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初试复习资料邱东版《国民经济统计学》(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4-07


(3)只能是生产性的消耗:职工文化生活和公共福利、基本建设支出不算
(4)要考虑到生产及使用的整体性
多大规模生产,就要相应计算多大规模的使用
有产出就有投入,如金融机构的净利息收入,是对金融机构服务的购买,算是金融产出的使用,所以应计入中间消耗
(5)区分中间消耗与固定资本消耗:是否是一次性转移价值
A小型工具:看价值
B固定资产的保养与修理:普通保养 大修理、改造更新
C研究与开发:如果能用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确定折旧率,就算固定资产形成
***非营利机构增加值的处理
非营利机构分成政府服务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
 
3.收入法/分配法: GDP是常住单位所得原始收入之和
四大要素:劳动、资本、政府服务及管理
GDP=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和进口税净额+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雇员报酬:权责发生制,完成工作就有权取得收入,可以是现金或实物
既包括应付工资和薪金,又包括雇主应付的社会缴款
在测算实物工作时,注意区分实物性收入与中间消耗:
如果改善生活计入实物性收入;
如果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则算作中间投入,如:工作服
固定资本消耗:在核算期内,由于自然退化、正常淘汰或正常事故损坏导致生产者拥有和使用的固定资产存量现期价值的下降
生产和进口税净额: 生产和进口税(利前税,增加值一部分)-生产及进口补贴
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营业盈余=税前纯收入-{已收利息-已付利息}-已收入其他财产收入
-财产的持有资产损益
混合收入:自我雇用的情况
4.支出法/使用法: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最终消费:分成政府和住户的最终消费
公共消费服务  住户自身支出得到的消费;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的支出;政府的实物社会转移
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 和 珍贵物品的获得减处置
总额而不是净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处置、转入和为自用而生产的各种固定资产的总价值。
存货增加:被动投资
珍贵物品的获得减处置:为价值贮藏而获得和持有的资产,非生产目的
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

一、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基本问题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内涵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final)货物(goods)和服务(service)的总价值。
对GDP的概念需要说明几点:
1.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总量。
2.国内生产总值是对最终产品的统计。
3.国内生产总值的核心指标作用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原则
1.支配性原则
2.准市场原则
3.时间性原则
4.存在性原则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主体
1.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单位
(1)基层单位
(2)机构单位
2.国内生产总值基本统计单位的常住性
统计单位只有具备了常住性,才是国内单位,才能成为GDP的统计单位。
经济领土(economic territory)
经济利益中心(center of economic interest)
(四)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价格问题
1.估价问题
基本价格
生产者价格
购买者价格
2.国内生产总值缩减因子(GDP deflator)
GDP deflator=现价GDP/不变价GDP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思路——三方等价
三方等价原则: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总量应该是恒等或平衡的。
(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the production approach)
生产法也叫部门法或增加值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GDP。
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在计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中间消耗的内容构成要与总产出相一致。
2.货物和服务均可作为中间消耗。
3.中间消耗只能是生产性的消耗。
4.中间消耗的确定要考虑到生产及使用的整体性。
5.区分中间消耗与固定资本消耗。
(三)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收入法(the income approach)
GDP=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和进口税净额+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四)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the expenditure approach)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第三节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一、中国对GDP的三种算法选择
农业、工业以生产法计算结果为准;服务业以收入法为准,所以,我国的生产法GDP与收入法GDP相等,但支出法与之有差。
 
二、中国GDP数据调整三个步骤:
                            1.初步估计:每年年终进行,在次年年初的《中国统计公报》和次年上半年的《中国统计摘要》上发布
                            2.初步核实:次年的4、5月份进行,次年下半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提要》上公布
                            3.最终核实:次年的9、10、11月进行,在第三年的《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提要》
 
三、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法
主要方法:生产法与收入法以外,还有¬¬――
1.增加值率法: 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
2.速度推算法: 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增加速度
 
四、中国GDP与SNA的GDP有何区别
1.生产范围不同
二者基本一致,但SNA把非法生产活动纳入生产范围,而我国没有
2.产出和中间消耗的定义及估价不同
SNA是在基层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统计的,中国是在机构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统计的,所以产出和中间消耗的范围都一样
SNA建议用基本价格和生产者价格两种估价产出,我国只采用生产者价格
对于中间消耗的估价都采用购买者价格
3.增加值
SNA提供基本价格计算的增加值和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
我国计算的是生产者价格的增加值
4.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本消耗
SNA用的是固定资本消耗,计算依据的是使用固定资产时的当期市场价格,“重置”
我国用的是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依据的是历史价格
5.劳动者报酬与雇员报酬
SNA有混合收入
我国把个体劳动者的收入纳入劳动者报酬
 
