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主题、词汇、要点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29

人文地理学(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涵及主要特征。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势?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7、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4、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5、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6、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7、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8、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9、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10、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11、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2、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13、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14、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15、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16、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7、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4、在相关的国内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8、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9、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10、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11、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12、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13、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4、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15、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16、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17、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第五章
1、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2、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6、对你所在城市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试述影响农业布局的机制。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5、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
6、简述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情况。
7、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
8、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9、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与克里斯塔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
10、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第七章
1、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2、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3、阐述乡村聚落发展的基本特点,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4、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5、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有什么特点?试分析所在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
6、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7、讨论逆城市化现象。
第八章
1、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2、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影响国家权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对国家权利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为什么需要对国家实力进行综合分析?
5、试说明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特点。
6、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7、结合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世界和中国的地缘政治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国家安全战略。
第九章
1、 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3、 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
4、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
5、 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6、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
7、 简述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具体的含义。
8、 简述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的趋势。
9、 在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人与地的焦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10、简述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
11、简述文化本土化的表现形式和局限性。
12、讨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13、全球化时代的区域文化创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举例说明你对环境决定论的理解。
答:环境决定论是指在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和活动,甚至是人类社会的进程的一种人地关系理论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很早就在一些伟人的言论里体现出来,其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1)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5)认为寒冷地区的民族勇敢无畏,但缺乏智慧和技术;亚洲人聪明,但缺乏勇敢精神;记住在两者间的希腊人则具两者的优点,所以能自立,能统治其它民族。
(2)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1689-1675),在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对地理要素与政治的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性质及其演变以及民族生理、心理和宗教信仰是受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他从宗教的角度认为“寒冷气候使人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炎热地方,使人顺从,因此欧洲传播基督教,亚洲流传伊斯兰教。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3)美国学者亨丁顿(1876-1947)在他的气候与文明一书中,认为一个民族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若无气候促进因素,就不能达到文化的巅峰。
(4)拉采尔,由于过分强调自然环境的作用,并总结和发挥了环境论的思想,又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环境的学者,被认为是地学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在他的《人类地理学》中,用达尔文生物学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把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归结为4个方面:直接的生理影响;心理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支配人类的迁移及其最后分布的影响。他认为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是环境的产物,其生存发展都是由地理环境决定。
(5)辛普森,拉氏的美国学生,在传播拉氏观点上起很大作用,他在《美国的历史及其地理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中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条件是地理条件,即地理位置、边界、大洋的出口、内陆海的出口、河流、地形、气候等。影响社会发展的不仅仅是某一单一的地理条件(如气候),而是地理条件的总体。
