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笔记讲义修正版(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4-03


义、贬义和中性的区别。
B、语体色彩不同。有口语、中性、书面语的区别,如“踅摸——找——寻、寻找”。
   某些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体现在语体上,有的只适用于某一种语本,有的则适用于另一种语体,从而形成了近义词之间在语体色彩上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
B1 普通话(普通词)——方言(方言词):如“知道——晓得”,“什么——啥”。
B2口语——书面语:有的多适用于口语,同时带有通俗的语体色彩;有的则适用于书面语,同时带有庄重、典雅的语体色彩。如:生日——诞辰,奶奶——祖母,妈妈——母亲,挖苦——讥笑。
B3普通用语——特殊用语:有的是普通用语,有的只适用于某种特定的语体和场合,别的语体场合中不用。
B4音译词——意译词:
马达(motor)——电动机               维他命(vitamin)——维生素
盘尼西林(penicillin)——青霉素      莱塞(laser)——激光——镭射
这几组词中,意译词已代替了音译词,被确立为规范用法。
(3)用法方面
A、组合词语不同。如“到达”与具体的词语搭配,而“达到”与抽象的词语搭配。
B、适用对象不同。如“关心”可对人对物,而“关怀”一般只对人。
C、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如“开端”是名词,“开始”既是名词,也是动词。
3、同义词的作用
(1)恰当选用同义词能使语言表意精确严密;
(2)同义词前后换用,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3)同义词连用可以使语意丰富、明朗,增强语势;
(4)从音韵上选择同义词可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二)反义词
1、反义词的类型
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反义词有两类:
(1)绝对反义词。绝对反义词是矛盾关系,没有中间状态。它的特点是“非A=B”。如“有——无”、“生——死”等。
(2)相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是反对关系,意义对立,但存在中间状态。它的特点是“非A≠B”。如“高——矮”、“先进——落后”等。
反义词的要求是:词性一致、音节一致、结构一致、语素尽量相反。
2、反义词的配合关系
(1)多义词的几个义项可以有不同的反义词,如“开——关、落、闭、谢”;(2)一组同义词可以有共同的反义词,如“自动、自觉、主动——被动”;(3)一组同义词可以有不同的反义词,如“骄傲——谦虚”、“自豪——自卑”。
3、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在语言运用中,反义词中总是有一个词用得多些,能够出现的语言场合更多一些,这叫做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如“大小——”中,“大”用得多,“你多大?”、“房间多大?”。
4、反义词的作用
(1)反义词常被用作修辞上的对比和映衬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说服力;(2)反义词连用,使语句富于哲理,更加含蓄,富于感染力;
(3)反义词对举,使叙述简练明确;
(4)在构词上可以形成仿词或用反义语素形成词语。

第五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  词汇的含义
词汇是一个集合概念,指一种语言里所有词语的总和。词汇具有层次性,如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鲁迅的词汇等。
词汇既包括词,也包括语,如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
词汇反映一种语言的发达程度,反映语言的表达力;词汇量也反映一个人掌握一种语言的程度。
词汇的学习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二是通过学习,丰富我们的词汇。
二  词汇的构成
(一)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其包括的词叫做基本词。
基本词汇的特点:
1、全民性。基本词汇中的基本词所表示的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里所使用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或关系。不分阶层、不分职业、不分文化程度。
2、稳固性。基本词汇中的词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都是人们生活中最必需、最重要、长期存在的,因而表示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基本词汇也就随之长期存在,具有稳固性。但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基本词汇也有变化。
3、能产性。基本词具有比较强的构词能力,是构成新词的基础。如“大”,由“大”构成的词就将近400个。但也有一些基本词构词能力不强。
基本词汇中的基本词也处在变动之中,不过变动比较缓慢罢了。
几组重要概念:
词汇的核心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的核心则是根词。它们是基本词汇中构成新词的能力很强的词,如“天、地、山、水、人、大……”等,都是根词。
为了进一步理解根词,需要区分两组概念:①根词和基本词;②根词和词根。
1、根词和基本词
基本词中,有许多构词能力很强,它们本身是可以独立运用的词,同时又经常充当构成合成词的语素,这些基本词是根词。
如“一”,是一个独立的词,是造句单位,也可以作为语素构成几百个合成词和固定结构,如:一般、一边、一并、一带、一旦、一定、一度、一概、一贯、一流、一律、一切、一起、一瞬、一向、一样、一直、一致、万一、专一、唯一、统一……一把手、一刹那、一场空、一次性、一刀切、一锅粥(形容混乱的现象)、
