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考研复习笔记(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5


2、刘云若重在对社会中“人”的揭示。用通俗形式写尽复杂人性表现《粉墨筝琶》《小扬州志》
3、秦瘦鸥  此时言情小说他下畅销书最新记录的孤岛时期上海作家。《秋海棠》
4、王小逸  小报情趣作者。擅长言情中暴露社会阴暗:《明月谁家》由乡村到都市的男女关系提示沪上淫糜风气 《四郊多垒》散文笔法《石榴红》以性爱视角反映城市人们生活,带色情倾向。
5、予且  原名潘序祖,主要写沪上男女婚恋、弄堂人们的生活样式,文字纯白话,轻松明快。《照相》《伞》《君子契约》写现代物质文明与其如何成为城市男女成其好事的媒介
用已婚者眼光透视婚姻心理,叙述老夫少妻、夫妇分居、大小家族、理家失和等故事,“物质”在都市人和人关系中的贯穿作用,是他小说的基本主题。《七擒》《移情记》《如意珠》
新文学式的通俗写法 叙事方面,保留市民熟悉的插笔、闲笔,节外生枝,制造噱头等调节讲述速度、起伏的办法,追求走味,包括巧思、世俗性、喜剧感等。
其市民风情叙述系列,标示出40年代通俗文学的新类型。
6、北派武侠的崛起     北派四大家或北派五大家,指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王度庐四人,再加上朱贞木成为五人。 其现代性表现在他们对“侠”的精神的现代阐释:表现武侠社会在现代社会的困境,以侠的世界批判现实、增强隐喻性质,以侠的人格、生命境界的开拓肯定现代的人道主义和人性。
还珠楼主  《蜀山剑侠传》集通俗文学之大成,将侠的精神提高到人的生命境界来表现。
白羽       本名宫竹心  主要成就在社会武侠小说  处女作《青衫豪侠》,《十二金钱镖》始成名,《联镳记》《武林争雄记》 《偷拳》突出表达武侠思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他运用传统术语、诗词典故、山水自然、动物象形、神话传说、给各种掌法、兵器命名,增加了武侠世界的文学色彩,与还珠楼主、郑证因一起为后来的新武侠小说命名武技大大开拓了思路。
郑证因     在北派中创出技击武侠小说,他被称为真正懂得武术之人。“鹰爪王系列”
他擅长写天津黑社会内部的秘密、帮会的复杂仪式、争斗的场面,而完全不写侠情。他的武侠小说阳刚之所颇盛,对以后的硬派武技描写有直接影响。
王度庐     以悲情武侠著称,《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五部小说共包括三个悲剧侠情故事:江小鹤和阿鸾、李慕白与俞秀莲、罗小虎与玉娇龙的爱情纠葛,构成了“鹤—铁系列”。小说获得了社会悲剧、命运悲剧、性格心理悲剧的综合美感。
朱贞木     擅写奇情武侠小说,《七杀碑》布局技高一等,笔法细腻,侠情兼长
《魔窟风云》《罗刹夫人》以历史的“苗乱”为引子,铺写边地蛮荒离奇恋情和侠事,幻想极其瑰丽。
7、侦探小说  程小青、孙了红
三、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1、通俗文学特征:理论推动的结果,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突出文艺人民大众性,《讲话》提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各根据地展开有关民族形式的讨论,如何对待旧形式与民间形式;实践。
2、解放区通俗文学主力:一二十年代出生的新人,如10年代的阮章竞、孔厥,20年代的马烽、西戎、柯蓝、李季、张志民等。
3、通俗小说有章回体、演义体和新小说体,通俗诗歌有街头诗、枪杆诗、墙报诗,有仿民歌体等;通俗戏剧有广场剧、农村小话剧、秧歌剧等
4、解放区通俗文学,主要形成两大潮流:仿民间的通俗文学和化民间的通俗文学,前者以诗歌成绩为最著,后者则是出现了赵树理和他的《小二黑结婚》。赵树理小说将民间评书新文学化,反映农村的新问题、新风貌、新历史进程,成为新型的革命大众文学体。
5、出现了一批模拟旧章回体的新小说。柯蓝《洋铁桶的故事》
影响最大的是马烽、西戎合作的长篇《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这是新的英雄传奇,由此开拓的“革命英雄传奇”的小说模式对建国以后的《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有直接影响,并因此而形成一个强劲的文学潮流与传统。
鲁迅部分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热风》  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  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  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  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  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  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及书信集《两地书》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第一个十年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
(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   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2、   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 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 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 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 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 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 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 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子君、涓生,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3、    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 《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
