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内部考研笔记重点2010版本(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4-10


   一、身体形态释义: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
   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1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2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3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二、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1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2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3手持轻器械训练法。 4舞蹈训练法。
   三、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1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2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3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4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二)力量素质分类: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名)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名)
     1、 爆发力的评定    爆发力指数=最大力量/用力时间
       (一)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1、 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1)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2)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
     2、 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3、 等动收缩训练4、 超等长收缩训练5、 循环训练法
   (二)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试述发展?简)1、负重抗阻练习;2、对抗性练习;3、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4、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5、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6、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7、电刺激。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一)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二)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三)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1、 在一个训练阶段中,负荷安排应大中小结合,循序渐进的提高负荷量度。
   2、 在小周期训练中,应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行。
   3、 在每组重复练习中,注意组间的休息。一般来讲,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组间休息要长些。
   4、 力量训练后,要特别注意使肌肉放松。
   (四)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五)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1、掌握儿少力量发育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力量训练。2、儿少骨骼系统中软组织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骨骼弹性好,不易折断;但坚固性差,易弯曲,因此儿少不可进行大强度力量训练。3、儿少力量训练应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特别要尽量避免出现憋气动作,以免因胸内压的突然变化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4、儿童力量训练,不要过早强调与专项运动技术相结合,应着重身体全面发展的力量训练。
    第四节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一)定义:是指人体快速运动能力。
   (二)分类: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能力。
   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位移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2、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反应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通过训练可使运动员注意力潜在的反应速度能力表现出来并稳定下来。
   (2)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集中。
   (3)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上。
   3、反应速度训练常用的方法手段
   (1) 信号刺激法
   (2) 运动感觉法
   (3) 移动目标练习
   (4) 选择性练习
       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
   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
   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3、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1)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2)各种爆发力练习(3)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4)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三、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一)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二)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三)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四)儿少速度训练的注意事项:1、 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发展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反应速度: 2、 由于移动速度具有多素质综合利用的特点,移动速度的发展与力量、耐力等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儿少进行速度训练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第五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释义: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有机体自我保护的反映。训练会导致机体疲劳,疲劳的产生则限制着有机体继续承受训练负荷。
     2、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试分析或试述如何发展有氧耐力?)
   (1)持续训练法:(2)间歇训练法((3)循环练习 
   2、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训练负荷的确定:(如何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耐力?)
   (1)负荷强度:提高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训练的强度为80%~90%,以使运动员机体处于糖酵解供能状态,其强度为80%~90%。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介于1~2分钟之间,若以跑为训练手段时,其距离一般以400米为宜。
   (2)重复练习的次数与组数:3~4次,以保持必要的训练强度。练习的重复组数应视运动员训练水平而定,2~3组或3~5组。
   (3)间歇时间:一种是次间间歇时间以恒定不变的方式安排,如每次练习之间休息4分钟等。另一种是采取逐渐缩短时间的方式安排,这样做有利于使体内乳酸堆积,达到较高值。组间的间歇时间一般要长于组内间歇时间,以利于恢复。
   (一)一般耐力训练常用的方法和手段:(简)1、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2、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如速度滑冰、划船、自行车等。3、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如排球运动中多次做滚动练习。 4、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
 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一)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二)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三)儿少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1、掌握儿少耐力自然发展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耐力训练。 2、儿少耐力训练必须有氧耐力训练为主。3、儿少进行耐力训练的内容手段应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只局限于长跑的练习,可选用活动性游戏、球类运动、骑自行车、滑冰、登山和循环练习等。4、儿少进行耐力训练的基本方法为持续训练法,此外,还可用法特莱克式的变速跑等。
   第六节 柔韧素质及其训练
   一、定义: 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四、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二)注意柔韧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三)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四)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五)儿少柔韧性训练的注意事项:
   第七节 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一、 释义::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三、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简)(一)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二)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三)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三) 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游戏和对各种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等。
                                       第七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第一节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一、运动技术的定义: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二)基本特征:(简)1、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3、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4、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二、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一)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等。
        第二节 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一、 人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简)
   (一)主体因素:1、人体结构力学特征;2、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3、感知学能力;4、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5、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6、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二)客体因素:1、竞赛规则;2、技术环境;3、器材设备与场地。
   第三节 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简)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运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时应注意:(简)
   1、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可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练习。必须注意不要破坏动作的完整性。即动作阶段的划分应以下影响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和不破坏动作各部分的有机联系为准则。2、少儿初学者善于模仿,对于一些不很复杂动作,可先完整练习后再分解练习。3、一般来讲,运动技术水平越高,分解练习的比例相应越大一些。4、“先分解后完整”或“先完整后分解”都来不是固定的学习、训练程序。教练员应根据技术动作的难度、结构及运动员年龄及心理特征等来确定采用什么方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第四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问答题)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 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 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 处理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五、 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六、 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 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八、 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名)
   技术创新具有如下具体意义: 第一 直接提高运动成绩。   第二 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单个水平或因素间的组合水平。   第三 有效的制约现有技术   第四 更大限度的发挥人体潜能。
 
