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考研复习笔记(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5


2、艺术成就:在文化批判视野中展开市民世界
3、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各种人,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
主题:A老派市民形象  《二马》老马《猫城记》猫民,显示文化批判的思想。
《牛天赐传》牛老四,《四世同堂》祁老人、祁天佑,《离婚》张大哥,以其生活方式展示人生观及文化根底。尤其祁家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反映国民性弱点及其改造的历史过程。
B新派市民形象    漫画式描写 《离婚》《牛天赐传》《四世同堂》中蓝小山、丁约翰之类西崽,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弟等一类胡同纨绔子弟。
批判传统文明时的失落感和对新潮的愤激之情常常交织在一起,并贯穿始终。
C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  《月牙儿》带有将封建宗法社会东方文明美化的民粹主义倾向。
D正派或理想的市民形象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以比较传统的道德观构思这类市民性格。《老张的哲学》赵四《赵子日》赵景纯《二马》李子荣《离婚》丁二爷都是侠客兼实干家,以理想市民的侠义行动为善良的平民百姓锄奸,获得大团圆式的戏剧结局。
E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     浓烈的悲剧性:有洋车夫祥子、老马、小崔、老巡警、拳师沙子、剃头匠孙七、妓女小福子、艺人方宝庆和小文夫妇,等。《骆驼祥子》
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主要写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祥子,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他身上所发现的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幻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奋斗道路破灭以后的苟且忍让,反映了中国国民性格弱点。
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提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1、京味  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表现:a取材的特色,有浓郁的地域的文化情趣,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写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
b北京文化的渗透  在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揭示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C复杂的审美特征 主观情愫与客观描绘的统一,融合了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
2、幽默味  受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烙印,形成弄内蕴的京味。
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的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幽默的两重性:早期的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后期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渗透、结合的内在艺术力量。
3、语言艺术  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将语言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所用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与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封建官僚家族,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曾赴法留学。无政府主义。1928处女作《灭亡》。前期作品带无政府主义色彩,尤其是叛逆与追求的躁动情绪。
三十年创作历程分前后期。1928年9月写《灭亡》起,到抗战爆发为前期,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为后期。前后二十年时间,他写了20多部中长篇小说、70多篇短篇,大量散文随笔,30多种外国文学译作。影响最大的是中长篇小说创作。
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小说创作丰富,题材比较广泛,写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悲苦生活与抗争,如中篇《砂丁》《雪》和短篇《光明集》《将军集》,更写青年反抗者、革命者的作品。
1、.前期作品: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
揭示封建旧家族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起身崩溃的命运,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2、作品    《灭亡》1928写于法国。是立场献身的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
杜大心,悲剧英雄。富于正义感和献身精神,狂热而脆弱,加上错误理论的引导,在狂想、盲目、幼稚中无谓牺牲了自己。
1931之后,创作高峰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灭亡》《新生》主题的延续。不同在于展现知识青年的各种思想性格。展示了复杂变幻的思想情绪,充满渴望变革的亢奋焦灼的激情,故事不实在,有模仿外国革命党人传奇的痕迹。
二、《家》的杰出成就
1931,最初题名《激流》1938、1940,续写春和秋,合称激流三部曲。受法国左拉影响,写一个家族的衰变过程,揭示人性的堕落。注重表现青年的希望和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
家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钰,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意义:主张自由恋爱,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是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三个典型人物。高老太爷是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与腐朽,象征着旧家族和专制制度起身崩溃的历史命运。
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是封建专制的叛逆者。他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她既有热情、叛逆、追求的五四精神,又有五四青年难免的历史局限与弱点。
