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初试复习资料邱东版《国民经济统计学》(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4-07


(2)ICP推动了各国统计向国际统计标准靠拢,增强了各项指标的国际可比性。通过ICP的活动,使有关统计专家和各国统计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认识到本国统计体系与国际统计标准之间的差距,需要在分类、指标定义、口径和国民核算体系方面加以改善,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这也为各种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3)ICP提供的比较结果还是比较可靠的。它从分项比较入手,利用专门调查的数据和一系列较为科学的现代方法,虽说计算复杂,但结论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2.ICP法的局限性
   (1)规格品代表性与可比性矛盾。
   (2)质量差异和服务问题对比较结果的影响。
(3)价格统计问题引致的偏差。
首先,市场价格上的问题
其次,全国平均价格上的问题。
另外,在国际价格的计算权数向发达国家倾斜,发生哥克申隆效应。
(4)汇总方法造成比较结果的误差。
(5)各参加国对GDP统计上的差异会影响比较结果。
(6)ICP活动还存在调查间隔太长,影响应用的时效性;数据缺乏连续性等问题。

五、汇率法与ICP的结果比较
汇率偏差指数=按PPP测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表集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结论:从汇率偏差指数来看,一般地,发达国家汇率偏差指数较小,而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汇率偏差较大。ICP估计结果与汇率估计结果间存在系统的关系:汇率偏差指数随实际GDP的上升而下降,一国人均实际收入水平越低,汇率法估计值与ICP的估计值间的相差程度就越高。
注意:不能把ICP法的结果作为“真值”,并以之来度量汇率法比较的低估或高估程度。

第六节  国力比较统计

一、综合国力比较统计
综合国力定义: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有机结合所具有的综合实力,它是可以计量的复杂大系统,不仅指物质力量,而且也包括精神力量,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指可比性要求必须选用在各个参比国之间具有共同性的指标,某些国家所特有的指标不应予以采用,并且现实力量,而且也包括潜在力量。
(一)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体系
1.综合国力构成要素
大致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自然条件 2)人口3)经济4)科教文5)军事6)政治7)政府8)外交9)国民精神
2.综合国力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系统性2)代表性3)可比性4)可行性
(二)综合国力的评价方法
   1.富克斯法
由于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早期的综合国力主要以人力和资源为核心,构成要素少,指标体系不完整,且评价方法简单,使得综合国力比较结果与实际的误差相对比较大。
   2.R•S•克莱因法
美国科学家R•S•克莱因提出测算综合国力的“国力方程”为:
  综合国力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乘积。
缺陷:
首先,受时代政治环境的限制,其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缺乏完整性。
其次,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权数分配存在主观性问题。
再次,精神要素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在指标合成时,采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乘积的方法使精神力量对国力的作用过于敏感。精神要素指标,一般均采取专家评定的方法进行量化,容易带有个人主观倾向。
3.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综合国力指数法
综合国力的要素构成:国际贡献能力、生存力、强制力
   特点:构成要素增加了科技、文教等内容,而且指标体系的覆盖面比较全面,比克莱因国力方程前进了一大步,并且在指标的合成时采用与最大国比例加总的方法,从而避免了克莱因方程中精神因素的敏感性问题。
   缺陷:权数确定的主观性,信息的重叠、指标之间存在较高的自相关,非量化指标缺乏科学定量标准等等。就是带有很强的倾向性。
   4.中国学者的综合国力动态方程法
综合国力动态方程: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学者运用系统论、协同论和动力学的原理,提出综合国力由生存力、发展力、影响力和协同力所构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起一组测定综合国力的动态方程,称为综合国力动态方程。
步骤:
1)建立国力函数。
2)建立综合国力动态方程,由一个主方程和三十多个子方程组成。
3)把综合国力诸要素指标量化。
4)国力评估。
5.综合国力的评价结果
   
二、国际竞争力比较统计
(一)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五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这五个因素包括变革因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和工业序位结构。
国际竞争力概念:“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它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资产”是固有的(如自然资源)或创造的(如基础设施),“过程”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如通过制造),然后通过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上测量的结果)所产生出来的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公式可表述为:
 
