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课辅导班-传播学理论讲义(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3


*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三个内容非常清楚,包括229面本节倒数第二段对该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知沟理论:背景、假说、上限效果假说、意义
*除了“老生常谈”外,230标题二上面一段是知沟的定义。知沟假说那部分也很明确,(示意图解、知识沟形成的5个原因)了解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上限效果假说(①提出、②观点、③内涵: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的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④三条依据、⑤疑问)
*知识沟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个人觉得不是重点,但是还是要注意下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
总的来说,第十二章的四个小节都是重点,而非要比较的话,前两个小节又是重中之重。没有意外绝对会考。
课后练习题: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①概要: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②特点:a.着眼点于传播效果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b.考察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c.暗示这种媒介观: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不管客观或歪曲,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概念发展之一)
①知觉模式(“0/1”效果):大众传媒对某个议题报道与否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②显著性模式(“0/1/2”效果):媒介强调少数议题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③优先顺序模式(“0/1/2/…N”效果):传媒按一定优先次序给与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作的判断。
3、不同类型的“议题”研究(概念发展之二)
韦弗:①个人议题:私下认为重要的问题;②谈话议题:与别人交谈、议论时受重视的问题;③公共议题:自我感觉多数人都重视的问题。三种议题的含义和作用各不相同,在传播过程中有融合为一的可能性,传媒对后两种议题的影响更大。
4、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研究(概念发展之三)
①报纸:对长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大,形成“议程”基本框架,可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深刻影响;②电视:“热点化效果”突出,挑出最主要的“议题”突出强调,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
5、“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属性(概念发展之四)
①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②受众的媒介信息接触量(接触越多,受影响越大);③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④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度高以及从事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6、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和不足
①意义:a.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有效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b.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有利于人们认识议程设置的本质(议程设置过程的背后存在复杂的政经和意识形态力学关系,即西方传媒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方式有定期新闻发布会和私下放风),为研究这些资产阶级力图掩盖的问题提供重要契机(真正意义);c.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一定理论接点,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有启发。
②不足:a.只强调传媒“设置”和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b.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虽然效果强大,但不能绝对化。
7、“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观察周围的意见环境,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和“优势”意见时,倾向于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则迫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或附和。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更强大,这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任何“多数意见”、舆论、流行和时尚的形成,背后都存在这样的机制。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社会群体和大众传播是人们判断意见环境(周围意见的分布情况)的主要信息源,后者影响更大(多数报道内容高度类似—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媒介信息的传递范围空前广泛——遍在效果)。
8、“沉默的螺旋”理论要点及评价
①诺依曼,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②要点:a.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b.经大众传媒强调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认知;c.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③特点:a.舆论(public opinion)观: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制约个人的行为,因此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b.效果观: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不止于认知阶段,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力量。
④评价:a.意义:*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传统舆论学忽视的;*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指出这种影响来自大众传播营造的“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对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累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作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b.争议:焦点集中在其理论前提—*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个绝对常量,应是受条件制约的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有关社会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问题多数意见可产生强大压力,技术性、程序性问题却未必有效,争议问题与自己是否有直接利害关系也有影响);*“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单一民族、保守传统社会、安定时期,多数意见压力巨大;多民族、开放社会、社会混乱则作用不大);*忽略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9、“舆论是我们社会的皮肤”
双重意义:①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②维持社会整合方面作用重要,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的社会解体的“皮肤”。
10、“培养理论”(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的内容及评价
①(美)G.格伯纳,60年代后期。
②基本内容:a.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事物和各种事物、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b.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发挥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更大的作用。c.尤其强调电视媒介的独特优势:拥有最多的受众、接触时间最长;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必需的识字能力;结合视听觉手段,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现代人从幼年起与电视生活在一起,难以区分“电视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广泛渗透社会各个部分。