观点举证
观点一:人的精力取决于气候。荷兰人拥有杰出的头脑和巨大的精力,但他们来到象婆罗洲(属马来西亚和印尼,气候酷热)这样的地方,不久就会停止完成他们在祖国土地上完成的任务,因为受气候的影响其健康和精力受到损害,在热天觉得烦闷和无精打采。
观点二:气候影响人的性格。在有气候变化刺激的地方,人们易于勤劳,当他们早晨起来,经常渴望工作。在一个令人精力充沛的天气,诚实、理智以及自我控制,比在令人萎靡不振的天气里容易得多。当人们感到健康时,讲真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比人在衰弱时容易。
观点三:宗教崇拜对象常取决于发源地的地理环境。在印度,雨的到来不同寻常,故雨神是主要的神之一。在中安第斯山脉的高平原,人们感受不到温暖,除非在阳光之下,故太阳神盛行。在埃及,尼罗河是宗教崇拜对象之一,因为埃及人知道他们的生命正是依赖于它。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出现在以养羊为主要职业的干旱地区,所以《圣经》上有“牧羊人把生命献给他的羊群”、“上帝是我们的牧羊人;我将什么不想,他使我躺在绿草地上,他在静静的河边上领着我”。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地观,虽然是对“天命论”、“神创论”的一种反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夸大了环境的决定理论,过分强调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决定因素,一切人类活动都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也是一种因果观,是一种典型的必然论的人地观。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因为在人类社会的某些方面,的确是地理环境在起主导作用;但是在很多方面,地理环境并不起主导作用,而且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故有过于武断、以偏代全之嫌在因果上忽视了随机变化,没有概率论的思想。认为一个原因只有一个必然的结果,而且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是不能转化的。因而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2.分析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分布及增长特点,预测未来20年各地人口的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其人口分布和增长的影响因素(数据见课件中的附件,数据分析主要依据人口数据,其它数据供参考)。
答:从已给的数据表分析可知:(1)北京城市人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到2003达到和农村人口比重持平的情况。从过去十年来看,北京的人口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总人口增长的趋势先急后缓,特别到2000-2003年,人口增长率甚至是出现负增长。这主要是北京是首都,政治、人文气氛浓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主要以高科技生产,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和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为主,而农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并不高,并且加上北京对外来人的不排斥,所以有了很多农村劳动力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但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工业需要的劳动力总是有限的,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带动人口速度的增长,所以后来人口增长率有了下降甚至负增长。从北京目前的生产产业结构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来看,北京未来20年的人口会以很小的人口增长率有一定的增加或很可能不增加,达到人口相对饱和的状态,且城市人口比重仍会继续增加。(2)同理分析可知,天津在这十年来总人口有了很大的增长,城市人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和农村人口比重相对持平。从表中看,但在后几年幅度增加的很小,究其原因,还是天津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关,以及和它的产业结构分不开,它以到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能大量吸收外来人员,但后来城市产业结构达到稳定,人口增长速率减慢。所以在未来20年,天津会继续以很小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并且城市人口比重还会增大。(3)从表中可知,河北省头几年,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相当,总人口先是急剧增长,后来以相对之前较慢的速度继续增加,总的来说,总人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也以较大的幅度增长着,并且超过了农村人口比重,这是因为河北省主要是个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工业大省,所以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吸收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使城市人口大增。随着河北省的继续发展,生产水平力的提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新地区的开发,所以未来20年,河北省的总人口数量会继续较快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重也会继续增大。
3.举例说明村落呈集聚现象的原因。
答:村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相对于城市的一种聚落类型。在我国,村落地域是指建制镇以下的地域,村落是由村庄和集镇构成。从村落的最先产生的原因来看,是原始社会人类为了适应恶劣的大自然的野兽的攻击,而构筑的如“茅草屋”、“蜂巢居”十分简单落后的居住环境,那时候的人类活动是大范围地移动,居住地也流动不定。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特别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以来,先出现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然后出现集市,接着促进集镇的形成,为最后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反过来城市的兴起加速了村落的集聚,也提高了村落集聚发展的水平,比如工矿业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服务于城市的郊区农业村落的集聚;如加工业城市(加工棉花、蚕丝、甘蔗等)的发展,带动了加工业村落的聚集。至今为止,村落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以前的高度分散形态逐渐向集中形态转变,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中西村落和集镇建筑格局由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式形式转变为集中、整体形态。究其原因,还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工商业的发展,对村落建设和集聚起到十分重要的加速作用,它不仅可以对当地资源进行深度加工,提高资源转化率,还可以吸收丰富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农民实际收入水平。转化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业产业——建设小城镇——实现乡村城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村落集聚形式。此外还是随着经营条件、交通条件的完善,人类自身对交通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统一的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效益越来越高并节约土地,所以集聚是现代村落的主要发展趋势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例如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村落较高的人口、建筑密度,高层化的建筑格局,突出的商饮服务业,完善的内外交通道路格局和基础设施等村落特征,使得村落集聚的同时,还越来越现代化,这也是村落集聚的一大特点。
4.什么是文化景观,举例说明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答: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culture 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发展源远流长,具体历史进程如下:
“文化景观学派”的创始人--美籍德裔学者索尔的经典定义:文化景观是某一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文化是驱动力,自然区是媒介,而文化景观则是结果。由于文化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文化景观也会随时间而变化。随着某种不同外来文化的介入,便开始某一文化景观的更新,或进行某一新的文化附加在原有景观残余之上的演化过程。
文化景观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1906)提出的。他提出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要求把文化景观当作从自然景观演化来的现象进行研究。把文化景观分为可动的和不可动的两种形态,前者指人以及随人移动的货物等,后者通过文化作用于景观的全部效果来反映,如道路及其型式。
美国乔丹认为“文化景观是文化集团在其居住地域所创造的认为景观”。
美国德伯里认为:“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所以可辨认的改变,包括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
我国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地理特征。”
综上,何为文化景观?它是一种人文景观,反映了人文现象和环境的特定关系,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完全不同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背景和依托,它反映了人文现象的总特征。总之,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综合作用于地表的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
