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石春海遗传学前11套原版真题汇总期末(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4-22


自交法:利用F2自交产生F3株系,然后根据F3的性状表现,证实所设想的F2基因型。其根据是具有纯合基因型F2的F3后代不再分离,而具有杂合基因型F2的F3后代仍会产生一定比例的分离;F1花粉鉴定法:在验证分离规律是,还可应用F1花粉鉴定法,即利用一定的鉴定技术鉴定花粉中所带基因的类型(如玉米糯与非糯基因可采用稀碘液进行染色反应)。
2. 某个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有所不同,一个是12•34567,另一个是12•36547(“•”代表着丝点)。
试解答:(1)这一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请用图示)?
(2)倘若在减数分裂时,5与6之间发生一次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图解说明二分子和四分子的染色体结构,
并指出所产生孢子的育性。
答:

3. 简述DNA重组的基本流程。
答:①. 从细胞和组织中分离DNA;②. 利用能识别特异DNA序列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DNA分子,制备DNA片段;③. 将酶切的DNA片段与载体DNA(载体能在宿主细胞内自我复制连接),构建重组DNA分子;
④.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在细胞内复制,产生多个完全相同的拷贝,即克隆;
⑤. 重组DNA随宿主细胞分裂而分配到子细胞,使子代群体细胞均具有重组DNA分子的拷贝;
⑥. 从宿主细胞中回收、纯化和分析克隆的重组DNA分子;⑦. 使克隆的DNA进一步转录成mRNA、翻译成蛋白质,分离、鉴定基因产物。
4. 核基因型雄性不育与核质互作型不育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何在生产上利用?
答:核不育型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如光、温敏核不育材料。其遗传特点是败育过程发生于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期间,不能形成正常花粉。故败育十分彻底,可育株与不育株有明显界限。多数核不育型均受简单的一对隐性基因(msms)所控制,纯合体(msms)表现为雄性不育。这种不育性能被相对显性基因Ms所恢复,在育种上可以筛选到许多优良的恢复系,杂合体(Msms)后代呈简单的孟德尔式的分离。用普通遗传学的方法不能使整个群体保持这种不育性,这是核不育型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核不育的利用有很大的限制,∵无保持系。显性核不育则找不到恢复系,在生产中尚无利用价值。但目前正在研究的隐性光敏核不育材料可以达到一系两用的目的,无需保持 系,光敏核不育系在长日下不育(与恢复系杂交得到杂种种子)、短日条件下为可育(繁种)。 质核不育型是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不育类型,其表现一般比核不育要复杂。在玉米、小麦和高梁等作物中,这种不育类型的花粉败育多数发生在减数分裂以后;在水稻、矮牵牛、胡萝卜等植物中,败育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或在此之前。质核型不育性由于细胞质基因与核基因间的互作,故即可以找到保持系,使不育性得到保持;也可找到相应恢复系,使育性得到恢复,实现三系配套。同时解决不育系繁种和杂种种子生产的问题:繁种:A×BgA,制种:A×RgF1。
一、名词解释(15分):
1.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2.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3.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只能用一定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它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般是不遗传的。
4.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点上的成对基因。
5. 染色体结构变异:指在某些情况下染色体发生断裂,在再次接合时改变了原来的顺序、或与其它染色体的断片接合,
导致染色体在断裂和接合前后结构不一致的现象。
6. 基因工程:在分子水平上,采取工程建设方式,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借助于实验室技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或基因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去,使外源基因正确表达,定向获得新遗传性状的一门技术。
7. 前定作用:由受精前母体卵细胞状态决定子代性状表现的母性影响。
8. 同形异位现象:器官形态与正常相同,但生长的位置却完全不同称之为同形异位现象。
9. 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10. 基因型频率:任何一个遗传群体都是由它所包含的各种基因型所组成的,在一个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就是基因型频率。
二、填充题(20分):
1. 在细胞有丝分裂期间,观察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是中期。
2. 孟德尔在遗传试验中采用的材料是碗豆,其染色体数是2n= 14。1866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孟德尔根据试验
结果提出了性状受细胞中遗传因子控制假说,创立了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
3. 染色质根据染色反应可以分为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两类。
4. 以白粒玉米 aa 作母本,与黄粒玉米 AA 杂交,则 F1 种子各部分的基因型为:种皮aa,胚Aa,胚乳Aaa。
5. 基因定位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间的距离和顺序。
6.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个共同遗传效应为育性下降。
7. 同源三倍体形成的三价体交叉较少、联会松驰,可能发生提早解离;此外,如二个染色体已联会成二价体,第三个
染色体就成为单价体,这种现象称不联会。
8. 细菌转化DNA时的摄取和整合过程主要包括结合与穿入、联会和整合(重组)等。
三、是非题(10分,在括号内写上 √ 或 ×):