③评价: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统一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又指出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间的距离及传媒的一些倾向带来的社会后果。旨在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被称作“美国土生土长的批评学派”。
11、“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
①制度分析:旨在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a.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对传播制度和传媒活动的法律、政策规定;b.媒介企业内的经营部门和外部银行资本、广告主等对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干预和影响;c.同业竞争和来自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d.一般受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前三者为主要制约因素。
②讯息系统分析:大众传播的讯息通过象征符号传达,但不是符号的随意组合,而是根据一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加工整理后的具有完整意义结构的系统。格柏纳: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按照一定价值体系结构安排。该分析旨在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③培养分析: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旨在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造成的社会结果。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递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培养”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在全社会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电视媒介尤其发挥强大作用。
12、“知沟(knowledge gap)”理论
①理论诞生:P.J.蒂奇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二者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②模式图:A.M.松伯格,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地位高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二者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原因:a.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b.传播技能差异;c.已有知识存储量差异;d.社交范围差异;e.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因素;f.大众传媒的性质。根本原因:在上述各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都处于有力状况。
13、“上限效果”假说内容及评价
①J.S.艾迪玛等,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不非无止境,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来得也早;地位低者获得知识的速度慢,但随时间的推移也能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缩小。因为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受众本身具有上限,现有知识已达上限。
②评价:这个“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在人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是否存在则未必;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在某个上限赶上社会地位高者,但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早已大打折扣。所以,通过大众传媒的“知识平均化”效果不可能消除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
14、“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理论
N.卡茨曼: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如此;b.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均等,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获得更多的信息(理由:早期效果带给传播活跃、既有信息储量大的群体,需要相关知识,经济条件等资源,现有信息水准程度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c.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使用电脑等先进机器,能获得信息优势;d.新技术层出不穷,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可能是老沟未平,新沟又现。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一)  国际传播:鹤木真关于“国际传播”的定义P237
(二)  全球传播:全球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弗里德利克)P239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全球信息化传播系统形成对人类世界发生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P240;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对传统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形式:国际广播转为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内容:对外宣传转为全面的文化输出)P241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信息富有国”与“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二、“新世界秩序”论争:
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3)
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宣言》(1978)、《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1980)、《塔瓦罗宣言》(1981)
第三阶段:“信息主权”“文化冲突”等新问题P247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P248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6个结论P249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P251、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主张P252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P253、研究媒介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P253-254
1、        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答:国际传播就是超越国界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活动古已有之,适用范围广, 例如各国元首的出访、外交家的斡旋以及各国间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 都可以归入国际传播的范畴。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除了国家以外,还包括:
(1)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2)超国家组织,如欧盟。(3)同盟或地区集团如北大西洋公约的组织、 前华沙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4)非政府国际组织或者跨国运动,例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 国际邮政联盟等。(5)国内的集团或组织,例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 (6)跨国公司或多国公司,例如新闻集团、壳牌石油等。(7)个人, 主要是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等。
1. 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2. 什么是全球传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全球传播
3. 随着跨国卫星电视的发展,传播的国际广播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4. 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反映了什么性质的问题
1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1、        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及实质什么是全球传播,该如何理解?
