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书后名词解释与复习题(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03


复习题
1.什么是农村教育?
答: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地区举办的、以农村人口为对象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旨在消除二元结构的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的总称。
2.试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和所取得的经验。
答:历程有三大阶段:探索、实验、推广阶段。经验:1教育观念更新2构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框架3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4坚持城乡一体化和高校科研单位参与5建立健全客观督导评估机制6坚持科学方法和开展项目教育。
3.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1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取得新进展,高中教育不断提高2农村成人教育有所恢复,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得到巩固3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职务、年龄等结构渐趋合理4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基本确立了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新格局。
4.农村教育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答: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和创业能力。意义:促进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现代化。
5.当前农村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答: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教育模式单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问题。
6.我国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景如何?
答:农村教育普及化、职业技术化、终身教育。
第九章
名词解释
农村卫生:农村社会和个人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创造符合生理心理要求的社会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所采取的措施。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保健网络。
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的状态,而是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状态。
计划免疫: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规律,按不同年龄进行有计划地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目的,主要对象是儿童。
血吸虫病:由于人或猪牛羊等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艾滋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机构、队伍和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有机构成。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成员因受到疾病威胁或需要进行预防时,由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卫生服务,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综合性制度。
复习题
1.民国时期的农村卫生事业有什么实践和成绩?
答:民国初年孙中山确立了公医制度目标,希望能建成一个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将现代化卫生事业带进农村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农村卫生工作经验。
2.新中国农村卫生事业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什么?
答:在传染病防治和农村三级卫生保障网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怎样从多维角度理解健康?农村有哪些主要健康问题?
答: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的状态,而是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状态。主要健康问题:1威胁农民健康的主要疾病2血吸虫病3艾滋病。
4.怎样进行中国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答:1建立稳定的农村卫生投入保障机制2整合县级卫生机构资源,积极探索多渠道办医途径3建立完善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制度4加强农村卫生机构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
5.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的看病难问题?
答:同上,5卫生下乡。
6.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有哪些形式?
答:合作医疗制度、统筹医疗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
7.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国际合作有什么意义?
答:国际合作让国际卫生机构了解到中国农村卫生的状况,向中国政府提供建议,同时为中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和经验,提高卫生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水平。
第十章
名词解释
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关系之一,也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规定结为夫妻的一种社会制度。
婚姻观: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认识。
生育文化:人们在生育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
家庭:以婚姻、血缘、领养关系为纽带标志的社会群体。
家庭规模:家庭人口的多少。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和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以及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家庭网络:家庭内部关系网络。
家庭权威:一个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即当家人,这个人可以对家庭其他成员发号施令,并对家庭各种大事握有最终决策权。
家庭文化:家庭文化设施及其成员的文化生活。
家庭暴力: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复习题
1.农村为什么要加强家庭建设?
答:农村家庭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改善社会风气和加强社会治安,对于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没有农村家庭建设或者建设不成功都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农村的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有哪些区别?
答:1农村妇女传统婚姻观中有很强的依附性和因袭性,而当代婚姻观中这种观念正在消亡2农村传统婚姻观中女子贞操节烈广为社会所重,而当代婚姻观对我国大多数农村妇女而言,婚姻已经更多地和自己的自由选择、幸福生活相联系。
3.我国农村的生育文化发生了哪些改变?
答:(1)生育观念改变1生育目的2生育子女数量期望3生育孩子性别取向(2)生育风俗习惯改变(3)生育知识技术改变。
4.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会对农村家庭建设产生什么影响?
答:(1)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意味着当家人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关于农村家庭建设思想方式方法的改变,对建设方向带来根本性转变。新权威一般属于年轻人,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市场经济,更具有经营头脑和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更具有优势,更加丰富农村家庭建设内容,更加细化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让家庭获得更为细致的利益。
第十一章
名词解释
农村工业化:农村因地制宜,通过发展工业逐步取代传统农业,使工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
农村工业化模式:各地区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征或是一些地区摸索出的值得总结分析的经验。
苏南模式: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模式。
温州模式: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发展小商品起步和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
珠江模式:是对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特色的概括,主要特点是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前店后厂、三来一补为工业发展特色。
复习题
1.我国农村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答:农村工业化为国家工业化注入了生机活力,是国家工业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2.费孝通的农村工业化思想是什么?