觉新,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族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清醒而懦弱,大大加强其悲剧性。
此外,还刻画了其他生动而富于特征的人物形象,如纯洁、刚烈的敢于以死抗争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地吞咽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勇敢争取个性解放的青年觉民与琴,以及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等。
结构艺术:借鉴《红楼梦》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钰、梅芬之间 的纠葛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家》代表了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不离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却有冲击力。
《春天里的秋天》诗意化的中篇。
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40年代,风格转变。笔调悲哀、忧郁,深刻冷静地揭示人生世相。
1、翻译:俄国虚无主义者的英雄故事转向斯托姆的爱情小说与王尔德的童话
2、小说创作      
题材:写旧家族没落,除《春》《秋》外,还有《憩园》;反映抗战现实生活,《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
a《憩园》1944.5. 归家寻梦的哀伤情调,对人世变迁莫测的感慨。
主题: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寄生生活对人的腐蚀,批判定福荫后代、长宜子孙的封建思想。既有现实批判性,又有人道主义温情,对人性弱点的理解与同情。
艺术特色:浓厚抒情气氛带象征意味的结构形式(吸收外国文学的某些构思手法,借鉴我中古典文学构设意境的美学追求)采用哀怨婉约的文字和舒缓自如的笔调,别有诗味;对人物进行道德评判,取感情间隔的思考。
意义:标志着巴金从青春型的热情倾泻的创作风格,向深蕴细腻方向转变,到《寒夜》达到圆熟。
b《寒夜》1946年底。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凡人小事的悲剧。写曾树生时,深刻把握其性格层次的构成动因,注重发掘她的潜意识。
平民的史诗,是战争年代普通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真实图景,是发自小人物内心的真实愤慨。小说构思匠心独运,整部创作围绕寒夜这象征性做文章,意境凄凉,增强悲剧效果,使人自然联想到作品暴露的那个黑暗冷酷的社会。
3、小结:巴金前期创作热烈、酣畅,后期转向深沉但同样充溢激情,以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其创作:单纯、朴素、流畅,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和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表现鲜明的感情,以整体审美氛围的营造抓住读者的灵魂。
【沈从文】沈岳焕,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                  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1、其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以地域、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他的作品丰富了3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样、多元的特征。
2、创作宏富,作品结集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30年代,主要成集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等。
3、创作内容:“湘西”代表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湘西文学,是抒情的文学:关切俗世的情趣,情绪记忆的高度发达,把握生活的细节,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1、湘西乡村叙述 
A抒情倾向   表现对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生命形式的同情和关注。以看似轻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专注于历经磨难而倔强生存下来的底层人民的本性。这里有血有泪,更多的是追求琐屑生活的企望的破灭,是人格的习以为常的遭受践踏。《萧萧》童养媳萧萧的悲凉命运,是因为其对自身可怜生命的毫无意识;《柏子》以写妓女和水手蛮强的性爱闻名,哀婉;《边城》1934达到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作为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它有文化批判的倾向,是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与目前堕落处”。
B人性的美学观念  也包含神性的概念。  
人性美:女性形象柔美如水,恬淡自守;男性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原始的蛮性力量。
神性即爱与美,也是最高的人性。他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用浪漫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哲学。《龙朱》爱的美,《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爱得刚烈的悲剧。
关于宗教压制人性的文化解析,多表现在其对《法苑珠林》里对佛经故事的改写中。
2、都市人生小说  作为整个乡村叙述体的一个陪衬物或一个补充存在。讽刺态度。
揭示都市两性关系虚假性。《都市一妇人》
从乡下生的一面暗示城市生命的死和萎缩。《八骏图》提出都市的“阉寺性”问题。
抗战后作品《长河》显示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再现湘西社会在现代物质文明、现代政治入侵下“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也有牧歌的谐趣。
3、小结:一个动态的乡村叙述体,以湘西的下层为主,以城市的上层为辅,再加上都市乡村各色人等,组成了他的文化意味深厚的人生形式图景。
4、文体作家  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小说体式:文化小说或诗小说或抒情小说。这是指小说的显著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这种小说,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沈从文归纳为“情绪的体操”、“情绪的散步”。
5、语言   较为奇特,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方效果。在湘西口语基础上,吸取书面语、文言语的特长,使他的小说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短句重感兴,活泼有灵气。其文笔任意识的流动纵情写去,多暗示,富情感美,色彩美。有多样的小说形式和语言,以诗、散文融入写实的乡土小说,质朴自然蕴藉;描写都市的讽喻小说琐细,文字从容、幽默,有时嫌技巧略过;以苗族传说和佛经故事铺叙的浪漫小说,又较华丽、夸张。