国际竞争力评价准则:
1)竞争力是资产和过程两个主要方面的结合,在资产一定的条件下成功地转换过程以增加财富并为后人创造新资产是竞争力的核心;
2)一国竞争力的大小与“富有”不同,一国可能是富有的,但却不具竞争力,如单靠现有资产建立起来的工业,那些资源匮乏的“穷国”则可能通过高效的转换过程而变得极富竞争力,例如日本、新加坡等国,穷国可能比富国更具有竞争力;
3)国际化是建立在引进吸收能力或输出扩张能力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基础之上的,一国可以对外国投资具有引进吸收能力,但在国际市场上输出扩张能力不强,如爱尔兰,可以具备输出扩张能力但不具备引进吸收能力,如韩国,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如美国。
4)竞争力是可以测度的,可划分为“硬指标”(如劳动生产率等)和“软指标”(如教育水平和人们的态度等)。“硬指标”通常是可衡量的,其周期相对比较短,“软指标”通常一般是不可衡量的,不具有可比性,其周期相对比较长。从趋势来看,一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软指标”的表现。
5)竞争力是变动的,但也可以长期保持。
(二)国际竞争力比较的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
1991年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八大指标要素: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和人口结构与国民素质。
 
 
第八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点
 
一、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认识
宏观经济管理的的产物
特殊的公共产品
 
二、基本问题
问题:经济主体、活动目的、活动项目、流量、存量、核算原则
要素:交易者分类、交易分类、对流量和存量的测度因子、描述工具(通常包括账户、平衡表、数学模型)
(一)SNA的作用和特点
(二)核算原则
记帐方式
记录时间
估价: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
 
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
1.分类
机构部门的划分
经济流量划分
资产分类
产业部门分类
2.基本结构
 
四、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史
 
一、国民经济核算前史
(一)民间国民收入统计阶段
1.本时期总体情况和特点
(1)民间自发性
(2)没有系统的方法论研究
(3)估算时间上的间断性
(4)历时漫长,发展比较缓慢
2.本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二)官方国民收入统计阶段
1.本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1)国民收入统计受到了政府的重视
(2)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概念结构
(3)对国民收入进行了连续估计
(4)时间较短,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较快
(5)国民经济比较和国民经济核算开始受到了国际组织和官方的注意
2.本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二、国民经济核算(SNA)的生产和发展
孕育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
(一)SNA的孕育期(1939—1952年)
(二)SNA的初创期(1923—1967年)
(三)SNA的成长期(1968—1992年)
(四)SNA的成熟期(1993年以后)

三、东方体系MPS(简介)
(一)MPS的发展历史
(二)两大核算体系的比较
共同点:
第一,产生的客观基础。
第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三,平衡原则。
区别:
第一,两大体系产生的现实经济基础不同。
第二,两大体系的核算范围不同。
第三,两大体系的核算方法不同。

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发展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统一
第一,两大核算体系模式的统一。
第二,SNA体系模式的内部统一。
第三,SNA协调作用的加强。
(二)MPS的历史作用
(三)SNA研究领域的扩展
1.对通货膨胀的关注
2.加强对政府部门的分析和研究
3.对服务业的关注
4.对金融活动的关注
5.对环境核算的关注

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形成和发展
(二)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认识
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发展或的不同观点
2.中国还不可能有第三类体系

 
第三节 国民经济账户
 
一、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户包括四部分:货物和服务账户、生产账户、收入分配和收入使用账户。
(一)货物和服务账户
主要作用是对一国一定时期市场中的货物和服务来源和使用做出全面反映。
(二)生产账户
生产账户是对一国一定时期生产成果和价值形成的核算,从财务关系看也是生产收入与生产支出的核算。
(三)收入分配和使用账户
1.收入分配账户
(1)收入形成账户
(2)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3)收入再分配账户
2.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二、积累账户
积累账户反映资产、负债、净值方面的所有变化。
(一)资本交易(形成)账户
(二)金融交易账户
(三)资产数量其他变化账户
(四)重估价账户