 
第四节 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
1.定义:
反映常住单位全部收入的指标,是一定时期内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占有的最终产品(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GNP=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GDP+(生产进口税一生产进口补贴)+雇员报酬(来自国外的净额)
+财产收入(来自国外的净额)
核心?
1994年以国内生产总值代替了GNP
2.GNP==>GNI
 
二、GDP与GNI
国民原则和国土原则
 
 
第五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展
 
一、地下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与地下经济分析
1.地下经济的统计方法
(1)抽样调查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隐性收入调查,缺点很难得到回答
随机化技术
(2)账户推算法
利用支出法和收入法之差
比率法:增加值中的低估水平占增加值的比重
(3)货币分析法:
第一种方法:选一个基年,并假设这年没有地下经济,然后计算年通货量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以后这个比率增长就是由于通货需求增加而导致的,这样反过来推算地下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种:同样选基年,计算当年货币化的交易总额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第三种:来自于fisher货币数量方程MV=PQ,等式两边之差就是地下经济的流量
(4)其他方法
1.财政分析法
2.物量投入分析法:利用投入用量和估计产量之间比例来进行
3.劳动市场分析:计算劳动参与率,然后把报告期的劳动参与率与之相比,如果低,则说明有地下经济存在。
 
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1.国内生产总值的缺点:
(1)没有将自然资源的利用作为经济过程的投入来看待,
(2)也没有将人类的不合理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加以考虑
(3)没有将恢复适宜的环境所做的努力考虑进来
2.GGDP,SEEA(环境经济综合核算)
计算:(1)生产法
GGDP= P(包括环境产出的总产出)-C(中间投入)-U(非生产自然资源的使用)
(2)支出法
GGDP=(X-M)+C(最终消费)+(积累+经济资产中自然资产的耗减及转为生产资产的增加)-不属于经济资产的环境资产向经济资产转移的减少
3.经济净福利
经济净福利=国内生产总值+为改善环境资源的质量的投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得到的产出+的闲暇时间内活动价值
 
第四章 国民经济过程统计


第一节 财政与税收统计

一、财政统计
收入统计、支出统计、收支平衡统计及财政与社会经济活动成果及分配关系统计
1.财政收入统计
财政预算收入
财政预算外收入额
2.财政支出统计
(1)国民经济核算角度
货物与劳务的支出
转移支出
属于金融交易的支出(政府贷款)
(2)按预算形式角度
财政预算内支出 预算外支出
3.财政收支平衡统计
财政收支差额
财政收支差率

二、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GFS
(一)概念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
1974年6月,IMF编制了《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草稿》,标志着GFS作为统计体系创立。
1977年第一本《政府财政统计年鉴》
1985年修订
1993年SNA修订的时候IMF也开始修订《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以求协调
(二)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作用
1.反映政府收支的全部规模
2.反映各级政府收支的结构及相互关系
3.反映通过政府进行的资源分配状况
4.分析政府经济管理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5.为政府制订财政政策、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等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
6.与SNA协调,提供数据
(三)基本原理
1.核算范围:广义的政府经济管理业务活动
(1)政府的定义(从经济管理角度的来定义的)
执行政府职能的整个不同层次的组织机构。
职能:
通过向个人和集体提供非市场性服务和转移收支来执行社会公共政策;
资金主要来源于对其他单位、机构或部门的强制性征款。
(2)包括组织机构
中央政府、省或地区政府、地方基层政府、超国家当局和事业型企业
超国家当局:经过有关国家协议,有权在一国征款和开展其他经济活动的实体。
事业型企业:主要从事向政府单位提供商品和劳务的非法人单位:政府内部的招待所
注意:1必须是非盈利的,而不是看由政府投资和控制的单位:邮政、铁路等不算
2货币当局都不算,因为它有市场性经济来源
3社会保障基金属于,因为强行征收,非市场社会福利
2.核算对象
只核算政府财政收支流量,不核算生产、流通、消费和积累
只核算政府财政收支总流量,不核算净额
3.核算方法原则
(1)单一的平衡账户结构。只记第一项收支
(2)以现金收付制为记帐原则:政府不到了到期实收实付之时,不知道(联通对外合作)
而这也是对外债务数据滞后的一个原因,这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
GFS不进行虚拟计算,也不核算实物流量
(3)汇总原则:只核算政府财政收支总流量,部门间的流量应去掉
内部先剔除,同一级相互的流量剔除,各级之间的流量剔除
(4)核算主要内容:
流入和流出政府的量
即商品和劳务,或货币,或负债
单向不对称流量,所以创造一个“无有”与之相对等
财政流量由商品和劳务、货币、无有、其他部门定期合同负债和政府定期合同负债
GFS只核算货币流入和货币流出政府的量

