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笔记《传播学》-传播P22(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5


5、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
(1)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把美国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传播学创立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2)他还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创建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观点或新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如提出了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即媒介或信息被受众选择的或然率=预期的报偿/付出的代价;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首先致力于小媒介的建设,解决当务之急,而不应脱离国情,一味追求西方的速度。
(6)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受传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应包括主动地反馈信息。传播的过程,既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交替作用的过程。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符号:视觉的、听觉的、视听符号,信息就无所依附;没有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符号就无法进入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而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只要人在传播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至少可以说明:传者传送出了信息,接受者收到了信息,并且产生了传播效果。总之,人不会无缘无故地传播信息,也不是莫名其妙地接受信息。
类型
一、自然界的传播和人类社会的传播。
前者:彩霞、闪电、鸟语、花粉传授、基因遗传等。
后者:聊天、听广播、看电视、以及人的内在自省思索等。
二、传播是研究人类的传播,不同的分类方法:
1、二分法。标准:传播手段
(1)亲身传播:以人体为媒介(主要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为手段)的信息流动方式。
(2)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以系统化、规范化的符号系统为手段)进行的信息交流方式。
2、四分法。标准:传播的范围及规模。
(1)内向传播。
定义:是人们头脑里主我(I)与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如自言自语、自我反省等等。由于是在内心完成的,所以,基本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模式:传播者(主我)、信息(内储信息)、语言(内部语言)、接受者(客我)。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思维性。是一种最隐蔽、最自由的传播。
功能:通过它,个人既可以自我调适、避免错误、纠正缺点;也能陷入懊恼、后悔的泥潭;既可以筑起一道与他人的外界沟通的桥梁,也可能垒起一堵自我封闭的围墙。
(2)人际传播。
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模式:可以是面对面的,如交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媒介的,写信、打电话、发传真等。
特点:第一,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中,他们彼此熟悉、时有往来;第二,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的传播形式为主;第三,信息的交流性强,信息反馈直接、快速、及时、集中,因此传受双方都可以现场把握信息的流向、流量和清晰度、准确度。第四,适用于在短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
功能:协调人际关系;交流思想感情;统一社会态度;支配他人行动等。
(3)组织传播。
定义: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功能:在于稳定、密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减少磨擦,维持和发展组织生命力,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
模式:分为对组织内的和对组织外的。
对组织内的:第一,为思想沟通;第二,为感情沟通;第三,为工作沟通。
对组织外的:第一,主义和宗旨的传播;第二,发展和扩大组织的传播;组织自身形象和政绩的传播。[上、下、平等传播。]
特点:第一,传播者是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的;第二,信息大多是指令性、训导性和劝服性的内容;第三,具体活动是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情况下进行的;第四,传播活动有一定的规模,参加者少者十几人,多者上百人,甚至成千上万人。
(4)大众传播。
定义:指职业传播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功能:第一,树立典范,如表扬先进、批评落后;
      第二,统一规范,如道德、伦理规范等;
      第三,监视环境,对内部、外部环境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作出报道和反应;
      第四,确定议程,即引导大众在什么时候想什么、议什么和干什么;第五,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特点:第一,传播者既是个体又是团体,传播个体大多经过一定的专门传播训练;
      第二,传播对象面广量大,分布广泛;
      第三,传播与受传者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间接的;
第四,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和现代化,具有大量生产信息和复制信息的能力;
第五,对受传者的立场、观点、态度、行为、文化素养等方面能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大众传播要真正取得效果,必须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作为补充。
(5)跨国传播。
定义:是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因特网等所进行的针对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目的:塑造和美化国家形象;维护和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念、方针政策;报道友好往来,加强彼此了解,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特点:第一,跨国传播者代表国家讲话,是国家的代言人;
