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师范大学版古代汉语练习册第一版(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27


19、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20、伊尹之状,面无须麋。(《苟子•非相》)
21、张良出,要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语法练习
[练习一]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求:(1)说明活用词原有的词性;(2)说明是哪一类活用;(3)说明活用后所表示的意义。
1.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土:。(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2.五日平明,良往,久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4.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原君》)
5.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6.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7.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观巴黎油画记》)
8.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9.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10.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淮南子•兵略》)
11、当此三行者,而衣弗友,人君弗臣。(《淮南子•汜论训》)
12.人貌荣名,岂有既乎?(《史记•游侠列传》)
二、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并说明其活用的语法条件。
1、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国语•鲁语》)
2、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庄子•应帝王》)
3.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之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4、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
三、请说明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意义。
1.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臣子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土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3.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史记•刺客列传》)
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四、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并加以翻译。
1、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
2.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三峡》)
[练习二]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用法,并加以翻译。
1.赵衰、赵盾孰贤?(《左传•文公七年》)
2.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订鬼》)
3.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5. 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
6.援乌号之弓,挟肃慎之矢。(《中山狼传》)
7.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者”、“所”的词性,说明其结构特点,并加以翻译。
1.人主有诱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 (《韩非子•南面》)
2、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天文训》)
3、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信陵君列传》)
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6、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
7、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不苟》)
8、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隐公三年》)
9.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练习三]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用法。
1.两服齐首,两骖如手。(《诗经,大叔于田》)
2.两释累囚以成其好。(《左传•成公二年》)
3.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国语•齐语》)
4.及西门,使贰车反祐于西圃。(《左传•哀公十六年》)
二、请指出下列数词的类别,并加以翻译。
1.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史记•律书》)
2.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孟子•万章下》)
3、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
[练习四]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类别和意义。
1、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2.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3.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受累仅三十口。(韩愈《与李翊书》)
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
6、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孙膑》)
7、然盘庚之迂,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  
8、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春申君列传》)
二、请比较说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并指出其词性。
1.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
2.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崔瑗《座右铭》)
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上》)
4.去其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汉书•王莽传》)
[练习五]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用法,并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1、赵 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也。(《史记•项羽本纪》)
3.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鸿门宴》)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
5、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史记•淮阴侯列传》)
6、先生不羞,事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7、吾以女为死矣。(《论语•先进》)
8、能以礼让为国乎?(《论语•里仁》)
    9.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左传•成公二年》)
10.不慕仁义而治强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1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二、请说明连词“而”、“则”在下列各句中的用法(内容包括:(1)所连接的语言单位或句子成分”(2)所表示的关系。)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列传》)
3.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孟子•离娄上》)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7、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练习六]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也”、“焉”所表示的语气。
1.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2、(项)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
3、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4、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二、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夫”、“其”、“唯”所表示的语气。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殽之战》)
2.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左传•隐公四年》)
3.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4、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报孙会宗书》)
三、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乎”、“与”(欤)、“邪”(耶)、“诸”所表示的语气。
1.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论语•阳货》)
2.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夫子当路於齐》)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四、请分析说明下列句中连用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1.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
2.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
3.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国语•鲁语》)
[练习七]
请说明下列句中结构助词“之”的用法。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齐桓公伐楚》)
2.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4.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吕氏春秋•长兄》)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练习八]
一、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双宾语句,并指出其结构类别。  
1.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雁荡山》)
2.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五人墓碑记》)
3.若变起,足下以—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谭嗣同》)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治长》)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9.对曰:“……王遇盗於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左传•定公五年》)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二、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
1.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二年》)
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4.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5.且晋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左传•僖公十五年》)
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三、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词语,并说明其省略的类别。
1.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扁鹊见蔡桓公》)
2.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左传•宣公四年》)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4、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5、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
6、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韩非子•和氏》)
7.胥靡逃之魏,卫赎买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战国策•卫策》)(注:左氏,卫国地名) 8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四、试用加线法分析下列句(符号:主语=,谓语一,宾语一,定语(    ),状语[    ],
补语<    >,兼语___  )。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楚子使屈完如师。(《左传•齐桓公伐楚》)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5.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练习九]
 一、请指出下列句子的习惯句式,说明其用法,并加以翻译。
1、信问曰:“大王自料,勇敢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
3.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战国策•秦策一》)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5、今有医於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墨子•非攻中》)
6、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
7、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左传•定公十三年》)   
8.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9.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左传•昭公十五年》)
10,先生得无诞之乎?《史记•扁鹊列传》
11.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2、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孟子•梁惠下》
13、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4、薪者投镰于地、嗔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论衡•书虚篇》
15、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左传•昭公五年》
16、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17、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崔琰《记王忠肃公翱事》)
修辞练习
一、名词解释{并举例}
1.并提
2.互文
3.双关
4.对偶
二、简答:
1.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有哪几种?