三、税收统计
内容:1.税源统计 2.税收统计 3.纳税户数统计
指标:课征额 税额、入库额、纳税户


第二节 金融与货币统计

一、金融统计
两个方向:比较金融方向;传统金融统计
(一)金融结构统计
1.金融结构定义: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种类与规模
金融工具:对其他经济单位的债权凭证和所有权凭证
两种:债权证券;
股权证券
三类:国内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国内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国外发行的金融工具
金融机构:资产与负债主要由金融工具组成的企业
种类:货币发行机构、储蓄机构、保险组织、抵押银行和产业银行、销售信贷公司和投资信托公司
分类:负债为“货币”的金融机构;负债不是“货币”的金融机构
2.金融相关比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的比率(FIR)
实物资产总额与国外金融资产净额之和
金融结构的流量关系比率:
期内金融机构所获国内非金融部门和国外部门发行的金融工具净额
金融工具发行总额
3.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类型
私人企业经济、混合经济与中央计划经济
中央计划经济的特点:P175所有金融机构归政府所有,规模小,金融相关比率低
私人企业和混合经济的三种类型:
(1)在金融发展初期,金融相关比率低,债权凭证占主导地位,直接金融多
(2)20世纪上半叶非工业化国家,金融相关比率低,债权比股权重要,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体
(3)20世纪初以来工业化国家,金融相关比率高,变动幅度大,股权作用上升;金融机构多样化
4.金融发展规律(12条)
(1)金融相关比率有提高趋势
(2)但提高有止境,稳定于1~1.5左右
(3)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相关比率比发达国家低得多
(4)决定一国金融结构相对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经济单位和不同经济集团之中储蓄与投资功能的分离程度
(5)在发达国家,金融相关比率不再增长,但中介比率依然会上升
(6)金融过程中介化趋势在不同金融工具中的发展程度不同。债券的中介化比股票高
(7)金融增长中银行制度的发展和经济发展货币化的提高表现为迅速上升到逐渐平稳下降
(8)银行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非货币性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则相应上升,这是金融增长和金融深化的过程
(9)外国融资作为国内资金的补足手段,但是作用常被高估
(10)先进国家对后发展国家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11)金融发达国家的融资成本明显低于金融欠发达国家:供给与需求
(12)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平行?还是有先有后
(二)银行信贷统计
统计对象:对银行以信用方式集中和调剂的资金进行数量反映与分析
统计内容:银行存款资金统计:1存款:存款余额、发生额、平均余额和周转率
2储蓄:储蓄率、人均储蓄率、储蓄存款的平均储蓄天数
银行贷款资金统计:
信贷资金平衡统计
(三)金融市场统计

二、货币统计
(一)货币供应量统计
狭义货币到广义货币
(二)货币流通量统计
全国货币流通量统计:期末货币流通量=期初+本期现金投入总额-本期现金回笼总额
地区货币流通量统计:
期末现金流通量=期初+(-)本期现金投入(回笼)量+/-本期现金流入/出量
(三)货币流通速度统计
货币流通次数与货币流通天数
(四)银行现金收支统计
总额统计:收入、支出
比例系数=期内现金支出合计/现金收入合计
回笼率=(现金流入合计-现金流出合计)/(期初流通中货币量+期内现金支出合计)

第三节 价格统计

一、价格统计一般问题
(一)价格统计的方法基础
两个原则:典型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
(二)价格调查
定点定员调查
抽样方法选出226个县,大中城市确定3~4个调查点,小城2~3个
(三)商品平均价格
同一商品在一定时期内或一定地区内不同价格的平均数

二、价格指数
(一)编制
1.单元价格指数和综合价格指数
综合价格指数
经济意义:分析方法
(1)加权倒数平均公式:
我国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制的。
(2)加权算术平均公式。既没有报告期商品流转量资料,又不能及时取得报告期商品流转额资料情况下,可以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编制指数。
 
在实践中亦不易掌握按基期价格计算报告期商品流转量资料。所以,多采用调整权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即:
 