      第二,跨国传播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有效的传播总是建立在彼此全面、正确的了解的基础上;
      第三,信息流通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媒介强国往往也是信息输出大国,而欠发达的弱上国家除了天灾人祸的信息,则几乎没有信息输出;
      第四,传播对象主要为“对象国”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传播界、知识界中当前的或未来的精英和领导者。
(7)人类传播演进的几个阶段和规律
一、语言传播的革命
1、产生时间。无任何“物化”的证据。
列伯曼:1984《人类说话的进化》,9万前某个时候开始“说话”,3.5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使用语言。
罗伯特•芬:1985,语言产生于10万前的某个时候。
2、如何产生。
汪汪派:言语是通过模仿狗叫等自然界声音形成的;
哼哟派:言语是在从事某项重体力劳动时为协调运作而发生的声音形成的;
感叹派:语言是由偶然地表现感情(疼痛、高兴、恐惧、哀等)所产生的;
唱歌派:语言是从传播感情和欢乐事件的歌声中演变而来的。
在众多推测中,恩格斯的“语言起源于劳动”假说,受非议最少。一般认为:语言产生于劳动,但并不是局限于重体力劳动;出现在简单劳动之后,制造工具之前。
3、语言的作用
⑴锻炼手、大脑
⑵积累和发展制造工具所需要的知识。制造工具,光靠灵巧的手的发达的脑是不够,必须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和发展,靠单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群体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而当时的条件,只有靠语言。所以,语言是猿与人分界线,是第一次革命的直接推动力。
总之:第一,通过语言,交流;第二,通过语言,传承知识和经验。有了语言,人类就脱离了动物的信号传播藩篱,踏上了人类的语言传播大道。
4、语言的局限性
人与人之间的口耳传播、心存脑记,传播范围(时间和空间上)窄、传播过程中,信息易变形、扭曲、甚至丢失。[道听途说……等等]
二、文字传播的革命
1、产生时间。文字源于图画:古老的图画或洞穴图画经过长期演变来的。
公元前4000——3500年,古埃及和中国出现“图画文字”和“形象文字”。这时的文字,一画一“字”,一“字”一意,几个画合在一起则构成一个故事或事件。比如:囚、日、旦。
到中国的商代,在新石器“陶文”的基础上创造了“象形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则叫甲骨文。这些,仍是图画和表现性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后来的文字形态(篆、隶、草、行、楷等)。
2、文字媒介的发展。
从沉重的石头、泥土逐步向较轻的龟甲、兽骨、木板、竹简和软绵、羊皮、纸张
书写工具,由树枝、棍尖到三石刀、铁刀到毛笔、钢笔……中性笔等转变。这种介质的转变,表明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在飞速地发展,而这,也恰恰为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文字的功用。
⑴记载
⑵信息可以反复阅读
⑶保存、继承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而不必费脑筋去记。
总之,一方面引导人类从“野蛮时代”迈入“文明时代”;另一方面,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语言传播的真正超越。
4、局限性(从媒介本身到文字本身)
⑴媒介笨重、符号复杂,复制比较困难。毕竟是用手写。
⑵传播垄断,书本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哪里,竹简、丝帛等媒介也只在上流社会流传。
三、印刷革命。
1、发生发展
⑴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公章和公元200年的拓印术,约在隋未唐初中国人发明雕版印刷术;868,世界第一本印刷品,我国的佛典《金刚经》。
⑵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试验木活字印刷试验;但因木质差异,不好把握,于是放弃。
⑶1315年,中国铸造出铜活字。后来,我国的印刷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向西方。
⑷许多年后,德国铁匠古登堡(1400-1468)在前基础上20多年探索,发明了铅活字和手压印制设备,于1456年首次印成了42行本《诗经》。[因债被送上法庭,后死于贫困]
⑸随着印刷业的飞速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整个欧洲的主要城市几乎都有了印刷所,印刷传播业日益兴旺。
2、功用
⑴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特权;
⑵印刷品大量出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和科学的启蒙、社会的进步;反过来,人们文化知识的提高,又导致了对宗教、科学、哲学、文学等书籍印刷媒介的需求。二者互相推动,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⑶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媒介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表现在:不仅消除了人们相互隔绝的障碍,影响社区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且引起了社会的组织和功能的重大变化,甚至永久地改变了那些使用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结构。
3、局限
⑴将人推向信息,要接受印刷媒介中的信息,最起码的条件是要识字;
⑵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物质(书、报、刊)运输(通过人及交通工具将印刷品送到读者手中)的束缚。[比如,我在卓越网上订购1000元的图书、光盘资料]
四、电子传播革命
1、发生发展
⑴美国人,莫尔1844年发明电报;
⑵贝尔,1876年发明电话;
⑶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⑷1882年,法国人马瑞根据中国灯影原理,发明了摄影机;
⑸1895年,电影诞生。1927年电影说话。1937年,彩色电影出现;
⑹1926年,第一台机械电视诞生;1935年,英国广播公司正式用电子电视取代了贝尔德发明的机械电视。电子电视的发明,标志着现代电视的真正开端。
2、功用
⑴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迅速而真切地得到远方的信息,为信息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省时省钱的空中通道;
⑵现实生活中的视听运动被纪录下来,传之千里,流之万万……
⑶将信息推出人。接受信息的人无需识字,就能看懂听懂电子媒介中的信息。
现在,报纸、广播、电视、电影已经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互相补充,协同发展。为人类的和谐作出贡献。