可见,根词和基本词的区别在于:
根词的构词能力特别强。根词一定属于基本词。而基本词,并不是每一个都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比如基本词中的代词和虚词等,构词能力并不强。
2.根词和词根
因为根词具有构词能力强这一特点,所以与构词法中说到的词根有了联系。
(1)当根词不是作为一个可以独立运用的词,而是作为一个语素,同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时,它就成为词根了。如“天”: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句中的“天”是一个词,是根词。
在“天才、天空、天气、天使、天涯、春天”等词中,“天”是构词成分,是语素,是词根。
(2)而词根,不一定同时又可以是根词,它的情况较为复杂。
有的词根,是不成词语素,即使它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但是它只是语素,不是词,当然也就不是根词。如“民”,可以构成很多合成词,如“民主”、“民族”、“民乐”、“民心”、“农民”、“人民”、“居民”等,但不能独立成词,所以在现代汉语中不是根词。
有的词根,虽然可以独立成词,是成词语素,但构词能力不强,没有普遍性,也不能成为根词。
有的词根,既可以是词根,也可以独立成词,而且构词能力强,有普遍性,当它独立成词时就是根词了。如前面所说的“天”。
(3)根词和词根是不同性质的概念
根词是词。是就这些词与词汇系统的关系说的,与基本词及一般词相对而言。根词是基本词汇的核心部分。
词根,是语素。只是就合成词的内部构造说的,与词缀相对而言。词根是合成词中的核心部分。
(二)一般词汇
语言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一般词汇按照构成成分的不同来源,主要分为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和专业语词等。
1、古语词
古语词是产生于古代汉语,在古代汉语里用过,在现代一般不常使用,只有在一定场合、一定要求下才使用的词语。
古语词既不是仅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而在现代已经消亡的词语,也不是从古代一直沿用到今天仍在口语中大量使用的词语。汉语是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背景的语言,古代留下来的丰富的书面文献,成为汉语不断丰富其现代词汇的一个十分独特的源泉。
古语词的种类:
古语词包括文言词和历史词两种。文言词是现代汉语词取代了的古语词,它所表示的事物、现象或概念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但已为新产生的词所取代;历史词是表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如今已经消亡了的事物的词。
(1)历史词语
表示本民族历史上出现过但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了的、或神话传说中的事物现象的名称。如:尚书、可汗、丞相、鼎、井田、宰相、夸父等。
鼎:商周时期的炊器,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
井田:相传殷周时代的土地制度,把土地划成井形,中间为公田,其余为私田。
宰相: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夸父:神话中一位追赶太阳的人。
到了现代,历史词语一般只在说明历史现象和事物时使用,多见于历史学著作。也有的用作比喻、借代等,如人们把新时期以来的独生子女称作“中国的小皇帝”。
(2)文言词语
有一些词语古汉语中用过,它表示的事物、现象、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但现代汉语已不再使用它来指称,现代汉语已经有词语去代替它。如“尚、民、父、谓、乃、之、乎、者、也……”。
文言词语一般有同它对应的现代词语存在,这是历史词语所没有的性质。
古语词的作用: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受到一定题旨情境的制约,使用得当,可以产生很好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中适当运用,可使表达典雅、委婉而多情趣;科技语体中经常使用单音节的文言词,可使表达简洁、凝练;用在贺电、唁电、重要声明中,可使表达具有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

2、方言词
方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方言词指各种方言里的词,狭义的方言词指从方言里吸收进普通话的词。
吸收方言词应该注意:(1)不吸收与普通话词汇在意义、色彩方面完全相同的方言词,而应吸收方言词中那些表示特殊意义、人物的生动形象或地方性人物特征的词。(2)表示方言区特有事物的词。(3)不吸收对丰富普通话词汇无积极作用的方言区词。(4)基础方言中同时使用的几个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应当选用其中最普遍通行的。
3、外来词
外来词是从外族的语言词汇中吸收进普通话词汇中的词。
外来词进入汉语以后要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改造,如语音方面有了声调,语法方面失去了形态标志等。
外来词进入汉语有四个高峰期:(1)汉朝,张骞通西域,出现波斯语的词;(2)汉朝到唐朝,特别是玄奘取经,出现大量有关佛教的梵语词;(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出现大量英语词;(4)改革开放以后,出现大量的英语词。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类型:
(1)音译外来词,如沙发;
(2)音译兼表意的外来词,分为3种:
A、音义双关的,如乌托邦
B、音译后加汉语语素,如啤酒,
C、音译兼译,浪漫主义;
(3)借形词(此类一般不看作外来词)。
使用外来词要注意:
(1)基础方言和非基础方言同时吸收进来的外来词,一般采用基础方言的;
(2)尽量采用意译的外来词;
(3)音译的外来词尽可能采用通用的形式。
4、新造词