1. 不完全显性的表现属于非等位基因间互作………………………………………………(×)
2. 限性遗传与伴性遗传一样只局限于一种性别上表现……………………………………(×)
3. 在染色体易位杂合体中,交替式分离产生的配子全部可育……………………………(√)
4. 顺反子相当于一个功能单位………………………………………………………………(√)
5. F1的平均表现值不等于双亲的中间值时,说明存在非加性效应 …………………… (√)
6. AAGCTT是Hind Ⅲ 限制性内切酶所能识别的6个核苷酸顺序………………………… (√)
7. 利用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可以进行数量基因的定位,因此分子标记就是基因……(×)
8. 配子体不育的Rr基因型植株产生的花粉全部可育………………………………………(×)
9. 决定噬菌体感染细菌能力的是其遗传物质核酸…………………………………………(×)
10. 在果蝇实验中,性梳是位于雌果蝇上……………………………………………………(×)
四、 选择题(10分):
1. 下列哪个杂交组合的后代表现型分离为9:3:3:1(B)。
A. 任何两个亲本  B. 具有两对已知性状的杂合体F1×F1
C. 具有两对已知性状的杂合体F2×杂合体F1    D. 具有三对已知性状的P×F2
2. 在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中,当亲本基因型为+ wx c 和sh + +以及双交换类型为+ + + 和sh wx c 时,其正确的基因顺序为(B)。A. sh wx c  B. wx sh c   C. wx c sh   D. sh c wx
3. 试验得到F2 分离比例为9∶6∶1,该性状的遗传属于(C)。
A. 连锁遗传   B. 重叠作用  C. 积加作用   D. 数量性状遗传
4. 祖父和父亲都是O血型,则祖母的血型必定是(D)。A. O型   B. AB型   C. A或B   D. O或A或B
5. 随着果蝇第1染色体16A区段的重复,表现出红色小眼数目降低的现象,称为(C)。
A.重复效应  B. 位置效应  C. 剂量效应  D. 突变效应
6. 在下列各生物中,属于异源四倍体的是(B)A. 茶树  B. 烟草  C. 水稻   D.马铃薯
7. 在细菌遗传物质的重组过程中,需以噬菌体作为媒介的是(C)。A. 性导 B. 转化  C. 转导   D. 接合
8. 一般PCR反应中扩增5kb左右的片段,通常需要(B)。
A. <15个循环  B. 25-35个循环  C. 85-95个循环   D. >100个循环
9. 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天然杂交率约为(B)。 A. >50%  B. 21-50%   C. 5-20%   D. 1-4%
10. 一个物种通过逐渐累积变异的方式,经历悠久的地质年代,由一系列的中间类型过渡到新种的进化方式为(C)。
A、爆发式  B、分化式   C、继承式   D、进展式
五、问答题(45分):
1. 在杂合体ABy//abY内,a和b之间的交换值为6%,b和y之间的交换值为10%。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在符合系数为0.26时,配子的比例如何?
答: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ABy、abY、aBy、AbY、ABY、aby、Aby、aBY 8种类型的配子。在符合系数为0.26时,其实际双交换值为:0.26×0.06×0.1×100=0.156%,故其配子的比例为:ABy42.078:abY42.078:aBy2.922:AbY2.922:ABY4.922:aby4.922:Aby0.078:aBY0.078。
2. 细菌的基因交换与真核生物的基因交换比较,具有什么特点? 部分杂合子在细菌的遗传分析中有什么用处?
答:(1)基因互换一般在部分二倍体内; (2)双交换才能形成稳定的重组体;(3)部分杂合子可用于基因定位。
3. 为什么说个体间能自由交配是群体维持遗传平衡的必要条件之一?其它维持遗传平衡所需具备的条件还有哪些,为什 么?
答:个体间能自由交配是群体维持遗传平衡的必要条件之一的原因,主要是在一个大群体中,可以充分地随机交配,在群体内基因能够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不会产生偏差,保持遗传平衡。 群体大:因为一个小群体常与其它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因而在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小群体内基因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 无外界因素干扰:在自然界或栽培条件下,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群体遗传平衡,如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移等等,这些都是促进生物进化的原因。其中突变和选择是主要的,遗传漂移和迁移也有一定的作用。
4. 试述植物基因工程的意义、原理和方法,并说明国内外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进展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理论综合题)。
答:意义:创造了更多的变异和新种质,丰富了作物育种的物质基础。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等方法,打破了常规育种中种、属间杂交难以逾越的鸿沟,将外源有利基因导入受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间的物种界限,扩大变异范围,在分子水平上实现遗传物质的交流,极大地拓宽了作物育种的遗传背景,使作物育种由向自然索取进入到人工创造和改造的阶段。 原理:是一种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基因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性细胞中,并使之无性繁殖(克隆)和产生正常功能(表达),从而创造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技术。
方法:①.材料准备:如“目的”基因、载体和工具酶等;②.基因载体的选择与构建;③.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
拼接: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DNA分子,利用粘性末端把两者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分子;④.把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中,建立无性繁殖系或克隆最后从细胞群体中筛选出所需要的无性繁殖系;⑤.外源基因的表达和产物的分离纯化。

相关话题/浙江大学 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