2、        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3、        什么是信息主权?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
4、        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信息富有国”与“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二、“新世界秩序”论争:
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3)
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宣言》(1978)、《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1980)、《塔瓦罗宣言》(1981)
第三阶段:“信息主权”“文化冲突”等新问题P247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P248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6个结论P249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P251、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主张P252
四、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P253、研究媒介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P253-254
课后练习题:
1、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和主体
①定义: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②主体:国家。另有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及理解
①定义: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既包括传统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②理解:a.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b.传播主体多元化;c.大众传媒是传播主体,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重视;e.政治性很强,文化接触、冲突及其世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3、全球性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③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④传统的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改变;⑤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
4、“新世界信息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论争
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①1973年不结盟国家《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
《阿尔及尔宣言》是论争明朗化的开端;1976年不结盟国家《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内容:
a.世界信息流通严重不合理、不平衡,信息传播手段集中在极少数发达国家,绝大部分国家被动;
b.这种状况导致极少数国家对“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的新型决断权的绝对控制;
c.世界信息发布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极少数大通讯社手中,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其依附,甚至被迫忍受形象歪曲;d.政治、经济的依附关系及障碍政、经的现行信息依附关系都是殖民制度的产物;
e.“信息自由”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自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权利被剥削。
②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1980年《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论争不断走向激化)
*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只规定了大众传媒活动的一般准则和规范,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是妥协的产物,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
*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麦克布莱德报告》:
a.不平衡是现行国际信息秩序的基本特征,必须加以改变;b.过度集中垄断必须解消;c.必须从内外清除某些障碍以保证信息与观念的自由平衡流通;d.保障信息来源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e.应保障新闻工作者的自由,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f.发展中国家要提高改变现状的能力;g.发达国家应为实现上述目标显示自己真正的诚意;h.必须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各民族向世界人民传达自己利益、愿望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的权利;i.必须尊重所有国家的人民在平等、公正、互惠的基础上参与信息的国际交流与交换的权利;j.任何民族、种族、社会群体以及个人都拥有接近信息来源以及积极参与传播过程的权利。
*1981年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塔罗瓦尔宣言》: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
③英美退出教科文组织—今
5、信息主权(informational sovereignty)的定义和内容
①定义:一个国家对本国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内容:a.对本国信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b.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c.对本国信息输出和外国信息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6、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和观念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产生于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也称媒介帝国主义。
②特点:a.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作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扩张;b.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c.主要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实现。
第十四章    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传播现的三个原因P257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西欧:塔尔德的模范理论P258、西默尔的传播网络理论P259
美国:杜威:对教育与大众传播的特点P259、哭利:《社会组织》的“传播”研究,初级群体与镜中我的概念P259、帕克: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传播,“传播”的定义P259-260、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P260、李普曼:“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P260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
(一)  拉斯韦尔:传播三项基本功能与5W模式P261
(二)  卢因:把关人研究P261
(三)  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与复杂性P262
(四)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的贡献P262
(五)  施拉姆: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建立教育单位、编写教材、出版论著)P263
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
(一)  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信息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的普遍性、传播模式)P265
(二)  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控制论在传播学的运用P266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一)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三个主要原则P267;四个局限P267
(二)美国经验学派: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P268;多元主义的社会观P2668
(三)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经验学派效果研究的14个重大成果P26669-270
三、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一)批判学派的由来极其立场: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不同(研究目的不同、社会观不同)P271-272
(二)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政治经济学派P273;文化研究学派P273-274;意识形态霸权理论P274-275;哈伯马斯批判理论P275