新造词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新词。
新造词构成的途径:(1)利用既有的基本词或语素,按照汉语的构词法直接构成;
(2)由短语减缩而成。
新造词和生造词不同。
5、专业词语
专业词语是指各个行业和科学技术上应用的词语,分为行业语和专门术语。
专业词语可能产生引申义,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成为通用词。

第六节  熟  语
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和句子,一般指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也叫固定结构、固定词组。
熟语虽然不是词、内部构造比词复杂、一般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但它们具有格式和构成成分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使用的现成性等特点,作用和功能相当于词,是词的等价物,是结构上大于词的整体性的造句部件,一般也被人们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使用。因此,熟语也是词汇性单位,是词汇成分的一种。也就是说,词汇系统中,除了可以独立运用的各种词,还包括词的等价物——熟语。
由于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长期创造和积累,汉语现今拥有的固定结构数量很大。
固定结构在其构成和表现上有自己的特点,与词不同。比如现代汉语不少固定结构中含有不能单独使用的、甚至不在其他地方出现的词或语素,如“刚愎自用”的“愎”(bì,乖戾,执拗)、“高屋建瓴”的“瓴”(líng,盛水的瓶子)。这些随着固定结构从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词,其意义是固定结构的意义的组成部分,但并不作为一般活的、独立的词义而存在于现代汉语中。有的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能单独使用,但出现在固定结构中时表现的是一种特殊意义,而且这特殊意义只存在于特定的固定结构中。如“高屋建瓴”的“建”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但词义不同,这个固定结构中它表示“倒,倾倒”的意思。“分庭抗礼”中的“抗”表示“平等地相对着行(礼)”。可见,现代汉语固定结构的意义的构造成分中,有一部分不是平常所习用的。而且固定结构的内涵又往往同一定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著名诗文等相关联。固定结构的意义,常常是构成部分的比喻用法、借代用法等,不是其字面义。如“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这两个成语,人们只用其比喻义,不用其字面义或语素义直接组合所形成的意义。因此,固定结构的意义的理解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
现代汉语的词,除了专门术语、行业用语、专有名词等一般是单义词以外,大多数普通的词都含有不止一个意义,是多义词。而固定结构的意义,一般是其整体的意义,是单义的,必须准确理解,不能盲目地望文生义。
由于熟语在词汇系统中的特殊性,这里设专节讨论。人们对熟语的研究,涉及各类熟语的性质、特点、内容、形式、运用及规范等问题,对成语研究得最多。下面介绍熟语的几种类型。
一、成  语
(一)成语的特点
1. 长期习用,结构定型,具有凝固性。
成语一般是四个音节,极少数是多于或少于四个音节的,像“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树欲静而风不止”等数量很少。成语的成分很固定,不能任意换用同义或近义成分,不能增减其中的成分。成语内部语序也很固定,不能随意移动。内部成分之间的结合也较凝固,一般不能随意拆开,不可随意插入其他成分。
2. 意义具有整体性、确定性,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表义凝练。
成语的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有的成语的整体义是语素义的直接组合,如“好吃懒做”、“无价之宝”、“人杰地灵”、“拾金不昧”。有的成语的字面意义往往具有形象比喻的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共同表达一个新的整体意义。如“胸有成竹”,是指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源于宋代一画家的故事),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不可作其他理解。
3.使用上和色彩上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和书面语色彩。
大多数成语历史悠久,保留古语词成分和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反映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传说等,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
 (二)成语的来源
成语大部分是历史上继承的,少部分是现代创造的。成语的历史性比一般语词强,所以学习和研究成语更需要穷源溯流,即从源和流两个方面找可靠的书证,以了解一个成语的发生、发展和衍变的历史和现状。
1.大量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古代寓言、神话传说以及古代书面语言中著名的现成语句。有的直接是援用,有的经过了改造。
来源于历史故事、古代寓言、神话传说的成语,大多是对其故事情节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如:
历史故事:四面楚歌  望梅止渴  负荆请罪  破釜沉舟
古代寓言:自相矛盾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刻舟求剑
神话传说:夸父逐日  开天辟地  精卫填海
来源于古典诗文的,常常是直接援用其中的现成短语或句子。如:巧言如簧(语出《诗经》),明哲保身(语出《诗经•大雅》),学而优则仕(语出《论语•子张》),“每下愈况”(语出《庄子》)。