答: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饥饿问题,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人多地少,农工相辅;农村工业化发展要因地制宜,不同模式,随机应变,不失时机。
3.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思想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
答:思想:1要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2明确社办工业生产方针方向3社办工业要发展轻重工业生产4公社工业发展要靠自己积累和国家扶持5城市工业要支持农村工业6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意义:1指明了中国工业化实现道路2强调要重视农民作用,农民问题是根本问题3农村工业发展要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上4计划经济下探索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后市场交换形式5农村工业化的实现要量力而行。
4.比较几种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异同点。
答:(1)相同点:都是特定时代、区域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2)不同点: 资金来源不同 12资金自给型3引进外资型;工业化推动者不同1政府发动型2个人发动型3兼而有之;启动和发展方式不同13工业自发型2市场拉动型;发展结果不同1在后期没有根据外部经济形式而改变阻碍了其经济发展2的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3在经济危机后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5.我国农村工业化经历了那些阶段?
答:1乡村手工业传统2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工业化3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工业化
第十二章
名词解释
农村城镇化:随着农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形态转变,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及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变的过程。
城镇化的机制: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城镇化进程持续发展的各种内部外部因素。可分为内生性和外生性机制。
小城镇:新型的、正在从乡村社区转变为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现代化城市社区转变的过渡社区,基本上脱离了乡村社区性质,但还没有完成城市化过程。
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的生成,规模的扩展,其经济结构、居民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等一系列内容。
复习题
1.如何认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历程?从中可以汲取那些经验教训?
答:历程:起伏波动缓慢发展时期:自上而下的农村城镇化;稳定恢复健康发展时期:自下而上的农村城镇化。经验教训:1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城镇化2改变对土地和人民的控制3农村转型之初,城镇化会在改善环境和降低经济不稳定性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2.联系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历史背景论述城镇化在我国农村的战略意义。
答: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动力,是我国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
3.请分别联系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城镇化道路,分析都有哪些城镇化机制在这些历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1联系发达国家城镇化道路可以分析出内生性机制中的生产力机制和市场机制在这些历程中发挥了作用2联系我国城镇化道路可以分析出外生性机制在这些历程中发挥了作用。
4.如何理解“小城镇 大战略”这一命题?
答:“小城镇大战略”不仅要注意小城镇自身的发展,还应注意大中城市发展对小城镇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更有利于发展内需型经济、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更加节能环保、成本更低。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第十三章
名词解释
阶级分析:对人们在社会经济关系不同地位进行分析。
阶层分析:以人们的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作为标准将人们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分析研究不同层次之间人们的社会差别。
人民公社:中国农村中和基层政权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经济组织,它是农村社会基层单位。
身份制:以身份分层为特征的制度体系。
户籍制度: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
农民工: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
“底层化意识”:不仅处于社会底层,而且也意识到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其社会底层地位。
“半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
复习题
1.以农民的分化为例,试述农村社会分层阶层分析视角与阶级分析视角的关系。
答: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比较不同学者对农村社会分层的不同划分标准及其划分形态。
答: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标准2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3社会分层的职业标准
3.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讨论中国农民的社会分层所遭遇的制度约束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1新中国成立前农村阶级阶层:不合理社会制度造成剥削压迫现象2土地改革时期农村阶级阶层: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社会只剩下农民和工人阶级3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阶层:政治身份等级成为划分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的主要标准4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分化:户籍身份仍在制约农民分化流动。
4.农民工问题所发生三个深刻转变,对于政府、社会提出了什么挑战?