五、网络传播革命
1、网络传播含义
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编辑、存贮、放映、打印、交流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数据、文字、图画、影像、音乐、语言以及视频信息组合在电脑中,并以此互动,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便捷的服务。
2、发生发展
⑴1946年埃克等人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脑主机“埃尼阿克”,是第五次传播革命的纪元年。
⑵1969年,美国加大洛杉矶分校的一群研究生通过4.6米长的导线实现电脑对接;
⑶1980年,美国结成互联网络;
⑷1994年,发达国家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国随之宣布跟进;
⑸电脑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初期每四年换一代,接着一年换一代,1995年换了两代,486、586、奔腾、迅驰……个人电脑体积越来越小,造价越来越低,功能越来越多,操作也越来越方便。[加:人也变得越来越“傻瓜”]现在,无数的人在网上漫游……
网络传播,将成为人们综合处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并且即将进入一个综合传播的新时代。
3、特点。除了具备其它传播的特点外,还有自已的特点。
动性、交谈性、参与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不仅要索取信息,还不断地传送信息。网络将整个人类联结在一起,地球村,在网络时代已经不是梦想,而是现实。
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通过上述对传播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传播在以下方面呈现出的特征及规律。
(一)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传播本身正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
(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一种传播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应。德国著名传播学者K•梅尔腾指出两者的对应关系。
传播的形态更是与社会结构的排列关系密切。美国传播学者洛力蒙较完整阐释这一关联。
传播同样是在经济形态的制约下发展的,同样传播又在为经济形态的进化推波助澜。
(8)传播的基本职能(大众传播的功能)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
拉斯韦尔:监视环境;建立社会关系;传承社会遗产。赖特(补充):娱乐。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授予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
施拉姆:大众传播是“社会雷达”,监视社会;引导受众;教育大众;娱乐。
1.    基本功能:
⑴ 传播信息向手中连续不断的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首要功能。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持续不断、公开的向受众提供着各种事件发展变化的信息,对周围环境进行监视,并满足社会各团体组织和个人的日常信息需要。
⑵ 引导舆论舆论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念的总汇,它的发生发展以共同关注的问题存在为前提。从一定程度上讲,舆论所代表的就是民意。舆论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代表着一种强烈的倾向、愿望和要求,可以自发形成,也可以经外力引导而起。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是将社会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有效的舆论引导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形式,传者应根据受众的反馈不断调整,加强传播效果。
⑶ 教育大众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内容,保存和发展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化的逐步完善。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
⑷ 提供娱乐    很多人选择大众媒介做为娱乐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一方面放松,一方面提高艺术鉴赏力。
除此之外,大众传播还有为受众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等作用。这些功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的一个内在整体。
负面功能:
⑴ 大众传播媒介易混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媒介环境),大众对媒介过分依赖,而媒介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再现生活场景,不能完全代表一种社会趋向。如果被一些人利用则会造成极端不良的后果。(德国纳粹)⑵ 麻醉精神,过度沉溺于表面信息和通俗娱乐中,沉醉在虚幻满足中,失去社会行动力。
⑶ 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过量,使人们对信息造成冷漠,并促长了“社会服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⑷ 媒介以廉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人们通过以来于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后,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互动逐渐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陌生。“电视人”“容器人”——指那些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联系的人。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而完全成为一种收集媒介信息的容器。⑸ 大众文化过于通俗,使观众、读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下降。
⑹ 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和场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尤其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⑺ 卫星直播电视的发展,扩大了节目的覆盖范围,带来了跨文化传播的国家主权问题,这种文化渗透给其他国家带来了观念形态方面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制度的潜在威胁。