【曹禺】原名万家宝,出身官僚家族。从小欣赏中国传统戏曲,大学接触西方戏剧,他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起身成熟。                  一、从《雷雨》到《原野》
1、《雷雨》是其第一部戏剧,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1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两个场景内集中展开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后母繁漪与长子周萍恋爱)与现在的戏剧(繁与周朴园的冲撞、繁与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同时展现下层妇女侍萍被离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受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与四凤得不到正常的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梦周冲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血缘关系与阶级的矛盾相互纠缠,所有的悲剧都最后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族的家长的象征周朴园。——揭示了戏剧意象中所内涵的人(挣扎)的生存困境。
A郁热  生命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引发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
B挣扎与残酷 既包含了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作者对宇宙间压抑着人的本性、人又不可能把握的某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C悲悯  序幕与尾声的精心设置,造成欣赏距离,将戏剧本事中的郁热、愤懑与恐惧消解殆尽,而达到类似宗教的效果。这是对充溢剧作中的激情的净化,升华与超越,更改审视之后更高意义上的清醒。
○2创作特色:既关注现实,又超越现实,追索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2、《日出》试探一次新路:不再追求精心构制的故事,注重展现日常生活,也即由关注与表现的重心由传奇转向平凡,由变态转向常态;在戏剧结构上,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而借鉴印象派绘画的散点技法,用片段的方法,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开掘出人被捉弄的困境。
○1戏剧场景  由家族移向社会,现代大都市的两个典型环境:高级大旅馆和三等妓院。
○2戏剧人物  以表达其对现代都市所奉行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的抗争。
不足者 悲剧命运,同情。如翠喜、最终不免一死的小东西、善良到无用地步的黄省三
有余者 喜剧色彩,漫画手法,鄙视与厌恶、悲悯。如或故作聪明状的潘月亭,或作作娇小可喜态顾八奶奶,或作黯然销魂态胡四等。处于被捉弄地位。
两者之间  性格的复杂性,如李石清。
陈白露——作为现代大都市的产物与象征的高级交际花。她已经倦怠于飞翔,这是人的自由生命的自我剥夺,曹禺称“习惯的桎梏”为生活的“自来的残忍”。
打夯的小工和他们的歌声,是日出的象征。
3、《原野》1937.4. 生命的蛮性与复仇命题的淋漓尽致的发挥。
爱:金子与仇虎、焦母对焦大星的爱
复仇:以仇虎从地狱逃回来复仇开始,把复仇主题推向高潮;发生戏剧重心的转移:由外部复仇行为转向由复仇引发的内心矛盾,由外在命运的挣扎转向自身灵魂的挣扎;仇虎实现残酷复仇,却陷入灵魂的分裂与挣扎,仇杀故事的路线由此陡转:不是仇虎追杀家人,而是焦母把他赶到了原始森林,并出现了精神幻觉。
二、《北京人》与《家》
1、1940年《北京人》由生命的郁热期进入生命的沉静状态。这是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实现其走向契诃夫的宿愿。
○1孤独   人与人之间的不相通的悲哀的体味与思索。曾文清与愫方自觉于心灵的隔绝。
○2堕落   曾文清由人变成生命的空壳。对没落士大夫的北京文化的否定。
○3创造了舞台奇观: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代表三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历史的参照与对比中,显出今日北京人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的全部荒谬性,同时将读者推到一定距离之外,达到某种超越,“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2、《家》  1942。  以觉新、瑞钰、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为主要发展线索,开掘与发掘内涵的生命力量与美。这是一曲青春的赞歌,也是创作诗剧的自觉尝试,与之相适应,他又创造了诗化的戏剧语言。
三、曹禺剧作的命运
1933到1942十年间,写了五个戏剧作品。
1、大融合的戏剧境界。从希腊悲剧与喜剧、莎士比亚,到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的大融合。
2、他对于中国现代话剧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戏剧创作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开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
3、曹禺接受史上的矛盾现象:曹禺既是拥有最多读者、导演、演员与观众的现代剧作家,又是最不被人理解的现代剧作家;人们空前热情地读着、演着、欣赏着、赞叹着他的戏剧,又肆无忌惮地肢解着、曲解着、误解着他的戏剧,以致他的戏剧上演了千百次,却没有一次是完整的、按原貌演出的。
【赵树理】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其通俗乡土小说,成功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1、其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作为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得出的文艺路线典范,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2、能够踏实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真正为普通农民接受,这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3、生活创造者与生活描写者统一,其另一个重要历史特点。自觉追求创作对现实生紧密配合的宣传、鼓动作用与指导作用,又不滞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困境,既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情感,也带入历史考察的理智。保证了其问题小说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4、偏重大众化、通俗化,主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消极影响:文化修养不足及由之产生思想视野的相对狭窄,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汲取是一种补偿,但也存在缺失。