答:1三个深刻转变:亦工亦农-全职非农;城乡流动-融入城市;谋求生存-追求平等2如果没有制度上相应的平衡系统来防止这种分层累积性所造成的上层底层之间断裂趋势,则很有可能演变为社会风险,从而对中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第十四章
名词解释
农村社会流动:人口在农村中或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社会流动。
先赋因素: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和国家制度安排,中观层面的工作单位家庭等。
自致因素:微观层面的个人后天努力。
结构性流动:由于制度性原因造成的社会流动。
非结构性流动:由于个人原因造成地位、职业变化或不同地区间的移动。
代际流动:子女相对于父母的地位变动。
推拉理论:人口转移是促使和阻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排斥:某些人们或地区受失业、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等综合性问题时所产生的现象。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制度因素或经济内生因素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不同领域。
社会流动的再生产:社会流动不断强化并在代际间复制和继承。
“民工潮”: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
“民工荒”:民工短缺现象。
新生代农民工:一是指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他们和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明显差别;二是指介于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
市民化:狭义:城市农民工等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权力过程。广义:还包含市民意识的普及和居民成为城市权利主体的过程。
工人阶级转型:农民工的政治转型,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复习题
1.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史看,现阶段的农村社会流动与历史上的“流民”有什么异同?
答:1同:都涉及农民在空间上的迁移,并伴随社会地位或职业变动;产生原因都包含有政府的政策因素;都会对流出地和流向地产生一定影响2异:概念不同、产生原因不同、对流向地产生的影响不同
2.农村社会流动与农村阶层之间有什么关联?如何理解阶层的再生产与社会流动的再生产之间的关系?
答:1农村每个阶层都会产生农村社会流动2阶层再生产是社会流动再生产的一部分。
3.请从户籍制度的产生及其历史沿革的角度,审视户籍制度的功能及其对于农村社会流动的制约。
答:(1)功能:社会治安管理功能;统计人口信息功能;证明公民身份功能(2)制约: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要素流动和限制了农民流动选择自由。
4.试比较推拉理论、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以及社会排斥理论等理论对于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解释力,并分析其各自适用的问题场域。
答:1推拉理论解释了我国农村社会流动是促使和阻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适用于人口转移原因分析2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解释了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制度因素或经济内生因素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不同领域,适用于从市场竞争角度研究劳动力、劳动者、劳动条件、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3社会排斥理论解释了我国人们或地区受失业、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等综合性问题时所产生的现象,适用于解释农村社会流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
5.试从历史社会学的比较视野,分析中国农民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化的可能性过程。
答:1中国农民从农民工向到产业工人转化的可能性过程:农民—农民工—产业工人2中国农民从农民工到市民转化的可能性过程:农民—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
第十五章
名词解释
农民负担:农民以现金、实物、活劳动等形式向国家、集体、社会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
税费改革: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三项配套改革,三个确保。
隐性负担:隐性的、不直接的、不确定的负担项目。
显性负担:法定负担项目,也是农民可以直接计算的负担。
合理负担:农民根据国家规定应该承担的负担项目。
不合理负担:没有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依据,巧立名目向农民收取的费用。
合同内负担:农民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范围内向国家和集体组织承担的负担项目。
合同外负担:地方政府机构以各种理由向农民征收的负担项目。
一事一议:在农村税费改革工程中,原由乡统筹和村提留中开支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采取“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
复习题
1.什么是农民负担?它包括哪些负担项目?
答:(1)农民以现金、实物、活劳动等形式向国家、集体、社会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2)隐性负担、显性负担;合理负担、不合理负担;合同内负担、合同外负担。
2.现行的农民负担体制有哪些特点?
答:1负担主体由社队集体变为农户个人2原公共服务产品由间接负担变为直接负担,隐性负担变为显性负担3粮食等农副产品统购销制度变为合同定购,农副产品市场流通机制逐步形成4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作用机制有所减弱。
3.结合实际,谈谈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答:1农民负担内容已由税转变为乡村组织运转费、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公益事业维持费2农民负担形式主要从征收转变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3乡村债务负担严重,农民负担面临强大反弹压力4三乱现象屡禁不止。
4.农民负担整治有何意义?