○2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 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祝福》 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
《在酒楼上》 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二)   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   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独特的小说结构    《狂人日记》 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两重叙述角度及反讽的结构。
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孔乙己》三层结构上外在的喜剧性和内在的悲剧性:孔乙己与酒客之“被看/看”;小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主观抒情性特征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 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诗性的丰富内涵 《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 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灵魂的深”的开掘。
2、    继承、突破与创新  A 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   B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C借鉴西方并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小说(《起死》)    D语言特点:在现代白话语言基础上,吸收古代语言中的有用部分和外来语言经过加工,创造出与现代思维相适应的富于艺术特色的白话语言。    E 小说特点:人物语言个性化,叙述的高度凝练。
F 作品要点:反映生活的客观真实性;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典型、性格有广泛的社会概括性);白描传神,画眼睛;吸收西方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丰富表现技巧;新的小说语言。
鲁迅作品及人物:《长明灯》疯子 、《白光》陈士成 、《高老夫子》高尔础 、《肥皂》四铭
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见另一份资料)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鲁迅最个人化的著作,又现代散文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闲话体、独语体
(一)    《朝花夕拾》
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
 对“爱”与“死”童年体验的追记与成年的思考。充满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阿长和〈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
2、“漫笔式”写法   任心闲谈。闲话也称漫笔,表明一种笔墨趣味,不仅指题材漫无边际,而且是行文结构上的兴之所至的随意性。它追求 “原生味”的语言趣味。 《狗•猫•鼠》
(二)     《野草》
1、“独语体” 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  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1919年鲁迅在发表一组类似《野草》的散文诗时,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在仿效者日益增多以后,又有人以独语称之)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绝望的生命体验与反抗绝望统一的生命哲学。
○1象征人的某种生存困境与选择  《死火》《影的告别》《过客》
○2象征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  《这样的战士》《复仇》其一、其二《求乞者》
○3象征自我命运《颓败线的颤动》《死后》  ○4象征自我形象《雪》《秋夜》《腊叶》
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  《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充满奇峻的变异,语言华丽而艰涩,表现出散文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第二个十年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    时代的忠实记录
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    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    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
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②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揭示现实人生弊病与思想文化困境。批判一切奴役和压迫,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2、反常规的思维下的犀利与刻毒
①批判心理和灵魂   《论“他”》《论照相之类》② “推背式”思考方法   《小杂感》
③独辟蹊径的思路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杀错了人〉异议》
④反常规的联想:  神圣的戏谑化、历史与现实重合
《小品文的危机》《商贾的批评》《新药》《隐士》《现代史》
《看了魏建功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申明》《重三感旧》《“感旧”以后(下)》
3、“贬锢弊常取类型”
① “个”与“类”的统一:抓住本质勾勒“共名”。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小杂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上考研艺之一瞥》《“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书信360108》
《二丑艺术》“二丑”  《一点比喻》“带头羊”   《“题未定”草(二)》“西崽”