这一章的重点是;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第一节里257面倒数第一段“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这个基本时间要记得,至于传播学形成的因素以及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直接原因了解下就好。第一个小标题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不是很重点,但是像李普曼这样一看就是经典的人物当然是呀弄清楚的。
第二个小标题“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就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其实书中之前都已经提到他们的贡献,在这里只是个归纳。
如提到拉扎斯菲而德的贡献,就要想到两点:宣传和传播学研究。在宣传这点上又分两个内容:一是刺激大战宣传研究,二是为宣传下定义。而传播学研究更是要记得两个内容:一是其功能说,二是5W模式极其意义。
卢因——把关人(161面);霍夫兰——耶鲁研究;(199面);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175面,195面),施拉姆知道他是个“集大成者”就好。
至于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个人觉得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掌握就好。
第二节主要是讲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即抽象的理解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并做出比较。
若要宏观的理解“经验学派”无非从:定义、主张、缺陷、研究目的、社会观、意义大概这五个方面来考虑。
*266面倒数第二段阐述了其定义,并强调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和批判学派以欧洲学者为代表区别开来。
*主张的内容主要是谈什么为“经验性方法”,还要注意到267面第三段的“反对”、“强调”、“主张”。
*而第四段又很清楚的讲到该学派的4个缺陷,关键词是:经验性材料的有限、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的缺乏严谨性、微观和宏观的矛盾、纯客观态度的弊端。
*至于研究目的即实用主义,268面第二段的第二句和最后一句话概括了其定义,并指出“这使得传播效果问题一直是经验学派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社会观即多元主义第四段第一、二句话阐述了其定义,269面第一句引出了这一社会观的影响。
*270面该标题最后一段清楚的阐述了其意义。
宏观的理解“批判学派”应从:形成、研究目的、社会观、特点四个方面来看。
这本书中在阐述批判学派内容的时候往往是以和经验学派相比较的方式出现的。
*批判学派的形成书中从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说起,因此对法兰克福学派应有初步了解:知道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知道其代表人物、知道它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抱有批判态度。
*在271面最后有段,拉氏对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做了一个比较。
*272面第二段又对其二者的社会观做了个对比。批判学派的社会观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
*276面最后一段很明确的阐述了批判学派的三个特点:批判态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思辩的方法论。
这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二者了及其方法论、社会观、传播观的对比,本书也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了,批判学派要谈到主要流派,也就“文化研究”稍微叙述的详细点,系统点,其余的都太简略,也难怪武大要将《单向度》那本书加进去以补充批判学派的内容
课后练习题:
1、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的定义、缺陷及特点
①定义:从经验事实出发,以经验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尤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②缺陷:a.许多情况下,社会现象和人的理性或精神活动不能用经验材料加以说明;b.问卷调查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严谨性,控制实验说明不了复杂而丰富的社会现实;c.小范围的经验材料仅适用于研究微观现象,难以考察社会历史过程和宏观社会结构;d.受个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纯客观”的态度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③美国经验学派的特点:a.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b.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的定义、特点及其与经验学派的分歧
①定义: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强烈批判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
②特点:a.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和否定态度;b.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经验学派所忽视和回避的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c.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
③分歧:a.(关键是社会观对立)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便能消除社会矛盾,传播是控制人的行为和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大众传媒本质上都是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b.经验性的“管理研究”,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以及人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c.主张在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方法∽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变革对象;d.关心“如何”和“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控制∽关心“谁在控制”“为了谁的利益在控制”“为什么存在着支配和控制”。
3、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及各自特点
①政治经济学派:(英)G.默多克、P.格尔丁。依据马克思的观点,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关注的焦点是现代传媒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传播内容本身关注不多。
②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S.霍尔、D.莫利。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大众传播。(阿尔诸塞:大众传媒是从事“合意”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对“文化研究”有重要影响;霍尔等:大众传媒有一种“赋予意义” 的独特功能,因此能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
*主要观点:a.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权力方面发挥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相对独立性;b.大众传播可分为两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前者是“符号化”“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符号解读的过程;c.讯息符号和一定的价值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大众媒介的符号化活动,本质上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d.受众的符号解读不完全被动(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和受众调查。
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霸权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实现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意识形态),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社会合意)和从属意识。“虚假的合意”。
④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公共性的结构转换》《传播行为理论》:主张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实现社会变革。资本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工具合理性”(扩大对自然的支配和操作能力,强化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支配关系,导致人的异化),提倡“综合的合理性”(通过扩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系。此理论有普遍主义和伦理主义色彩。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课后练习题:
1、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①简单随机抽样:使用乱数表或随机抽样表,能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
②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一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抽出。简单省力,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
