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08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题
    1.分析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1)社会性
    (2)区域性:①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性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②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综合性:①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整体性。②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他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想。
三、论述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指导和参与社会实践。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②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③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文化生态关系:在一定地域内,自然环境要素是文化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基地,社会文化环境是文化系统演进的动力,文化影响人们对环境的作用,使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两者是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文化生态关系。
    3.文化整合:文化除了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不同的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
文化整合。
    4.文化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
二、简答题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5)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2.文化区的分类★★★★★(掌握概念和各分类之间的对比)
(1)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者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地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以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例如:两个民族之间存在国界;语言文化现象等。
(2)功能文化区:是指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的特征:功能文化区的中心位置明确,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但不一定居于分布区的几何中心。并且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
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等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自我意识。
乡土文化区的特征: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在于,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与形式文化区的差异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例如:美国东南部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与文化的地区。
    3.文化扩散的类型★★★★★(掌握概念)
(1)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扩散现象的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扩展扩散根据传播情况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
 ①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②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③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的特点:传播速度快,距离远,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4.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认为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强”式文化生态关系认为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把自然与人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研究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解释人对环境所产生的知觉决策的行为激励。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加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5.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原有物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它的形成很少受到人类影响,诸如自然形成的河流、山川、树木等。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集合自然物质和人类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观,如风景名胜景观,园林景观等;二是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公共艺术景观、建筑景观等。
(2)联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组成了文化景观。但是,今天在地球表面上的所有自然现象的综合体可以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一定的人为作用的影响,完全纯的自然现象综合体是不存在的。
6.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1)区位论——严格来说是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理论,而不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2)文化景观论——通过过去或现在人文活动的结果,研究该地区的人以前的各种活动,恢复其以前的活动过程。弊端:只是过去人文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人文活动的动力和原因。
(3)行为论——把心理学的有关成就引入地理学,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一个新的分支:行为地理学。弊端: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
(4)人地关系论——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
三、论述题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可分为三类:①形式文化区;②功能文化区;③乡土文化区
2.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1)扩展扩散的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有的速度慢,有的速度快。(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的对比)
(2)迁移扩散的特点: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迁移到远处,使
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
(3)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阻止外来电视节目),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要求在本国出版的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本国题材)。
(4)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追逐时尚的文化现象)。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生产力越低,这种作用越明显。而
随着科技发展,两者关系变得复杂,一方面,人类能动作用增强,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增
加,在自然环境不那么优越的条件下,也可以生存。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慢慢成为具有
人类痕迹的自然环境。具体为: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例:因为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地区具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各自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例:在生产发展早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无数变化和等机构成不同,使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例:梯田文化。)
    4.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1)文化区: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即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2)文化扩散:指某种文化从一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包括扩散、交流、传承等意,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过程。
    (3)文化生态学: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
    (4)文化整合: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5)文化景观:居住在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亦称人文景观。
(6)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特征、文化扩散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生态是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上述五者为人文地理学的五大主题。
(7)只有了解文化的时间过程,才能深入认识文化区的空间特性,文化的空间现象的研究应与时间过程相结合。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要素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文化整合最先发生的是文化冲突,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文化整合的变化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之中。文化景观具有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
    5.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并且,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
(2)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其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3)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并谋求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逐步确认,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新。
    6.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环境决定论——过分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人在该理论中几乎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居于从属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
(2)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认识积极地力量。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3)适应论——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
(4)生态论——主要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侧重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5)环境感知论——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人一旦形成环境感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这样,人群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
(6)文化决定论——人通过文化在人地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7)和谐论——人类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7.以“和谐论”阐述如何协调人地关系
(1)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指标,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远指标构成的一个综合性发展战略目标;
(2)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3)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
(4)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8.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1)汤因比的“挑战与迎战”学说(三原则)
      ①挑战与应战:古埃及人面对冰后期气候回升,草原变为荒漠,生存环境恶化,有三种选择,其一是迁移,二是以耐旱动物维持生存,三是训化动物和从事农业。埃及人选择了尼罗河岸农业。
      ②逆境美德:五种逆境刺激产生美德,一是困难地方的刺激,二是新地方的刺激,三是打击的刺激,四是压力的刺激,五是遭遇不幸的刺激。刺激使人奋起,从而战胜困难。
      ③中庸之道:刺激必须有限度。适度刺激使人产生应激反应,找到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措施,从而改变环境,重塑文化景观,推动社会进步。
    汤因比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起来,并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这为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马克斯•韦伯探索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新教之间的关系,由命定论分析出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即命定论坚信若被上帝获救,唯一办法是尽力于自己的职业,通过这种信念的支持,新教中的信徒们勤勉于世俗职业劳动,杜绝享乐,积累财富,使资本积累时期形成中产阶级人格特征,即“新教理论中的资本主义精神”,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韦伯介绍的是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这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人地关系的精神作用进行分析有所启发。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心理等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对人类生活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了解历史,在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9.依据文化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图式说明人地关系★★★★★
    由斯宾塞和托马斯提出,这图式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人地关系模式。其中四个要素, 即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
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并具有一定文化的群体。人口的数量和文化状况在各地质监的差别往往很大。
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各地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也互不相同,对人口承载能力亦不同。
社会组织,亦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其各个单元——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血缘关系的——通过遵循群体内一系列共同的规则、法律、习惯和规矩,使一个个单独的人组成巨大而有机的组织网,保持社会稳定并有效地发挥功能。
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利用技术获得生存,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在四个要素中,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又都在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活动。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则又是这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中心,这里面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例如人发明新的技术, 创造新的社会组织),但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调查方法:是在社会成员中收集并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和事件的趋势的资料,以查明区域人文地理环境或事象
二、简答题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收集、整理材料
(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擦      (5)分析研究                 (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2.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1)经验主义方法论:
  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特征:A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B区域研究最为典型,由于每个地方具有独特性,因而区域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例外论的;C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实证主义方法论
对传统人文地理学的影响:①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传统地理学关注地区特点因而是独特的,理论发展受到抑制;空间地理学则寻求用空间分布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各地区的独特事件。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是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③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味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推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不足之处:①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实证主义学派对人的看法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经纪人”的概念。②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③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于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


相关话题/人文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