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发挥与其所处的社会系统联系密切,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背景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会产生直接影响。
2.传播学实务
(1)信息的特征与功能
(一)客观世界中的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
信息产生于事物的运动变化之中,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客观的,所以信息同样是客观的。只有当它进入了人的主观世界之后,才具有了主观性。
2普遍性
同样,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普遍的,所以信息也是普遍的。
3表达性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反映,因此具有了表达性。因此人类才可以通过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来认识世界。
4流动性
正因为信息具有流动性,它才能够为人类获知和处理,扮演主客观之间桥梁的角色。
5载体性
为了得以进行传递和交换,它必须依附在某种物质载体之上,即符号。
6分享性
在不减少持有的情况下传递给另外的人
(二)人类社会中的信息的特点
1客观性与主观性
信息具有物质属性,是物质系统运动过程的表现。信息是经过人脑加工在人脑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信息的反应。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是第一性,人脑中反映的信息是第二性,是观念形态的属于意识范畴。
2多样性与复杂性
人类社会的信息丰富复杂;社会及人们接受理解使用信息时存在差异。
功能
1认识功能
我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依赖于对客观物质运动及存在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播、交流。人是认识主体,客观世界及信息是认识客体。
2社会功能
表现在资源功能、启迪功能、教育功能、方法论功能、娱乐功能、舆论功能
(2)符号的定义及属性
(一)符号的定义
1、传播过程中的符号。
意义在信息中,信息融在符号里,而符号依附于媒介,将信息传播出去。也就是说,符号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符号的核心地位。
2、符号学中的符号。
符号学是在上世纪初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是研究符号系统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德国哲学家皮尔斯创立的。是一种研究工具。符号:现代符号学认为:一个事物若能“代表”它以外的某个事物,该事物则成为一种符号。这就意味着,该事物除了有其自身实用功能外,还具有传达意义的功能。
小结:
符号:一事物若能“代表”它以外的某个事物,则该事物为符号。是一个抽象、概括、带随意性的系统。通用性,系统性。约定俗成性——一方面是用此符号表示另一事物;一方面是此符号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语法规范。
(二)符号的属性
1、指代性
符号的指代性是指符号是指出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简言之,符号与它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须联系。符号只是指称和代表某个事物。
2、社会公用性
符号包括符号形式和符号意义两个方面。符号形式是指人们感官可以感知到的部分,如文字的字体、语言、图像等,符号意义是指符号所包含的内容和概念。
3、发展性
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符号是发展的。一方面,人们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符号,以适应日益丰富的生产及生活实践。这些新的符号一旦进入社会传播领域,就会成为心得中介或象征物而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人们旧有的符号也在不断的被改造和淘汰。有的保持原有符号形式,但赋予新生的意义;有的包含了原有的意义,却更换了新的符号形式。
(3)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的具体分类及特点
1、语言符号:是一种有组织结构的、约定俗成的习得符号系统,用以表达一定地域社群的经验。
特点:
词语创造的随意性。意义不是语言固有的,是人赋予他们的,只有将词语与特定的联系起来时词语才有意义。
语言的开放性。每种语言的词汇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任何语言句子都没有极限。
语言的概括性。语言是概念和范畴的集合,客观事物的运动与存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时空占有的过程,语言只能概括其过程。
语言的社会性。语言在社会中形成,是社会成员关系维系的纽带;语言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会表现出其因社会而变化的特征。
分类:有声语言传播 :对话 ,独白
      无声语言传播:书面对话 ,书面独白
2、非语言符号:是出来语言符号之外的一切其他符号系统。
特点:
组合型,在传播过程中是多种符号共同使用
连续性,在传播过程中不间断的传递信息
不可控性,人类沟通中发出的非语言符号相当部分是不经过严格控制的
分类:1、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身体语言、人际距离、运动画面等
         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标示、衣着、道具、绘画、摄影、雕塑等
      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类语言,笑声、哭声、呻吟、叹息等   
     其他声音符号。乐声、鼓声、口哨、汽笛等
(4)讯息的定义
讯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信息、符号、讯息三者的关系:
信息是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是传播的基本客体。但它是抽象的,具有载体性,必须附着在物质载体上才能进行传播。符号就是这样的物质载体。当一组符号被用来表示特定的信息,就构成了一个可以传播的内容,就是讯息。讯息是传播的基本单位。
(5)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可分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依赖一定媒介的非面对面的交流。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
特点(1)直接性: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作中介物,可以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
    (2)随意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相关话题/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