《答杨村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革命小贩”    《书信3605》“革命工头”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奴隶总管”  《扑空》“洋场恶少”
②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4、主观性   释愤抒情的歌哭,主客体的融合。
《纪念刘和珍君》在沉默与开口间的困惑,显示内心的痛苦。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汉语表意、抒情功能的极致。  常用“拗体”,打破语言的束缚。
大词小用、庄词谐用、雅俗杂用、搭配错位、名词动用、戏仿……
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1、“起死”:古今杂糅的新阐释。
《补天》 女娲创世时的精神苦闷,破坏与创造共生的无奈。
《奔月》 英雄的平庸化,冷落背弃和倦怠寂寞。对先驱者命运的思考。
《理水》 古今一炉的“油滑”。  《采薇》 “先王之道”的本相。
《出关》 老子哲学的本质。 《起死》 神圣哲学的戏谑化。杂文的眼光、手法、语言。
2、庄严与荒诞:互补与消解。苦涩的幽默,洒脱后的悲凉。
《补天》 女娲的伟大和后人的荒诞。 《铸剑》 万民观瞻的狂欢消解复仇的神圣。
《理水》 夏禹凯旋成为无聊的谈资,上层世界与平民世界的对立以合一为结局。
《非攻》 墨子止楚伐宋后一系列的倒霉遭遇。
【郭沫若】诗人与历史剧作家,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8,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P80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其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这个新时代的巨人目光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它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早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想象力、形象性不足。
1、泛神论思想   布鲁诺、斯宾诺莎为代表的西欧16、17C泛神论哲学及中国印度古代哲学
2、囊括宇宙万物的极其壮阔的形象体系  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等统统奔入笔底,寄寓其世界性的眼光、时代所赋予的宽广胸怀以及对理想的炽烈追求。
3、《女神》式的奇特想象   大自然被充分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作为人的自我被赋予创造与驱使自然万物的神力。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其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女神体雄奇的艺术风格。
4、创造自由诗的形式。基本上两种类型:一类外在格律相对严谨,押韵、诗节、诗行大体整齐如《晨兴》;另一类则是情绪自然消涨的内在韵律与某种程度的外在韵律相结合,使得诗在自由变动中取得某种程度的整齐与和谐如《天狗》。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1、1923出版他的诗歌、散文、戏曲集《星空》(女神是诗的呐喊,那么星空就是诗的彷徨)
形象体系:变化了色彩的地球、大海、星辰与太阳。形象与色彩的转换折射出时代风云的变幻,诗人及社会心理、情绪的嬗变:由五四高潮期的乐观、昂扬,跌入退潮期的苦闷、彷徨,开始更深刻的求索。多种音调、画面交换出现,反映了历史彷徨期的复杂多变性。
技巧趋于圆熟: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
2、《瓶》1925,诗情在爱情题材上的别样流露。有《女神》式的火山般的热情喷发与奇特想象,也有真挚大胆表现恋爱中的焦躁、苦闷、失望和痛苦。
3、《前茅》1923、《恢复》1928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前茅》是诗人宣告和与时代精神不相容的旧的情感、追求的决裂,《恢复》是无产阶级诗歌的最初尝试。这些诗歌咏了工农大众,充满了无阶战斗激情,具有一种狂暴的美,带有无阶革命文学发展初期难以避免的幼稚病,这主要是把诗歌作为时代传声筒的席勒化倾向,缺乏鲜明的艺术个性。
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第一个十年,《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在历史人物的骸骨里吹进五四时代精神,借古人说自己的话;抗战时期,《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提出“先欲制今而后借鉴于古“的据今推古理论。
1、提出“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所谓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所谓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
2、表现历史悲剧精神,注入时代悲剧精神和与时代的民主要求。如其笔下悲剧主人公屈原、如姬、高渐离都是时代塑造出来的真正的人,具有崇高的人格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美,他们自觉为追求历史的必然要求而抗争,却不能避免不可能实现的历史悲剧,他们的一切行动具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悲壮性。
3、大胆想象,灵活改动史实。尽可能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又为主题需求,自由虚构与改造,这包括无中生有地造出新的历史人物,如屈原中的婵娟与卫士,编造重要的历史情节如虎符围绕如姬的一系列情节,改动历史文化背景如棠棣之花让聂嫈唱出五言诗,游女唱出白话诗,以至有意曲解主要历史人物的基本面貌,如高渐离中对秦始皇的过分毁蔑。
4、强调主观性与抒情性。表现其历史剧的艺术个性。如屈原中雷电颂完全是郭沫式的自我倾诉。
5、具有浓郁的诗意,戏剧与诗和谐的统一。外在形式上的吟诗,歌舞场面的插入,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水乡乌镇。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1、建立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大规模、全景式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的努力,建筑在其精细观察和理性分析之上;用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