现说明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举例说明:
(1)西双版纳傣族原信奉自身的原始宗教,至中唐时期以后,小乘佛教开始在云南传播和形成,刚开始受到抵制,后来小乘佛教根据傣文化进行适应性改变,两者互取其长,形成一种有地方特色的西双版纳傣族佛教文化体系,使得傣族人民乐于接受,并使傣族成为全民信教的民族,成为傣族特有的文化景观
(2)宗教思想对文化景观中建筑的影响,特别是宗教建筑把功能、技术、艺术、思想、信仰结合在一起综合体现于景观之中,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佛教的寺庙、佛塔、石窟,基督教教堂的高塔禾尖顶,美洲阿兹台克文化和更早的玛雅文化建造的巨大美洲金字塔等。青岛则以多种徳式建筑著称。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更是集古今中外各种建筑风格于一域。
(3)宗教思想对文化景观中山的影响。山在许多文化的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某些宗教来说,山是地球的中心,天地在这里会和,人的精神可以在这里感到最接近天,最接近宇宙。在希腊,奥林匹斯山被认为是诸神之家。富士山对日本人有相当大的宗教意义。把山视为地球的中心轴,视为与上天的连接点,这种思想出现在中国、朝鲜、伊朗、印度等许多国家的文化中。希腊人他们的寺庙修在雅典的最高点——卫城上,其它城市也修在类似的地点。此外,人们还常常建筑山的象征物,如,中东的阶梯形金字塔,苏美尔的亚述古庙塔,以及埃及的大金字塔,西欧的大金字塔。
5.结合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谈谈你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解。
答:旅游开发是指政府、企业、开发商个体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的社会经济活动。旅游开发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前提,因此它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影响来看:首先,它带动的旅游业直接影响了国民收入,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国定民安。其次从经济领域来说,它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积累资金,回笼货币,促进财富再分配;扩大劳动再就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再次,从社会文化领域来说,它促进不同地区、民族乃至不同国度社会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还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文明。从消极影响来看:外汇漏损削弱了旅游业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经济欠发达而旅游资源充足地区,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业配套设施投资巨大,旅游门槛高,起区域经济没有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旅游业极不稳定,过分依赖其会使它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旅游开发会使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顺还当地居民文化传统和利益;旅游的季节性也会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浪费和劳动力的季节性失业;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由此可见,旅游具有两重性,现在旅游开发面临的形势也是很严峻的,可见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势不可挡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要求旅游者的增加量、旅游业的发展规模以及旅游开发要求与资源承载量、环境保护相协调,形成动态的良性循环。身为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份子,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政府来看,可采取制定更多的相关方面的法令条例,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加环保经费,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等。从开发商来看,要提早科学地预测,估计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尽最大可能寻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融合,追求环境资源持续价值的利用和文化完整性展示和教育。从旅游地区的居民来说,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社会道德水平,抵制旅游者消极颓废意识和生活方式,抵制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从旅游者自身来说,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不能任意破坏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比如不践踏草坪,不乱涂乱画,不破坏垃圾桶等。总之,要正确认识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增强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能,适度发展旅游业,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引导旅游业健康、积极有序地发展,造福于全世界。
6.以你所在或所熟悉的专业领域为例,探讨人文地理学在该领域的应用。
答:我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它很大一部分涉及的是园林设计,下面我就人文地理学在该领域的应用上说说。首先,我来简单地介绍下我的专业,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L.A是由美国Landcape Architects 之父,F.L.Olmsted (奥尔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来的,它当时提出的背景是由于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和人口迅猛增长,世界各国,都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爆炸,自然环境和自然与人工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本专业的核心应是"城市环境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园林艺术",概括的说它就是用艺术的手段,处理人,建筑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学科。“设”者,陈设,设置,筹划之意;“计”者,计谋,策略之意。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遇的过程。
现说说人文地理在我学的专业具体运用如下:
1.它为园林设计提供了大量的人文文化信息,因为园林设计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它的设计需要有大量依据,比如当地居民的年龄组成、平时喜好及消费倾向,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当地民俗风情,当地原有的文化景观等都可以为我们进行园林设计提供大量的科学依据,不致使我们在实际操作时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意义。
2.它为我们作为一个设计初学者提供了更多地了解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的机会,让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人文地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人地关系为主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在现代,为了全人类的长远健康、幸福和欢乐,人类必须与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明智地利用自然资源,园林设计也必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做相应程度的改变对学科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什么是园林的发展趋势?答案就是以研究人类、生物和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生态学为依据,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
3.它为我们专业和它其中的旅游地理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和园林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旅游风景区的设计思路,还是整体规划,以及后期的资源保护,都是园林设计的一个部分。所以旅游地理的学习算是拓宽了我们的专业学习面。
4.它增加了我们的课外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甚至是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因为园林设计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它包括文学、文艺、生物、生态、建筑等诸多领域,同时,它又要求综合各学科的知识于园林艺术中。无论是民族地理,还是宗教地理它们都让我更多了了解国外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打开了一扇我了解整个世界的窗。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简介
1、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
2、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
3、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1.理论与哲学方法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趋向化。)


相关话题/人文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