   第五节 运动技术评价
    基本标准:实效性(结果)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过程)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二、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第八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第一节 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
   一、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二)构成:1、 战术观念、2、战术指导思想;3、战术意识;4、战术知识;5、战术形式;6、战术行动。
     二、运动员战术能力;战术能力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二节 战术训练方法
   一、分解与完整训练法;二、减难与加难训练法;三、虚拟现实训练法;四、想像训练法;五、程序训练法;六、模拟训练法;七、实战法。
   第三节 战术方案的制定
   一、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的因素:A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B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二、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1、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2、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3、确定战术原则;4、已方(全队、小组或个人)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5、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6、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7、比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 8、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比赛前隐蔽工作。
   比赛前隐蔽工作有:技术隐蔽、战术隐蔽、人员隐蔽、阵容隐蔽、器械隐蔽。
   三、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1、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 2、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3、考虑竞赛环境的影4、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5、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第四节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简)
   一、把握项目制胜规律;是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名)
   制胜规律的组成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制胜因素;其二是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
   二、培养战术意识;
   三、 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四、 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五、 重视战术组合;
   六、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第九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第一节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像进行训练的方法。 (二) 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名)(三) 模拟训练法(实景模拟训练法、想象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训练。
     第二节 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智能::是智能中的一种,是脂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如何发展运动员的智能?)
   (一)一般智能的训练:1、观察力训练;2、记忆力训练;3、思维、想像力训练。
     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提高运动员对学习理论知识和发展运动智能意义的认识,动员他们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参加运动智能训练的自觉性。(二)运动智能训练在根据对象实际情 况,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及分量。(三)运动智能训练应列入训练计划中,在计划中应占有一定比例。(四)应逐步建立运动智能测定和评价的制度。
                                   第十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运动训练计划: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依据,其主要作用是规划实现运动员状态转移的通路,把训练过程具体化、统一训练活动参加者的认识和行动。(名)
   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总体规划。
   第一节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问答)
   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全程多年训练计划: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范,就是运动员的全程多年训练计划。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试述)(简)(要答出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训练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并对运动负荷安排提出不同的要求。
   1、最佳竞技阶段是最重要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高低,可以看作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成果的主要评价;
   3、 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提高阶段的整个安排和要求,都服从于最佳竞技阶段训练任务的完成;而竞技介质阶段则可视为最佳竞技阶段的尽可能长的延续。
    
      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对两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的训练过程的设计,就称为区间多年训练计划。
    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名)
   导致“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简)(1)随着运动员进入青年期,各生理系统发育日臻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这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自然规律。(2)由于多年同一教练同一思路训练,对所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的效应自然减弱。 (3)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4)运动员由于训练以及经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观努力的下降。
   通过改善球队队员的组合特征,提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1)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2)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3)采用全国选拔或组建国家队(4)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周期安排
   年度训练计划: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文件
   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名)
   为什么说竞技状态的形成是周期安排的理论依据?
   1、运动员的机体对适度训练负荷会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从而使得机体的能力不断提高。
   2、运用专门的训练方法及训练手段,可使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逐渐进入积极动员机体潜力并高度协调工作的状态。
   3、在这种高度动员状态下工作一定时间,机体的心理潜能和生理潜能均被大量消耗,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便会发挥作用,首先是提示性地要求,而后是强制性地命令机体不再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和高强度的竞赛。
   4、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下降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才能够再度投入紧张的训练。
   5、 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性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地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第二节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一、训练大周期的时间的确定 1确定比赛日期 2确定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3确定比赛时间(加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共8-12周)4确定整个大周期(加6-12周的准备期,后加2-4周恢复期,共12-32周)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简)
   (一)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1、训练任务和时间:基本任务就是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时间:1.5~2个月。2、训练方 法、手段和负荷特点:准备时期的素质训练,以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这两种训练方法的特点是负荷的量较大,强度相对较小。准备时期的技、战术训练, 均以分解主为主。
   (二)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1、训练任务和时间:训练任务包括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表现自己已具有的竞技能力这样两个方面。时 间:不少于1 个半月。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为了与准备时期训练方法的特点相联系,比赛时期训练发展体能主要采用重复法,发展技能主要采用完整法,并较多地采 用比赛法,以便综合地发展与竞赛密切相关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比赛时期负荷强度大而负荷的量较小。
  (三)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1、训练任务和时间:训练任务:(1)通过负荷内容、量度、组织形式及训练环境的改变,达到从心理上和生理上消除疲劳的目 的。(2)是认真总结全年训练经验与教训,并制定下一年度的训练计划。时间:单周(1~1.5个月)双周(2~3周)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为了 达到恢复的目的,在恢复时期宜以游戏、变换法为主进行训练。
    
比赛的分类     竞技性比赛  训练性比赛 检查性比赛   适应性比赛  
为了能使运动员对重大比赛作好准备,常常在主要比赛之前安排一系列适应性比赛,称热身赛。
   分阶段集中比赛的优点:
   1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
   2在每一个阶段中,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
   3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之间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的赛间训练。
   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注意事项:
   1全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的竞技比赛时,运动员机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包括最大速度,最大重量,最大距离,最高质量)的状态 2全年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与安排,应与运动员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相适应
   3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无论发展体能,技能还是战术能力,都应首先加大负荷量,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负荷强度,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同时加大负荷量和提高负荷强度 4应高度重视负荷后的恢复,使训练负荷带给机体的疲劳及时得到消除,并出现超量恢复,以获得更大的训练效应。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相关话题/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