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小二黑结婚》讲述解放区新一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揭示农村中旧习俗和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道德观念的束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
《李有才板话》揭示农村民主改革中新政权的不纯以及批判主观主义、官僚主义
《地板》短篇,形象解说地主如何以地租剥削农民
《李农庄的变迁》以一个村为缩影,展现北方农村从20年代到40年代巨大变革
《福贵》写高利贷盘剥下农民悲惨命运 《邪不压正》写土地改革运动
《孟祥英翻身》《传家宝》写农村妇女民主意识觉醒
 农民典型形象:
老一代农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未觉醒,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小二黑结婚》二诸葛、《李有才板话》老秦、《传家宝》金桂婆婆。赵树理对解放了的中国农村社会有独特的认识与发现:尽管在新社会,没落腐朽的封建经济制度已经消灭,但封建传统思想、小生产意识的影响仍长期存在,要使农民真正获得精神上的解放,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年轻一代农民。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没有肃清而可能发生蜕变。《李》小元和《邪》小昌。
反映近代农村社会变迁《李农庄的变迁》其现实主义创作也有追求史诗性的企图。
赵树理小说描写新的天地新的人群,都以晋东南农村为背景,其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山西味道晋阳气息是构成他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方面。他擅写田间地头、农艺劳作、节庆丧葬、赛醮纷举、礼仪婚俗,乃至饮食穿着、婆媳长短、敬神信巫,吹打弹唱,生动有趣,穷形尽相。
民俗描写是其小说最吸引人的部分,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参考价值。影响了山药蛋派作家群。
三、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小说审美目标:让农民喜闻乐见。
1、农民化的审美观念  在艺术形式与审美观念上回归传统与民间,将文学之根深植入北方中国土地中,在现实主义艺术创造上有突破。
(我国现代小说体式主要是外来的,1918胡适首先引入横截面结构方式,决定着五四以来现代短篇小说的基本格局)
2、创造了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  对中国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方式、表现手段进行扬弃与改造的结果。首先,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其次,吸取传统评书式小说手法,融写景于叙事,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写人物,以行动和言语展现人物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与心理描写。此外,注重小说故事性与讲述性,使小说不光能看,也能朗读。
3、叙事风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语言明白如话,吸收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具有可朗读性。他对叙事结构和语言的探索,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性比较完美的结合。
【艾青】被称为“吹吹芦笛的诗人”他明显受到西方近代诗人凡尔哈化、波特莱尔的影响。
一、艾青的历史地位
1940冯雪峰对其历史地位作了理论上评定:艾青的根是深深植在土地上,是在根本上就正和中国现代大众的精神结合着的、本质上的诗,中国新诗的创造可以说正由他们在开辟着道路。
艾青是最早起身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不久即被译为日文,在日本进步青年中产生强烈反响。他的诗歌典型表现了中国新诗是20C世界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的诗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了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二、独特意象与主题
其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与太阳
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其作品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如《我爱这土地》还凝聚诗人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
太阳,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热情讴歌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是其永恒主题。《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三、忧郁的诗绪
1、艾青式的忧郁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旷野》等诗作都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这是构成其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2形成: 个人境遇、气质与西方文学思潮的结合,形成了其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经历抗战亲眼理解到的现实苦难和对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的心灵契合,他从小感染到的农民的忧郁与漂泊情愫升华到新的时代高度。这忧郁里,浸透着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
所谓艾青式的忧郁是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文化影响与艾青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
四、诗的艺术与形式
1、从感觉出发  2、渗入主观情感 
既捕捉感觉,又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感情思想的融合,融合中产生出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既明晰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如《旷野》有对外界自然光、色的敏锐感受,更渗透着其内心的沉重、困厄与倦怠。艾青诗里的色与光,不再是对感觉、印象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暗示、象征,既具有自然形态的形式美,又积淀着社会、历史、心理、哲学…的深刻内容,在形式与内容、色彩与主题之间存在一种对应的关系,同时又为诗人个性所渗透,可称之为艾青的光与色。
3、提倡诗的散文美   诗体特点: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即变化里求统一,参错中取和谐,运动里求均衡,繁杂里取单纯),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相关话题/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