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总结(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2



第三节:人种
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第四节:民族
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民族的特征 (1)共同语言 (2)共同的地域 (3)共同的经济生活 (4)共同心理素质。
中国的主要民族分布:
我国民族的分布呈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民俗: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我国古代称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
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一些特征。
※民俗特点:(1)内涵特征: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2)外延特征:承传性、变异性。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起源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宴享说。
人口压力说,是以博塞洛普为代表的。宴享说是海登提出的,其说法与人口压力说相反。
二、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三点重大差异。第一是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的流动,而农业活动则需要定居。第二是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第三是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
三、人类文明的出现1.埃及。2.巴比伦。3.印度。4.中国。5.墨西哥、玛雅和印加。
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一 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
二 传统农业
(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
(二)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1.中国的传统农业的形成。2.欧洲的中世纪的农业。3.美国的殖民农业。
(三)传统农业的类型
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为四种类型。
1.旱作农业。2.水稻农业。3.地中海农业。4.游牧业。
三、现代农业: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在,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
※现代农业类型有: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
(1)种植园: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如加那利群岛、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
(2)谷物农业:生产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等。皮包农场(农场主只需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农业企业(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
(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巴西东南部;
(4)乳品业: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5)市场园艺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6)大牧场:规模大、雇用牧工、产品投向市场。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区。
※现代农业特点:
(1)产品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获得利润为目的,提供给非农业人品消费;
(2)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农场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因此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区低得多;
(3)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单位面积产量高;
(4)专业化生产使得现代农业农场规模比传统农业大得多;
(5)现代农业纵深发展,形成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第一节 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一、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1、纺织工业2、钢铁工业 3、采煤工业 4、运输业 5、机械工业6、化学工业7、食品工业
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般称之为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电气时代。

第二节:产业的类型及其分布
一 第一产业中的工业
1、伐木业 2、捕捞业3、采矿业
二 第二产业及其分布
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工业,经过二百多年的扩散和发展,多集中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主要是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一)北美工业区
1.新英格兰区。中心位于波士顿,被称为美国东北的硅谷。
2.中大西洋工业区。中心在纽约,金融、贸易、交通、旅游中心。
3.摩霍克河谷区。
4.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
5.大湖西岸工业区。
6.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加拿大最重要工业区,多伦多是该区最大城市,汽车装配闻名。
7.东南工业区。
8.海湾工业区。
9.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
10.西海岸工业区。
※(二)欧洲工业带(西欧)
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英国和欧洲西部,从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进入西欧,由荷兰和法、德接壤处到意大利北部。
1.英国工业区。19世纪前,垄断世界的钢铁、煤炭、纺织品,如今产业结构转型。
2.莱茵-鲁尔工业区。跨国,比较分散,鲁尔区工业企业最集中,荷兰鹿特丹是世界最大港口,煤铁资源丰富,利于钢铁、机械、机车、军工。
3.莱茵中部工业区。欧洲第二个最重要的工业区,法兰克福是该区地理中心,交通、金融、商业中心。斯图加特名牌汽车,曼海姆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闻名。
4.意大利北部工业区。钢铁、运输装备、纺织和食品。
欧盟的成立使欧洲各国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工业布局也发生转移。

(三)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东欧)
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过去为苏联工业区,现俄、乌虽各自独立,但仍有较密切联系。
1.中央工业区。
2.伏尔加工业区。
3.乌克兰工业区。
4.乌拉尔工业区。
5.库兹涅茨克工业区。
(四)日本工业区
日本二战后,它却利用劳动力的低工资,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其水平,加上合理的组织,吸收清化他国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出口为导向,面向世界取得显著成绩。由于需要进口原料,输出产品,其工业区都面向太平洋一边。
1.京滨工业区。
2.阪神工业区。
3.中京工业区。
4.北九洲工业。
(五)其他国家的工业区
1.拉美工业区。
2.亚洲工业区。
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
中国:东北辽中南、华北的京津唐、东南沿海的沪宁杭工业区、华南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内地西安、兰州、重庆、武汉,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和上海浦东。
3.非洲工业区。
4.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

三 其它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
原来的产业的划分,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外,只有第三产业,称为服务业。由于服务业务发展较快,行业太多,遂有进一步的划分。在国外,有人从第三产业中分出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
1.第三产业: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共事业等。
2.第四产业: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IT业,通常称之为信息业。
3.第五产业: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