我国编制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
(二)我国编制的几种主要价格指数
1.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由各省、市、自治区按年度编制。直接计算基期是上一年和上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最末一年。
由于农产品收购季节性强,时间比较集中,产品品种比较少,这样在年末能够较快地取得全年各类农产品实际收购金额和各代表规格品的价格资料,从而可以采用综合指数公式的变形——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公式,以农产品实际收购金额作权数来编制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即:农副产品价格指数=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的计算过程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单项商品的收购价格指数。
第二步,计算小类指数。采用调和平均方法计算的。
第三步,计算大类指数。其方法与计算小类指数相同,就是把各小类指数用大类所属各小类全部商品的报告期收购额作为权数,进行调和平均计算。
第四步,计算总指数。采用调和平均方法,得到最后结果。
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我国于1984年建立了工业品价格统计制度,1986年开始正式编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权数,是用工业产品销售额计算的,按行业分层分摊的方法来确定。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编制也采用分层的方法,先计算代表品的价格指数,进而求出行业的价格指数,最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计算出总指数。其基本公式为:
 
3.建筑业产值价格指数
建筑业产值价格指数是反映建筑施工产值中价格的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根据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结算用的预算价格计算而来。其代表性工程的选择基本上是采用划类选点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的。对于不同来源的资料,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按建筑安装企业年度完成的建安工程产值计算。也就是,按建筑安装工程产值的构成,先分别计算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等单项价格指数,然后分别计算出直接费用和其他费用两个价格分类指数,最后再计算建筑业产值价格指数。其中,单项价格指数是按P氏指数公式计算的,而分类指数和总指数是按加权平均指数计算的。
2)按竣工的单位工程计算。即选择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在当年内基本上竣工的工程,根据竣工决算资料,分别计算出各项工程的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直接费、其他费用及单项工程产值价格指数,然后再根据本年度各项工程所占比重,汇总出各分类指数和总指数。
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它包括城镇和农村两个部分,分别计算城镇社会零售商品价格总指数和农村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城镇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也就是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要包括鲜菜价格指数,
农村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除了消费品外,还包括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不包括鲜菜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的。其计算公式为:
 
编制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根据各类商品支出占住户购买商品总支出的比重来确定每类商品权数。权数的确定,可以采取分层的办法,依次确定大类、中类、小类商品的权数,每一层次的权数之和等于100,权数一般采用整数,而不用小数,这样就可以简化计算工作。权数通常一年确定一次。
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中,鲜菜价格指数单独编制。
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的角度不同于零售价格指数,它是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而零售价格指数则着眼于零售市场,二者从买卖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价格的变动,所以,它们包括的范围也就有所不同。
 
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商品平均价格是通过同时调查的几个调查点的价格进行简单平均得到的。各种商品的月平均价格是用月内各次调查的价格按简单平均法计算,年平均价格用年内各月价格按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其计算公式现在主要是采用P氏指数公式进行。
至于权数的选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类权数和大部分商品、服务项目权数则是根据住户调查中居民的实际消费构成计算的。部分在住户调查中不编码汇总计算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权数可根据典型调查资料推算。并且,每年都要计算一次权数,鲜菜、鲜果的权数每月计算一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类、商品及服务项目权数由计算全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应类、商品及服务项目权数按城乡居民相应的类、商品及服务项目消费额比重分别加权计算。
目前,我国有按省区划分编制的年度和月度省、自治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城乡划分编制的年度和月度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了特殊需要,还编制包括47种生活必需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在内的城市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额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固定资产投资额是由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和其他费用投资完成额三部分组成的。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应首先分别编制上述三部分投资的价格指数,然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求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
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按年度编制的,主要用于了解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动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核算。
7、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进出口价格指数,也称外贸价格指数,是反映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的幅度和趋势的相对数,编制进出口价格指数的方案是由海关总署会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的,其价格统计范围包括海关统计范围内的全部实际进出口商品。
编制指数所需的价格资料均根据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数据加工整理而来,进口商品按到岸价(CIF)计算,出口商品按离岸价格(FOB)计算。指数均以上年同期为基期。进出口指数的编制方法主要采用单位价值法,进出口总指数分别采用拉氏指数公式和派氏指数公式来计算。

(二)价格变动影响的扣除方法
价值指标的变化包括数量和价格两方面的变化影响,要对不同时期价值量指标进行对比,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不同时间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进行扣除,
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1、以不变价格扣除价格变动。
局限性:编制某一个年份的不变价格表的工作量大,费力费时且实用价值不大,很难适应一物多价、产品更新快、经济多元化等发展的需要。
2、以缩减指数扣除价格变动。
用于调整的价格指数,又被称为“缩减”指数。“缩减”指数通常用派氏公式。
价值量的“缩减”可以表示如下:

相关话题/东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