   2.一部分成语来自用古白话写成的语录、文学作品、以及民间流传的语句。如:
  众口难调  欢天喜地  白纸黑字  三长两短  指手划脚
   3.现代汉语也在不断产生新成语,反映新社会、新生活、新观念等。如:
  百花齐放  繁荣昌盛  独立自主  多快好省

(三)成语的结构
成语的结构类型,丰富多彩。这同时也说明了汉语词汇的丰富,以及汉语构词手法、修辞手段的丰富。
成语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大多是两层,少数是一层或三层。如:
两层:扬扬得意  明日黄花  钦差大臣  气宇轩昂  叱咤风云
三层:一衣带水  誉满天下  势如破竹  暴殄(tiǎn)天物  削足适履
从第一层的结构关系看,成语的结构类型主要有:
1、联合式
丰功伟绩  丰衣足食  载歌载舞  一穷二白  九死一生  连篇累牍  患得患失  风花雪月  熙熙攘攘
2、偏正式
后起之秀  肺腑之言  以功赎罪  水中捞月  忙里偷闲  不约而同  豁然开朗  络绎不绝
3、陈述式
胸有成竹  计上心来  情不自禁  枯木逢春  盲人摸象  群贤毕至  泥牛入海  归心似箭
4、支配式
明辨是非  成人之美  混淆视听  通观全局  如履薄冰  如获至宝  好为人师  大快人心
5、紧缩式
不破不立  不见不散  百读不厌  风声鹤唳(lì)
6、兼语式
化险为夷  认贼作父  引狼入室  震耳欲聋
7、古汉语的特殊结构
唯利是图  唯才是举  唯命是从 时不我待  夜以继日  不远万里  车水马龙  风驰电掣
(四)成语的运用
1、准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
在了解各构成成分的意义、成语的字面意义的基础上,了解成语的实际意义。特别是某些关键语素的意义,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成语的实际意义。如:
如履薄冰  履lǚ:踩,踏。  含辛茹苦  茹rú:吃。
有不少成语的整体义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不是各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如:
矫枉过正  矫:矫正。枉:wǎng,弯曲。矫正弯曲的东西超过了限度,而又弯向了另一方。比喻纠正事物的偏失、错误过了头,而陷入另一种偏失、错误之中。
有不少成语的整体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如:
王侯将相  泛指高官。
手无寸铁  “铁”是“短兵器”,以部分代全体,泛指任何武器。该成语的整体意义是“形容手里没有拿任何武器”。  
2、规范地运用成语的形式
运用成语要规范:注意成语的定型性;应运用成语的通行结构和固定成分;能分辨字形和读音。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指桃树李树虽不会讲话,但其花艳丽动人,其实甘美,故众人争相赴之,时间一久,树下自会走出路来。后谓为人真诚,自然能感动他人。蹊:xī,小路。该字不可写成其他字,不可改成其他语素。
心心相印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合,契合。“印”(Yìn)不可以写成“映”(Yìng)。
3、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适用范围。有褒义色彩的词不能误用成贬义,有贬义色彩的词不能误用成褒义。
4、充分利用成语的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典雅含蓄等特点,准确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惯用语
(一)什么是惯用语
“惯用语”这一概念,原来并无专指,后用来专门指称熟语中有别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的一类。是表达一种习惯含义的固定词组。
特点主要有:
1、大多由三个字组成。如:
开后门  跑龙套  泼冷水  碰钉子  穿小鞋  戴高帽  敲竹杠  开小差  开夜车  拍马屁
少数是多于三个字的。如:
喝西北风  钻牛角尖  坐冷板凳  打退堂鼓  捅马蜂窝  唱对台戏  开空头支票 
2、以动宾结构为主,如上述各例。
也有的是偏正结构之类,如:门外汉  半瓶醋  铁饭碗  纸老虎
3、意义是整体化了的。一般不用其字面义,通常是其比喻义的固定使用,它已经从字面意义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抽象的含义。如:
翘尾巴  比喻骄傲自大。
和稀泥  比喻无原则地调解或折中。
打小算盘  比喻为个人或局部利益打算。
4、使用时,可以被其他成分隔开,词序也可以变化,但它的整体意义保持不变。如:“敲竹杠”,可以说成“你这是敲谁的竹杠?”中间插入其他成分。“吹牛皮”,可以说成“牛皮吹得山响”,语序出现变化。这体现了惯用语结构的特点:既有定型化的一面,也有一定灵活性的一面。
5、惯用语的来源
多来源于口语。有的是从行业语演变而来,如“打游击”(原为军事用语)、“走过场”(原为戏剧用语)。有的来源于历史传说故事、谚语或歇后语等的节缩以及方言中的习惯说法等。
(二)惯用语与成语的比较
                           成语                                       惯用语
构成形式、音节数  一般是四个音节                             多数是三个音节
结构定型方面      不能拆开,不能改变语序。成语的结           可以适当插入其他成分,可以适当
构比惯用语更稳固。                         改变前后语序
表义方面          整体义的形成:有的是语素义的直接组合,     整体义多为语素义的比喻用法
有的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借代用法……       都具有意义的双层性,字面意义
有的成语具有意义的双层性,                 和实际意义不一样
有的成语没有意义的双层性,
使用特色          书面语性质强,                                 口语性质强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