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1创作准备  理论、生活、文学修养 
理论:采自然主义之长改造旧文学,提倡法国泰纳关于文学的时代、环境、种族三成因学说,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生活:亲自参加建党、促进国共合作、大革命等政治实践活动,文学修养:具有世界眼光,借鉴、译介外国文学范围十分广泛,吸收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创作 《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到《子夜》
○3地位  以自觉创造革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来建立、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小说,而且加强与世界文学的联系,显示了他独特的文学史地位和作用。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小说艺术探索:
1、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
注重时代性与重大性,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霜叶红似二月花》揭开本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的一角:王伯申、赵守义、钱良材。
《虹》通过时代女性梅行素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大波澜中的种种挣扎、反抗,写出中国知识青年从单纯反抗封建婚姻对个人的压迫到投身群众斗争行列的曲折历程。《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春蚕》(与《秋收》《残冬》全称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具有30年代的时代特征,显示了茅盾自身创作的趋于成熟,体现当时现代社会历史小说的主要特色与主要成就,由此形成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小说的基本格局,并起着长久的支配作用。
抗战时期,长篇急就章《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锻炼》第一部。抗战中期《腐蚀》
1945年创作唯一的剧作《清明前后》
不足:它的小说以社会斗争为故事轴心,缺乏个人化体验。
2、人物形象塑造,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他擅长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如《子夜》吴荪甫。20C机械工作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生不逢时。
进行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霜中吴荪甫,多角关系中唐子嘉,第一阶段的故事中何耀先,锻炼中严仲平,清明前后中林永清夫妇;静女士、方太太同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同型,前者和谐、匀称,与传统东方女性有更多精神联系,后者代表热烈、狂欢,从道德伦理观念、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迥异于传统东方女性,是欧美新思潮直接影响的西方型女性:子夜中林佩瑶、腐蚀中赵惠明、霜中张婉卿等。
3、小说结构,追求宏大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严密完整。其结构方式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始:蚀采取三部曲形式,各部结构自行独立,而章法各异,连贯起来反映一段时期的生活;三部曲的第一部结构各不相同,幻灭是单线结构,动摇是两条并行线索,追求三条平行发展线索。虹以时空转移为发展线索。
转折:《子夜》开始使用蛛网式的密集结构。发展:开放性结构。
3、    艺术表现,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剖析与社会人心理剖析的统一。
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1、理论主张,集中在对本世纪以来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积极建设方面。
五四,为人生的现实主义,1925之后,革命现实主义。
2、他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是最早对一个时期的创作潮流、倾向进行综合批评的文章,在现代文艺批评建立上具有开拓意义。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作家作品评论和文学史研究的最初成功尝试,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建立,以及扩大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影响,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艺术感受力和对文学新创造的特殊敏感,及时发现文学新人,从理论上总结经验,指明方向,对建立和培养现代文学队伍,尽到了先驱者的责任。
3、    他也是一位散文家。      特色:精致蕴藉,理与情、议论与具象互相融和。文字的民族特色:典丽、细密、活用成语与诗词,显得从容委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北京城贫民家族。
《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30年代《骆驼祥子》,40年代《四世同堂》,50年代话剧《茶馆》和小说《正红旗下》。老舍是多产作家,一生共写一千多篇作品,约七八百万字。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关注。他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巨大成功。他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雏鹰 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现现代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1、独特的观察表现市民社会的角度:
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注重文化对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相关话题/中国现代文学