万隆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事务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亚非国家已经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②亚非会议始终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民族民主运动有的发展,加快了亚非拉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

  ③增强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了解,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④会议还创造了“万隆精神”,在和平共处十项原则的基础上,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会议谴责了旧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主张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万隆精神“的鼓舞下,1957年12在开罗召开了第一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

  不结盟运动: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维护自身生存发展与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应运而生。1956 年7 月,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加入军事集团。1961 年9 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意味着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七十七国集团:为维护民族利益,发展民族经济,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变剥削性的国际经济旧秩序。1963 年,75 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形成“七十五国集团”。1964 年4 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七十五集团增加为77 个国家和地区,并以《77 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的名称发表了1963 年75 国提出的联合宣言,由此形成“七十七国集团”,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上的联合。以后“七十七国集团”几乎包括了所有发展中国家。

  “不结晶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评价:

  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政治组织,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组织,二者的出现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标志。从此,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是战后两极格局重要的调节因素。

  南非班图斯坦计划:1959年起,南非当局实施“黑人家园计划”的种族隔离政策,又称“班图斯坦计划”。该计划颁布了《促进班图自治政府法》,强行把占总人口73%的黑人按部族划分为只占国土12.7%的10个“独立国家”,并剥夺黑人的南非国籍和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又因南非反种族主义斗争发展的民主化进程。80年代该计划难以推行。90年代正式终结。

  莫利芬事件:1948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人从苏联回国,共产党开始公开活动,引起了印尼国内恐慌,哈达政府与美国代表秘密会晤,得到美国反共势力支持。哈达遂下令清洗部队中的进步军官,并在全国发动反共大搜捕,1万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被杀害。是为印尼现代史上的第二次白色恐怖。

  3.试论述战后第三世界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1)形成发展: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大约出现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来大为流行。

  ①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是的开端。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市举行,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欢迎并保证会议顺利召开。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标志着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②不结盟运动则是第三世界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会议宣言》等文件。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③七十七国集团也极大的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发展。

  (2)作用:1.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2.它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4.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5.论述战后东亚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奇迹并分析东亚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

  日本和“四小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成为世界经济中高速、持续经济增长的典型,被誉为“东亚奇迹”。

  (1)机遇: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高新技术使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企业,发达国家进行产业机构调整,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②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东亚各国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③殖民主义瓦解,各国获得民族独立,使它们可以独立自主的发展经济。

  ④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建立了新的国际贸易机制,各国贸易壁垒打破,国际分工加强,跨国企业发展。

  (2)模式:①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机会,适时确定和调整本国的经济发展策略

  ②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

  ③政府较强的干预,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

  ④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3)特点:①科学技术与研究开发的高投资。②合格教育与人力开发的高投资;③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④抓住机遇,促进出口的自觉政策,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⑤注重公平增长。⑥谨慎的财政、金融政策和在对外经济政策支持下的稳定康健的宏观经济环境。⑦注重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责任编辑:张婵)


相关话题/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