2.引用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3.什么是代称?举例说明代称的几种情况。
4.什么叫委婉?委婉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
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巫山•巫峡》)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巫山•巫峡》)
5.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治长》)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人珠廉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9.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10.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风赋》)
11、公已失老母,方寸乱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13.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无论》)
14.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别赋》)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6.一登龙门,则声价百倍。(李白《与韩荆州书》)
17.淮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河广》)
18.及三闾桔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情采》)
19.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秋兴八首》)
20.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汉书•高帝纪》)
21.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子•梁惠王下》)
22.大王入关,秋毫无所犯。(《鸿门宴》)
23.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24.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27.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
28.夫种、蠡无—罪,身死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29.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3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31.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岳阳楼记》)
32.打坏木栖床,谁能坐相思?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乐府诗集•读曲歌》)
3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4、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高适《蓟门五首》之三)
35.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音韵练习
[练习一]
一、名词解释:
1.《切韵》
2.《中原音韵》
3.三十六字母
4.等呼
5.韵摄
6.叶音说
7.平水韵
二、用音韵学术语写出下列中古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微             知
从             端
群             喻
来             日
匣             邪
帮             定
娘             敷
三、简单介绍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四、中古到现代,声调的演变规律有哪些内容?
[练习二]
一、研究上古声母的著名学者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二、谈谈清代以来学者对上古韵的分部情况。
三、关于上古声调有哪几种说法?
四、陈第在《毛诗古音考》里提出的关于古音学的著名观点是什么?
五、什么叫阴阳对转?上古阴阳声韵是怎样相配的?
六、举例说明古书中的破读和假借现象,并说明它们的区别。
[练习三]
一、解释名词和术语
1.音和
2.类隔
3.膑,鼻引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主要有哪些?比较科学的是哪种?举例说明之。
三、指出下列反切不能直接用今音拼读的原因:
1.马,莫下切;
2.杜,徒古切;
3.龙,力锺切;
4.筹,除留切;
5、哜,在计切;
6.虬,渠幽切;
7.悭,苦坚切;
8.厚,胡口切;
9.心,息林切;
10.头,度侯切;
11.东,德红切
12.鼙,部迷切
13.阪,扶板切:
14.喟,丘愧切:
15.虫,直隆切:
16.能,奴登切;
17.巨,其吕切;
18.苦,康杜切;
19.兵,甫明切;
20.尖,子廉切;
[练习四]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有哪些?
二、解释下列古音现象:
1、“匍匐”古人又写作“扶服”“伏羲”又写作“包牺”。
2、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郑笺:“朝饥”。
3、《论语》“涅而不缁”,《史记》引作“泥而不缁”。
4、“羽”读如“沪”。
5、“燕王甚兑”。“兑”通“悦”。
6、《诗经》“敷政优优”,《左传》引作“布政优优”。
7、广州方言中把古代微母字“无、尾、望、闻、蚊”等读成[m]声母。
8、《论语》“君子笃于亲”,《汗简》五云:“古文作竺”。
9、《说文》冲读若动。
10、“而”读为“能”。
11、“皇”读为归往之往。
12、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13、王必无人,臣奉璧往使。“奉”今作“捧”。
14、《易》读“匪夷所思”,《经典释文》“夷,荀本作弟。”
15、《诗•齐风》:“子之还兮”,《汉书地理志》引作“子之营兮”。
1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司马贞索引:“汶汶者,音闵。汶汶犹昏暗也。”
17、枹(fú):《说文》:“击鼓杖也,从木包声。”
古书注解练习
[练习一]
一、填空: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 ________或_________,例如何晏注《_____ _____》,就是此类著作。
3、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______人或_______人做的注,______人做的疏。
5.《春秋左传》是晋_______注,唐_____等正义;〈尔雅〉是晋_____注,宋______疏。
二、将常用的注解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注:“籍(  )借也。”
2.《诗•魏风•伐檀》:“  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
4、《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注:“政(  )法教。”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注:“同门(  )朋,同志(  )友。”
三、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疏]笺:“一苇”郎反。与,音余,下“远”与“同”。狭,音洽。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  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诗经•卫风•河广》)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
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
四、简答题: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