第三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一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地形考虑防御自然灾害;水文主要是供水与排水的问题。
(二)资源条件
1.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多选在原料产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
2.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靠近销售市场。
3.消耗能量多的企业。耗能产业,选择能源供应低廉且稳定的地方。
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距原料产地近,运输条件好,有保鲜设备。
5.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市场地区。
(三)能源条件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
(四)市场条件 市场、消费条件
(五)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供应数量、平均工资水平、劳动力的技术状况
(六)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温室效应
(七)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
(1)纺织业与成衣业:发达国家日趋衰弱,发展中国家急速上升,从美国、西欧、日本向东南亚与东欧要区转移;(2)汽车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之间变动(西欧、日本、美国);(3)微电子工业:半导本、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的生产由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四地控制,家用电器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4)英美产业:由传统工业转向新技术和新的服务业。

三、当前的全球经济格局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能力过剩。
(一)需求不旺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总是需求更多的工业产品。过去,工业发展的重要促进条件就是需求。二战后,工业生产的繁荣是人们需求兴旺的结果。
(二)生产能力过剩
现在工业化的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
(三)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
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可是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更大市场,往往一些国家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彼此减少或取消贸易的障碍,增加彼此的供需,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在其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强大经济集体,不仅促进自身繁荣,而且加强与对手的竞争。
(四)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往往在于资源与劳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起源与发展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聚落,规模较小。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门槛人口:在中心地研究中也称入门人口,就是中心地建立某种物质和服务供应实施,要有最低地限度人入门人口,低于此最低限度人口则无利润可得。

城镇标准:
世界各国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1)按居民点达到的人口数;(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
我国城镇建建制的设置:
(1)城市:A、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镇;B、人口不足,但是省级国家级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
(2)镇:A、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B、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或超过10%;C、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可按上一条放宽;D、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确有必要。

第二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网络化:是指以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等为载体,以各种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逆城市化原因:人们为了脱离大城市的居住不舒适性,追求纯粹的田园式居住环境,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工业选址的限制因素减少,工业企业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价格,把企业布局在中小城镇。许多大企业分别在中小城镇开设子公司和分厂,形成新的企业布局空间。

城市化的机制:
1、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①    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
②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
2、    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工业主导地位
3、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在就业中的比例就越高。
4、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力量
人口和经济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5、    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政策宽松,促进人口向城市移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论,限制城市化进程。

第三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

※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
(1)集聚力:即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居民部门向市中心集聚,具有交通方便、社会条件优势如知名度。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是交通方便,其次城市中心是商业最好的区位。
第二,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
(2)离散力: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城市中心经济效益下降、声望下降等,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吸引加速城市的分散。第一是经济条件方面。第二是社会条件方面。
(3)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活动的力量。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门槛,自然地理、技术设备条件等。
(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2.扇形模型。3.多核模型。
(1)同心圆模型:芝加哥大学伯吉斯提出,分5个同心圆地带: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家庭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




(2)扇形模型:美国霍伊特提出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联成一个扇形。
(3)多核模型:美国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城市不断向外扩大,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

第四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城市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也称城市系统。
城市等级结构:城市系统的大小层序及职能作用的规律配置。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哈指出,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人口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3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
(2)首位城市法则:首位城市比其他城市大许多倍,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比较明显。
(3)农村聚落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城市景观:即城市的总体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特色。
城市感知:城市的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不同的。从城市景观来说,给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一 、语言的产生
一般认为,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
二 、语言的本质特征
(一)社会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交际性: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
(三)工具性: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信息载体。
三、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3、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四、语言的发展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二)汉语的发展:
“七大方言说”
(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中心,是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基础;(2)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3)湘方言:以长沙为代表;(4)粤方言:以广东话为代表;(5)闽方言:福州话、厦门话;(6)赣方言:南昌话;(7)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相对分散。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一 世界语言谱系  谱系分类法是语言分类中应用最广的方法。
(1)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2)语族:二级单位,各种语言在演化上又有亲疏远近之分,从而形成次一级的语言群。
(3)语支:同一语系中最小的语言群,
(4)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世界共有12个语系40多个语族。
二 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一)印欧语系
1.日耳曼语族。(1)英语。(2)西日耳曼语。(3)北日耳曼语。
2.罗曼语族。  (1)法语。(2)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3)意大利语。(4)其它语言。
3.斯拉夫语族。(1)东斯拉夫语。(2)西斯拉夫语。(3)南斯拉夫语。
4.印度-伊朗语族。
(二)汉-藏语系
1.汉语。
2.汉-藏语系的其它语言。(1)藏缅语族。(2)苗瑶语族。(3)壮侗语族。
3.其它地位未定的语言。
(三)闪-含语系  闪-含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的一些语言。
(四)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匈牙利语
(五)非洲语言  (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七)其它语言

第三节: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一、语言传播特性:
1、外延性和连续性:语言呈波状向外放射,语言圈由小到大向外延伸
2、距离递减性:离起源地或中心越近,文化现象越强烈,越远越弱;
3、层序性和阶级性:传播有多次重复层序性,身份不同有明显的阶级性;
4、复合性:扩展中一种语言吸收其他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双语现象;
5、竞争性和同化性:强势文化冲击,弱势语言被同化;
6、演化性:单纯表现进入复杂表现。