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进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5.减轻农民负担有过哪些重要措施?谈谈你从中获得的体会和启示。
答:(1)措施:制定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加快五项改革(加快税费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2)体会启示:1面对沉重的农民负担,需要党和国家牵头,制定出台符合人民群众的政策2加快五项改革3乡村政府要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和创办乡镇企业等农村社区经济实体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6.为什么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怎样进行税费改革?
答:(1)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做出的重大决策,代表了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根本利益(2)1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第一位目标2改革必须整体推进,配套进行3加强监督检查4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
第十六章
名词解释
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绝对贫困: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
相对贫困: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
贫困线:在一定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条件下,维持人们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
贫困人口:在相应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的人口。
贫困差距指数:衡量贫困人口间和贫困地区间差距的指数。
救济型扶贫: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自然灾害或不利宏观经济条件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的扶贫方式。
开发型扶贫: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扶贫方式。
文化型扶贫: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
非政府组织扶贫:非政府组织通过自身的资源动员机制,实现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困难农民转移的扶贫活动。
小额贷款扶贫:通过金融制度、工具和穷人组织制度的创新,以金融中介为媒体,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扶贫方式。
参与式扶贫:受援穷人根据当地实际选择项目,在外援扶持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过程。
复习题
1.怎样理解和认识贫困?
答: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2.贫困的测度方法有哪些?它们各属于什么测量层次?
答:(1)测度方法1标准家庭开支预算法2基数法3基本需求法4最低百分比法5居民一般生活水准划分法6恩格尔系数法7五等份法(2)层次 1属于定距测量层次;2属于定类测量层次;345属于定比测量层次;67属于定序测量层次。
3.个体主义扶贫观和整体主义扶贫各包括哪些理论,试阐述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个:三M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低水平循环论 整:贫困文化论、人口过剩论、贫困功能论、贫困结构论、贫困环境论(2)观点:1三M理论提出了遗传人、经济人、问题人的假设2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3低水平循环论认为贫困者常处于一种低水平恶性循环中4贫困文化论认为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状况,还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5人口过剩论认为人口绝对量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绝对量增长导致贫困6贫困功能论认为贫困对社会具有正功能7贫困结构论认为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贫困的主要成因8贫困环境论认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残缺落后是导致贫困产生存在的关键。
4.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又有什么特点?
答:(1)救济型扶贫、开发型扶贫、文化型扶贫(2)1救济型扶贫: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自然灾害或不利宏观经济条件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家庭和个人进行救助的扶贫方式2开发型扶贫: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扶贫方式3文化型扶贫: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
5.我国农村扶贫有哪些实践经验?
答:1积极推进开发型和文化型扶贫2以综合国力增长为坚强依托3突出科教扶贫地位4因地制宜开拓扶贫新路5扶贫到村到户。
6.借鉴国际社会扶贫的方式有哪几种?其意义是什么?
答:1非政府组织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参与式扶贫2借鉴国际社会扶贫有利于扶贫工作不断创新开发思路,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吸取有益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经验。
7.请结合我国农村扶贫的历史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今后农村扶贫的发展方向。
答:有机结合政府主导和民间力量开展农村扶贫工作,制定扶贫对象确定标准,有效动态管理扶贫工作,解决返贫问题,加大对贫困人口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支持。
第十七章
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以法律为依据,国家、社会群体、个人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救助:为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民提供资金或各种形式物质援助,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民,由国家和乡村集体给予差额补助的社会救助制度。
农村社会保险:国家和社会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专门的农村社会保险基金,对非自愿原因造成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提供社会性物质帮助,以满足其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依法为农村特殊对象和社区居民提供的福利性补贴以及各种公益事业,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和社会依法在农村征收养老保险费,建立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为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险形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农村社会互助:农村社会内正当的、有意识的互相帮助、互相援助的行为。

相关话题/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