三、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主要是对国民经济存量的核算,它一般有期初资产负债、本期资产负债变化和期末资产负债三部分。
对资产负债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表内关系
2.从期初到期末的纵向平衡关系
3.从分量到总量的对应关系
4.从国内国外的对应关系

四、对外交易账户(国外账户)
对外交易账户包括常住和非常住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及有关的资产和负债的存量。
对外交易账户一般包括对外经常交易账户、地外资本交易账户、对外金融交易账户和对外重估价账户,以及反映相应资产负债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如国外期初资产负债表、国外资产负债变化表和国外期末资产负债表。

 
第四节 国民经济矩阵
 
一、矩阵表及国民经济矩阵的特点
(一)矩阵表的特点
(二)国民经济矩阵的特点
(三)国民经济矩阵的作用
1.国民经济矩阵可以反映国民经济的全貌和运行的全过程。
2.国民经济矩阵包含了一系列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可以为国民经济管理提供一系列的重要调控参数。
3.国民经济矩阵可以提高国民经济核算水平。

二、国民经济矩阵的扩展与分析
从一个简单的四账户体系开始进行扩展分析。

三、国民经济矩阵的数例说明
(一)国民经济矩阵的一个例子
(二)流向线读表法的提出
(三)国民经济矩阵表的解读

 
第五节 社会核算矩阵
 
一、作为SNA变形表示的SAM
(一)SAM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及矩阵的关系
(二)SAM的几个特点
1.SAM的具体目的,就是通过涉及不同单位或单位分类的交易双重分类,提供出一整套中间环节相关的账户。
2.SAM可以在对SNA中心框架灵活应用之外,为了进行一些具体分析,还可进行超越SNA范围的一些调整。
(三)SESAME(经济和社会核算矩阵及其扩展体系)
SESAME是一种扩展表,它以SAM为核心表,再加各种卫星表。

二、SAM的基本点
SAM具有以下性质:
1.SAM具有对称性
2.SAM具有等和性
3.SAM采用单一登录方式,每笔经济活动只记录一次
4.SAM属于复式平衡表
5.SAM中经济交易的登录主体是其所包含的各账户本身
6.SAM中主对角线反映的是账户内部交易
7.SAM具有规模可调性
8.SAM具有充可调性
9.就所核算的对象看,SAM具有总体性
10.SAM具有定格放大的功能

三、常规SMA
SAM中的每一非零元素表示一项经济交易活动。这些交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市场交易”
第二类为“转移支付”
第三类为“金融交易”
 

第六节 附属核算
 
一、环境核算
(一)环境核算的概念
环境核算的概念,基本上有两个层次的认识:一是独立的环境指标体系,一是环境经济核算。
(二)SEEA的进展
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简称SEEA。
(三)环境核算的估价
SEEA推荐了三种估价方法:
1.市场估价法
2.维护成本法
3.住户意愿法
(四)环境核算的内容
1.传统SNA框架
2.扩展到环境账户的SNA框架(或SEEA框架)

二、福利水平测定
(一)GNP作为福利水平测定的传统指标的局限
GNP在衡量经济福利水平方面至少有以下几个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1.GNP只衡量了经济活动的直接后果。
2.即使是货物和服务,GNP也未全部包括。
3.GNP中包括了一些根本不能增进社会福利的内容。
(二)福利水平测定的几种思路
1.建立一种全面的测定福利水平的货币指标,包括对GNP的加减和重估方法
(1)MEW
(2)NEW
2.通过卫星系统来补充国民经济核算
(三)中国福利水平的测定
国民经济福利净值:Net National Economic Welfare,简称NNEW。
1.国民经济福利净值指标的特征
(1)社会性
(2)经济性
(3)净值性
2.NNEW的核算方式
NNEW = GNP + GNP的调整值 + 其他经济活动产值 + 闲暇时间价值 – 社会成本
       = 调整后的GNP + GNP 中不包括的经济成果 – 社会成本
       = 国民经济总产出 – 社会成本


相关话题/东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