③分层抽样(分类抽样):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机抽取。使大规模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可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④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一般分三级,大型调查中常用。
2、内容分析法的定义、特定及表示方法
①定义: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②特点:a.客观性(必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得出相同结论);b.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c.普遍性(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③量化表示方法: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的强度。
3、控制实验法
①关注的条件:信源条件、信息内容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受传者的社会条件、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②基本步骤:确定实验课题;选定实验对象;制作信息测试材料;实施测试;提出实验报告。
③常用类型:
a.单一事后测试控制实验:把实验对象随机分为2个等质小组,只对其中1组实施信息刺激,对2组均只进行事后测试,旨在观察两组之间因信息刺激提示的有无而产生的差异;
b.前后测试控制实验:对第1组实施2次测试,以观察比较信息刺激提示前后的变化;对第2组同样实施前后测试,但不提示信息刺激,以观察无刺激条件下的自然变化,并对2组进行比较;
c.所罗门4组控制实验:把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给予不同的实验条件,旨在对测试结果进行多方面比较。


相关话题/传播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考研复试名单!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考研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附复试名单及须知)  根据教育部及学校文件精神结合我单位实际,为做好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组织领导  我院成立了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  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  1.根据教育部规定和我校复试规则,负责制定本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8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考研复试时间已公布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考研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附复试时间已公布及须知)  根据教育部及学校文件精神结合我单位实际,为做好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组织领导  我院成立了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  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  1.根据教育部规定和我校复试规则,负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8
  •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讲义-暑假班部分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讲义-暑假班部分 传播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时代:9万年前4万年前 使人与人之间的外部沟通更加有效,提高了人类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局限:1、近距离传播2、不稳定 文字传播时代:公元前3000年 1、便于保存2、扩展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3、人类文化传承有可靠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5
  •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创制 交换和解读信息的社会科学,因此,传播学研究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研究结合起来。史蒂芬 小约翰 第一章 理论与研究范式 一 理论与范式 理论: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5
  •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研究生入学考试基础知识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研究生入学考试基础知识 北京大学传播学研究生入学考试 * 第一天: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和重点问题 * 第二天:传播学历年真题分析 * 第三天:传播学热点重点问题分析 * 第四天:模拟考试 * 第五天:讲解试题,解答疑问,聚餐 传播学基础问题 简述西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与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5
  • 南昌大学2017新闻传播学硕考研真题回忆
    南昌大学17新传学硕考研真题回忆 【南昌大学】学硕: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 文艺春秋 2.BBC 3. 东方风来满眼春 4. 开、好、管 5. 选择性接触 二、简答题 1. 简述新闻舆论形成的条件 2. 简述《民报》的主要内容 3. 简述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原理原则 4. 甘地的新闻思想 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7
  • 2007-2016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
    厦门大学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基础) 一、填空 1、___开始,纸张在传播中开始独占鳌头:我国最早的关于报纸的记载是孙樵《___》卷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2、1815年,《___》在马六甲创办。____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办;1822年,在澳门创办的第一份葡萄牙文报刊是__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7
  • 2019考研:新闻传播学三个基本问题
    1、什么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创立乃基于这样一个信念:由于现实被合理地分成了一些不同知识群,因此系统化研究便要求研究者掌握专门的技能,并借助于这些技能去集中应对多种多样、各自独立的现实领域。(华勒斯坦等,1997:9)新闻学作为一个职业规范性学科,它探讨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6
  • 2018年四川大学文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真题
    四川大学 学硕:636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 书脊 2. 传播流 3. 空符号 4.DAGMAR 5. 威尼斯手抄小报 6. 涵化理论 7. 知识劳工 8. 后真相 二、简答题 1. 从受众角度分析弹幕的传播效果 2. 简述新闻、舆论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并举例说明。 3. 介绍罗兰巴尔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4
  • 2018年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真题
    浙江大学 学硕:807新闻与传播实务 1. 声画组合的基本模式(又称稳定模式)是什么?每个要素发挥了什么作用?请举例论证。 2. 新闻专业主义防止商业逻辑侵犯新闻逻辑,你同意吗?为什么?举例论证。 3. 网络时代还需要新闻的专业堡垒吗?为什么?举例论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4
  • 2018年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真题
    暨南大学 学硕: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选做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多选不给分) 1. 《新闻学大意》 2. 舰队街 3. 舆论反转 4. 首因效应 5. 网络直播 6. 长尾理论 二、简答题(选做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多选不给分) 1. 简述近代中国民营报纸的活动内容及意义/贡献 2. 简述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4
  • 2018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真题
    学硕: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报刊的有机运动 2. 《每周评论》 3. 王韬 4. 人民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 5. 信息茧房 二、简答 1. 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 2. 美国分别在1984年,2017年两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谈谈你的看法 3. 新闻界对真理标准讨论的作用 三、论述 1.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4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详细版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9
  • 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传播学原理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传播学原理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