二、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 :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良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好;相反,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差。
如:平原及港口地区、交通要道、铁路、公路及河流附近等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同外界交往频繁,有利于语言的传播扩散。
(二)社会人文因素影响
1、行政区划的影响: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引起语言的分化和统一,对语言传播有决定影响。
2、经济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在政治经济上联系越小,语言差别越大,经济发达地区是人们学习和向往的地区,学习他们的语言十分必要。
3、人口迁移的影响:移民作为人口迁移的一种方式,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发展。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一)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 美洲
(二)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外来者被同化,满族、美洲后来移民
(三)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芬兰的瑞典语,日本语在台湾和朝鲜。
(四)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新疆的锡伯语。
(五)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英国的英语、客家方言。
(六)多语言国家出现:加拿大双语(魁北克的法语,其他为英语)、瑞士四种官方语言共存。

第四节:语言景观
我国的地名景观
1. 反映自然环境方面:淮阴、山西、临沂、鞍山、浙江、酒泉;
2. 反映经济活动方面:牛街、马市、龙场、天津、驻马店;
3. 反映历史方面:故乡县、屯留营;
4. 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呼和浩特(青色的城)、拉萨(圣地)、塔里木河(脱缰之马)。   
5. 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长安、宝鸡、定边。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宗教:即以神说教,上行下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意识中关于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的一种歪曲和荒诞的反映,是把人间力量幻想为上帝、神祗、精灵等超人间的力量的实体而加以信仰和崇拜。
宗教地理学:研究宗教的产生、传播和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宗教分类:
(1)起源和演化阶段: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现代宗教;
(2)依流传范围: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
(3)崇拜神灵的数量与变化:一神论、二神论、多神论。

※世界主要民族宗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耆那教、锡克教
(1)犹太教:远祖生活在阿拉伯半岛,摩西被认为是创始人,严奉一神,《圣经》,二战遭希特勒屠杀,周六为安息日,禁忌有水中无鳞动物不可吃,地上不爬不吃、动物中只吃既分蹄又倒嚼的种类。全球共有1500万人,美洲美国有600万人,亚洲以色列有300万,欧洲有400万。
(2)印度教:信仰者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后分为三个流派是毗湿奴教、湿婆教、性力教,主要教节有湿婆节、好利节、乘东节。
(3)道教:中国本土宗教,崇拜鬼神,求仙并追求长生不老,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为神学理论。另一思想为天道相承、因果相报。
【儒教:以孔子为崇拜对象,经典有四书、五经,祭天地、拜孔子,敬祖先,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神道教: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以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为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后神道教居于国教地位,二战后实行政教分离,成为民间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古迦毗罗卫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教义有无常、无我、苦、惑、业,最高境界为涅盘槃。教徒约2、5亿,传入我国的称北乘佛教,在西藏称喇嘛教。
(2)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等,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圣经有旧约全书、新约全书。教徒约10亿。
(3)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教义有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大约公元7世纪前后,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我国,称穆斯林,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布在西北、西南。

第二节 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
1、    移民 2、传抪 ①交流与转教 ②有组织的传教

相关话题/人文地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
  •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考研总结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
  •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考研复习讲义资料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王恩涌版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4-03
  •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主题、词汇、要点
    人文地理学(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涵及主要特征。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势?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29
  •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8
  • 人文地理学考研部分院校信息
    人文地理旅游规划方向考研 这是我花了两天时间打出来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点作用!我是 09考研,大二时我就知道我会考研了,而当时很多过来人对我说,战线拉得太长了,会容易放弃,所以那个时候,我只是看看各个学校的人文地理发展状况等等,我几乎看过所有开设人文地理的学校的招生简章!所以,也许我比一些想要考研的人会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8
  •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
  • 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 历年考研真题2002-2017年
    目录 2001年 1 2002年 2 2003年 3 2004年 4 2005年 5 2006年 6 2007年 7 2008年 8 2009年 9 2010年 10 2011年 11 2012年 12 2013年 13 2014 14 2015年 15 2016年 16 2017年 17 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 1、中东 2、地理大发现 3、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广州大学地理学院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施吕特尔、索尔(苏尔)、麦金德、森普尔、斯匹克曼、亨丁顿 (人名自己看书了解其学说,一般在选择题和填空题出)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扩散:指在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2
  • 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人文地理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50分第四纪 河漫滩 粘性矿物 演替系列 还有一个记不得了二计算降水变差系数cv,并确定该地是哪个区域三画图做出某区域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流量变化曲线,说明差异。四分析推理1北方秋雪和南方冬雪对生态系统破坏大为什么?2阅读《桃花源记》部分内容,从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方面进行分析,并确定该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